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你一道去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己行走,是一种勇气,与别人一道行走,是一种智慧。勇气再足,终有歇息之时,智慧却是无限的,永无止境。与你一道行走,不仅可以去美国,去欧洲,去非洲,还可以去南极,去北极,乃至月球,宇宙。

本书以灵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追溯了美国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述了作者的现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以及作者的文化思考和独特启示。

内容推荐

作为一个酷爱旅行的人,行走世界也许是你最大的梦想。然而,仅仅依靠自己,这个世界是永远走不完的。借助别人的行走,丰富自己的行程,乃聪明之举。与你一道去美国,告诉你一个文化行走的秘诀。

本书忠实记录了作者文化行走美国的特殊经历。以灵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追溯了美国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述了作者的现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以及作者的文化思考和独特启示。语意隽永,圆润细腻,简洁凝炼,情感浓郁,全书弥漫着浪漫与理智相互交融的和谐韵味,流淌着一种奇妙无穷的阅读快感。

目录

第一章 洛杉矶:村庄里的繁华都市/013

 圣母玛利亚的恩赐/015

 “拼车道”的奥运故事/017

 没有边界的城市/020

 庞大的“中国谷”/022

第二章 好莱坞:永远的星光灿烂/024

 音乐与电影同城共舞/026

 “星光大道”一路风光/028

 “鬼屋”闹鬼/030

 我和电影有个约会/032

第三章 圣地亚哥:阳光·美女·海滩/034

 美丽的海湾我的家/036

 不对等的美墨边境/038

 美女辈出的皇冠岛/040

第四章 有一种尴尬:文化的差异/044

 西餐吃坏了肚子/047

 她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051

 洛杉矶招聘警察局长/052

 红色是一种吉祥/054

第五章 一只老鼠与一个世界/055

 一只名叫米奇的老鼠/057

 找回童年的乐趣/061

 瞬间的惊险感觉/063

 它影响的是一个世界/066

第六章 荒漠上的美丽之城/068

 我一路想象她的娇艳/070

 一座黑白颠倒的城市/072

 威尼斯河水在这里流淌/075

 世界上最美的夜晚/076

 西部有明月也有果实/079

第七章 难以消失的阵痛和阴影/080

 机场的气氛很冷酷/082

 飞机在波士顿上空盘旋/084

 一种迷恋古老的城市状态/089

 有趣的美英两国情结/090

第八章 波士顿:古典之美与大学之城/093

 青藤爬满红色的砖墙/094

 这里最美的是教堂/097

 阳光里凝结着深沉/098

 哈佛的“金左脚”/101

 唐人街的“八字真言”/104

第九章 走进春意盎然的秋季/106

 一座名叫纽黑文的小城/108

 中国人留下的印迹/111

 留恋耶鲁的图书馆/112

 感受大西洋海湾的风/114

第十章 纽约:一个梦幻般的世界/116

 她改变了世界的视野/118

 “移民岛”的美国之门/122

 曼哈顿,富人的天堂/124

 小街上的金融帝国/128

 甜美的“世纪之吻”/131

第十一章 寻觅在哈士逊河两岸/132

 华盛顿选定风水宝地/135

 同室操戈的往事/138

 联合国的“中国三宝”/141

 与国际警察亲密接触/145

第十二章 费城:自由钟声从这里敲响/146

 两位“国父”的情缘/148

 一座旧式的两层红楼/151

 聆听悠远的钟声/152

 我试图诠释这些往事/154

 明珠海港“巴尔的摩”/156

第十三章 华盛顿:朴实无华的都城/159

 一座方尖无字碑/163

 白宫门前的静坐老人/166

 失败者的战争追问/170

 一座美国人的“哭墙”/172

 林肯不屈的灵魂/175

 一位残疾的巨人/176

 美国人登月撒国际大谎/178

 难忘五角大楼的灯光/180

第十四章 硅谷里的一座座金山/182

 淘金淘出的旧金山/184

 一个繁荣的美丽神话/186

 窑洞模样的斯坦福/188

 小车库里的传奇惠普/190

第十五章 一片宽容与浪漫的乐土/192

 这里让你很亲切/194

 “罗马废墟”的艺术/198

 “六色”的同性恋旗/204

 憨态可掬的小海狮/206

 金门大桥的忧虑/210

第十六章 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212

 四只圆爪子的动物/214

 永不生锈的承诺/216

 有房屋就有绿荫/217

 走进一部精致的书里/218

 灵魂能穿越黑暗/220

 文化与爱的抚摸/222

也谈文化行走(代后记)/224

试读章节

美丽的海湾我的家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加州第三大城市圣地亚哥。圣地亚哥位于美丽的圣地亚哥海湾南端。1542年,西班牙航海家卡夫里洛率船队来到这里,发现了这块宝地。1769年神父塞拉在此地建起了传教所,逐渐形成了一个白人聚居地,被誉为“加州的发祥之地”。

历史行进到1890年,北美大陆再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用来开垦了,眼前是一片无法用传统方式开拓的万里海疆。这时一个名叫马汉的美国人写了一本名为《制海实力对历史的影响》的军事著作,乍一问世,便闹得沸沸扬扬,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马汉主义思想:海上实力决定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建设海军,直到用完国库最后一块美元,成为美国人的共识。从此,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军建设。5年过去了,美国海军从世界排名第12位上升为第5位。飘扬着星条旗的战舰,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五大洋的水面上。

美丽的海湾我的家。这个家,就是美国海军之家。圣地亚哥海湾是美国海军的福地。庞大的美国太平洋舰队驻扎于此,舰艇的出没,官兵的吃住,都依恋着这个美丽的海湾。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世界上是否太平,只要看看圣地亚哥海湾里航空母舰的动静便可知晓。前不久传出,美国国防部已经决定将美国海军司令部搬到圣地亚哥海湾来。

汽车离圣地亚哥海湾越来越近,老远就看到了海湾里停泊的一艘艘高大的舰船,很是威风。陪同翻译张先生指着前方说:“那里是军事禁区,我们只能是远眺了。”

水光接天的天然良港造就了一座现代化的高科技城市。湾外的半岛从南北两边将港湾环抱,绵长的海岸线,不但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也在贸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将一大批重要工业基地迁移于此。从此,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圣地亚哥成为美国高、精、尖工业的中心,坐落于此的航空航天、导弹制造、电子、造船等高科技工业,产品精良,闻名于世。这里拥有海洋、物理、工程、生物、医学、军事等众多科目的研究院和实验室,著名的加州大学等12所大学先后落户于此。这些都为圣地亚哥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为圣地亚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海港便利的交通,还带动了圣地亚哥物流业、会展业的飞跃发展。

不对等的美墨边境

到了圣地亚哥,离墨西哥就不远了。墨西哥是美洲文明古国,曾孕育了玛雅、阿兹台克、托尔特克、奥尔梅加和特奥蒂华坎等古印第安文化。历史上有一阵子,墨西哥富裕和强盛,人们或许以为,有一天墨西哥会把美国的一些地方吞并。然而,事情并没有按这种逻辑发生。1846年爆发了美墨战争,墨西哥战败,北部包括圣地亚哥在内的加州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立即成为了美国的一部分。至今墨西哥人仍然称美国加州为上加州,墨西哥本土为下加州。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墨西哥人可以很随便地进出美国。他们认为回老家看看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无权阻拦。而美国总感到有些理亏,尽管对外国人出入境戒备森严,可对墨西哥人的随意来访,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圣地亚哥市内用完中餐后,我们决定去墨西哥看看。半小时后,汽车到达美国边境的—个汽车站。司机说:“我们的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墨西哥,但开过去就不能回来了。”细问得知,墨西哥在墨美边境没有边境局和海关之类的关卡。也就是说,美方及美方的客人可以自由进入墨方。而美国方面则设立了边境局,出境去墨西哥可以,但从墨西哥那边过来的人一律要查看证件,持有合法的美国护照,才能入境。我们有美国护照,但乘坐的汽车没有出境的身份。我们只得下车,转乘一辆墨西哥公共汽车。这辆车与众不同的是,车前挂有两个车牌,—个是美国的,一个是墨西哥的。待客人坐满后,年轻的墨西哥司机精神抖擞地拉着我们朝墨方驶去。司机告诉我,他和伙伴们都办有美国身份证,可以自由进入美国本土。

很快,我们看到一面高高飘扬的墨西哥国旗。这是一种绿、白、红三色旗,其白色部分中间绘有墨西哥国徽。眼下的这座墨西哥名城叫蒂华纳,是墨西哥的几大城市之一。汽车停在了“革命大道”上的一个汽车站。客人出站要经过一个商场,自然,商场的人气也就挺旺。革命大道是城内的主干道,其他街道则以革命大道为中心,按一二三四五六的序列排着。街道两侧,大多是平房,也有一些二层楼房,三层以上的建筑极少。其规模与我国西北一带的贫困县城差不多。店铺也很不起眼,商品大多是当地工匠打制的金银首饰之类的纪念品。店铺的老板们认出我们是中国人,用汉语高喊着“马马虎虎”,极力向我们兜销商品。询问翻译才知,这是墨西哥人的谦恭。他们不愿说自己的东西很好,只好说“马马虎虎”。由此可见,墨西哥人是十分友善的。

从墨西哥返回花费了一些时间。众多的返回者拥挤在美国边境大厅,等候着边境工作人员一一核实护照。就双方边境而言,这种极不对等的通关现象,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仔细思之,美方的举动无疑是一种强者的霸道,一种富者的小气。而墨方呢,表现出的则是一无所有者的坦诚与豁达。尽管我的领土被你霸占了,但那依然是我的土地。自家的地盘,还犯得着设卡拦截自己么?P36-39

序言

与你一道去美国,一定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他立志要走遍全世界。他精心设计行走方案,选择最佳路线,雄心勃勃,乐此不疲。今年春节,他自费去了一趟新、马、泰,回来后很失望。花了不少的钱,却比想象中的外国差远了。我开玩笑道:“看景不如听景嘛。”

我从美国回来的当天,这位朋友就找上门来,缠着让我讲美国的经历。我正在倒时差,晕头转向的,可他就是不放过。我只得拿出一路写来的旅美日记,让他自己去看。次日,他找上门来,兴奋地对我说,读你的旅美日记,就好像是与你一道去美国,挺有意思的。

告别时,他似乎恍然大悟:“其实,走遍全世界不一定都要自己亲身经历。”

当今,旅游是一种时尚,开阔眼界,行走四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酷爱旅行的人,行走世界也许是你最大的梦想。但是,你必须坚信一个事实:仅仅依靠自己的行走,这个世界是永远走不完的。因为,每个人的行走是有限的。

个人的行走有限,然而大家的行走却是无限的。于是,借助别人的行走,丰富自己的行程,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和很有价值的事情。

行走是一种生活状态,它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异国的土地,一切都感到新奇。尽管我的观察是表面的,肤浅的;但我的感受却是强烈的,真实的。我凭借顽强的毅力,每天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每天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为的是留住记忆……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什么不说“走万里路”呢?显然行与走是有区别的。行,包含着一种思考的意境。行走,即思考与走路的结合。这就是说,行走不应该是摄像机似的、原版地翻拍,而应该是一种欣赏与思考的融合;行走不应该是流水账式的、原始地记录,而应该是一种观看与想象的结合。当然,行走不应该是仅仅靠笔的书写,而应该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美感集成。

自己行走,是一种勇气。与别人一道行走,是一种智慧。勇气再足,终有歇息之时。智慧却是无限的,永无止境。与你一道行走,不仅可以去美国,去欧洲,去非洲;还可以去南极,去北极。乃至月球,宇宙。

自己行走,快乐只是属于一个人。与你一道行走,快乐属于大家,就能呈几何级数地传递与分享。

我一直在猜想,这世界上很多优越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在地球偏僻的一角,一个大西洋沿岸荒蛮了几千年的狭长地带,在极短的时间内,竟然出现了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眨眼问,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而且正在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大戏。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仍然领先,没有迹象表明它将在短时间内被超越。

与你一道去美国,我选择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视角,选择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一步一步行走,一步一步思索。我看到了许多,学会了许多,记录了许多。时间虽短,却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一个宏大的时间与空间里,交织印证,从中观照、品味与呈现这个变幻无常的大千世界。

与你一道去美国,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那里有多姿多彩的城市:洛杉矶、圣地亚哥、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旧金山……伴随着行走的足迹,多彩的异国情调,驳杂的生活元素,一起向我们涌来。忆旧与怀古,人文与历史,还有地域的差别,文明的冲突,梦境的过去,艺术的现实,都有机地汇集到了一起,互相攀缠,构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立体迷宫。这种时空交汇中的人与物的图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和如此丰富的世界色彩。

在横跨美国南北的万里行程中,我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对历史的追寻中,将更多的思考焦点落到众多看似寻常而又司空见惯的细节之中。我如饥似渴地观察和体验,热切地探寻着问题的答案。

懂得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有人说,法国的情调是浪漫,德国是严肃,美国则是一种幽默。的确,美国人很爱说笑,言语中不时透出一股轻松的气息。我想聆听他们的声音,可他们很匆忙,不愿过多停留。我想与他们作深入的探讨,有时间问题,也有语言障碍。尽管,美国有几十所孔子学院,有许多汉语爱好者,然而,真正能遇上的懂汉语的美国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有很多的中国人涌入美国,他们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赢得了美国政府的尊重,拿到了美国绿卡。而且,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活跃于接待中国客人的岗位上。他们了解中国,也熟悉美国。这样,就为我的异国行走提供了许多便利。

我对美国的认识,一是得益于看,二是得益于听。耳闻目睹,感受便油然而生。特别是听到了兴奋之处,就有了问到底的冲动。一问,便问出了许多知识来。有了知识,就有了智慧,就有了思考的情绪和空间。

至今回想起来,这种聆听,不仅仅是聆听历史,也是在聆听现实。其实,聆听是一个较为宽泛和深沉的词。这些聆听,像花絮似的从脑子里飘过,伴随着一种流星赶月的感觉。

记得我曾就新闻摄影问题求教过当时的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先生。

南先生认为,自从有了全自动的智能照相机后,光圈与速度的技巧运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一张新闻照片的成功与否,不是记者手中的照相机,也不是记者的摄影技术,而是记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距离决定新闻摄影的成败。

我并不爱好摄影,但也喜欢随手拍摄一些自以为感兴趣的东西。小时候,我学过画画,有一定的美感知识。自然对照片的构图也有一些美好的感觉。

去美国时,为省事,我随身携带的是一部索尼卡片机。照相机存储卡的容量很大,我可以放开胆子乱拍一气。回来让大伙一看,几乎是异口同声:“简直比许多摄影家拍的片子还好。”我相信大伙说的是真话。这正好印证了南振中先生有关距离与成败的论述。

这是美国的一部分吗?我用手触摸,用眼睛领会。我的行走是真实的,拍下的照片都可以作证,写下的文字都可以诠释,我所遇到的人和事,不是创作的幻想,对历史,对现实,或对风土人情的摆弄,都平行或交错地存在。尽管时时受到国情和思维方式的制约,但自以为是一种寻根刨底似的经历。

我倾心尽力对美国历史细节的挖掘或社会发展的揭秘,其目的在于历史带来给现实的思考。对于行走美国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十几万字的日记和百余张图片所承载的,只能是冰山一角,可能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果阅读这本书,能够让你感到愉悦,能够为你提供一条认识美国的便捷小径,能够得到与你一道行走的结果,我就很知足了。

这本凝聚着真情和心血的书,希望得到你的喜欢。看完了,书合上。书早不知去了哪里,书里的那些句子,那些段落,还有图片,却能不时地会从脑子里跑出来。

与你一道去美国,就应该是这样的。

后记

“文化行走”这个概念是我的一家之言。

这种行走,应该是比一般旅游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热心于从行走中寻找乐趣。我试图将行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旅游行走。一路游玩,一路说笑,走马观花,以玩得高兴为目的。另一种是文化行走。注重行走对象的文化性,借物咏志,寻求感晤,引发思考。

这两种行走类别各有所长,人各有所好。

旅游行走较为轻松,不动脑子,权当休息。走遍了大好河山,饱览了名胜风景,到头来,满足了一时的快乐。文化行走则要时时牵挂,边走边想,生怕遗漏了什么。一路下来,尽管很累,但回想起来很有滋味。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种眼睛,就应该是文化的慧眼。以文化观察和思考为基础,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美的聚焦和发现。

我以为,作为行走对象的自然人文景观,它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那里面也有人类精神和感情的积淀,都是文化行走应该关注的内容。对自然人文景观美的发现和提炼,则是文化行走的重要课题。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形态多样,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不仅对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化行走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追求行走的文化性,已成为行走者的一种时尚。

文化行走,行走是前提,文化是基础。如果说行走是为了观赏,那么文化就是将观赏转换为美的享受。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转换是由行走者的文化素养所决定的。行走者的文化积累与储备,关系到行走的质量。我觉得,行走者的文化素养建设应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平常准备。即平时积累。多读书、多思考,不断丰富文化历史知识的储藏,逐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另一种是临时准备。即突击学习。在行走之前,对自己的行走对象和有关环境有目的地进行一些重点研究,快速挖掘,把握重点,丰富内涵。

文化与行走可以相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文化需要通过行走去宣传、认识,升华文化品位。行走则需要文化来衬托、渲染,提高行走质量。没有文化的行走,充其量只是走路而已。

文化行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汇集。首先要学会欣赏,善于从大自然和客观环境中发现美。其次要能够消化,将美的东西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再之要学会记录,记录感受和感想,升华想象和认识,形成理性成果。

事实证明,行走只有突出了文化特质,才能更好地还原文化的灵魂。这也是文化行走的精髓所在。

报载:古三国战场遗址的一个小镇子,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在小镇的出口处立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张飞卖肉处”。令过路人和旅行者啼笑皆非。先不说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当年张飞在此卖过肉,即使是张飞曾在此卖过肉,又有何意义?

显然,这种对旅游景点强行附加所谓文化含量的做法,是典型的没有文化的表现。

目前,我国的一些旅游胜地不断掀起文化研究热潮。人们开始重视旅游产业的文化特点,突出旅游的文化气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的方方面面,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忽视旅游胜地的客观事实,一味地刻意对旅游环境进行超客观的文化包装,只会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还有一些行走者,只注重佳境胜地的人文标志,忽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是热衷于这些地带是否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风月佳人、英雄豪杰等发生过联系,满足于牵强附会,这也是非文化的。

在文化景点的建设中,许多古镇不惜将旧的房屋推倒,然后再造仿古一条街。将一些古庙刷上油漆,求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人。殊不知,古老与陈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在美国考察时,曾去过不少古城小镇,大街小巷都还是百年前的原貌,老宅墙上生锈的铜牌,大门上挂着的铁环,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我认为,一切旅游资源,包括山川河流、森林草原、风花雪月等自然万态,文化取向应该注重客观存在。文化对自然资源的渗透,自然资源对文化的依赖,应该是一种自然衔接,一种辩证统一。任何附庸风雅之举,或刻意的文化炒作,都是对文化的亵渎。

有人说,美国人干一件事,90%的时间用来造机器,其余时间让机器来干。其实,用机器代步,已经成为现代人行走的必然。

火车、飞机的问世,是人类行走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以前,再富有的行走者也只能坐马车。现代交通在极大提高行走速度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行走的时空观。从前很遥远的两地,今日一下子近在咫尺。当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卸任后住在弗吉尼亚,经常需要去华盛顿办事,一个来回却要花一个星期。这段路程,今天开车只要两个小时。

机器代步,也就代替了许多行走的过程。那些过去行走途中的趣事、风景没了,人们自然也就少了许多路上的感觉,当然也包括许多文化感受。现代交通将人的行走变成了一种“人类包裹”,在快速的寄送过程中,人与行走割裂开来。这不能不说是现代行走的遗憾。

诚然,现代交通压缩了行走的过程,却增强了行走的选择性。人们可以自如地选择行走的目的地,而且很快捷便利地到达目的地。这种时空变化,为行走赋予了极大的文化空间。人们可以将省下的时间放在文化的寻找和探究上,也可以出于文化的考虑做更远距离的行走。这样,无疑提高了行走的文化质量和品位。

如今,远距离的文化行走,已成为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游历世界,见多识广,以获得足够经历充当竞争资本。每到圣诞节假期和暑假,都有很多人单独或者和家人一起飞赴世界各地旅行。繁忙的机场大厅里,每时每刻都能看到背着行囊匆匆而过的行走者,每一个登机口都承载着行走者的期待。

文化行走,是人们通过旅行、交流,来认知社会、认知自然的人文活动。

文化行走,应该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欣赏心态。笼统地说,一切注重人文资源的利用和体现人文精神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行走的范畴。诚然,“文化行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特别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注入,为文化行丰富了新的内涵。尊重自然,与自然对话,与天地融合,行走者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这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行走美国,我有一种发现:如果有意以文化为主线,你付出的成本是很低的。无论是看歌剧还是听音乐,或者参观博物馆什么的,大多数是免费,即使收费,门票价也很低。譬如说,美国的博物馆几乎不收费的,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每天傍晚的音乐会也是免费的。类似美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旅游者的幸事,也丰富了文化行走的快乐。

无可否认,旅行是生活达到一定水准后的休闲活动。然而,“文化行走”使之提升了品位。特别是,文化行走一旦融入社会价值体系之中,就具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旅行是自身行为,但文化行走应该肩负社会责任。除了注重文化理念和欣赏理念的塑造以外,行走者的自身形象也很重要。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形容文化: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良好的自身形象,既是一种文化表现,也是文化行走的内在的本质要求。一些出境的中国游客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遵守旅游景区的规则等,不仅损害了自身的行走形象,也使祖国的形象遭到破坏。这些都是与“文化行走”理念背道而驰的。

作者

2007年12月1日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你一道去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085032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71.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