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沧海之后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多年来,东西消长,时代变迁,可谓翻天覆地。作者简繁当初出国,走向世界,为生存挣扎,如今海归,分享祖国经济发展成果,中国艺术家的命运和价值观随之发生巨变。《沧海之后》这本书以作者与好友、画家丁绍光的恩怨离合、价值冲突以及自己的人生命运作为主线,将过去与当下随时对照,横向串起具有代表性的人与事。力求把美术界的代表人物丁绍光“真实”地述说明白,把自己说明白,说好“人”的混沌故事。

内容推荐

《沧海之后》是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简繁的新书。

曾经,他为自己老师刘海粟所写的传记《沧海》引起了巨大关注,也引起了巨大争议。该书被认为是最秉笔直书、黑白分明的名人传记,也是一本真实展露大师生活状态的奇书,简繁也被认为是挑战了传记写作基本规范的作者。《沧海》因秉笔直书刘海粟和徐悲鸿的恩怨引起争议,由三卷本修订为两卷本。

多年过去,简繁历经了老师去世、师母去世、父亲去世、女儿重伤等变故,开始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对人性、亲情、友情有了新的反思。他以自己与老友、著名画家丁绍光的交往为主线,写陈丹青、范增、史国良等一大批中国美术家在海内外的经历,写画坛大师们的艺术和为人,更写自己的一生。该书堪称画坛奇书,也是一本艺术家感悟人生的生命之书。

在简繁眼中,“真实”自有定义,他向往一种澄澈的生活状态,向往一种是非分明的境界。甚至,他向往事事都黑白分明。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甚至是一种苛求……因而,简繁的作品读来很过瘾,很有情感冲击力,甚至有一种“揭秘”甚至“揭丑”的嫌疑,但是,这是简繁眼中的真实,争议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目录

第1章 家

第2章 墓园

第3章 一路行走

第4章 十里桃花

第5章 沧海扬波

第6章 北京城

第7章 兰花花

第8章 台湾女人

第9章 中国画廊

第10章 及时雨

第11章 倒过来的凡高

第12章 欢乐颂

第13章 父亲

第14章 回故乡

试读章节

父亲欠身,想说,没说,又窝回沙发。

大家盯着电视机,谁都不说话。我想起冯焱的一句话,问父亲:“冯总春节专程从外地来给你拜年,人家那样一级干部,那么忙,又是我的好朋友,就坐了那么一小会儿,你怎么会让人家感受到你的脾气不好?”

父亲瞪眼绷脸,问我:“怎么回事?”

我说:“冯总去上海接我,闲聊,说你的父亲脾气很大。”

父亲动气说:“我脾气再大,敢对他怎么样?”父亲凛然站起。他有心脏病和肺气肿,起得猛了,气跟不上,伸长了脖子吃力地呼吸,缓慢走去他的房间,边走边嘀咕,“我脾气……大,怎么啦?我又没……怎么样……谁!”

妹妹从厨房跑出来,把父亲的话复述一遍给我听:“俺爷说,我脾气大怎么啦?我又没怎么样谁!”

父亲的态度让我恼火,我对着父亲的后背说:“你没怎么样谁?你能怎么样谁!你这一辈子什么也不是。一个小小的户籍员,叫你蹲倒你就不能站起来。居委会主任都可以要你的命!”

大姐劝我喝茶。我用眼角斜瞟茶杯,端过来,捧在手里,没喝,又放回去。心想,作为我的家人,你们一个一个就知道拿我炫耀,我需要帮助和安慰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现在丁绍光在抢我的路,我刚有点局面,就要被他釜底抽薪了,我今后会怎样,你们有没有想过?

大姐接着我的话说:“俺家原来住的那个五岔路,居委会主任实在太可恶!专门欺负俺家!我记得最深,她骂俺爷,你就是粪坑里的一块石头,又臭又硬!我懒得碰你!”

大姐说的,我也记忆深刻。这会儿我想,居委会主任算个什么官啊,她为什么专挑你欺负?

为了舒缓气氛,大姐关问我的女儿。我理解大姐的用意,想配合她,但她的话题却又勾起我的不悦。我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她。大姐察觉了,没再问。我们各自盯看电视。

妹妹在餐厅招呼:“吃饭了!”我和大姐起身去餐厅,如释重负。父亲自己慢慢地走来餐厅,在我身边坐下。我扫了一眼桌子上的菜,心说,嗯,起码是现做的。来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我倒要看看今天吃什么?前几次,我到家吃的第一顿饭,就是他们前一顿吃剩的。

妹妹问我:“要不要喝酒?”

我听了反感。心想,什么叫要不要喝啊?家里这么多酒,整箱的茅台、五粮液,还不都是我的朋友送给我的?

不等我回答,大姐说:“你哥难得回来,喝点吧。”

酒拿来,倒上,我谁都不招呼,自己喝起来。

妹妹对我说:“俺爷脸上长了个东西,担心是恶性的,去中心医院看了几次,折腾得不轻。”

我不看父亲,撩起眼皮看妹妹,在鼻子里哼了一声。其实一进家,我就看到父亲右颊靠近太阳穴贴了一大块棉纱布。我没问,不想问。心说,一个九十岁的老人,生什么病不是正常的?我知道,百善孝为先,对于一个一生吃苦而今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应该比常人更多关心。但是,当我看到父亲期待问安的神情时,不由得恼怒。心想,是的,你是应该得到关心,但是,你这一辈子是怎么对待你的孩子的?

我默默地喝着吃着,不说话也不接话。然后,说旅途劳累需要早点休息,顾不上大家都还在吃,就开门走了。家门关上的一刹那,我心中既轻松又悲凉。

清晨,河里的行船把我唤醒。今天是国庆节,我先在住处看完天安门广场庆典电视直播,然后回家。母亲早逝,父亲一个人拉扯我们不容易,难得回来碰到节日,无论如何应该陪他。但我特别交代家里,在我回来的这段时间,请二姐回避,如果她来,我会起身就走。

父亲特别穿上了十六年前我从美国给他买的红底黑格的摩登衬衫,他平时舍不得穿。

大姐问我:“你看俺爷像不像华侨?”

妹妹说:“俺爷穿这件衬衫上街,人家看了都说,这老头一定是哪个名牌大学的教授,要不然就是归国华侨。”

父亲看着我,开心地笑。

我心里也笑了,但嘴上却对大姐和妹妹说:“华侨,教授,你们把他宠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你们自食恶果。”

父亲不笑了,想生气,强忍着,神情落寞。许久,对我说:“你回来,其实我很矛盾。想你回来,但是你这个态度,我也不愿意见你……”

我打断父亲说:“你如果不是我的父亲,你觉得我会愿意见你吗?”

父亲憋了好一会儿,忍不住又说:“我不明白。我死不瞑目。”

我回父亲说:“瞑目,要死;不瞑目,也要死。没有谁能万寿无疆。”

父亲不说话了。我心说,你不明白?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永远都不知道反省!

P4-5

序言

这本书,从想,到写完,历时十三年。

2000年11月《沧海》三部曲出版,随即招惹了麻烦。我在修订《沧海》的过程中,萌生想法,以丁绍光为主线,以《倒过来的凡高》为书名,实录海外中国画家挣扎、奋斗的真实境况。《沧海》的责任编辑赵水金老师通知我,出版社希望我暂时放下《沧海》的修订,先把新书写出来。因故,我未能即刻进入新书的写作。但自那时起,我就开始了思考和准备。

这本书,我写得很辛苦。不仅时间拖得长,主要是对往昔的回忆,让我痛苦。因为痛苦,我写不下去。老师刘海粟的世纪沧桑,知交丁绍光的江湖弄潮,我自己的人生遭逢,繁复交错,盘桓在心中。不像《沧海》,虽历时八年,我基本一气呵成。在这本书里,我思考了很多:人,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作为人的活法之一的艺术,究竟价值何在?

十三年来,东西消长,时代裂变。思考,逐渐明晰。书,终于写完。跟随内心的引领,我把开始构想的专题叙事,扩展成了“人”的交响。我假想,一个人,在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他最放不下的是什么?回顾人生,他会在乎什么,忽略什么?不管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在他去往另外一个与“人”无关的世界途中,回望人世,会是怎样的心境?我试图“回顾”与“回望”,直书“人”的真实。

在痛苦的漫长思考和写作过程中,我确定了一件事:作为一个人,一个男性的人,一个在绘画之中感受和寄托了生命的人,我出身贫贱,先天即有致命的生理缺陷,依凭生命本能的不屈,一路风雨兼程,跋涉于无常的天地间,打掉牙和血吞,哭就哭了,笑就笑了,爱就爱了,恨就恨了,真实地活过了六十二个春夏秋冬。

一如《沧海》,我写的不是小说,本书所记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乃至于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我知道,这种真实,是我自己认定的真实,其他的当事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虽然自知局限,我也只能遵从自己的真实。为了客观、无碍地记述真实,我隐去了大部分当事人的真名。

我在洛杉矶侨居二十四年,丁绍光是唯一与我交往至今的圈内人、合作者和玩伴。他知道并关注我的写作。他与我,自《倒过来的凡高》动议始,十三年来做了数百小时的交流录音。丁绍光明了我的状态和原则,清楚自己将会“裸体”呈现,他一直试图影响我的写作倾向,要求我使用他的真名。我告诉他,所有的影响都是没有意义的。在我来说,丁绍光的真名与我和其他许多当事人的真名一样,只是暂且活着的人的临时代号,肉身消亡即烟尘飘逝,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但是我认同他的观点:“丁绍光”在特定时空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代表的意义,已超出一个人真实姓名的范畴,成了象征性的符号。而“简繁”与“丁绍光”的关系,也已超出个人恩怨的尘世表象,成为“人”与“人”的大我例证。

书稿完成,我与丁绍光做了几次深谈。抽象地谈道理,丁绍光诚恳、超然,境界非常。具体到实际,作为名利场中人,丁绍光却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他的顾虑和不得已。我理解他。一生为人,得失有定,但人往往会被欲望迷惑,不知所处何处,所为何为。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但很多时候却是个体生命的魔咒。

本书以我自己的人生为主线,有我和丁绍光以及海外中国美术界诸多世俗概念上的“隐秘”披露。我无意于“隐秘”披露。我希望通过我和丁绍光以及其他当事人的真实人生经历,客观展现中国美术家随时代大潮悲欢沉浮的命运,探究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真善美”的真义。

书稿交付出版社,讨论书名。我们想了《故乡他乡》《黑白》《我将此生付毁誉》《生命之书》等等,最终确定为《沧海之后》。不同的书名,反映的是不同的思路。写完《沧海》,我又经历了很多,对老师刘海粟的人格和艺术,认识得更为全面、宏观。沧海之后,日出东方。循着海老对“人”的价值的悲壮追求前行,仰望海老生命理想的苍茫峻峰,我看到,中国美术家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应该有的作为。

2014年春夏之交于美国洛杉矶

后记

简繁先生是国画大师刘海粟唯一的研究生,我社在2000年曾经出版过他以刘海粟为核心,书写20世纪中国美术家命运的书《沧海》(三卷)。后因为种种原因,修订为两卷。

这本“写给大裂变时代的中国美术家”的新书《沧海之后》,第一稿有近60万字,后经作者反复删改,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从《沧海》到《沧海之后》,我们看到了简繁的变化——年龄和阅历使他增加了很多自我反省,对以刘海粟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历史地位也都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

在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简繁作为一个非专业作家对文学的那种虔诚,也能体会他在面对回忆和现实、亲情和友情、人性和人生等问题时的纠结和痛苦,更能够体谅他选择用秉笔直书来面对这一切的初衷和勇气。我们感到,简繁背负着一种历史使命,也自觉承担着一种探究人性的责任。于是,他写出了“真实”,一种让他痛苦、激愤,同时也让他反省、升华的“真实”。

但这又仅仅只是“简繁眼中的真实”,或许,其他的当事人回忆起来,又会有另外的细节、甚至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某种程度上,文学的丰富性和历史的丰富性就是这么完成的。每一个人眼中的“真实”共同构成了后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学。《沧海之后》只是多元“真实”之一种,只是我们体会人性复杂性的多种角度之一种。

书中不仅写到了作者自己在时代变化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也写到了中国美术家的共同苦难。可以说,在时代转型之中,一代中国人共同面对了生存压力和人性挣扎,共同有过“不堪回首”的往事。或许,给予历史以历史的宽容,给予人性以人性的理解,给予现实以现实的警醒,而不只是道德的挑剔和抽象的义愤,才是文学应该追求的境界,也是文学之所以能够用“真善美”打动人、感染人的原因。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沧海之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简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5939
开本 16开
页数 4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2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
CIP核字 2014210019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1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