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朝顶级文臣/历代顶级文臣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我国清朝13位顶级文臣的生动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语言,刻画了13位清朝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真实再现了清朝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讲述有助于读者消除某些错解,对于读者正确认识清朝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目录

开国勋臣——范文程

廉吏典范——于成龙

才子宰相——纪晓岚

盛世重臣——朱珪

中衰名臣——林则徐

理学名宦——倭仁

湘军大佬——胡林翼

文臣典范——曾国藩

自强先锋——丁日昌

洋务巨擘——李鸿章

状元帝师——翁同龢

新政中坚——张之洞

末世哀臣——周馥

试读章节

鞠躬尽瘁

清军入关后,范文程成为汉族大臣的典范。有识之士皆钦佩其魅力,表示愿在清政府中做官。范文程深谙以德行化天下的儒家治国之道,适时提醒满族统治者尊重汉族文化以巩固政局。清军进入京城后,范文程提议为明帝发丧,表明清朝乃遵天意成为中原新的主人。他亲自护送明朝旧臣倪元璐的灵柩返回南方故里,此举赢得了不少汉族忠义之士的赞誉。国家初定赋税时,有人提出军事开支庞大,应该保持明朝过去的练饷、剿饷及辽饷等税种。范文程表示坚决反对,指出:“明朝灭亡恰恰是由于不体恤民艰,苛捐杂税繁多,终致酿成巨变,我们岂能愚蠢地重蹈覆辙?即使按照万历年间的税额还怕百姓负担不起,更别说再加征啦!”于是清廷决定以明中期万历年间税额作为征税标准,每年减少数额数百万两白银,经济秩序得以复苏好转。

范文程历仕清初四代帝王,居高位而不败,可见清廷对他的信任。明清和战时期,明军围困大凌河,清军守将寡不敌众,遂投降了明军。然而不久,在范文程的说服下,守将又归顺到清军一方。当时有谣言说守将其实诈降,暗地与明军勾结,想把清军部队一网打尽。皇太极闻后大怒,准备杀掉降军,范文程及时进言,戳穿谣言,才使数万降军得以保存。清军大举进攻辽东诸战役,如平旅顺、取平岛、征高丽、服蒙古等,范文程都追随皇太极出谋划策,被其倚为心腹。每次重大决策时,皇太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范某知否?”有时范文程不在,皇太极则日:“何不与范某议之?”有段时间恰逢范文程生病,待他病好后发觉很多事情都搁置不议,等他来定夺。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顺治帝叔侄更加倚重范文程。顺治帝亲政后,一次请范文程到中和殿商量政务。中和殿乃皇宫第二层大殿,一般只是举行重大宴会时才使用。顺治帝亲自给范文程倒茶,弄得范文程受宠若惊,跪地谢恩道:“臣蒙圣恩,推心置腹,犬马之力,敢惮微劳!”顺治帝笑道:“朕倚卿共致太平,常召卿面议大政,或不时临幸内院。卿夙夜尽瘁,得无过劳,或致疾病,今后觉劳倦即少休,静事调摄,切勿勉强趋直,致有违和。卿体安吉,即慰朕倚靠元臣同心致治之意。”随后命令太监送范文程到府中。顺治十一年(1654),范文程赏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范文程此时身体大不如前,屡次疏请归老退休。顺治帝知道后,亲自寻配药饵,送到家中,从来没有一天懈怠。范文程上奏谢恩,但再次请求养病。顺治帝闻后迟迟不下命令,只是同意他暂时养病卸任,等病好后马上复命。范文程病体痊愈后,又获赏加太傅兼太子太师衔。范文程位极人臣,已无可进加官衔。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又给他加秩一级,由于已经没有更高封号,于是令画家画其头像,藏于大内,时常拿出观览。由于范文程身材高大,顺治帝时常赏赐特制衣冠。每次上朝时,亦亲切地称之为“范章京”。

康熙帝继位后,传谕范文程一子恩荫入国子监读书,享受皇亲国戚的待遇。范文程每逢朝廷重大庆典时,总是上奏皇帝体恤民艰,豁免受灾地区钱粮。康熙元年(1662),清廷委派范文程前往祭奠太宗陵墓。按照惯例,此事应由皇子承办,可见清廷对其之重用。范文程谒太宗墓时,情到深处,哀恸不已,以致昏厥。此后身体每况愈下。康熙五年(1666)七月,范文程召集诸子于病榻前,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老矣,恨未能以一死报列圣。汝当勉力官方,矢竭忠诚,以成我未竟之志。”次月,范文程遽然而世,享年七十岁。

范文程志在安民,治军首戒嗜杀,为此得罪了不少满族权贵。然他始终如一,举荐大批读书人做官,尽为民生。范文程先后秉政三十余年,从未有任何擅权传言。范文程为官清廉,又乐于助人,遇到族人旧友有困难,往往倾囊相赠,因此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然运筹帷幄皆为大计,可谓一代忠臣良相。范文程行事谨慎,从表面看很难猜透其喜怒。平生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即使公务再忙,他保持夜间读书不辍的习惯,因此政论多引圣人之言陈说古今。范文程不喜佛学,院落家里都全无佛教痕迹。

范文程死后不为留名,生前将平生奏议诗文全部焚毁,故罕有论著留世。我们仅能从后世留存官书《清实录》中为数不多的记载,来揣摩评定范文程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其实,顺治九年(1652),清廷开馆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恰恰范文程担当编修总裁,不好名之清高品性由此可见。

范文程家法甚严,六个儿子皆为国家忠臣良将。长子范承谟时任户部侍郎,次子范承勋任翰林学士,然在父亲面前往往垂手站立,没有父亲的命令绝不敢坐下。范承谟以清正廉洁闻名,成为当时督抚典范,最后于三藩之乱时死在闽浙总督任上,可谓为国尽忠。范承勋亦当过户部侍郎、云贵总督等职。范氏家族成为清初汉人中最为显赫的巨家富室。

P10-12

序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些士大夫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呢?这又要说到中国古代士大夫一个传统,就是,他们要忠心辅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辅佐的人培养成明主。他们自己决不坐天下,只做帝师,辅佐明主坐天下,去实现他们的治国理想。我们历数古代的名相、名臣,从先秦的管仲、乐毅,到汉朝的霍光、蜀汉的诸葛亮,从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赵普,到元代的刘秉忠、明朝的刘基,莫不如此。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计,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请浙东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军中,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种种故事,向来脍炙人口。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们认定的“道”不能实行,他们宁可不做官。

那么,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他们心中的“道”是什么?换句话说,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终极关怀又是什么?一言蔽之日:“安民”。

如何安民?扫灭群雄,一统天下是安民;制礼作乐,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开山,兴农殖货也是安民。为了安民,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胆略和智慧;为了安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安民,他们呕心沥血,不惜拼死直谏。他们的安民,往往是通过忠君来表现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谀逢迎并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颜直谏,使君归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么安民?有一个著名的掌故,说到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爱民才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足矣!

历代文臣治国,也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等,不免杂用。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骂。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并非正人君子。而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供我们品味和咀嚼。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可供我们继承和借鉴。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忧乐的仁人们,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话说,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堪称读书人的千古风范了。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佩琦

2006年10月31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后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清王朝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可化约为“集大成”与“大变局”两个不同阶段。政治上,清王朝巧妙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威胁皇权的相权、储权等因素,以皇权为中心的帝国体制发展到极致;中央集权亦大大加强,对满、蒙、藏、回、台湾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奠定了现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经济上,清代基本形成全国性的市场网络,18世纪成为世界最富强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显著。文化上,清政府先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对先秦以来的古代文献进行整体全面的清理与保护,同样显示出“集大成”之特色。然晚清以降,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清王朝经历了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剧烈冲击,时人名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历史从来都有不同的写法,或从制度名物着眼,或从历史事件入手,或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具体到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孟子主张的“性本善”几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人”的因素被格外强调。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治”、“德治”远远强于法治因素,大臣的贤良与否也直接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命运。本书即选取清代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官员,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入手,希望能够呈现清代政治、社会、经济变动的历史风貌。不过,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些官员中大多数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儒家理想化的政治人格,即会“做人”;二是与清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即善“做事”。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体例并未全面整体地描述每位官员的生平活动,而是尽量选择他们最具典范意义的侧面呈现给读者。因此,我们的处理难免挂一漏万,舛误不周之处祈请读者指正。

作者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朝顶级文臣/历代顶级文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立坤//关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9419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5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