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宫档案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清代秘密奏折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正史中的刘墉与和珅究竟是什么关系?清代帝后是如何进行医疗保健的?清代第一贪污大案真相如何?是谁在开设了海外第一家银行?甲午海战中“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清政府为何向英国赔款?慈禧太后为什么西逃?……所有谜团,您都会在《清宫档案解读》中寻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清宫档案解读》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中馆藏的清宫档案资料,试图对清代文化制度,帝王生活,皇宫疑案,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希望引导读者,透过清宫档案,了解神秘而真实的清代历史。

目录

清代中央机构文书保密制度

清代官方文书印信

清代奏折

明清诰命和敕命

清代的表与笺

康熙帝六次南巡

载淳皇帝丧仪活动及其死因探秘

皇宫医案破解光绪猝死之谜

真龙天子的医疗与保健

光绪梓宫出殡始末

正说刘墉

革命党人吴樾殉难——从一张罕见历史照片谈起

清代钦天监

清代方略馆“方略”的纂修

清末的军事图书馆

清代第一贪污大案

清代京师治安防务机构步军统领衙门述略

清紫禁城禁门护卫制度述略

清末司法改革对皇族司法制度之影响

事事非非话滇案

光绪年间中英“高升”轮索赔案述要

晚清中美茶叶贸易

清政府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后的政策调整

李圭——参加世博会的中国第一人

乾隆朝文化使者王文治出使琉球诗文考析

中国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银行

清政府派出的首支赴欧旅游考察团

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清末福建官脑局兴办始末

清末延长油矿建立述略

朱东海兴办玉泉山啤酒汽水公司

清末天津有轨电车公司的建立

清末中国电报总局初创

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部电话机

清末的通信线路保护

晚清海军留学英法述析

清末留日学生事件对留学政策之影响

档案落人敌手谈判惨遭败绩——清代广东衙门档案流失英国始末

慈禧西逃 卖国议和

百幅原版照片 再现百年庚子国耻

六千清宫珍档 揭露联军侵华内幕

试读章节

三、中美茶叶贸易萎缩的原因

19世纪末,中国茶叶在美国的地位逐渐下降,中美茶叶贸易日趋萎缩。美国市场的中国茶叶日益受到日本、印度、锡兰等国的强有力竞争。以日本为例,自1895—1914年,中国茶叶占美国茶叶输入总量的比例从百分之五十四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一,而日本则从百分之三十九增至百分之四十八点七,获得了中国所丧失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中国茶叶在美国的地位逐渐下降,中美茶叶贸易日趋萎缩,表面上看是中国出口劣质、掺假茶叶造成的,进一步探求原因,至少还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技术落后。茶叶质量的好坏,重在色、香、味的不同,这些都与茶树的品种、生长土壤和茶叶生产技术有着直接关系。中国茶树大多栽培在山坡丘陵地带,茶农一向采取墨守相传、听天由命的生产方式。产茶之地的茶园一般土地贫瘠,茶农无力施肥,当茶叶在萌芽时期,由于缺肥不利生长,茶味就淡。茶树生长到一定时期就应更新茶树,可更新茶树需要时间,意味着茶农收入的减少。他们只得多采低品质的茶叶来维持起码的生活收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而印度、锡兰等地茶山土壤肥沃并讲求科学管理与培育。一片茶园就是一座大农场,分工合作,多年培育出的乔本茶树比中国灌木型茶树的味道更为浓香。

就茶叶生产技术而言,中国制茶技术落后,是影响茶叶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时任江海关雷税务司在给总理衙门的禀文中指出:“近来西人不喜用华茶,而喜购锡兰茶者,盖华茶系用旧法以手足揉搓,锡兰茶系用新法以机器碾压,气色香味实较胜于华茶。”清政府驻外大臣在给农工商部的报告中谈道:“闻印度茶叶公司近有告白,散布流言,以炫己之长,而攻人之短。谓中国之茶诸多不洁,每于拣茶及载茶之时用足践踏,无所不至,思以诋毁华茶冀得广其销路。欧洲各国自食其言,不加考察,华茶颇受影响。又焙茶之法,印度悉用机器焙制,其火色视寒暑表之高下以为准衡,而补人力所不及。华茶烘焙率守旧法,以至香气为火候所夺,间或有之,而令饮者稍觉有烟味,西人每以此为缺憾。”

人工制茶,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机器制茶色香味与规格大小的统一,茶叶品质即无法保障。在日本、印度、锡兰,茶叶的生产制造采用先进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碾茶、炒茶、装茶无一不用机器,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而成本却大大降低。在世界已经进入机器制茶的年代,中国仍采用古老的人工方式,落后的制茶技术和原始的设备,影响了茶叶品质的提高。在早期中国茶叶独占世界市场时,外国消费者没有对比,没有选择余地,中国的茶叶尚能独占鳌头。一旦中国茶叶进入国际竞争的行列,由于缺乏科学的茶树栽培技术,加以小作坊式的手工制作,因而很难和日本、印度、锡兰三国竞争。印度茶和锡兰茶采用的是大农场式种植栽培,工业化的制作,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是在英国商人投入大量资金后发展起来的。它受英国商人的控制,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而日本则是外国商人一手经办茶叶收购、制作和销售。

(二)营销方式不力。清政府没有茶叶出口专门管理机构,中国始终没有自己掌握茶叶出口的主动权,中国茶叶全部出口业务由洋商一手承揽,商人自行向洋商出售茶叶,彼此竞相压价,茶叶出口价格受洋商控制和盘剥。户部员外郎陈炽在《条陈茶政事》中指出:“中国皆散商,洋商抑勒太甚也。……洋商欺其愚懦,因而始则放价,继则故意挑剔,低盘割磅之弊生。每一人制动全局,今年茶叶万不能留至明年,洋商不买即无销路。资本半由揭借,至期不得不还,遂相率以至贱之价哀求洋商购买,而折阅难堪矣。”通商口岸的大型贸易货栈大多由外商开设,茶叶收购价格受外商操纵,“茶商运茶至埠,中国茶栈皆狭窄不能容,唯洋商高大宽深可以堆放。交易者运送之货已入行价仍未定,嗣后欲移售他处百倍艰难。如有小商同在一行,以贱价先卖,不得不吞声忍气苟且成交,暗成西商之抑勒矣”。

缺少先进的运输工具,延误了茶叶交易的最佳时机,造成经销茶叶的亏损。由于安徽、江西的茶船须渡鄱阳湖,湖南以北的茶船要渡洞庭湖,往往茶市已开,茶船受阻延误到场,部分茶叶已经发生霉变,洋商借机压价,令茶商叫苦不迭。

在营销方式上,日本政府从促进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严格控制质量标准。由于措施得力,在1897年美国实行《禁止粗劣各茶进口条例》与《整顿进口茶叶查验章程》时,日本出口到美国的茶叶量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此外,在广告已成为推销商品手段的时代,中国茶商不重视宣传和很少推广自己的商品,也丧失了不少贸易机会。而国外茶商就很会利用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如锡兰茶叶本身就价格低廉,加上英商设法广告销售不遗余力,甚至设肆摆摊煮茶赠送路人。印度茶商考虑到美国人的饮茶习惯,使用小袋包装,开发速溶茶、混合茶粉等品种来迎合他们的口味。

(三)出口税收过重。茶叶出口税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晚清政府对茶叶出口所征的出口税一直沿用1843年以来的税率每担二点五两海关税。这种高税率造成茶叶成本过高,使中国茶叶的价格竞争力下降。除此之外,还有茶课税、子口税、善堂捐、海塘捐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据1901年统计,茶叶的厘税和出口税加在一起,约占茶叶价值的百分之四十。这无疑加大了茶叶的生产成本。在其他国家中,茶叶出口贸易则采取了减免税的办法鼓励出口。中国茶叶税捐之重,与其他产茶国根本无法相比。另外,中国茶叶至美国,每磅收入口税银合中国库平银一钱二厘九。这同样是阻碍中国茶叶出口美国的一个因素。

在以上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晚清茶叶产量锐减,茶叶质量下降,中美贸易中茶叶的地位日趋下降,中国茶叶生产陷入困境,走入低谷。 P185-188

序言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屈指算来,参加工作已三十七年,从事清官档案工作,也有二十余年。回顾这些年来学习和研究清官档案的感受,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春去秋来,档案为伴,史海求索,虽苦也甘。

档案是历史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书,事后归档存贮,以便印证稽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清官档案一千多万件,它们是反映清代历史的直接记录,是研究清代历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记得有一本名为《用镜头亲吻西藏》的书,讲到一个出家僧人的必修“功课”,即背熟三本十万字的经书;磕满十万个长头;擦洗十万个酥油灯。一个僧人的必修“功课”如此这般,我想在档案馆工作,起码应该做到:认真学习了解一百种档案文书、二百个衙署机构、三百位历史人物、四百件历史事件、五百本业务书籍,进而写出一百篇研究文章,这是一个很低的标准,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数十年的工作积累,方能修成历史档案工作者的“正果”。

清官档案浩如烟海,众多的史学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于此间挖掘求索、寻找究竟,本人即为其中一员。自从事清宫档案工作以来,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或对清官档案史料有所发现,或在工作中有些心得,或业务上总结一些经验,都随时串成文字,大多陆续在《历史档案》《北京档案》《中国科技史料》《公安大学学报》《档案大观》《紫禁城》《北京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今天,将历年来所发表的和未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清政府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后的政策调整》是与尹淑梅合作,《是是非非话滇案》是与倪晓一合作),基本未加改动结集出版,权当敝帚自珍和阶段总结。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尤其要感谢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邢永福馆长、邹爱莲副馆长、冯伯群副馆长对我的研究工作曾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鞠德源先生引导我进入到清官档案与历史研究的这一领域。感谢唐益年、吕小鲜、李国荣、王光越、韩永福、丁进军、王道瑞、胡忠良、尹淑梅、孙以东、高换婷、李松龄等同志给予我的多方面的启迪和帮助。

华文出版社汪新、吴素莲同志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对清官档案学习研究有限,对某些问题解读得还不够全面,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同行不吝赐教。

屈春海

二00七年一月于紫禁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宫档案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屈春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1504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