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一种教育叫家道
内容
试读章节

谈家道,先知恩

每个人都有家,但家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

有这样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非的内战时期,当时许多家庭因为战乱变得支离破碎,许多人都饱受亲友离散之苦。其中,有一个大家庭,原本有十几口人,但是因为战乱,家中只剩下一个老奶奶。老奶奶不仅年龄很大了,而且浑身都是病,每天待在空荡荡的家里,一心只想去死。有一天,老奶奶突然听人说,她的小孙女还活在世上,便瞬间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她决定去找她的小孙女。于是,她离开了

只剩下她一个人的家。

一个浑身是病的老奶奶,辗转在非洲大地上,只为找到她在世间的唯一亲人——她的小孙女。终于,在历尽千辛万苦,几乎踏遍非洲大陆上的每一寸土地之后,她找到了她的小孙女。老奶奶激动万分地紧紧抱着自己的小孙女,在离家千万里的地方,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到家了!”

有亲人,才有家。在一个家中,无论是堆满金银财宝,还是破败凋敝,只要亲人之间相互敬爱、相互牵挂,那就是家。否则,那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而已。家,是爱的聚合体。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无爱而散。

很多人说,家是归宿,是心灵的港湾。如果家中没有亲人、没有爱,还能成为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吗?所以,家应该是心安所在,对于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家人。家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就是家道。有了家道,家人之间才有了爱与和谐,才有了家。

人和人之间相处的道理有千千万,技巧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要想达到和谐,有一点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那就是——感恩。在人际关系中,唯有“感恩”才能化解所有的矛盾和痛苦。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血缘和不求回报的付出是亲情建立的根本。这份恩情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无法否定的。

但是,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不知恩、感恩,不知道父母恩、兄弟情是什么,似乎父母辛苦养育他们是理所当然,兄弟姐妹对他的付出和帮助也是理所当然,最后导致家庭关系疏离,甚至恶化,家道也就无从谈起。

在一个家庭中,唯有人人懂得知恩、感恩,才能老人有德,夫妻有爱,父母有志,子女有孝,兄弟有义,婆媳有恩,师友有信,才能实现家人之间和谐相处。孩子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知恩、感恩教育对于孩子尤其重要。

曾经有媒体做过一份有关孩子知恩、感恩的调查:

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包括“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妈妈平时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父母每天下班为你做什么”“你生病时父母通常怎么做”“天冷了,你给父母拿过衣服、围过围巾吗”“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你是否买菜、做饭、洗碗”“父母生病时你为他们买药、熬药吗”等。

最终的调查结果让人非常吃惊。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注重对“孝道”的传承,但是,当代的孩子却极少有人知道父母的生日、烦恼,甚至绝大多数的孩子对于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视若无睹,更是极少有孩子主动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最让人痛心的是,“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居然只有1.5%的孩子提到朝夕相处的父母,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体

育明星或者影视明星。

虽然调研结果显示,在当下,许多孩子都不知父母恩,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他们对于兄弟姐妹间守望相助之情的淡薄。当家长们在感叹、抱怨孩子不知恩、不感恩的时候,是否想过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在中国著名的《颜氏家训》中,作者颜之推在开篇自序中就提到: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意思是说:

我从小受到的门风家教就非常严谨。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家风、家训方面的启蒙和教诲。每天跟着我的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父母双亲,冬天为父母暖被,夏天为父母扇凉,做事循规蹈矩,言语安详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是给父母请安一样。父母也经常赞美、勉励我们,关心我们的爱好,鼓励我们克服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态度都十分恳切、恰当。

我刚满九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落,人口凋零。慈爱的哥哥抚养我长大,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是,哥哥对我非常慈爱,缺少威严,所以,对我的教育、督导也不够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喜欢写点文章,但是因为与世俗之人交往过密,受到他们的熏陶,逐渐变得言语轻狂、行为放纵,而且不修边幅。等我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才知道要磨砺自己的德行,但是习

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那些不良习惯。  我到了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就很少再犯了,但还是会经常口是心非,理智与感情处于矛盾状态,夜晚才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追悔昨天的过失。所以,我自己经常叹息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志向,这种感受真是刻骨铭心,绝不是只读古书上的训诫就能体会到的。所以,我写下了这二十篇《家训》,作为你们的后车之鉴。

从颜之推的这段话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他对于父亲在世时对自己家教严格的感恩之情。对于兄长的养育之情,他同样知恩、感恩,但兄长对自己教育、督导的不够严格,也使他感到遗憾。

我们再看看当下的许多父母,毫无保留地为子女付出,却不注重对子女家风、家道的教育,导致许多子女不知恩、感恩,更别说上孝父母、下悌兄弟了。所以,社会上才发生了许多虐待父母、兄弟相残的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父母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吃穿用行和考试成绩,更多的应该对孩子进行家风、家道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生养之恩都不感谢、兄弟手足的血缘之亲都不重视,在社会上也难以取得什么伟大的成就。

P3-6

目录

第一章 家庭道

 各正本位,修身方能齐家

 谈家道,先知恩

 立本,道自然就出来了

 恪守己道,思而不出其位

 自动尽道,不可要道

 家庭伦常之道在于五行

 家道五行相生,家自然齐了

第二章 老人道

 以德为根,托起一家福报

 老人有德,是最好的福祉

 知足常乐,恪守本分

 宣扬家风,赞叹祖德

 爱人爱物,不生贪念

 行善积德,福荫子孙

 性如灰,创造一家福德

 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

 化育一切,调和一家不生是非

第三章 夫妻道

 以爱为根,建立和谐家庭

 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男女各有本分,性别各有其位

 男人有三夫,女人有三妇

 为人夫,要从“三纲”上定住位

 为人妻,要从“三从”上定住位

 夫妻道的身界、心界、意界和志界

 夫妻和谐之道:性合、心合、身合

 夫和妻柔,家庭才能和乐

第四章 父母道

 以志为根,造福一家安乐

 父母是人伦之始,当以志为根

 尊老爱幼,以全家安乐为己任

 用感恩的心去完善一切

 把孩子教育好,责任重大

 子女的成败在于父母的心性德行

 教育孩子的根本,重在以德教化

 修命修德,正人先正己

 不论子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第五章 子女道

 以孝为根,弘扬一家之风

 作为子女,应以尽孝为己任

 要尽孝,先克己清性

 孝道的身界、心界、性界、志界

 不让父母担忧,是最大的孝

 从父母漏处尽孝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以家为恩,好坏都要感恩

 不论父母慈不慈,但问自己孝不孝

第六章 兄弟道

 以义为根,辅助家族兴旺

 兄友弟恭,以义为根

 兄长之道:承祖德志,爱护弟妹

 弟妹之道:补兄之漏,不传是非

 姑娘之道:孝悌兼顾,结一家缘

 悌道不尽,累及孝道

 兄弟相争,逆天伤情

 友悌深至,“九族”相旺

第七章 婆媳道

 以恩为根,家和则万事兴

 婆媳均来自外姓,道在恩义并用

 公婆疼爱媳妇如同疼爱女儿

 儿媳孝顺公婆如同孝顺父母

 公婆说话常提儿媳长处

 儿媳爱丈夫必先爱公婆

 孝敬公婆,方夫贵子贤

 婆媳相处合道,家道方兴

第八章 朋友道

 以信为根,聚增家道之益

 朋友之道,贵乎信

 君子必慎交其友

 同道者为朋,同义者为友

 正己度友,方尽朋友之道

 责善乃朋友之道,但要适可而止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家道之益:合志同方,营道同术

序言

有一种教育叫家道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和”便有凝聚力,外人不敢言欺;“家和”便有创造力,相互搀扶,事业共谋,甘苦与共,万事可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幸福,子孙传承万代。家庭和谐其实说的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外乎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要处理起来却并不容易。

古人讲“齐家方能治国”,实际上,一个大家族就好似一个小国家,要想实现家族内部和谐,必须制订严谨的“规矩”,并严格执行。古往今来,但凡世代传承不息的家族,往往都是依靠家风、家训的传承,才实现子子孙孙绵延不息。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陈昉的人,他们家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一个大家族,从他的祖父陈崇以来,整个家族的所有人都住在一起,到陈昉这一代的时候,一起居住的有十三代人。一个家族传承十三代,还和睦地住在一起,恐怕这个纪录到现在也没人能破了。

我们想都不敢想,一个大院里,住着一个家族的上下十三代人,共有七百多口人!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么大的家族,居然没有雇一个佣人!在古代,和族而居不是说简单地住在一起,吃饭也是在一起的,那么多人,共用一个厨房,要按照我们的想法,光着锅灶上的事就够一家人打官司的了。但是,陈家却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情况,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而且家里没有一个人说是非、传是非。

怎么做到的?关键就在于陈昉的祖父陈崇,他为家族制订了非常严格的家规,要求家族中的所有人都必须严格履行,而且子子孙孙恪守不疑,代代相传。果然,在陈氏祖训的规范下,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代都出贤人,家族上下和睦相处,家道兴旺。

到了陈昉管理家族的时候,在族村落的中间设了一个大厅,整个家族七百多口人同时在这里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家族中的老老少少都换上得体的衣服,扶老携幼地来到这个大厅,按照年龄、尊卑、辈分,次第而坐。然后,大家相互问候、聊天,等待开饭。

陈氏家规中规定,只要家族中有一个人没有到场,其他人就都不能吃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规定,所以所有人才都能够彼此关照、体谅,到吃饭的时候就准时到大厅。虽然整个家族有七百多口人,但每次吃饭没有一个人不到场的,因为你不去,就得有七百多人都不能吃饭。

陈家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一百多只狗也都按点携家带口地来到槽子前,排着队等着开饭。有一次,几只老狗在吃饭之前发现有一只小狗没准时来吃饭,所有的狗就都趴在槽边不吃饭,等着那只狗。所以,大家都说,连陈家养的狗都被陈家良好的家风所驯化了。后人用“陈昉百犬”来表达对于家族内友爱、和睦的赞扬。

一个家族如果能够人人都恪守家风,连家里的狗都能被驯化,更何况人呢?你家的家风如何?你是否也想家族兴旺,子子孙孙绵延不息?

本书以实现家庭和谐幸福、家道兴旺为目标,从家庭道、老人道、夫妻道、父母道、子女道、兄弟道、婆媳道、朋友道八个方面,在总结众多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以及先贤文化的基础上,介绍了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本分、义务和责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维持和谐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我只愿,正在阅读本书的朋友,能够以此立身、以此教子,从而实现家

庭内部各正本位,各守其道,全家上下齐心建立和谐家庭。

内容推荐

一个家族如果能够人人都恪守家风,连家里的狗都能被驯化,更何况人呢?你家的家风如何?你是否也想家族兴旺,子子孙孙绵延不息?韦敏、陈小龙、邵明标、汪园黔著的《有一种教育叫家道》帮助读者以此立身,以此教子,从而实现家庭内部各正本位,各守其道,全家上下齐心建立和谐家庭。

编辑推荐

韦敏、陈小龙、邵明标、汪园黔著的《有一种教育叫家道》以实现家庭和谐幸福,家道兴旺为目标,从家庭道、老人道、夫妻道、父母道、子女道、兄弟道、婆媳道、朋友道八个方面,在总结众多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以及先贤文化的基础上,介绍了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本分、义务和责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维持和谐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一种教育叫家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敏//陈小龙//邵明标//汪园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60951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5
CIP核字 2016121317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