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白玉兰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能呼吸的书呢!有血有肉更有心灵细语与灵魂呼喊。二十二封信,写给远在海外的儿子,描写的却是半个世纪前“我”的童年生活,“我”耳闻目睹的家族命运和周遭人群的悲剧结局。形形色色的人,上场了,又消逝了。著名老作家新小说力作一如往日率直、热烈、浓郁,更弥漫怀旧与伤逝的人生感悟——人不过是一根苇草,但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内容推荐

《白玉兰文学丛书》所收的是上海作家协会中,绝大部分写作小说的专业作家长篇小说。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本书作者写了二十二封信,写给远在海外的儿子,描写的却是半个世纪前“我”的童年生活,“我”耳闻目睹的家族命运和周遭人群的悲剧结局。

目录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第十五封信

第十六封信

第十七封信

第十八封信

第十九封信

第二十封信

第二十一封信

第二十二封信

试读章节

亲爱的儿子:

儿时的故乡离开我越来越遥远了!但无论什么时候想起她,我就听见一支竹笛在遥远的地方吹奏着。那不就是我童年时自制而又丢失了的那根竹笛吗?一想起它来,我的心里就泛起无尽的悲凉。我相信,你心中也有一支童年的竹笛,但我不可能知道你的竹笛吹奏的是什么曲调。生活迫使我早熟,被迫而又自愿地面对战争。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批、挨斗,被迫写了无数次自述,每一次都是被斥之为“不可信”,认为那样幼小的人儿不可能有那么深刻的思索。不幸的是,在我很幼小的时候,心灵上就有了很沉重的负担。那时,我的父母并不知道我很早就走上了艰险的心路历程,把我当做一个“吃屎的孩子”。就像我眼中的你,你至今都像在我怀抱中,互相说悄悄话时的样子。那时因为无法表达父子之间的极爱,我在你的耳边叫了一声臭儿子!你在我的耳边还给我一个臭爸爸!可是,从你出生那天起,我就没有能力庇护你了,也无法经常给你应有的爱和照顾。有时,我的窘迫就像我的父亲——你的爷爷那样……他在我很幼小的时候就被日本宪兵逮捕、系狱、而后活埋了,他至死都怀着愧为人父的深深遗憾。我又何尝不是呢?难道窘迫也会遗传吗?唉……!

抗战前故乡小城的一切至今都历历在目。儿子!你永远也不可能真的看到那些画面了,一切都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太多的战乱,太多的灾难!太多的强人,太多自以为是的变革者,他们都想在中国的版图和人们的心灵上大笔一挥,抹去昨日的轮廓和色彩,同时连同纯净的空气和绿色的大地都抹去了。我很想首先把我记得的故乡小城的情景描绘出来,那些非常陈旧的画面,给你的印象也许恰恰是非常新鲜的风景。就像今天上海的某些餐馆,把一百年前上海开埠时的旧照片挂出来,使得那些年轻的上海人感到万分惊奇:过去的上海原来是这样啊!真噱头!如果他们再把眼睛贴近些,就会看见那个奇特的生存空间里形形色色的人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觉,我始终以为地处中原的故乡小城是一座了不起的大城。城墙很高,还有五座威武的城门,东、南、西、北门之外,再加一座小南门。每一座城门我都攀登过,我经常在城门上看城外的山峦,城外的田垄,城外的菜地,和那条变化多端的狮河。河南岸是一排翠绿的竹林,儿时,我在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找到无穷的快乐。春天去拔竹笋,和看林人捉迷藏。夏天在河里游累了,躲进阴凉的竹林里睡大觉。秋天,为了抓蟋蟀,终日把耳朵贴在竹根上,专心致志地去侦听蟋蟀的藏身之处。冬天,那里成了冰雪覆盖下惟一的绿色长廊,我和玩伴儿们集聚在那里,偷偷烧一堆篝火做起家家来。在冬天枯水季节,狮河里的水很浅,卷卷裤脚就能蹚过去了。看起来,似乎是名不副实,冬天应该把它叫做小猫河。到了夏天,这只驯良的小猫,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摇身一变,一跃而起,才成为一头怒吼不已的雄狮。小城沦陷之前,我刚刚记事,那时,我的头顶上有过一段短暂的、晴朗的天空。我和我的小玩伴儿们经常登上城楼,用芭蕉扇当羽毛扇摇着:集体演唱京戏《空城计》: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我们站在城楼上,向西南方向看去,一抹青山在云雾中似隐似现。虽然国已破、家将亡,而我们这些顽童依然无忧无虑。暑假期间,加上日军飞机的空袭,学校关闭。大人个个都忧心忡忡,无心管束孩子,特别是小小孩。所以我们也无需自习,不上学简直是我们最最快活的时光了!每天玩得一身泥,一身汗,也就忘了晚上会有一顿打。有时,电闪雷鸣蓦然像一阵惊天动地的战鼓!接着,如司马懿大军的马蹄声一般,瓢泼大雨从南山那边飞速推进到眼前,河水也立即迎风高涨,转瞬之间就“兵临城下”了。我们这些诸葛亮们被困在城楼之内,好在那些雨点不是敌军的箭矢,并无性命之忧。不巧的是,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到饥肠辘辘,实在是非常难受。这时才真正体验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光杆司令诸葛亮的内心感受。浑浊的河水上,漂着死猪、死羊和死人,它们都比活着的时候胖多了,圆圆的肚子挺着。有个小伙伴傻乎乎地说:

“我知道,它们都是从山里漂出来的(这句话算是说对了!)。为什么山里的人和畜生都吃得这么饱呢?”P7-P9

序言

听——黄浦江的涛声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

王安忆与东方出版中心商讨出一个很好的设想,那是祝君波先生主持东方出版中心之后的事情,他们商定,为新时期以来上海专业作家的创作,出版一套代表性的丛书。安忆说,想尽量选择各位作家处于创作巅峰期的作品。当然,不是说以后就不再有更好的作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假如有超越巅峰之作,肯定是被热烈欢迎的好事。安忆希望,我也关注此事,于是就有了一点感慨。

前些日子,我有事去五原路,那是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忽然童心大发,决定去穿越一条小弄堂。那是从我的老家旁边通往安福路的狭窄的弄堂。让我惊讶不已的,是那条弯曲的窄弄,竟全然不顾外面世界的翻天覆地,甚至淡漠地应对身边的明显的变迁。比如,乌鲁木齐中路与安福路一带建造的众多豪华的大厦,它依然简陋而安静地蜿蜒着,那破旧的墙壁,那杂乱的树木,乃至那废弃的老井,与五十年前我读小学时几乎一样,连呼吸到的潮湿而带点霉味的空气也与半个世纪前的记忆相似,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了。

当我穿过小弄堂,面对安福路沿街高档的建筑群,据说,那是香港地产巨商的得意之作,星空下,亮丽的灯光从众多窗户喷射出来,我才长长地透过气,明白毕竟已经过去了五十个年头,我也早就从一个天真无知的少年,演变为品味过人世沧桑的感叹者。

这套书的作者,有比我年长的,也有年轻几岁的,大体算同代人。听着差不多的黄浦江的涛声成长起来,体味着大同小异的上海人的甘苦走上文坛。上海,有着她的变与不变,我们也有着自己的变与不变。丛书中的小说,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变,街景的变,风俗的变,时尚的变,乃至人物内心、社会世态的变等等;同样,这些小说还证明着许多的不变,梧桐树、老洋房、石库门之类,是外在的保留,上海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也有许多难以改变的基因存在7我想,肯定有不少,上海的文化可以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除了特别的方言之外,肯定相当丰富。至于比较优劣长短,那就很难简单说清楚了。文化方面的情况,当然比数学物理的公式要模糊得多。

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小说家们的记录,各有侧重不同。程乃珊与王小鹰均从所谓的大户人家走出来,但是,《金融家》与《丹青引》,是主旨、人物、艺术很大不同的作品;沈善增与阮海彪都在反映底层的生活,不过,其角度、思考的差距也是相当大:陈村和孙甘露,在先锋文学方面全有过引领风尚的美誉,但他们的创作特点,也真难归类。正是作家们散漫的观察与书写,把城市的画像丰富起来。作家的个性张扬与社会的前进脚步,在丛书里无意识地和谐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张照片始终很新鲜,可能是某个西方商人或旅行者拍摄的,那是一百多年前,上海刚开埠的时刻。黄浦江畔,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马路栏杆,只见沿江排列的帆船和连接船与陆地的长长的木跳板,泛着暗光的江水奔流不息,苦力们扛着沉重的货物艰难地跋涉在那狭窄的木板上……

今天繁华的上海,源于黄浦江上的那些木跳板。我曾经为一百多年前的照片产生灵感,有过写一部小说的冲动。后来因为懒惰而没有动笔。因此我感激这套丛书的作者们记录下来的上海的昨天与前天,由此,我们还能联想到上海的明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白玉兰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7858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