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夺宫(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宫廷政变的历史通俗读物。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数以百计。从大禹的儿子启违背父亲传为贤人的遗嘱,废除禅让制度而世袭为夏王,到已经迈入近代门槛的1861年,中国依然发生了将慈禧推上政治核心平台的辛酉政变,中国历史上的宫门政变就没有停止过。每一个古代王朝都发生过至少一次的宫门政变。我们熟悉的许多历史人物,都有非正常的权力运作经历。在《宫门之变》中,作者简要列举了宫廷政变在中国的历史。

内容推荐

皇权位于权力金字塔顶端,是各条政治斗争支流和各派政治力量最后汇聚之处。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位传承是极其严肃的政治事件!因为它包含着核心政治权力的交接,关乎国家稳定的大局。皇位交接的那个瞬间,一切政治准备、官场交易和积蓄已久的黑暗都在短时间内撕开伪善的外衣……

目录

一、闹朝击犬:有关对错的悖论

二、专诸刺王僚:褪去的春秋道德

三、巫蛊之祸:流血的父子情

四、高平陵政变:龙种与跳蚤

五、七夕夜变:没有预谋的开国剧目

六、玄武门之变:当亲情遭遇权力

七、神龙政变:武则天的最后岁月

八、甘露之变:从指缝溜走的胜利

九、绍熙内禅:从家庭危机中解脱

十、南宫复辟:明英宗的第二次登基

十一、辛酉政变:慈禧的闪亮登场

十二、宫门之内:魅力与明枪暗箭

十三、宫变简史:中国特色的皇权争夺战

试读章节

这一晚,操劳着晋国大小事务的重臣赵盾根本就睡不着。

离天亮还有两三个时辰的时候,赵盾停止了在床上的辗转反侧。他索性起床,召唤下人帮自己穿好朝服。赵盾穿得很仔细,很慢,力图消磨尽可能多的时间;又让下人做好上朝的准备。不料,一切都完备后,夜依然深沉。赵盾叹了口气,摆摆手让下人们退下,闭着眼睛在卧室里正襟危坐地等待天明上朝。

夜幕下的赵盾府经历短暂的匆忙又安静了下来。赵盾闭目养神,希望集中精神清理繁乱的思路。结果他发现这是不可完成的事情。国事、家事、君事、臣事,事事交叉纠缠,事事都不顺心。赵盾觉得自己是晋国最忙最辛苦的人。迷迷糊糊中,赵盾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赵衰。

赵家在晋国的兴起要追溯到赵衰。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各国的时候,赵衰是少数几个冒死抛家,忠心追随19年的大夫之一。19年后,晋文公即位,将位置极其重要的原地1赐予赵家作为封邑。赵衰居原,被称为原大夫,参与了晋国国政,是晋文公霸业的大功臣。“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赵衰连续辅助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代君主,功勋卓著,地位崇高。父亲的经历和言行对赵盾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是权力上的,更是性格思想上的。赵衰的忠君、为国和精心执政都为赵盾树立了榜样。

晋文公当年逃亡的第一站是邻近晋国的狄人部落。狄人在对外征战的时候,俘虏了叔隗、季隗两个女子。公子重耳娶了季隗。赵衰则迎娶了叔隗为妻,生下赵盾。赵盾大概在公元前653年左右出生在狄人部落。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父亲赵衰又追随重耳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叔隗和赵盾母子饱尝了离情别绪,生活相当艰难。赵衰归国后并没有去迎接赵盾母子团聚,因为赵衰忌惮自己在国内的正妻、晋文公的女儿赵姬。赵姬相当开明,反而敦促赵衰将赵盾母子接到晋国。叔隗和赵盾这才来到晋国。当时赵盾已经成为聪明能干的小伙子。赵姬深明大义,主动向国君要求,以年长的赵盾为赵衰嫡子,而舍弃自己生的三个儿子。来自狄人部落的赵盾在深明大义的赵姬,贤惠善良的叔隗和宽厚稳重的赵衰的熏陶栽培下,迅速成长为翩翩公子。早年在狄人部落的阅历和之后的系统贵族教育塑造了赵盾既强悍率直、豪爽大度,又知书达礼、深谙政治的性情。赵衰死前两年,就放心地让赵盾接替自己参与国政,作为晋国正卿。

赵盾主政后不久就遭遇了政治考验。年轻的晋襄公和父亲赵衰同年逝世,国家的政治变迁造成的压力一下子全压到了赵盾身上。晋国朝野在选择新国君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晋襄公的太子夷皋还是一个尚在母亲怀中的小孩。大臣们普遍担心君主年幼无知,不能主持国事。赵盾也认为国家正处多事之秋,决定扶立已经成年的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并派出了大夫士会等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不料,晋襄公的夫人穆嬴不同意,采取了女人特有的抗议方式。她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晋国宗庙哭啼;每次朝会时,她和夷皋也是持续不停地哭泣。穆嬴不仅哭个不停,还公开责问赵盾:“国君临终前将太子托付给您,说太子能否成为合格的国君全靠大夫您的教育辅导。现在先君还没入土,您就要放弃自己的责任,辜负先君的信任吗?”除了硬的一面,穆嬴还来软的,就差给赵盾下跪求情了。赵盾在软硬进攻面前,心软了,最终同意以太子夷皋为新国君。当时公子雍已经在士会等人的陪同下,在秦军护卫下进入了晋国领土。赵盾还发兵伏击了公子雍一行,以绝后患。

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

回忆中的赵盾隐约记得自己当时如释重负,感觉自己独立迈过了一条政治大河。事实证明,赵盾当年的决策转变是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这一夜,晋灵公夷皋也未能入眠。  对赵盾下暗杀的决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赵盾是朝廷重臣,辅政多年,功劳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君位是赵盾扶立成功的。如果说赵盾身上有什么大错,晋灵公一时也找不到。但是赵盾一站在旁边,夷皋就觉得全身不自在,心情极其压抑。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在肉体上将赵盾消灭掉。

晋灵公登基伊始,晋国大事全由赵盾一人主持。那时候夷皋还很小,只记得每天上朝的时候赵盾来回穿梭,指点江山。夷皋忙着在宝座上把玩自己的那些小玩意。客观上,晋灵公夷皋要感谢赵盾。赵盾的执政使晋国渡过了国君更替的政治动荡期,继续保持了晋国在国际格局中的霸主地位。赵盾将法制引入了晋国。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平反冤假错案,处理陈芝麻烂谷子的案子,稳定社会秩序;“续常职,出滞淹”,进行人事改革,继续晋国选贤任能的传统,罢黜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赵盾把所有的“事典”在全国颁布执行,深入人心。在他独揽朝政的十多年里,晋国平安无事,稳步发展。

夷皋想到这些,心里似乎安慰了一点。突然,赵盾那严厉、峻急的形象又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夷皋不禁浑身颤抖了一下,不安地在宫中踱起步来。

夷皋开始埋怨起母亲穆嬴对赵盾的承诺来。穆嬴对赵盾哭诉的时候,说父亲晋襄公临死前给予了赵盾托孤之任。晋襄公到底有没有将身后的国事托付给赵盾呢?夷皋没有丝毫印象了。但是母亲已经公开这么说了,当时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夷皋即位后也不能反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夷皋更愿意将母亲的承诺理解为一种政治交换。母亲是用国家的辅政大臣之位来换取自己的君位。

就因为母亲的那一句话,夷皋渡过了十几年的“虚君”生活。这十几年中,晋灵公对赵盾的专权越来越不满。公元前621年,赵盾被任命为中军副将,作为中军主帅狐射姑的副手。任命发表后,太傅阳处父刚出使卫国归来。阳处父接受过赵家的恩惠,和赵家关系极好,被公认为是赵氏集团的中坚人物。现在,阳处父竟然矫诏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改了狐赵两人的职位,任命赵盾为中军主帅,狐射姑作为赵盾的副将。晋国一共有三军,分别是中军、上军、下军。其中中军是晋军的精锐,是晋军的指挥机关。赵盾担任中军主帅就成了晋军的事实指挥官,便利了专权。阳处父私易中军主副帅自然引起了士谷、梁益耳、箕郑、先都等大夫的强烈不满。于是四家联合攻杀阳处父等人。掌握了实权的赵盾将士谷等四位大夫处以死刑,并逼走了狐射姑,彻底控制了晋国国政。晋灵公夷皋虽然年幼,但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作为旁观者,夷皋不清楚赵盾的处境和决策过程,但心中对赵盾的不满越积越深。

终于,备受煎熬的夷皋派出了刺客鉏麑。

这一夜的第三主角无疑是鉏麑。

鉏麑的心里也不平静。鉏麑是刺客,靠暗杀吃饭,但他也是侠客。春秋时期的刺客和侠客是不分的。与后世许多纯粹以金银报酬为目的的刺客不同,鉏麑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抱负。他出身贫困,没有世袭贵族的政治遗产,但又放弃不了济世救民的志向。所以他进入不了正常的政治轨道,不能按照正常的游戏规则参与社会博弈,只能进入非正常渠道,或者说是地下社会,做人们说的刺客,做人们说的“黑社会”。但如果我们用现代人对帮会人员的态度对待鉏麑,他一定会和你急。鉏麑是冲着安定国家、匡扶百姓的崇高理想去做刺客的。所以当晋灵公通过关系告诉他正卿赵盾专权妄为,欺压君主的时候,鉏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刺杀赵盾的任务。

当鉏麑在大槐树上观察到赵盾坐等上朝的情景后,内心发生了怀疑。冷静思考的结果是赵盾对晋国的稳定和发展是作出贡献的,赵盾的个人品质也是值得钦佩的。刺杀这样一个人是否与自己的志向相矛盾呢?鉏麑握刀的手犹豫了。P3-6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宫廷政变的历史通俗读物。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数以百计。从大禹的儿子启违背父亲传为贤人的遗嘱,废除禅让制度而世袭为夏王,到已经迈入近代门槛的1861年,中国依然发生了将慈禧推上政治核心平台的辛酉政变,中国历史上的宫门政变就没有停止过。每一个古代王朝都发生过至少一次的宫门政变。我们熟悉的许多历史人物,都有非正常的权力运作经历。在《宫门之变》中,我简要列举了宫廷政变在中国的历史,可要完全列举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许多割据证据和随起随灭的宫廷政变就没有列举其中。

我坚持认为,中国宫廷政变频繁发生的根源在于乾纲独断的皇权的存在。权力争斗,充斥着几千年来的中国政治史。权力争斗的背后充满刀光血影,亲人相残。权力导致争斗,绝对权力导致残酷的争斗。而宫廷作为绝对、不可侵犯的皇权的栖息地,自然摆脱不了接连不断的政变阴影。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突出现象。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一切都是皇权惹的祸。”

我们可以将这个结论放到本书中的各个具体案例中分析,屡试不爽。

在这里,我要将本书的资料来源和引用材料向读者详细交待。读者可以从中看出本书的成书过程,有兴趣的话可以查看“原典”做延伸阅读。现在图书市场上历史通俗类读物泛滥成灾。为了从纷繁复杂的相关解读中脱离出来,探究历史的原貌,我主要以《二十四史》的原始记载为资料展开写作。我所引用的《二十四史》是从国学网站(www.guoxue.com)“原典宝库”上下载的电子版本。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之前在汗牛充栋的纸质《二十四史》中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进行的特定人物、事件等搜索工作,得以在电子版《二十四史》中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指出的是,国学网站的电子版《二十四史》编校质量略显粗糙,书中的引用可能与纸质版本有所出入。另外,《甘露之变》、《神龙政变》两章的史实引文来自《旧唐书》,而没有引用《新唐书》的历史记载。

我对原始史实做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在不触动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本书故事进行了枝节扩展。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史实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是每个人的特点,也是不同作者作品的风格所在。依靠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清史稿》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没有两个人的说史是完全相同的。实事求是地说,一部明史,一部三国志,有多少人研读;一个玄武门之变,一个巫蛊之变,有多少人写过,没有自己的特点就没有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除了所有在文中已经列出的参考资料的作者,我还要感谢从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下载的相关历史论文的作者。本书引用、借鉴的相关论文有:

徐海娜的《恭亲王奕■》(载于《文史天地》2005年第10期);

梁严冰、马晓晖的《肃顺集团与晚清政治》(载于《求索》2006年7月);

高中华的《肃顺与戊午科场案考论》(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卢伯炜的《论清朝辛酉政变的过程》(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石玉铎、王春光的《“赵盾弑其君”质疑》(载于《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

孟祥才的《论曹爽之败》(载于《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雷巧玲的《“甘露之变”发微》(载于《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期);  何灿浩的《“甘露之变”性质的探析》(载于《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王水凤的《明英宗与景帝之争》(载于《政府法制》1999年第8期);

李国权、张家清的《江充其人——一个复仇者与困扰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载于《书屋》2006年08期);

陈志的《论巫蛊之祸》(载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8年03期)。  此外,《辛酉政变》一章还引用、借鉴了我和陈娇娇编著的《天朝末期——清王朝的最后七十年》一书的相关章节和茅海建老师的《苦命天子》一书的相关章节;《闹朝击犬》一章还引用了《左传·宣公·晋灵公不君》的相关内容。历史解读是一个层层堆积的过程。前人的辛勤劳动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发展的基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上有一篇署名毕荒的文章《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这篇文章对中国历史上的宫廷政变作了梳理,对本书《宫变简史》一章第一节的写作帮助很大。毕荒的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还衍化出《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一览》等名字出现在各个论坛上。我则以转载自http://military.china.com的该文为参考蓝本。

本书选取的宫廷政变都是脍炙人口、人所共知的著名事件。事件发生后,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加工流传和解读,增加了不同的内容。我作为后来人的后来人,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些“加工材料”的影响。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等著作和评书对我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在相关章节中有所体现。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在史料的遴选和观点的归纳阐述上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欢迎各位读者指正。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具体案例的描写和论证,最后两章《宫门之内》和《宫变简史》分别讲述了宫门之内皇权的绝对性和专制特征,梳理了中国的宫廷政变历史。全书得出的尚待商榷的结论认为中国宫廷政变指的就是宫廷之中围绕皇权展开的,在皇权虚弱时期,君臣矛盾、家庭矛盾和后宫矛盾等通过军事政变、暗杀或阴谋诡计等形式爆发出来的非常事件。

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特别感谢唐琳娜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最后,我要对所有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付出心血与汗水的人们表示感谢。没有大家的帮助和辛劳付出,就没有本书的成功出版。

谢谢大家!

书评(媒体评论)

或曰:唐代在”关中本位政策“即内重外轻之情形未变易以前,其政治革命惟有在中央发动者可以成功,但中央政治革命有成功,亦有失败,其故又安在?应之曰:其关键实系于守卫宫城北门禁军之手,而北门之重要则由于唐代都城置之形势使然。

——陈寅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夺宫(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7283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