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老故事(人物风物传说2)
内容
编辑推荐

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的《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2)》是一本精彩有趣的故事书。朱元璋画像、龙飞凤舞护明珠、龙门龙门开不开……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富有神奇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它们都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家庭的必备藏书。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自身的趣味,同时还要尽量去品味故事中展现的智慧、品格和灵感。在这些美丽故事的熏陶下,读者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层面都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七仙女与董永》《嫦娥奔月》《姜子牙的鱼钩》《贴“福”字的来源》……这些老故事,世世代代流传,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讲过,饱含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是我们与祖先共同的记忆,也是被人渐忘的瑰宝。

《中国老故事(人物风物传说2)》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编。编者从近万篇民间故事中精选结集,本着儿童性、经典性、当代性的原则,将美丽的中国幻想故事、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优美的现代母语重述,致力创造一本最适合当代儿童阅读的中国老故事书,给予每个儿童应有的中国记忆。

目录

朱元璋画像

黄河的传说

龙飞凤舞护明珠

断桥

龙门龙门开不开

十二仙女化山峰

寒冰镇妖魔

烂柯山

卢沟桥的石狮子

岳阳楼

钱王降潮神

黄鹤楼

望娘滩

赵州石桥

五指山

黄果树瀑布

八臂哪吒城

秦始皇兵马俑

长江和黄河

泰山石敢当

天池和三江

试读章节

寒冰镇妖魔

很久很久以前,长白山上有个小姑娘叫杜鹃,她长长的辫子,红红的脸蛋,漂亮赛过春天开放的杜鹃花。

杜鹃出生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都已经会用燧石取火或者钻木取火了。有了火,就不用吃血淋淋的生肉;有了火,冬天下再大的雪也不怕。

可是有一天,长白山上来了个专吃火种的妖怪。它走到哪里,就吃掉哪里的火种。它把人间的火种全吃掉了,人们吃不上热饭热菜;它把天上的雷火也吃掉了,天不能下雨了。

没有了雨水,池塘干涸了,小鱼在泥水里喘着粗气;小草枯萎了,大树也打不起精神。

没有了火种,黑夜变得格外漫长,人们再也不能围在火边取暖;没有了火种,冬天变得格外寒冷,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也瑟瑟发抖。

大家想:再也不能让妖怪这样横行下去了。于是,人们团结起来,抓住了妖怪,把它埋在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里。可妖怪并没有死,它在地下开始吃起了地火。更糟糕的是,每年的七月十五,可恶的妖怪就会从地下钻出来,把吃下去的地火喷向山林,喷向村庄。庄稼和树木被烧坏了,村庄也被烧毁了。人们含着眼泪,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住。

杜鹃人小志气大,她下决心要降服妖怪。

她请风神来帮忙。大风呼呼,火苗舞动得更得意了。

她请雨神来帮忙。大雨哗哗,火苗扭动着身子越烧越旺。

她请雪神来帮忙,火势也没见减弱。

杜鹃不泄气,打算飞到天庭去请玉帝帮忙。她向小鸟借翅膀,飞呀飞,只飞到半空中;她向老鹰借翅膀,飞呀飞,终于飞到了天上。

听了杜鹃的诉说,玉帝也为人间的百姓心疼着呢。他把能镇住妖怪的寒冰送给了杜鹃。

七月十五那天,妖怪又要钻出地面喷火了。妖怪刚张开大嘴,杜鹃就把寒冰投进了它的嘴里。妖怪“啊呜”惨叫一声,倒在了地上。

用寒冰镇住妖魔的小杜鹃,让人们又可以重返家园,开始耕作,过上了平安的日子。杜鹃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围在火边,听村里的老爷爷讲故事了。

后来,长白山上妖怪喷火的地方积满了雨水。雨水越积越多,就成了一个大池子。由于妖怪肚子里的热气一直往上冒,所以池子里的水总是热热的。

玉帝的七个女儿常常变成天鹅到这个池子里来洗澡,人们就把这个池子称为“天池”。

烂柯山

在现在的衢州市东南大约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烂柯山”。关于这座山,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衢州城里有一户人家。全家三口人,奶奶、孙子和孙女。奶奶的眼睛已经瞎了,孙女就在家照料奶奶。孙子王质每天天没亮就出城去砍柴,用砍来的柴换钱换粮,供全家过日子。

那一天,王质很早就起来了。他把砍柴用的大斧头,在院子里的磨刀石上磨得又光亮又锋利。“磨刀不误砍柴工”,斧头磨锋利,砍起柴来就不那么费力了。

王质走到山上的时候,太阳才刚刚露出脸蛋。前面松树下的大石头上,有两个人正在下棋。王质是个棋迷,他想:现在还早,我看他们下一会棋再去砍柴也不迟。他就站在松树下看他们下棋。两个下棋的人下得起劲,王质也越看越起劲。他把斧头放在一边,干脆坐下来看棋。

太阳渐渐升高了,可王质还不想起身。那两个人边下棋边吃桃,还分了一个桃给王质吃。

就这样边看边吃,边吃边看。不知过了多久,他们扔在地上的桃核已经发芽长成了树。这时,其中一个下棋的人提醒王质:“小伙子,你快回去吧,你看,你的斧头柄都烂掉了。”

王质想:这个下棋的人说话真风趣,我的斧头柄那么结实,怎么可能坏掉呢?他回头正想拎起放在身后的斧头,却惊讶地发现,斧头柄真的烂掉了。

他连忙下山回家,却发现回城的路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他找到自己门前那棵大樟树,也看到了樟树底下的那口“太白井”,可是他的家却不见了。他着急地去问街坊邻居。邻居们都说,王家老奶奶已去世好几百年了,后代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胡子都已经花白了。

王质叹了口气,说:“唉!真是山中才几日,世上几千年哪!奶奶和妹妹看到我砍柴那么久还没有回来,那个时候她们该有多着急。让她们那么担心,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柯,就是斧头柄。后来,人们就把那座山叫“烂柯山”。

而在山中下棋的那两个人,一个是仙人铁拐李,另一个是仙人吕洞宾。P33-38

序言

读这些中国的“老故事”,我就想到同样老的“经典”。由给儿童读这些“老故事”,我也想到一些地区风行的儿童“读经”。多年前,我与阿甲等人讨论儿童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共同表达过需要重视民间文学的观点。我也曾写有《童谣之“大”与王财贵的儿童读经之“小”》一文,从题目中即可看出我对儿童读经,特别是将儿童读经搞成运动的看法。

曾有古人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出自《庄子·田子方》)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

王财贵教授曾经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六年,一无所有。”我猜测,面对这些与“小老鼠,上灯台”处于同一维度的“老故事”,他很可能也会不以为然。

但是,我却认为,同“小老鼠,上灯台”等童谣一样,作为民间文学的这些“老故事”在儿童阅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海姆是这样说的:“今天,像过去一样,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一任务,父母和其他照料孩子的人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传授给儿童。在儿童时期,只有文学能最好地传播这种知识。”

贝托海姆所说的传授文化传统的“正确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主张,用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梳理、甄别、改造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而不是直接拿来“圣经贤传”,不问青红皂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下去。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不加甄别的硬性“灌输”的不可取。

在思想内容上,儿童读经多用《三字经》为教材,尤其是爱用“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以为这样的故事是在赞扬谦让的美德。可是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美德故事。《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可见,在“孔融让梨”这个具体的故事里,是“四岁”的弟弟孔融让给上面的哥哥。孔融有五个哥哥,如果按照一年生一个孩子来算,这五个哥哥的年龄大致是5、6、7、8、9岁。很清楚,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不是表现一种谦让美德,而是在宣扬“悌”于“长”这一“孝悌”次序。

对于“孝悌”,《论语》是这样解释的:“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悌”这种道德,不是如钱文忠所解释的是兄弟间的友爱,而是弟弟对兄长自下对上的恭顺。“悌”在古代,是必须遵循的礼法。所以,“《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不是“情”,而是“法”。

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法”在当今社会是合理的吗?儿童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四岁”这个年龄很重要!正是因为是一个四岁的弟弟给八九岁的哥哥让梨这一事实,使“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我认为宣扬四岁的弟弟给哥哥让梨,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是伤害。为什么?研究儿童哲学的马修斯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飞迪(6岁)因为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所喜欢的频道。飞迪很不高兴地从沙发上起来,走到厨房去。“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妈妈问。“可是他们要看Moomins!”飞迪失望地说。“对不起,”妈妈说,“我知道你受不了那个节目。不过,你这样想好不好,让三个人快乐比一个人快乐不是好些吗?”飞迪想了一下,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自私比一个人自私好呢?”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是很敏锐的,他们对公正是有思考的。四岁的幼儿若被教以让梨给哥哥的话,他们是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公正的。

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谦让”精神应该是强者(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谦让弱者(没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或者至少是两者都有获得资源的机会,一方让另一方。如果是反过来,要求弱者谦让强者,社会就会陷于不公平。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如果以“融四岁,能让梨”这一故事为道德标准,先走的就不是儿童,而是大人;不是妇女,而是男人。按照普遍的常理,在一般的家庭里,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四岁的弟弟和七八岁的哥哥之间,有资格分梨的当然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也就是说,哥哥是强者,弟弟是弱者。如果哥哥不先拿大梨,反倒让弟弟“谦让”地“让梨”,弟弟不会感到不公平吗?“孔融让梨”这个弟弟给哥哥让梨的故事,是与“尊老爱幼”这一社会公德相违背的。

要儿童读经,必须先对古代经典的内容进行甄别。我主张对儿童进行传统教育,必须进行“现代”转化。我注意到《中国老故事》丛书里的《李寄斩蛇》就作了“现代”转化这一处理。《李寄斩蛇》取自《搜神记》里的《李寄》。在《李寄》中有这样一段话:“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李寄所说之言,表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在该丛书里,李寄已经没有这种封建思想。故事出现的是,“别看李寄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这样的文字。

古代的经典,大多是文言文写作。这就有个传达形式的问题。很多儿童读经,采用的是过去私塾教育的那种盲诵枯记式的读经方式。对这种硬性“灌输”的方式的无效性,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曾经给予嘲讽。她写儿童读《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不知其意,结果读成了“只只喂只只,不只喂不只,四只也”。其实此种盲诵枯记的做法,鲁迅当年早就进行过批判。

我认为,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资源。与《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思想内容方面,民间故事触及并解决着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问题。心理学家雪登·凯许登在《巫婆一定得死》一书中就指出:“但童话故事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想象的冒险故事,它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娱乐效果。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钧一发的情节后,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雪登·凯许登紧紧抓住民间故事中的“女巫”(凡是对故事主角造成致命威胁的都是女巫)这一形象。他认为民间童话处理的正是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和懒惰这“童年的七大罪”,它由“女巫”来代表和呈现。但是,女巫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在无数民间童话中,女巫都代表所有孩子努力抗拒的某种天性。

雪登·凯许登说:“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演练内心的冲突。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举例来说,《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是自恋的代表,而读者认同的小公主,则代表儿童心中渴望克服自恋的部分。打败皇后就代表自我的正面力量战胜了虚荣的冲动。”为什么在民间童话中“巫婆”,即代表邪恶力量的角色一定得死?雪登·凯许登的解释是:“从心理观点来看,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女巫被除掉,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灭,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自我经历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洗涤,让小读者感到安全,自我肯定。”

这套中国“老故事”收入了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也具有雪登·凯许登所说的“演练内心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教育功能。比如,《范丹问佛》这个故事,生活贫困的范丹去西天找佛祖问怎样才能获得好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员外、土地公公、乌龟,他们分别让范丹帮他们问能使女儿开口说话、升迁、成龙的办法。范丹一一答应了。可他走到西天,当值的罗汉却告诉他,佛祖说,替人家问事,自己就不能问事,自己问事,就不能替人家问事。这显然对范丹是一个考验。儿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扪心自问吧。范丹最后选择了遵守诺言,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帮他人问事。由于经受住了佛祖的这个考验,范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九色鹿》这个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为报答,可是面对诱惑,落水人却忘恩负义,最后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处理善恶的方式:黑白分明。这种黑白分明的善恶冲突的故事,使儿童内心中的善恶冲突得以确认,并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在艺术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民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比如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语言发展,与作家文学和书面语文学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说“老”故事的价值。文学与科学不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新的取代旧的,但是文学则不是这样。文学有变化,却往往不是否定和取代。《诗经》的艺术光泽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洗去,同样,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历久弥新,在儿童的阅读中,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显示出其不“老”的价值。

朱自强

(儿童文化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书评(媒体评论)

童年听到和读到的故事,将决定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只读引进的图画书是不够的,聆听和阅读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会让他们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从而在未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彼此认同,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老故事(人物风物传说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亲近母语研究院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79648
开本 16开
页数 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6051959
中图分类号 I277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2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