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多篇论文组成,讨论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涉及3世纪到当代,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先后发表于1980——2000年。之所以取名为《人文与理性的中国》,是我以为这个提法能反映余先生的思想,他的所有思想史论著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也正是要释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
图书 |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由多篇论文组成,讨论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涉及3世纪到当代,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先后发表于1980——2000年。之所以取名为《人文与理性的中国》,是我以为这个提法能反映余先生的思想,他的所有思想史论著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也正是要释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 目录 编者序言 1.天人之际(2003年) 2.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1985年) 一、汉末社会关系的危机 二、个人的发现 三、儒家向新道家的转变 四、清谈中的个人主义 五、道家个人主义与儒家礼教之间的调解 3.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1994年) 4.田浩《儒家论说和朱熹的优势》序(1992年) 5.重访焦■的思想世界(书评)(1988年) 一、与过去对话的思想史 二、焦■生平的若干事实 三、焦■在历史透视中的融合 四、“考证”无佐证 五、“连续性狂热” 六、结构主义者还原 6.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1975年) 一、问题的提出 二、清代思想史上的汉宋之争 三、宋学的两个概念 四、新儒学:新的分期设想 附录:中国思想史上的智识论和反智论 7.对17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书评)(1980年) 8.戴震与朱熹传统(1982年) 9.戴震的选择 ——考证与义理之间(1989年) 10.章学诚对抗戴震 ——18世纪中国智识挑战与回应的研究(1996年) 一、初晤 二、寻找智识基础 三、“六经皆史” 四、朱与陆:两种智识谱系 11.黄进兴《18世纪中国的哲学、考据学和政治:李绂和清代 陆王学派》序(1995年) 12.桐城派(词条)(1986年) 13.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1989年) 一、孙逸仙思想的来源 二、19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 三、经世学派对孙的思想的影响 四、三民主义的传统遗产 14.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 ——中国历史上商入文化演变研究(1997年) 15.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2000年) 16.20世纪中国的激进化(1993年) 一、重新解释与发现 二、激进主义 三、知识的社会学 四、从中心到边缘 五、结论 17.20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1994年) 18.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1997年) 19.中国史学思想反思(2002年) 20.在2006年克鲁格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余英时 |
译者 | 程嫩生//罗群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37624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4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 |
丛书名 | |
印张 | 2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7 |
宽 | 153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