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邵武府延平府林海文薮/故园沧桑人文八闽
内容
编辑推荐

《故园沧桑人文八闽》丛书整体地审视八闽文化,生动记述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八闽古村镇的风貌、古建筑、民俗风情、特产、名人名胜、文物古迹,也着力探讨了海峡两岸特殊的因缘关系,记录古村镇曾经发生的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不光描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侧重借助村镇这一载体,探索闽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不同特色。本书是丛书之一,通过闽北的文学和史学解读它的历史和文化。

内容推荐

古村镇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的今天,自然淳朴、优美宁静、柔情浓浓的古村镇成了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本书通过介绍八闽大地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镇,侧重探讨闽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不同特色及丰富的内涵。

目录

前沿

引言

一、漫话三千八百坎

二、震天鼓响峡阳镇

三、闽中尼山水南村

四、贡堡雄奇燕水秀

五、铁壁雄关古昭阳

六、人文隆盛和平镇

七、百口莲塘西门村

八、宝山与齐天大圣

九、东溪古名镇夏茂

十、元坑谟武闽纸都

试读章节

南平城东北十公里有一座衍仙山,山麓有一座古村,名筠竹坪(又名筠竹村)。村旁,衍仙山的深山峡谷间有一条古道——三千八百坎。这“坎”指的是一级一级的石阶。

三千八百坎起始修筑于何时呢?民间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唐朝黄巢起义军,为攻打南平而修筑的;一说是宋朝杨八姐在破孟良寨后,扎营此地,因山路崎岖便命士兵与百姓修筑了三千八百坎这一山路。传说归传说,此古道修筑于唐末、宋初大约不错,具体年代待考。民间还传说黄巢或杨八姐还在三千八百坎中埋有黄金。因而“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的民间故事,在百姓中流传甚广。这类故事有多种版本,这里简述一则。

古时,福州有个年轻人依金,流浪到了三千八百坎,顺着三千八百坎往上登。走呀走,走得又累又饿,便在一个山洞前歇息。洞中流出的泉水很清净,依金喝了泉水,十分解乏,而且肚子也不饿了。他往洞里张望,忽然见到有个发亮的东西跳来跳去,大胆往洞里走,那闪光发亮之物竟跳到他手上。他定睛一看,是只金光闪闪的大石鳞(溪涧中的水蛙),它扑通一声又跳进水中,水中满是石鳞。依金一想,这是遇到了石鳞王。他感激石鳞王,便朝洞中拜了拜,接着抓了许多石鳞到延平街上卖。一连抓了好几天,卖了许多钱。他托人将钱带回福州家中给自己年轻美丽的妻子。妻子也是善良的人,她请求来人带她到延平,找日夜思念的丈夫。

妻子找到依金,两口子就在延平定居,过着幸福恩爱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依金天天上山砍柴、抓石鳞,但山中有一条毒蛇,它是靠捕食石鳞而生存的。一天见依金来抓石鳞,便从躲藏的石缝中突然袭击,在依金腿上咬了一口。依金忍痛用布条在伤口上方将腿扎牢,以防蛇毒扩散。他艰难地回到家,腿已肿得像水桶一样。

依金的妻子扶着他,四处求医总不见好。依金又来到石鳞王的洞口,求拜石鳞王帮助治好腿,只见洞内的众多石鳞,在石板上聚集组成一行字:“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

依金想,不可能每坎都有黄金。他是爱动脑筋的人,在快到坎顶时,他走一坎念一字:“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念到“金”字时,正好是坎顶倒数第二坎。而此时依金猛然醒悟到,这“坎坎”不就是二坎吗?这黄金如有,一定在倒数第二坎。他将第二坎石头撬开,果然见到黄金。有了黄金,依金就有钱治好腿伤,又可以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了,夫妻俩从此又过着安详、舒心的生活。

以上民间故事可参见张水源主编的《延平湖旅游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毕竟是民间故事,天上掉馅饼的事叫人难以相信,延平先人留下的“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另有深意,应另作解读。延平是个山城,闽北崇山峻岭,延平先人并不想封闭,他们渴望与外界沟通、交流,商贸往来,因而就在这茫荡山区的衍仙山峡谷中开凿出三千八百坎的古道,这是延平通往顺昌邵武直至赣南的唯一陆上通道。有了这条千辛万苦开凿出来的古道,加上水上的交通,自然会促进古延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如现在人们常说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要想富,先修路。”“坎坎出黄金”真正的含义就在于此。延平人的开拓精神正是闽地开拓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北人的这种开拓精神,世代有传承。这里要讲一个并非民问故事的真实故事。

三千八百坎,经历岁月沧桑,加上有些妄想发财的人,在坎路上寻找黄金乱挖、乱撬,到了清末民初,坎道已破损严重,行旅艰难。这时住在筠竹村的农民王堂选(时年58岁),有感于此,他发扬先辈的开拓精神,发愿要修好这条坎道。

筠竹村是位于衍仙山麓的美丽山村,村周围全是竹林及棕榈树。有筠竹、油竹、方竹、斑竹、石竹等等诸多品种,堪称翠竹世界,产笋干和棕片。到这儿旅行,必将增长您的竹子知识。  P7-9

序言

台风肆虐,暴雨滂沱。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危急时刻,东南沿海各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抗击台风。广大军民的忠诚和热血谱写了又一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正气歌,这是英雄之歌,民族之歌!此时,福州市文化局曾意丹同志托人送来他的《故园沧桑一人文八闽》丛书的部分书稿和一封信,嘱我作序。作者的《人文八闽》,大都是福建古村镇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又多涉及文物保护问题,尤其是向我们揭示了千百年来历经狂风暴雨肆虐的古村镇之所以能巍然屹立、生生不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这种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我对福建“八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感到由衷的敬佩!

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八闽”地区蕴藏着“太多的秘密”,是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的宝藏。到过福建考察的人无不对福建“八闽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到神奇,称之为“人类社会的活化石博物馆”。例如:晋江安平桥(五里桥),泉州洛阳桥(万安桥)均为我国宋朝著名的梁式石桥,其建筑设计之精巧,规模之宏大,结构之严整,为桥梁史上的杰作。又如,以土楼为代表的民居——用夯土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族群性住宅楼,可称得上是世界民居建筑之奇观。如果你身临其境,犹如置身古罗马剧场一般,那种雄伟、壮观、恢宏的气魄所产生的“神奇”和所给予人们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真正是“世界建筑之瑰宝”!我曾以为中国缺少欧式石头建筑,是因为我们缺乏采石和砌石技术,当看到南靖县田螺坑等土楼(围楼)一用夯土墙承重建造的三层甚或六层楼的建筑时,我深为惊奇,中国土木建筑竞能达到如石筑技术的高峰,我真为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而自豪!此外,闽南的红砖、红瓦,闽东的木构、木雕、彩绘,泉州“出砖入石”等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形成了或凝重、或粗犷、或轻巧的强烈反差,真可谓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这种建筑风格的不同,盖源于福建地域之间地理条件不同,取材各异,而它们都做到了与周围环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自2003年起陆续公布了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就有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邵武市和平镇、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这些村、镇的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传统建筑风貌、地方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情,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福建“八闽”古村镇的保护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无形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梨园戏、福州闽剧、莆田莆仙戏、泉州高甲戏、泰宁梅林戏、漳州歌仔戏以及泉州南音等均列其中。戏剧品种的多样性、群众性,是“八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国戏剧史上难得的“活化石”。此外如惠安石雕、永定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和厦门漆线雕技艺,都是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遗产。上述这些古老剧种和当地保存的地方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古音、古音韵,对研究古汉语的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证,而那些石雕、漆雕作品,也为工艺史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鲜活的典范。无论是古老剧种,还是古老技艺,都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文明的价值和传承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研究。继承和发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是我们当代以及后辈子孙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福建“八闽”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又区别于中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深深植根于“八闽”大地。在历史长河中,它像巨榕一样,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和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一样,各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作者曾意丹先生在本书前言和各篇文字介绍中都做了深入的分析,我是有同感的。“八闽”文化的鲜明特色,可能同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位置相关。福建西部纵横交错的山地丘陵,造成地区之间的交通不便、语言阻隔、习俗有异,很自然形成了文化大同中的区域文化差异。东部面临太平洋,隔海与台湾省相望,有着绵长的、曲曲弯弯的海岸线。由于土地贫瘠,许多人出外谋生,便到台湾岛开发、繁衍生息,与台湾结下了深厚的“闽台姻亲之缘”。福建百姓在被迫谋生与惊涛骇浪的搏击中,用顽强的意志和鲜血生命开辟了海上交通,从而使福建比较早地成为我国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福建沿海地区也形成了浓郁的蓝色(海洋)文明的痕迹。因此,“八闽”文化,呈现了更多的地域性、多样性、丰富性,以自己独特的风韵和魅力展示着中华文明的价值,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奇葩。

最近,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部署。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大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古村镇的保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极为迫切的课题。须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传承性,主要是在农村中、农民中。换句话说,古村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镇的农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体,忽略这一点或是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是错误的。因此,对“八闽”地区的民居建筑及其保留的文化一定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要以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建筑保护的责任感,慎重处理古村镇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切不可任意变迁和大拆大建,否则就会重蹈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造”造成的惨痛覆辙。“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同样会毁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特色。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一处村镇的灵魂,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这是千万要特别注意的。“八闽”地区古村镇保留下来的人文资源,是福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在古村镇保护中,尤其要注意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即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要始终关注传统民居体现出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某种暂时利益,任意改建的破坏行为必须依法制止。

曾意丹先生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洛阳、福州等地从事文物考证和博物馆工作,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他才华横溢,学识广博。退休后,又继续深入八闽大地,开展对古村镇的调查,潜心研究多年。《人文八闽》丛书就是作者近年来对八闽文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体现。丛书不仅对各地民居建筑、风土人情作了深入阐释,而且对为国家、为民族、为福建地方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先贤名人和各地名物古迹也做了一番精心考证。现在把这些成果结集出版。确实做了一件功在国家、利在公众的大好事,这是值得赞扬的。丛书的出版一定会对当前加快海峡西岸建设、促进台海交流和进一步加强福建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这些粗浅之见,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是为序。

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 张文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邵武府延平府林海文薮/故园沧桑人文八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意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48318
开本 16开
页数 1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1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