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于丹庄子心得
内容
编辑推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迪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娓娓道来,为我们讲授《庄子》心得。

一部《〈论语〉心得》畅销大江南北;新作《〈庄子〉心得》重磅出击;解读经典,开启智慧;用心感悟,娓娓道来;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精心讲授!

内容推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本书以作者在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目录

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于丹<庄子>心得》自序

庄子何其人

境界有大小

感悟与超越

认识你自己

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

坚持与顺应

本性与悟性

心态与状态

大道与自然

《庄子》原文

试读章节

庄子的话,可谓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同时也说明,“利”这个字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庄子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利”,尽管他很贫穷。

说到我们今天,一个只拥有10块钱的人,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拥有亿万身价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里的分量。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这些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媒体出身的,后来开始从事房地产业,资产越做越大,事业越来越成功。他离开媒体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媒体是他最喜欢的事业。但是为什么要去做房地产呢?他说:因为我要为我的家庭和将有的孩子负责,要给他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违背我的心,我必须要有更多的金钱。

他结了婚,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钱挣得也很多了,生活也应该挺好的。忽然,他告诉我,他要移民了,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国家,而且是先让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去,而他自己还要留在国内挣钱。我问他:你那么喜欢你的妻子、儿子,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妻离子散的啊?

他的回答大家可能想不到。他说:以我们家现在的家产,这个孩子如果在国内上学的话,我每天都会担心孩子被绑架。所以,我要把他们送走。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利”,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要难。很多人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却难过名这一关。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臣武将一生追求的,就是死后追封的一个谥号,君王封他忠,封他孝,封他文,封他武,等等,等等。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大概生前的一切失落都在这一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

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庄子在乎名吗?我们知道,庄子这个人好学深思,富有雄才大略,但是他不爱说。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

《秋水》篇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有个好朋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惠施当时就是个天下有名的雄辩家。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就去梁国看望他。当时就有人跑去跟惠子说:庄子这个人来这里,是要代替你做梁国宰相。

那惠子一听,心里就害怕了。于是,就发动他手底下的人到全国去找庄子,一连找了三天三夜。他一定要找到庄子,千万不能让他直接见梁王,万一梁王真的把相位给他,自己怎么办呢?

庄子听说这个事,就自己直接去找惠子,说:“南方有一只鸟,名叫鹌鹁。这鸩鹪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它是这样一只圣洁的鸟。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抬头看见鹪鹪刚刚飞过,就仰头看着,大喊一声:‘吓!’惠子啊,你现在这么兴师动众地找我,是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其实,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梁国相位,在他看来,就是一个腐烂的老鼠。

也许有人说,梁国这么一个小国的相位,庄子可能也不在乎。其实,还有更大的相位送上门来的。

《秋水》篇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楚国是个大国。‘j天,庄子正逍逍遥遥在濮水上钓鱼呢。楚王派了两个大夫去到庄子那里,毕恭毕敬地说:“想要用我们国家的事劳烦先生您啊!”话说得很客气,就是想要请他出山为相,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

庄子手拿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都三千年了,楚王还把它包上,藏在盒子里,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

两个大夫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

庄子说:“那好吧,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活着吧!”

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的态度。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

在很多时候,人生的劳顿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也许有一个很高尚的回答,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单位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但是,背后潜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问问内心:我们是不是给名和利在找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着,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大家知道,人有时候会有一股无名火。你心里不痛快,可又不能跟别人说,于是一个小小的事情就可以点燃导火索,让这无名火轰然燃烧起来。

比如有一家公司,地位最高的是老板。老板因为某件事情不顺利,就随意指责呵斥下属:这个工作你为什么做不好?你的执行力为什么这么差?回去自己反省!赶紧写一份检查!明天你要加班,把这个事情做好!

下属无话可讲,只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股无名火怎么办呢?就开始跟老婆喊: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让你能过这么好的日子。你呢?家没管好,孩子也没管好。你就让我就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一顿。

老婆只好点头哈腰,因为每个月要从丈夫手里拿钱。但是,心里又委屈,不平衡,无名火无处发泄,见到孩子进门,就去训孩子:我为你这么辛苦,我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劳,你学习还不努力!你现在这个成绩,对得起我吗?

孩子没头没脑挨一顿骂,心里愤怒,又不敢跟妈妈吵,回头就骂家里的小狗,一生气又把小狗给打一顿。

狗得听主人的,它也有无名火,等一出门,无名火就撒在野猫的身上,追着野猫要咬。

猫知道打不过狗,也只好忍气吞声,就拼命地到处想去找耗子。只有在耗子的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

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屈之间,到底有多少个环节呢?愤怒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可能有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吗?

是别人给我们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呢?

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心有拘囿。只要我们自己打破这个边界,我们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和逍遥。

庄子生活贫穷,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那么,他面岁生死,又是什么态度呢?

很多人活着的时候,对名与利两个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后终极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难以看透了。

红尘在世,庄子曾说过,“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好啊。那么,庄子能看破生死吗?

庄子在《至乐》篇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

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着盆在哪儿唱歌呢。

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敲着盆在哪儿唱歌,你也太过分啦!

庄子就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舂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看,这是亲人的死亡!庄子能够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欣慰,因为他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这种坦然的欣慰,在中国民间也能够看到。比如,民间讲究办喜事有两种,叫做红白喜事。嫁娶和生子,是红喜事,这是生命繁衍的开始,自然是一桩喜;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是白喜事,也是一桩喜。

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生与死之问,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

如果我们真的具有庄子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少了很多的牵绊和苦楚。但是,生老病死,人生极多忧苦坎坷,一旦自己骤然面临生死,我们能坦然面对吗?

那么庄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死亡呢?庄子在《列御寇》篇中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庄子快死了的时候,他的很多学生就商量,老师如果真的死了,我们一定要厚葬他。就是要好好安葬他,礼仪用品一定要豪华。

庄子听了,跟他的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这广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就是送我的礼物。

这是多么奢侈的葬礼啊!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啊!

实际上,庄子的意思就是,你们不要搞什么厚葬啦。我不要棺材,不要陪葬,不要礼物,你们就直接把我扔在旷野里,交给天地自然就行了。

学生们显然很为难。他们大概以为老师快死了说胡话吧。想来想去,还是要劝劝老师,就说:老师啊,要这样,我们怕乌鸦、老鹰把你吃了。还是做个棺材埋在地下吧。P4-P8

序言

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到多远

——《于丹(庄子)心得》自序

在《百家讲坛》录完《(论语>心得》的那一天,制片人万卫老师问我下一个选题讲什么?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庄子》。”

2006年有首歌唱得很红,叫做《隐形的翅膀》。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蹁跹如蝶,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庄子》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但是用了很长很长的时光也没有想得明白: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

庄子自称写了一卷“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并且放言:“以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我在床头放了好几年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却一直不敢以为读懂一二。天地大道,法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体温去焐热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读大三那一年,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对中国文人而言,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就是一个成人仪式的圣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我们一群半大孩子,从凌晨三点就意气蓬勃,赶着去看泰山日出。自中路而上,两边的石刻碑文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大书,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重又一重的激励怦怦荡开我们青涩年纪上正在长成的襟怀,因为相信“登山必自”,所以我们没有人用拐杖助力,一步步用青春躯体丈量过这条千古励志之路,真真切切体会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况味,一路晨光熹微,从墨黑的天色里透出月白、水蓝,直到嫣红姹紫,烧出满天云蒸霞蔚……此一刻,我们刚好迎着山巅长风,感受了“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这条迎着生命朝阳的朝圣之路,让我忽然顿悟:这就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

下得山来,第二天休整,我心中却隐隐悬着一个不甘的愿望,想去看看传说中的后山。于是一个人偷跑出去,自清晨开始从后山小路独自攀援。80年代中期的这条路并没有修得太好,常常断路,需要四肢并用,一路上除了泰山挑夫,罕见游人。然而那是怎样一番山川奢华的气象啊——遍山葱笼,蓊蓊郁郁,山花肆意烂漫,怒放得不计成本,整座仲夏时节的泰山,生机盎然,充满了灵动的深情……我心中返响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又一次开悟: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我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如果以《三五历纪》中盘古的寓言忖度,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当为“神于天,圣于地”,天地人三才共生共长。那么,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

那一年,我十九岁,庄子成为我心中隐形的翅膀。

流光一闪二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生命的成长一如庄子的另一句话:“外化内不化”,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不再怀疑是否真地可以用一生把梦想刻划成真。

所以,当《百家讲坛》选择了我的时候,我愿意把心中这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

在电视的讲坛上,论的不是南华真经,读的不是哲学典籍,能用来“讲”的只是一己心得,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情所至,以庄子之名给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庄子》选在春节开播,在中国人最在乎的这个大年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总会停下脚步,有意无意地做一番盘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激活经典,用经典的力量还我们生命一副本来模样,可以天真,可以飞扬。

此刻,我乘坐的航班从香港飞回北京,一座光影斑斓的城市在机翼下舒展开它的辉煌。再一次想起少年时储藏于心的那句话:“乘物以游心”,我如同反刍一般咀嚼了二十多年,仍然感到力不从心……“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待也,我们的一己人生,要酝酿多少智慧和勇敢,才可以终至于“彼且恶乎待哉”的骄傲境界?

穿越千古尘埃,用庄子的名义问自己一个问题:今生今世,我们的心到底可以遨游到多远……

于丹

2007年2月1 2日

于香港至北航班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于丹庄子心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2263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32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