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南怀瑾讲孟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跟随南怀瑾先生的脚步,漫游《孟子》的仁义礼智天地,采撷人生身前事后的智慧。

孟子是一位智者,我们跟随南怀瑾先生解读智者的思想。本书根据南怀瑾先生对孟子思想的深刻体悟,加之值得品味良久的妙言趣语,将生活中的种种气象贯穿其中,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席思想与智慧的盛宴,使您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获取意味隽永的人生智慧。

内容推荐

先生讲《孟子》生动幽默、平实易懂,且内涵深远,如莲绽放。听先生言,如沐春风,没有任何负担与倦意,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其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开朗。

先生之思想弱水三干,在此仅取一瓢,与读者共享。本书立意即在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将先生关于《孟子》一书的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东西进行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让你在古朴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中轻松地漫步,并在不经意间找到生命的和声,受到启迪。

目录

第一讲 凡圣只在一念问,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未必是高蹈者的歌唱,但一定是此时此刻的坚持

 司马迁眼中的孟子:人格魅力在艰难选择中彰显

 圣人之道: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

 “谦谦君子”与“铮铮汉子”:成功者应具备的两种人格特质

 正义、尊严、人格:人生中无法交出的立身三宝

 凡圣只在一念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第二讲 盛世如莲,在民富国强的进程中悄然绽放

 天下“定于一”:中华民族群体精神的一个心灵共振

 孟子王道政治路线中的社会福利观

 孟子心中的“清明上河图”、“桃花源”

 坐而论道气象万千,起而行之则尽随我转

第三讲 义与利,千古一辨

 人生就是一个以利为圆心的圆周运动

 透视见小利的人性弱点:蝇头小利的背后是磨刀霍霍

 舍生取义,拓展生命的深度,活出人生极致

 伪君子的暗箭与真小人的明枪让你防不胜防

 自私与无私之辩: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第四讲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

 养浩然正气:君子挺立天地间的不二法门

 持物我两忘之心处滚滚红尘,自得悠闲自在

 留一只眼睛,看住心中的狂野与贪婪

 自立、自强,自会走出一片碧水长空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

 君子之勇与匹夫之勇: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

第五讲 留一只冷眼观盛世

 君子之争与小人之争:争义与争利之间本色尽现

 现代知识分子的立身准则:承担意识与批判精神

 留一只冷眼观盛世

 民族气节铸就中华民族之魂

 平民何罪?为何要为战争埋单

 以生命的名义,爱惜天空、大地和生灵

第六讲 眼睛看到之处,是你能到达的地方

 宁做搏击风雨的苍鹰天下尽览,不做安然自在的青蛙坐井观天

 成功源自精神软件与身体硬件的完美结合

 弯曲,成功的另一重境界

 “君子远庖厨”,意在恻隐之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的最佳诠释

 男女二重奏,谱写和谐的生命乐章

第七讲 世上无如人欲险

 剔除生命杂质后,快乐自然盈心

 行为心理学的真谛:拿捏方圆之道

 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仁爱与善良

 世上无如人欲险

 宽容是消灭敌人的最佳策略

第八讲 人情练达即文章

 知人知面难知心:读懂他人的第二张面孔

 没有分享的人生是一种惩罚

 投其所好与交际之道

 在人之上以人为人,在人之下以己为人

 推己及人:一切道德与智慧的原点

 尊重,从“叟”说起

 顾左右而言他,化尴尬于无形

 纵横捭闺,岂如润物无声

第九讲 “情”字蕴涵的领导哲学

 取才,不拘一格是道

 人人皆可为我所用:知人善任的用人哲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领导者的底线:在其位,善谋其政

 “情”字蕴涵的领导哲学

 任凭谗言风起云涌,我自有慧眼巧思明辨

第十讲 生,如夏花绚烂,若秋叶静美

 人生如棋,输赢只合转眼看

 得意失意,皆以平常心处之

 君子三乐,带你从人生之苦中成功突围

 人生玄机于因果中暗藏

 生,如夏花绚烂,若秋叶静美

 人生如梦,且行且珍惜

后记

试读章节

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块烫手山芋,不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

南怀瑾先生这样说:“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

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冶、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这千古一辨。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儿,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可见,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别而已。

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有的人求无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心中风光无限;有的人求家财万贯,得之,幸福无比。但是无论是求喜求乐求名求财,说穿了,求的还是一个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他那高洁的品质和优美的诗句,留香于中国的文学与历史的天空。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为世人传诵。

在晋安帝义熙即位的那年夏天,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县令。他上任不到3个月,有一天,接到上级官员送来的一份公函。公函上说,郡里有个官员要来彭泽县检查公务,文中暗示陶渊明放聪明些,小心谨慎地伺候。

陶渊明一向正直,他一生办事公道,从不阿谀奉承。接到公函后,他感到很纳闷,猜不透文中的深层含义,于是他叫县衙里的师爷来给他解释一下。

这位师爷看完之后,心领神会,他说:“历任的县太爷为迎接上级每一位官员,都要好生准备,恭恭敬敬地到路边迎候,安排欢迎仪式,为的是讨得他们的欢心。”

“讨得他们的欢心又如何?”陶渊明问。

“啊,这您还不懂?要是讨得这些官老爷的欢心,那升官发财之路就光明了。否则的话,恐怕连您头上的这顶乌纱帽也保不住了。大人,您可千万别马虎啊!”

陶渊明听到这里,拍案而起,愤怒地说:“岂有此理,怎能为这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这官,我不做了!”

说完,陶渊明脱下官服,交出官印,毅然回家耕田去了。

世人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悠然处世的典范。殊不知,他去除名利的束缚,求来的却是另一种利,这对陶渊明来说也许是一种大利,因此在面临选择时,他毅然抛弃了世人所向往的官阶财富,而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以取得心灵的宁静,保持心中那份做人的崇高感。

古今中外,像陶渊明这样为求大利益而抛弃小名利的人还有很多,例如越国那富可敌国的范蠡,更是在身居高位、家财万贯时毅然弃之,选择另一种人生。

在勾践灭掉吴国后,辅佐勾践二十余年的功臣范蠡却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你遍历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这一天吗?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后来他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

他的家人不相信他的推断,都劝他不要在功成名就之时离开。

但范蠡自信无失,他长叹道:“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为时已晚了。”

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没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于是他退回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不如放弃!”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自觉无比快乐自在。时间一长,他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心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认为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方法,买贱卖贵,有进有止,遵循“积贮之理”,没用多久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他表白说:“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这位“三聚三散”的越王臣可谓是不追名逐利的典范,清代诗人徐公修也曾写诗赞道:“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可是范蠡真的是不求利吗?其实不然,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越国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践猜忌,伏剑自尽。同为越国重臣,一功成身退而生,一身在高位而死。这让我们看出了范蠡的大智慧,即知道如何保全自己,这不也是一种利吗?生命,难道不是人生的大利?

其实综观人的一生,人们都在围绕着利这个圆点,不停地做着圆周运动,追求的东西多了,这个圆就大一些,人也就跑得累一些;追求的东西少,圆就小一些,自会轻松不少,但无论如何,这个圆总是存在。难怪司马迁在自己的巨著中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这一叹,固有对世人追逐现实名利的无奈,却也说明了人生天地间,利用安身的道理。

P39-42

序言

明朝诗僧苍雪诗云:“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人生可不就是一盘下不完的残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要达到生命的巅峰,谈何容易?虽然不能说南怀瑾先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生极致,但他活出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精彩一生,留给了世人无限智慧。

先生身材不高,平时总是身穿一袭青衫、脚踏一双布鞋,既是骨格清奇、神采飘逸、眉宇间隐现着智慧之光的仙佛中人,又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永远宁静超脱且情意醇厚的仁慈长者。

被尊称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出入百家言”的传奇人物的南怀瑾先生,从青年时代起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遍访高僧奇士,最终成为一代旷世贤师。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还有一部分人,形容他是一位世界上第一流、最高明的江湖术士;也许他还有点像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开讲《论语》、《孟子》……先生一生出入于儒、佛、道之间,为现代人开辟了一块可以让心灵充实、让灵魂栖息的芳草地,抚平文化断层期人们心中的伤痛。

先生用什么方法来治疗这种阵痛呢?他选择了传统文化,选择了《论语》、《孟子》、《老子》,等等。在这些传统文化被打倒在地的那一刻,我们的文化开始出现了断层、断裂的情形,我们开始找不到自己的根。文化的断层使人们内心不安与彷徨,从此人们的灵魂没有归所,人像无根的浮萍,在社会的大潮中浮浮沉沉,随波逐流。我们在人世之中碰壁了,才想起了圣人之言,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只有自己吃亏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大人之言”的深刻性。儒家思想在经历了被奉上神坛又被打倒在地之后,我们自身也经过了几十年的反思,终于明白了传统文化之于我们每个人心灵的重要,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孟子》终于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先生讲《孟子》生动幽默、平实易懂,且内涵深远,如莲绽放。听先生言,如沐春风,没有任何负担与倦意,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其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开朗。

先生之思想弱水三干,在此仅取一瓢,与读者共享。本书立意即在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将先生关于《孟子》一书的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东西进行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让你在古朴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中轻松地漫步,并在不经意间找到生命的和声,受到启迪。

你可以伴随轻柔的音乐,或者温馨的阳光,或者声声鸟语、丝丝花香,徜徉在大师朴素的智慧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徐春艳、王非庶、李秀敏、王杰、张保文、李亚莉、何瑞欣、杜莉萍、李卫平、李敏、梁素娟、许庆元、姚迪雷、毛定娟、尹娜、王巧、杨婧、王娟娟、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罗华杰、武敬敏、甘艳河、阎妍妍、杨英、罗婷婷、李良婷、上官紫薇、杨艳利、于海英、曹慧利、肖冬梅、张乃奎、王源、杨巍、刘瑞杭、刘红强、段文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南怀瑾讲孟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群麟//于海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2817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