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挚爱与奉献--我所参与的中国文物对外交流
内容
编辑推荐

从1972年进入故宫到2003年初离开国家文物局,作者整整为中国的文博事业工作了三十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三十年来经历的事件和结交的朋友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感到工作、生活得充实和精彩。本书正是作者用她三十年的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三十年的历史,了解了文物工作者对祖国文物事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内容推荐

今日的中国文物外交,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本书作者经历了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事业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走向辉煌。中国古代文明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魅力,成为在世界上影响最大、最广、最具亲和力的对外交流项目,也是任何其他交流难以替代的。

目录

序言

我与中国文物的对外交流

第一篇

迈进文物博物馆的殿堂

20世纪70至80年代文物对外交流回顾

第二篇

中国文物的对外展览

在比利时的随展工作

组织赴美国“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

在澳大利亚谈秦代青铜剑的赔偿

到意大利举办“黄河文明展”

在巴黎举办“中国考古发现展”

到克罗地亚举办“中国丝绸之路展”

“中国百件珍贵文物展”在耶路撒冷

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展在日本

秦兵马俑挺进桑巴的故乡

第三篇

尊严篇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不遵守时间就请你走

从60小时到560小时

把估价从3000万美元提到6000万美元

100%不赔偿到赔偿100%

不该忘却的一个文化交流协议

第四篇

海外国宝的探访和回归

探访海外遗珍

北宋《淳化阁帖》回归记

北齐佛造像回归记

第五篇

友情篇

我的英国好友杰西卡·罗森

我的法国朋友汤令仪女士

我的美国妹妹柯妮·罗斯

世界上最棒的翻译——梅缵月

以光大中华文明为己任的徐展堂先生

何鸿章先生的中国情节

第六篇

重修和新建的两座花园

重修故宫建福宫花园

为美国水果大王建造中国花园

后记

试读章节

1972年我调入故宫博物院,分配到群工部导引组当讲解员。当时导引组是群工部的一个部门,办公地点就在故宫神武门里的东排房,在明清两代这里是宫中太监的饭堂。到导引组报到后,组长大人就十分严肃地与我进行了一次谈话。我才知道为配合我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为更好地完成接待各国重要的外宾访华时参观故宫的任务,故宫特别成立专门为外宾讲解的导引组。组长要求我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讲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希望我要尽快掌握讲解的内容,争取早日开始工作。

新的工作对我极具挑战性,同时我也十分喜欢这份工作。为了尽快掌握、了解故宫的历史,白天我一趟又一趟的跟着老同志带外宾,听他们讲故宫,晚上看有关故宫的资料,很快我就通过了领导的“路考”,正式开始上岗。

我当时还很得意,认为做讲解员太容易了。但很快自己就发现,越讲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越讲越觉得故宫的文化内涵深不可测,真正感到自己在浩瀚的知识前是那么渺小,这深深地刺激了我。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开始了刻苦的求知历程。除了看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史专论外,我还求教于当时故宫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陶瓷专家冯先铭、耿宝昌;绘画专家徐邦达、刘九庵;青铜专家王文昶、杜乃松;玉器专家杨伯达;宫廷史专家单士元、朱家■等,这些老专家对我的帮助和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还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开办的清史班;北京市文物局举办的陶瓷鉴定班等。故宫内各个艺术专馆陈列的文物珍品更是我学习的浠教材,看着并领悟着这些稀世珍宝,我被先民的不朽创造所折服,从心底涌现出对我们中华文明的尊敬和热爱。也就是在这求知的征途中我立下了献身中国文物事业的志向。

在故宫的六年中,每天我都要从神武门到午门,从午门到神武门一天两个来回的走着、讲着、思考着,故宫每个开放的宫殿我都进去过无数次,72万平方米的故宫我几乎都踏访遍了。每次讲解我都有意识地要把前一天学习的新知识加进去,我最喜欢外宾向我提问,提得越多越怪越好,不懂的回去后马上查书或找专家请教,这样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在故宫当讲解员的六年中,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吸纳着,不断的给自己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绘画的各个时代的特点、青铜器在各个朝代纹饰和造型的不同变化等。那时的工作和学习真是开心极了,也感到精神上充实极了,同时也为我日后从事的文物外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由于自己讲解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接待能力的日趋成熟,重要接待任务我承担的越来越多,当时我曾为很多国家的元首和政要讲解过,如: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老布什总统的夫人芭芭拉·布什、英国首相希思、法国总理巴尔、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斯、丹麦女王玛格丽特、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王后索菲娅、菲律宾伊梅尔达马科斯总统夫人、中非皇帝博萨卡、加拿大总理贝鲁特,还有数不清的部长、内阁成员们……。而在对所有重要客人的接待和交流中,也锻炼了我的涉外工作能力,树立了自己的自信心。

在给这些元首和政要的讲解中,这些显贵们的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也折射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修养,每次接待讲解中的一些点滴事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夫人在参观太和殿宝座时,我介绍了放在宝座前的角端在传说中是可以识别伪善的瑞兽,布热津斯基夫人马上十分认真地问我:“什么地方可以买到这种瑞兽,我也要在我丈夫的办公室里放一对角端,使他可以识别任何欺骗他的谎言。”这位夫人对角端的作用看来是深信不疑,直到上车时还对我讲如果什么地方有卖的一定要告诉她。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对故宫是情有独钟。从上世纪70年代初他来中国开始,只要来北京他就会要求来故宫参观,不仅他自己来,有一次还带上他的夫人和一双儿女,那次他成了夫人和孩子的向导,不停地向他们介绍着故宫,俨然是一位故宫专家的样子。基辛格先生喜欢故宫的建筑、故宫的历代收藏,尤其特别欣赏明代画家徐渭的一幅骑驴吟诗图,在这张徐渭的写意画上画的是一位老者骑着一头驴的背面图,笔画简洁,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勾画出活生生的一个骑着驴边走边吟诗的文人形象。基辛格先生几乎每次来故宫都希望看到这张画,而在看画时,他总是默默地注视着这张画,神情那样的投入似乎是和画中的老者在进行神交。

当二十多年后的2002年,在纽约梅隆基金会的一次活动中我再次见到基辛格博士时,我们还谈起当年他在故宫参观时的情况,基辛格博士对故宫参观的回忆还是那样美好,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仍然是充满了热情。P3-5

序言

2003年春节前,我离开了国家文物局外事办公室主任的岗位,告别了我热爱的文物事业,为我为之奋斗三十年的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如云在我眼前飘过。让我回忆起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无奈。但我无憾无悔,心底只有一种自豪与满足。这三十年来我为中国的文物对外交流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华。同事们戏称我为“七朝元老”,经历了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事业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走向辉煌。今日的中国文物外交,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魅力,成为在世界上影响最大、最广、最具亲和力的对外交流项目,也是任何其他交流难以替代的,如果还有来生,我愿为中国的文物对外交流再奉献三十年。

三十年来,我几乎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中的最重要活动,也结识了一批朋友,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政界名流、富甲一方的亿万富翁、名冠世界的文物博物界学术泰斗、世界著名的收藏家和默默耕耘的文物爱好者。他们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共同的爱好,正是这共同的爱好,使我和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挚友。我愿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无私奉献介绍给大家,我也愿将我所经历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告诉大家,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到我国的古老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受到的尊重,和我们一起保护好我们先民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

后记

从1972年进入故宫到2003年初离开国家文物局,我整整为中国的文博事业工作了三十年。这是自己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三十年来经历的事件和结交的朋友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使我感到工作、生活得充实和精彩。了解我的一些朋友劝我把这不平凡的经历记录下来,也算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个总结。我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决定把这一切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三十年的历史,了解文物工作者对祖国文物事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一旦动笔,三十年来的往事便如潮水般的在我脑际中涌动起来,那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一幕幕像过电影似的在眼前飘过……短短几个月一气呵成,并于2004年底修订完稿。

2003年刚刚离开国家文物局,我应北京歌华文化集团的邀请,协助筹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这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三十余年来我所从事的工作是将中华文明艺术推向世界,而成立世界艺术馆就是要将世界文明引进中国。虽然都是文化交流,但意义却大不一样,它说明了中国的强大和进步,说明了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需求。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成立世界艺术馆不仅要圆百年来先贤们“睁眼看世界,创办世界博物馆”的梦,还为中国国民开启了全面了解世界文明艺术的窗口,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没有借鉴的先例,一切从零开始。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对此,各种议论接踵而来,似乎在中国建立世界艺术馆真像制造氢弹、原子弹一样困难。这一切反而激起了我天生那种不服输,专爱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激情。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我们周游列国,说服世界二十余家博物馆与我们合作,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北京歌华文化集团、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及馆内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世界艺术馆。两年来,我们举办的一系列高水平的世界艺术展,奠定了我们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地位,提高了我们的博物馆专业水准和大型展览的策划能力。我本人也在这几年世界艺术馆的筹办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三十年文博生涯的延续。挚爱与奉献,是我生命的主题。

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和鼓励: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亲自为拙著写序,朱启新先生、月明女士对书稿进行了润色,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编辑张芳女士、王扬先生都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挚爱与奉献--我所参与的中国文物对外交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立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21239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