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年度学术2007(治与乱)
内容
编辑推荐

《年度学术》是每年一期的大型人文与社会科学文集,有选择地收录一年以来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界各主要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意在搭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文学术表达平台推动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

《年度学术》(2007年)主要从政治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去讨论目前国际学术热点的“治理”问题,涉及世界政治、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按照中国传统学术概念,就是关于治与乱的系列问题。本书中的微观政治研究尤以中国社区近年来发生一系列变化为对象,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新颖、深刻的观察周围生活的视角。

内容推荐

《年度学术》是每年一期的大型人文与社会科学文集,介绍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界各主要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关注对重大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译介部分海外名家最新论著,它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强调关于重于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意在搭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文学术表达平台,以期于失去学术的发展进步。

《年度学术》(2007年)为该系列的第五期。本期主要讨论的是“治理”(或曰“治乱”)问题,这是目前国际学术的热点问题。本书所录论文,从政治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多角度思考,其中既有对大国国情和国际局势的宏观把握,亦有对历史的回顾和深刻反思,以及对微观政治和精辟分析。本书中的微观政治研究尤以中国社区近年来发生一系列变化为对象,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新颖、深刻的观察周围生活的视角。

世界之走向、一国之治理、社区之变迁……统摄在“治理”问题之下的这些学术研究,内容丰富多彩,思想前锐精深,堪称本年度学术的一场盛筵。

目录

治乱理论

 安伯托·艾柯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车仁锡 朝向一种为伟大的共同体服务的跨文化理学

 赵汀阳 冲突与合作的博弈哲学

 郗 士 战争与秩序

关于欧洲

 葛理墨 欧洲之朝向一种权利导向的法律文化的发展

 马里奥·泰罗 正义与团结:欧洲身份认同的灵魂——从历史根源到“里斯本战略”

 德兰提 贝克 世界主义视角下的欧洲

关于美国

 张宇燕 美国行为的根源

 克雷·G·莱恩 美国与自己的战争:新雅各宾帝国义主vs.立宪主义

关于俄罗斯

 许志新 崛起中俄罗斯:目标、机遇和挑战

关于日本

 韩东育 朱舜水在中日之间的微妙作用

微观治乱问题

 衣俊卿 论微观政治哲学

 托姆巴 北京住房纠纷中居住空间和集体利益的形成

 刘 淳 道德如何评价市政工程?——一个都市社区环境争议事件中的“辩护”

 刘春荣 另类的邻里动员:关键群众与社区选举的实践

试读章节

从古典战事到冷战

在过去的那些世纪中,被我称为“古典战事”(classical warfare)的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开启战端,是为了消灭我们的敌人并从他们的失败中获得利益;我们通过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无所不用其极,以保证我们敌人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我们接受一定程度的生命损失,目的是迫使敌人损失比我们更多的生命。

尽管这些看起来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这里还有一个进一步的前提条件:古典战事需要知道敌人是谁,以及敌人在何处。而正因为这样,通常来说,冲突是以一种正面交锋的形式出现的,而且,被卷入冲突的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识别的领地。这个游戏在两个对手之间展开,而其他的中立方则是交战方得以自由行动的必要条件。

这种形式的古典战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时遭遇了第一次危机。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在这一场将整个星球卷入其中的战争里,即使是那些过去从无纠葛的社会(比如波利尼西亚部落)也被卷进来了,而这样的一种情形使得中立方与交战方的区别完全消失不见。与此同时,原子弹的出现则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原则:不管对手是谁,核能会毫无疑问地让整个地球受到伤害。

这些现象导致的后果,就产生了某种从古典战事到后现代战事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就是冷战。冷战建立起了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交战者的和平”或者“和平的交战状态”的东西,这是一种恐怖与恐怖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保证了西方和东方世界的中心可以处于一种不同寻常的稳定状态,而其代价却是在两个世界的周边地区(越南、中东、非洲国家等)的一系列不问断的古典战争。这样一来,以发生在第三世界的周期性的或者地方性的冲突为代价,冷战保证了第一和第二世界的和平。

海湾的后现代战事

苏联解体结束了冷战,但却留下了世界许多地区无休止的冲突问题让我们去面对。在1990年,随着萨达姆的军队对科威特的入侵,似乎情况已经到了必须回到古典战事的状态(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当时用来与萨达姆的入侵作比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情况:如果希特勒在入侵波兰之后就马上停下来……)。但是,事情很快就变得清楚起来,战争已经不再是(或不只是)发生在两个相互分离的前线之间了。这样一来,海湾战争就成为了后现代战事的第一个范例。

后现代战事的特征是什么?

敌人的身份并不确定。我记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是法西斯意大利与希特勒德国结成联盟对抗法国和英国),电台里的战争宣传曾经用过这样一种口号“Dio stramaledica gIi inglesi!”——也就是,愿上帝诅咒所有的英国佬!意大利人就应该对所有的英国公民采取一种仇视的态度,同样,美国人也应该恨每一个日本人,反之亦然。相反,在海湾战争中,西方国家却不应该仇恨每一个伊拉克人,可恨的只是那个独裁者还有他的追随者们。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军事力量会使用精确制导炸弹的原因——而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伊拉克战争。

战争不是前线交锋。一场后现代战事不可能以前线交锋的形态出现,其原因在于跨国资本主义的本性。事实上,塔利班和萨达姆都曾经由西方提供武装,这绝不是什么偶然发生的事情。它所落人的是成熟资本主义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成熟的资本主义会摆脱国家的控制。而且,有一个虽然细微但却重要的细节值得一提:在海湾战争期间,曾经有一段时间西方认为他们的飞机成功地摧毁了萨达姆坦克部队的一部分,可结果却发现,这些坦克完全是假的;而且,这些诱敌物还是由意大利的工厂生产并且合法地销售给萨达姆的。

古典战争会让交战各方的军火工业获利,而后现代战争却开始让跨国资本获利,他们在战壕两边都有利益(如果还能真有战壕的话)。但事情还不止于此。如果说古典战事养肥了军火商,而且这种收益会使其他贸易形式因为暂时的停顿而蒙上阴影的话,那么对于后现代战事来说,尽管它养肥了军工产业,但它同时也让全世界的空中运输、娱乐业以及旅游业陷入危机。媒体损失了广告收入,而且,一般来说,全部依赖过剩消费的产业(industry of superfluous),从建筑部门到汽车工业都陷入了部分的瘫痪——而这些产业却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后现代战事把某些经济力量带入了与其他经济力量相互竞争的状态,与此同时,它也使这些经济力量之间的对抗逻辑压倒了国家权力运转所遵从的逻辑。

正因为这样,海湾战争就必须是一场短期战争,因为如果它拖下去的话,到最后谁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但是,对于后现代战事来说,国家的逻辑不仅必须服从于跨国资本的产业逻辑,它同时还要服从于信息产业的需要。在海湾战争中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见证到,西方媒体不仅传达出了西方自己的和平主义代表(首先和最主要的是教皇)对此事的保留态度以及抗议的声音,甚至连那些支持萨达姆的阿拉伯国家的大使和记者的保留态度和抗议,也可以从西方媒体那里听到。

所有的古典战事,其目的都在于阻挡敌人的战争宣传,而且,古典战事理论的最重要的作者克劳塞维茨曾经指出过,胜利的条件之一就是一个国家中全体人民的凝聚力——无论是平民还是战士。但是在海湾战争中,信息服务部门却持续地允许敌对方发言,这降低了各方对他们自己政府的信心,从而降低了这些公民的士气。

所以,媒体让敌人出现在我们的后方。在海湾战争中,这样一条原则被建立了起来:在一场后现代战事中,每个人都有藏身后方的敌人。在过去,潜在的敌人会被监禁(或者屠杀),而那些从敌占区过来为敌人说话的同胞,则会在战争结束后被绞死,就像发生在John Amery身上的情况那样,他在法西斯电台里攻击他自己的国家(英国);而一个亲法西斯的美国人,庞德,他之所以能逃脱死刑,只不过是因为他被证明有精神病而已——即便如此,也还得感谢他那伟大诗人的声誉,以及各国知识分子对他的支持。

但是在海湾战争期间,不仅有Peter Arnett这样的美国记者站在巴格达的立场上进行报道,而且那些生活在西方国家的亲伊拉克的穆斯林也会出现在电视上支持萨达姆。而且,就算媒体被封上了嘴,也还有新的通信技术在,后者可以保证信息不间断的流淌。这种信息承担了,而且以后也还会承担着古典战事中秘密情报机构所发挥的功能:它让任何出乎意料的行动都成为不可能——而如果你不能出乎你的敌人的意料,那也就没有什么战争了。后现代战事将Mata Hari的角色(间谍)机构化了,而这样一来也就产生了一种一般意义上“情报资敌”(intelligeneewith the enemy)。

由于后现代战事把如此之多的权力都拖入了战争游戏之中,它就已经不再是参与其中的主要行动者的算计和意图能够拥有决定性价值的战争。这种权力的多样化或者说增殖(我们实实在在地正处在全球化的开端)意味着它们会以一种不可预料的方式散布。而结果就是,尽管有可能战争到了最后所达成的秩序会对敌对各方中的一方有利,但,从原则上说,后现代战事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损失。P4-6

序言

本集主要从政治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去讨论目前国际学术热点的“治理”问题,涉及世界政治、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按照中国传统学术概念,就是关于治与乱的系列问题。特邀请国内外各学科著名学者写作,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宇燕、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意大利思想大师艾柯、德国柏林科学院院长葛理墨、联合国教科文哲学主席车仁锡、欧盟主席顾问泰罗等。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犀锐文化中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年度学术2007(治与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汀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5258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3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5: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