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云创业思维
内容
编辑推荐

纵观马云的历程,从童年时代身形瘦小却“爱打架”的顽童,到青年时代永不言弃的三次高考,以及之后多次艰苦创业却又历经多次失败,而最终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成功企业家、一个坚守自己核心价值观和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企业领袖,他宣言要带领全球网民进入“网商时代”……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诞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诞生在民间、诞生在草根的“马云现象”

“马云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还是创业的激情,奋斗的豪情,成功的信心,创新的精神?

本书是继畅销书《谁认识马云》之后的又一力作,深度解读了马云创业的睿智思维,以启迪中国七千万创业者,智慧取胜,笑傲江湖。

内容推荐

从“骗子”、“疯子”、“狂人”一路走来,打造出一个阿里巴巴王国,马云无疑是这个时代的草根英雄和创业偶像。亲力实践和独特思维是马云的魅力所在,加上他在央视热播节目《赢在中国》的精彩点评,他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创业教父。本书是继畅销书《谁认识马云》之后的又一力作,深度解读了马云创业的睿智思维,以启迪中国七千万创业者,智慧取胜,笑傲江湖。

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创业教父:谁不认识马云

◎焦点一:光环闪耀

关键句:草根缔造的全球神话

镜头1:“中国版拿破仑”:《福布斯》封面上的企业家

镜头2:“新经济领袖”:入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

镜头3:下一个盖茨:亚洲,马云?!

镜头4:“中国的Jack Ma”:布莱尔点名要见的人

镜头5:对话克林顿:“老克”乐坏了

◎焦点二:风口浪尖

关键句:一路被骂过来

镜头1:“骗子”马云

镜头2:“疯子”马云

镜头3:“狂人”马云

◎焦点三:阿里家族

关键句:一个打开“藏宝洞”的现代版阿里巴巴

镜头1: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镜头2:淘宝网:天下没有淘不到的宝贝

镜头3:支付宝:“天下无贼”

镜头4:中国雅虎:让你重新“虎”起来

镜头5:阿里软件: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

镜头6:阿里妈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广告

◎焦点四:语惊四座

关键句:《赢在中国》的点评大师

镜头1: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发不出工资是领导者的耻辱

镜头2:少听成功学讲座,多学别人失败的经验

镜头3:创业者要永远露出笑脸来

第二章 创业精神:激情燃烧的岁月

◎思维1:韧:坚忍不拔,永不言弃

关键句: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镜头1:西子湖畔的少年:男儿有泪不轻弹

镜头2:没有硝烟的战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思维2:悟:善悟者,以天下人为师

关键句:永远保持“零度”状态

镜头1:地理老师:英语激情的点燃者

镜头2:金庸大师:智慧之集大成者

镜头3:小鹿纯子:青涩年代的温馨记忆

◎思维3: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关键句:信誉决定你的机遇

镜头1:坚守讲台:为了那个5年的承诺

镜头2:人格担保:兔子先吃窝边草

镜头3:肝胆相照:“马云,我支持你!”

◎思维4:简:简单至极,将长处发挥极致

关键句:就这两下子足以天下无敌

镜头1:英语奇才:说梦话都用英文

镜头2:“铁嘴”、“名嘴”、“大嘴”,说遍天下无敌嘴

◎思维5:忍:忍辱负重,阳光总在风雨后

关键句:一个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镜头1:当“骗子”遭遇骗子

镜头2:泪别黄页:资本游戏下的“烈士” 

◎思维6:梦:让梦做主,为理想而战斗

关键句:跳进那片“梦之海” 

镜头1:初次“下海”:心酸往事与惊险传奇

镜头2:意外“触网”:改变一生的命运轨迹

镜头3:果敢“跳海”:10年之后马云再回来

镜头4:二次“南下”:创办中国最伟大的公司

第三章 战略抉择:定位决定地位

◎思维1:全球视角:做全世界的生意

关键句:不打甲A,直接进世界杯

镜头1:公司起名的哲学:让全世界都能记得住

镜头2:“墙里开花墙外香”:嘘,先别说我们是中国公司

镜头3:豪情之旅:全球跑马圈地

◎思维2:本土智慧:探索自己的模式

关键句:复制别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镜头1:中国中小企业的救赎者

镜头2:网上集贸市场

镜头3:支付宝1.0:不走PayPa1老路

◎思维3:专注:对机会说“N0” 

关键句:我们只抓一只兔子

镜头1:1999年:Jack,你疯了吗

镜头2:“孙先生,我还是这个梦想” 

镜头3:开刀雅虎:专注搜索,专注高端

◎思维4:苦练内功:不在疯狂中死亡

关键句:潜心修炼,方可成就“金刚不坏之身”

镜头1:“回到中国” 

镜头2:“停下来,换跑鞋!”

镜头3:“幸亏(当初)没有上市!” 

◎思维5:培育市场:先价值后财富

关键句:涸泽而渔,不如休养生息

镜头1:“奶牛”是如何炼出来的

镜头2:淘宝:免费红旗不倒

第四章 市场策略:思路决定出路

◎思维1:抢占先机:不要等时机成熟了才出手

关键句:“发令枪一响,你没有时间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闭着眼往前冲!” 

镜头1:“抢注”域名,未雨绸缪

镜头2:安全支付,领先一步

◎思维2:蓝海攻略:做一个善于发现的人

关键句:大家都看不清前景的时候,这个机会一定能够赚钱

镜头1:诚信通:把鞋子卖给不穿鞋的人

镜头2:淘宝“反围剿”战术:“农村包围城市” 

◎思维3:布阵:构建核心竞争力

关键句:阵法胜于剑法

镜头1:“阿雅联姻”:那场“蓄谋已久”的世纪并购

镜头2:中国雅虎:“Goog1e+eBay模式” 

镜头3:达摩五指:“阿里王国”的缔造者

◎思维4: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关键句:进攻者,永远都有机会

镜头1:eBay,我想起你都毛骨悚然

镜头2:Goog1e,是你刺激了我 

◎思维5:御敌之道:跟对手打太极

关键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镜头1:让我帮你接收“难民” 

镜头2:请你多烧几张美元

第五章 “赢"销之技:酒香也怕巷子深

◎思维1:娱乐营销:与网民一起娱乐

关键句:好玩、好看才好卖

镜头1:结缘《天下无贼》

镜头2:“雅虎搜星”,新时代的“全民秀” 

镜头3:“超级Buyer”:争当淘宝代言人

◎思维2:事件营销:有眼球的地方就有市场

关键句:“唯恐天下不乱” 

镜头1:伊战时代:“中国供应商”在美国打响

镜头2:“AK-47事件”: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思维3:名人营销:大树底下好乘凉

关键句:“狐假虎威”又何妨

镜头1: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

镜头2:金庸大侠要出山了

◎思维4:新闻营销:打造“钻石品牌”

关键句:让媒体为你打工

镜头1:粉墨登场:《中国黄页闯世界》

第六章 融资之道:“与狼共舞”的艺术

◎思维1:远离功利,别把美元太当回事

关键句:不能共患难,有奶也不是娘! 

镜头1:“很遗憾,你们错过了一个机会” 

镜头2:形势逆转:说了一个礼拜的“NO” 

◎思维2:“金牌”股东,成就王牌企业

关键句:不爱美元爱“资源”

镜头1:“天使基金”,来得恰逢其时

镜头2:孙正义,“让我怎能拒绝你”

◎思维3:吸引股东,靠魅力更靠实力

关键句:投资人最怕你问他要钱

镜头1:一见钟情:6分钟“搞掂”孙正义

镜头2: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

镜头3:梅开二度:瞧,洗手间里咱也能成交

◎思维4:与“狼”共舞,让资本家听企业家的

关键旬:投资者只是我们的“娘舅” 

镜头1:东京谈判:最经典的三次“NO” 

镜头2:“不识时务”:“钱太多了,我不要”

镜头3:10亿美元之后:“在中国我说了算!” 

第七章 领导的艺术: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

◎思维1:黏合力团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关键句:做个“唐僧CEO” 

镜头1:“只会发邮件,其他的一窍不通” 

镜头2:“我管不了钱,但有人会帮我管” 

◎思维2:凝聚力团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关键句:没人能挖走我的团队

镜头1:风雨同舟的岁月:十八罗汉,生死永相随

镜头2:抗击“非典”的日子:阿里人,为使命而战

◎思维3:战斗力团队:言必行,行必果

关键句:三流的理念,一流的执行

镜头1:龙颜大怒:现在!立刻!马上 

镜头2:下“死命令”:“一个月给我做出eBay那样的网站!

◎思维4:高纬度战栗:未雨绸缪,水来土掩

关键句:CEO就是守门员

镜头1:冬天来临:推行“毛泽东战略” 

镜头2:在eBay看不见的时候做淘宝

◎思维5:开源节流:艰苦奋斗,保持赤子之心

关键句:小钱也是钱

镜头1:湖畔时代:桑塔纳都不舍得坐 

镜头2:今日阿里:别拿5分钱不当人民币

◎思维6:经营人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关键句:得人心者得天下

镜头1:“N+1计划”,超员工待遇

镜头2:费尽思量,面包还是牛奶

镜头3:老板,员工“零距离”:拜托,别叫我马总

镜头4:散财人聚,让员工先富起来

镜头5:不让雷锋穿补丁衣服上街

镜头6:让人才“增值”:把钱存到员工身上

◎思维7:快乐团队:让阿里人笑着干活

关键句:没有笑脸的公司是痛苦的

镜头1:打赌文化:赌输了要跳西湖哦 

镜头2:瞧这群人:“太亢奋了!” 

◎思维8:激励的艺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关键句:如果要飞得高,请把地平线忘掉

镜头1:一“赌”定乾坤:从“只赚一元钱”到“交税100万”

镜头2:倒立者必胜:蚂蚁雄兵的宣言 

第八章 用人之道:善用贤能,方成大业

◎思维1:魅力领袖:理念打动精英

关键句:让贤才“自投罗网”

镜头1:无心插柳:“招安”蔡崇信

镜头2:哈佛“行骗”,抱得MBA归

镜头3:就这样被你征服:马云“骗”来的高管们

◎思维2:“六脉神剑”:用人第一标准

关键句:我们需要的是猎犬

镜头1:对“挖墙角”不屑一顾

镜头2:“野狗”被“一剑封喉” 

镜头3:“新应届生”观:给年轻人一个机会

◎思维3:人尽其才: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关键旬:别把飞机引擎装拖拉机上

镜头1:给好种子一片肥沃土壤

镜头2:“学而不优”亦可仕

镜头3:因为你是精英:再见,MBA们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试读章节

镜头3:“狂人”马云

在“后现代版”的马云称谓巾,最为人所知的应当非“狂人”莫属。

如果要把马云的狂言一一列举出来,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真是“一言难尽”,我们也只能挑选精华部分了。

1999年3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阿里巴巴,八字还没一撇,马云对同伴们宣称:“我们要做一家80年的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前十名。”后来,经过“改版”,又进一步上个档次了:“我们要做一家102年的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前三名。”

凭着阿里巴巴左手淘宝,右手雅虎中国这样的地位,看来马云的目标指日可待了,他自己也感慨:“我们原先计划是30年内拿到1个(世界十大网站的)席位,现在看来有可能10年内拿到3个席位了。”

狂,一种是无知的狂妄,另一种是自信洋溢的狂,而马云显然深得后者的精髓且狂得底蕴十足。互联网行业中一个人在一个网站成功不足为奇,有谁能像马云那样既在阿里巴巴成功,又同时能把后起之秀淘宝网带到业内数一数二的地位呢?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马云办不到的。”现在的马云应该更有底气接受业界的如此戏言。

同时,马云狂而不傲,他始终是一个直面现实又憧憬梦想的清醒者。即使阿里巴巴放眼全球都找不到与之抗衡的对手,但马云始终持有一种危机意识。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却在2005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出了“这一年,我压力挺大”的感慨。

“我前一段时间宣布了公司第二次处于危机状态”,马云说,“因为别人都说你好的时候,问题一定会马上来临。”而阿里巴巴第一次处于危机状态还是2000年——互联网步入低谷之时。

马云说,当时听说中国一个星期诞生1000家互联网公司,就马上宣布公司处于高度危机。“中国不可能一个礼拜有1000家互联网公司诞生,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一个礼拜就有1000家互联网公司倒闭。”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目前只是收购的行为成功,但是后面到底怎样,我现在也很担心,”马云说,“也许三年以后我会告诉大家,我失败了。”

另一方面,“狂妄”的马云,还有其谦卑到极点的一面。马云总会谦虚地给比自己年轻的人以忠告:“我是个很笨的人,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我想,如果连我都能够创业成功了,那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

而马云甚至还想等在他淡出“江湖”之际出一本书,叫《阿里巴巴和一千零一个错误》,“以儆效尤。”

马云有个理想,到60岁的时候,和现在这帮做“阿里巴巴”的老家伙们站在桥边上,听到喇叭里说,“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红,股票继续往前冲,成为全球……那时候的感觉才叫真正成功。

同丁磊、陈天桥、李彦宏等人相比,除了成功者们共同的禀赋之外,马云与这些人不同,马云非常的不“务实”。他经常讲起的话是:赚不赚那几个亿没什么了不起的。眼下他又在不停地提醒孙彤宁,现在别考虑怎么赚钱,而是继续追加投资预算……

目前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收入来源是向诚信和中国供应商的会员收取年费,这两个体系的会员均依附在阿里巴巴网站下。收入来源虽然单一,但凶会员数量庞大并保持迅速增长,这已经使整个集团活得相当‘滋润’,每年的营业收入保持翻倍的增速。

所以,从“每天盈利100万”到“每天交税100万”,冉到“现在赚的只是零花钱而已”,马云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公司的实力与良好的盈利前景。

同多数老板们的谨言慎行不同,马云多少显得有些口无遮拦,即使谈及竞争对手的时候也并不回避,也要PK他们一把。

说到腾讯,马云认为:“我们也觉得它应该很强大,但一直看不到任何增长。”在腾讯也推出自己的免费B2C门户之后,马云则认为这是一步臭棋。“淘宝网免费的时机和今天的环境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化,腾讯继续实行免费无疑会是一个错误。”

对于如日巾天的百度,马云的评价相对谨慎,但也毫不留情,“李彦宏非常的专注,但是过于专业化会死人的。”

在打败eBay之后,马云更是口无遮拦:“下一个对手是百度和谷歌。”

即便在央视这样的舞台上,马云也不放过机会狂一把:“我现在感觉,就是打着显微镜也找不到对手了。”

P11-12

序言

2006年,我写了《谁认识马云》一书,仅仅时隔一年之后,《马云创业思维》这本书又即将出版。很多朋友跟我开玩笑,“你要跟马云结下不解之缘了。”当然,也有的朋友说,“这本书早就应该出了。”

我却认为,不早不晚,正当其时。在《谁认识马云》出版之前,国内尚无一本完整的类似于传记性质的介绍马云的图书。也许,我是赶了个早。但是,仅仅是“认识”,或许是不够的。在认识了之后,我们有必要更深刻地理解马云,理解他的战略,理解他的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谁认识马云》的“姊妹篇”。毕竟,如果不“认识”,有谈何理解呢7

一年之后,当我静下心来,把马云创业历程中的许许多多故事、案例反复推敲、比较之后,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马云是委实的“铁心”创业家、企业家。

无论是在创业最艰难的起步期,还是到了成长、成熟期之后,他几乎一直在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在行动着。外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讲起话来就张牙舞爪、有着天马行空般想象力的马云(跟马云谈话,思想要高度集中,他可以从互联网把你带到世界大战中,一不小心就跟着他谈“飞”了),但是他自己却是个非常清醒的人,对于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他比谁都清楚,尽管有时他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装糊涂”。

换句话说,仔细探寻马云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我们还是可以“揭秘”一些表层看不太清楚的东西的。不过,我对“揭秘”这个词似乎还是有些天然的排斥感。马云自己也常说,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多少秘密可言,而且他也很自信, “阿里巴巴是不可复制的”。的确,几乎所有复制、克隆过来的商业模式,注定都要失败。但是,正所谓“大道相通”,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2年的创业之路,马云似乎一直和这几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开拓,创造,颠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了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由此理论而不断衍生,便有了管理学上的80/20定律: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项目。这种理论在经济学领域进一步放大,便形成了一种共识: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掌握在20%的人手中。

事实上,自资本主义的幽灵诞生以来,全世界的经济基础几乎都是建立在“二八定律”指导之下的。于是,便有了全世界公认的最善于经商、创造财富的民族——犹太民族,有了世代相传的经营秘诀:做有钱人的生意。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互联网如幽灵般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窜将出来之后,这种古老的商业规则却正处于“寿终正寝”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新的规则——“长尾理论”。关于这种理论,最朴实的中国式解读就是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或者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遗憾的是,在互联网诞生之后的十几年之后,“二八定律”还是为大多数人所信奉的“普世真理”。于是,纵观各行各业,受到重视的永远是大客户、大企业,而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散落于各个角落的另一个群体——中小企业,却如孤岛上的“弃儿”一般,鲜有人问津。

真理常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阿里巴巴B2B一出世,马云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只抓“龙虾”、放弃“鲸鱼”,“做中小企业的救赎者”。

在马云之前,阿里巴巴B2B的模式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成熟、成功的模式。但正如同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个傻小子一样,为了完成战友的心愿,铁心要做“捕虾船长”。他们都成功了,偶然中的必然。

而且,马云也常常自诩是阿甘一样的人物:“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当企业家马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在钦佩、感动之余,还多了一份鼓舞。

当然,马云的本事也不仅仅是抓龙虾那么简单,不然他也无法掌舵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王国。更重要的是,马云有极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而这正是大多数在华的跨国公司最欠缺的。

“当你坚持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根本绕不开。”这是企业家马云的口头禅。2002年的时候,他便发现如果诚信问题不解决,网络生意就是“瞎掰”。等待环境慢慢改善只能是坐以待毙。于是,在阿里巴巴创办三年后,马云便高调开始推出“诚信通”。

因此,他能够领导一群蚂蚁雄兵战胜eBay那头大象,他能够让杨致远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公主”(雅虎中国)下嫁给阿里巴巴,还要陪上10亿美元的“嫁妆”。

创业教父,这是本书第一章的开篇之词,马云是配得上这个尊称的,因为使命感在他心中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这些人不努力,就没办法给70年代、80年代的人留下更多的经验,就没有办法超越50年代的前辈。我希望50年代的人能够记住,只有60年代、70年代人超越了他们,只有帮助60年代、70年代人成功了,企业才有希望,中国才有希望。”

《赢在中国》的一位年轻选手曾经这样说,“每次听那首《在路上》时,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流泪。”不仅是这位选手,就连我自己这样一个已过了而立之年、正在“奔四”的传媒工作者,也常常会因此而感动。而感动之余,我也在思考:创业,对于人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为了追求财富的增长,为了赢得这个社会的喝彩吗?

我想,所有的创业者在踏上征程的时候,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而我的答案便是:创业是人生的缩影,创业的征程是人生之旅中的精彩片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把创业理解为一种过程,甚至整个生命都是一种过程。因为有过程,生命才会有乐趣。

30岁的马云第一次创业时,还是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当时,他曾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的同事和领导:lO年之后马云还会再回来(教书)!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天真,“花10年时间做一家公司,证明一下自己,再把学到的东西拿回来交给学生。”当然,上苍已经成全了马云太多的梦想,这个“10年之后回去教书”的幻梦最终还是“破灭”了。

其实,尽管今天的马云已然成为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掌舵者,成为一个得到了业界盛赞、资本追捧、公众认可的优秀企业家,他的创业之旅就此划上句号了吗?最起码我不这么理解。在中国,公认的“国内第一CEO”当属海尔的张瑞敏。对于自己的角色,张瑞敏有清醒的认识——永远都是创业者,而不是所谓的“守业者”。在形容自己每天的心情时,张用了八个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创业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刘世英 彭征明

2008年1月1日于北京西钓鱼台

后记

尽管是本书的作者,但我还是要承认:这是一本集多人之智慧的结晶。

写上一本《谁认识马云》时,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处于“实地采访——整理资料——静心写作”这样一种三点一线的工作状态中,也享受着在北京、杭州两地上演“双城记”所带来的体验式快乐和充实感。

创作本书时,又是另一番滋味。和传媒界的朋友们一起聚会、闲谈时,我和大家一起“水煮马云”;碰到在企业一线做高管的朋友(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我也会“若无其事”地跟他们“闲话马云”……显然,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更多充当了一个“暗访”记者。欣慰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我和这些朋友们的见解是“不谋而合”的。

最有趣的是,与家人在一起时,我也是不经意间谈起马云。显然,在创作的那段日子里,我有些“马云综合症”的迹象。

纵观马云的历程,从童年时代身形瘦小却“爱打架”的顽童,到青年时代永不言弃的三次高考,以及之后多次艰苦创业却又历经多次失败,而最终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成功企业家、一个坚守自己核心价值观和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企业领袖,他宣言要带领全球网民进入“网商时代”……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诞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诞生在民间、诞生在草根的“马云现象”

“马云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还是创业的激情,奋斗的豪情,成功的信心,创新的精神?我想更有许多反逻辑的思考:

为什么“差学生”也能成功?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一所可以被认为是“名不见不经传”的二流学校,比出身名校的张朝阳、丁磊、陈天桥,马云的求学经历一路坎坷。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就了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是为什么?这对每一个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家庭、学校和每一个有着成功梦想的创业者,都值得去思考。

何谓理想的创业团队?马云经常对外界这样解释自己和团队的分工:“他们负责干活,我到外面吹牛。干得好,我就多吹,干得一般,就少吹一些。”这番话让我的脑海中本能地冒出一句话:100个马云组成的阿里巴巴,必败无疑。但是,且慢,我还有下半句:1个马云加上99个“凡人”,将是无比完美的团队。

马云在外界一贯以“狂人”而著称,而他领导下的团队却是相当地低调。可以佐证的是,对于当初和马云一起创业的“十八罗汉”,如果不是刻意探寻,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而这种反差,对于马云和他的团队来说,却是莫大的幸事。一个团队最需要的,恰恰是这种互补。

尽管,这个时代需要天才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极为稀少了,但一个企业里还是需要极少数天才的;尽管,马云一再高调宣称,“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精英,请你离开”。但是,马云还是需要一批天才和精英的。技术上有吴炯,战略策划上有曾鸣,投、融资上有蔡崇信,哪一个不是他们所在领域的精英?

当然,一个企业也不能全是精英,用马云的话说,“孙悟空不能太多”。无论如何,对创业者而言,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含糊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背影。少用“我”,尽量多用“我们”,而且是志同道合、优势互补的“我们”。如果你做到了,真是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80%了。

为什么会有“浙商现象”的存在?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浙商的影子无处不在。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以“东方犹太人”温商为先驱的第一、第二代浙商,敏锐地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缝隙里“钻空子”,充当了中国传统商业的领军者,诞生了义乌、慈溪等一批全国性的商品市场。到了90年代中期,当互联网之风从大洋彼岸吹来之后,又是一群浙江的年轻人最先行动起来,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快车,并抢占了中国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我们熟悉的,就有郭华强的信雅达,丁磊的网易,马云的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更晚些年,还有陈天桥的盛大。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财经界还是传媒界,都对这个“课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作者看来,这似乎真是一个与“风水”、文化有联系的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愿将这个命题扩大到对浙商整个群体的评论,还是以本书的主人公马云为例谈谈一些见解。

在浙江人马云身上,我看到了太多的务实精神。早年创业时,马云团队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资金上的捉襟见肘。正是这种生存上的压力,让马云比大多数同时代起步的创业者都盼望着互联网尽快实现盈利。与门户大佬们直到有了短信、游戏才开始想到赚钱不同,马云一开始就把互联网当成生意来做的。,也因此,他剑走偏锋,走了一条为商人服务的路线。

即使到了后来得到高盛、软银等大投行的“输血”之后,马云还是始终不忘一件事:我们是做小企业出身的。无论如何,他必须让自己的公司尽快实现盈利,因为,“总花投资人的钱心里过意不去”。

在本书临近截稿的11月,中国发生了两件盛事,让我的热血一再沸腾、激荡。

2007年11月5日,随着“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石油王者归来、登陆A股市场,全球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在中国诞生了!尽管,“大”并不一定代表“强”;尽管,中国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相比还有各种差距。但是,无可不认的是,中国经济经过近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正在甚至已经创造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企业。无论如何,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已经激荡起来。

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仅时隔24小时30分钟,2007年11月6日上午10点,在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另一个“中国创造”又诞生了——阿里巴巴B2B以高于发行价122%的涨幅开盘,瞬间创下全球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市值一举突破200亿美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2006年底,央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曾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片子也激起了国人心中尘封已久的一种雄心,一种叫做“崛起”的情结。激动归激动,在激动之余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反思。在以和平与发展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全球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崛起已经不再取决于战刀和利剑,不再取决于子弹和炮火,而更多地取决于——这个国家有多少伟大的、世界级的公司。美国有通用、花旗、微软、波音、可口可乐,日本有松下、索尼、东芝、丰田,韩国有三星、LG……

这些伟大的、名扬全球的公司,已经和它们所在国度的声誉、威望,和它们所属民族的骄傲、自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禁要问:10年、20年后,谁将成为推动中国崛起的一股伟大力量?

也许,会是已经风云中国二十多年的联想、海尔、华为等“老字号”们,也许是政府一手缔造的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中字号”们。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大胆地假设、大胆地想象:一批“后发”的中国公司中,有朝一日一样可以跻身世界500强,让“中国创造”的凯歌之声,在世界的最高舞台响起。

尤其是,当比尔·盖茨本人都能把“下一个盖茨”的预测“钦定”在马云身上时,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不敢预测一下:阿里巴巴,会是最早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但愿,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有了写作的冲动,要写一部“世界500强中的中国骄傲”时,今天的预言都能一一得到印证。

作者

于西钓鱼台

2008年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云创业思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世英//彭征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8196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