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沙上的卜辞
内容
编辑推荐

真正的卜辞是火上的,甲骨的裂纹作为启示,需要卜者把解释的词句刻写下来。作者写下的词语虽也寻求启示与解释,然而却是世俗的。沙上的卜辞自然是一些世俗启示,它自知不是真理,也不会传之久远。

有人一定会记得,当圣经中的先知被人追问什么是真理时,他蹲在地上,在沙土上划字——这种沉默的举动随人怎么解释,反正连先知也没有留下现成的真理。

也许因此,人可以嗜好诡秘而不至于信以为真。

内容推荐

沙上的“卜辞”主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生活,一个是书本。作者站在生活和书架之间,如同面向大地,背靠沧海。这就使书中的每则“卜辞”都浸润着泥土的气息,闪烁着海水的光泽,并且保留了风吹日照的痕迹。从根本上说,这些“卜辞”无一不是出自作者的个体经验,但它们映射着这个时代的万千气象,牵动着人性深处某些永恒不变的东西。作者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卜辞”的瞬间性,这意味着如果把它们一一提炼成诗,就有可能失去更多的瞬间感受。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作者用自由而快捷的方式保存了流动于心中的珍贵感觉,让这一系列内心的战栗适宜地凝结为石,而不是迟缓地打磨成玉。尽管石头没有宝玉的精致和华美,但是它们不可压缩,拒绝复制,而且经得起时间的磨损。

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这些“沙上的卜辞”真的像沙一样散乱而天然地存在着。作者笔下的文字如同爱默生所写的风中的雪花那样在“垒砖叠瓦”,爱默生认为暴风雪具有一种绝妙手艺,可以让“吃惊的人工在太阳底下,去在十年百载中,一砖一石地慢慢模仿狂飙在夜里的创作,模仿雪在欢乐嬉戏中的构筑”。“沙上的卜辞”就是这样一座独特的建筑,是暴风雪依据特定地势形成的自然堆积。因为其中的文字全然听从作者心境的流动,既非有意安排,更不刻意串连,最终形成了一条本雅明式的“单向街”。在这条街上,读者可以自由游逛,可以局部浏览,也可以找一间比较喜欢的房间住下来,让自己停顿片刻,在那里俯视一下窗外的世界,还可以借助这些“卜辞”回顾一下人类的过去,预测一下自己的未来。

试读章节

在现代社会,不仅文化符号本身:书籍、图像、歌声、电影和连续剧,甚至其他噪音,变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那些本身一直是一种物质的事物也变成了可以出售的符号商品:山、河、湖、沙漠,圣俗建筑、原始村落、民俗日常用品、宗教法器、历史古城。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都同时在忙于制造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符号。每个地方都可以建“世界之窗”、“世界公园”或“迪斯尼乐园”。那些仿真建筑把世界历史文化遗存——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印度泰姬陵、巴黎埃菲尔铁塔等等会聚一地。俨然一部形象化、符号化的世界通史。让人们轻易遍览世界。这里有多么深刻的文化需求?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在迪斯尼化的世界里,被消费的只是文化符号。人们需求的不是文化,而只是其符号。在仿真世界里,真实是已经被遗忘的暖昧之物。

嗳昧的广场

城市广场在过去时代里是一个城市的心脏。城市广场曾经具有一种宗教功能:它是神圣仪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足够大的神圣空间,仪典风格就无从体现,仪式就不成其为仪式。它是皇权祭祀与朝拜神明的地方,这样的广场是一个露天的祭祀场所,一个敞开着的神庙,是一个以宇宙穹隆为顶的大教堂。在城市的中心,它向天空敞开着大地,向神灵伸开人类的胸怀,它是一个接纳与祈祷的符号。一种奉天承运的象征。

通常这样的广场就敞开在皇宫的南面。它也是皇宫和权力与它周围的世界所保持的不可逾越的距离的象征,是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威严的象征,它的“空”或“空荡”是权力集中和容纳万物的象征符号。然而,这个巨大的空间暗示每个到来的人的极端渺小。这个空间让接近它的人在肉身上感受到个人的微不足道,卑微和无能,感受到谦卑和隐隐下跪的欲望,就像接近宇宙无限性的人。广场的宗教功能在后世传递或贻赠给了政治权力和政治集会。在集中了政治权力的城市,广场是政治生活的一个象征的中心,尽管事实上的权力在秘密的王宫宫墙内密谋般的进行,然而城市广场仍然是把这样的政治密谋合法化的场所,城市广场是对密谋性的权力进行授权的仪式。广场中或者广场一旁的检阅台才是广场的真正中心。这样的广场是专权与群众权力的象征性的结合部。既是体现民权的地方,也是民权向集权欢呼授权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声呼唤都会波及王国的每一个边缘。在历史的危急时刻,象征性的反抗也从这里开始策动。

在民主制的城市或城邦,广场具有民众集会的自发性政治意义,它是公民大会的议政大厅,是城市议会大厅的延伸部分,是议会大厅内声音的扩散器。它也是公民客厅的扩大。广场的政治功能连接着私人的客厅和政府的议会大厅。

在神灵的城市、政治的城市之外,贸易的城市广场是一个世俗的交易场所,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是一个城市的最初始的百货商店、商业中心和博览会。如果这个城市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规模,这个广场就是最初的世界博览会。广场就是丝绸之路的终点站。当然,在许多个世代里,宗教集会的广场也同时就是贸易的市场。神圣与世俗是同一个地方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显现。宗教的祈祷和赞美诗似乎并不排斥贸易的吆喝。倒是政治集会的广场常常把自身看得比宗教更不容亵渎,它一般不允许物质的不洁污染了它纯粹的政治功能。

而今在城市建造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广场,或大或小,有的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地方,有鸽子的广场,有的广场中心有一个大花坛,简直像一个机动车辆绕道行使的大转盘。无论今天的广场做得多么出色,多么宽广,它在现代城市中的功能都是暖昧和模糊不清的。广场失去了宗教的向心力,已不具备存在论与生存论的色彩,广场除了偶然是政治集会和举行某些仪式的地方之外,也不再具有真实的政治功能。显然,现代城市广场也决不允许小商贩随意摆摊设点地叫卖。不是因为广场的尊严,而是贸易有了自己更神圣化的地方,商品已经像人们的偶像那样被供放在城市最宏伟的拜物教的殿堂里。只是偶然地,或者一年一度地,城市广场可以暂时地被用来举行盛大的商业性集会,和那些商业性的节日。严格地说,这已经不是真实的贸易,而是为贸易活动举行的庆典仪式。在今日社会,宗教集会与庆典,甚至政治集会与庆典都失去了群体的热情,唯有商业集会和庆典接替了这一群众集会的功能。

随着群众性政治或运动型政治在国家生活中的消失,个人了解世界的方式,变成了龟缩在自家的客厅里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取代了广场集会上交换信息交换意见的互动模式,在一个看来更加民主的世界里单方面而被动地接受既成“事实”。

城市广场并没有因为功能的缺失就减少建造,相反,它是一个人们隐隐约约怀旧的地方,对集会的怀旧?对群体力量的模糊不清的期待?或者至少:对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缅怀?对共同在场的期望?然而,那些在广场上漫步的人却决不会轻易前去与另一些漫步的人交谈,更不可能交换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广场就像一个公共的私人空间。“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或“若即若离”是广场漫步者的规则。现代城市广场是休闲的地方,因此,比较明确通晓广场语法的设计者,用宽阔的绿地或碎石小径的交织替代了水泥的硬化,以空间的软化、绿化、自然化和分散,以“若即若离”、“旁若无人”和“视而不见”的生活语法替代了群体性质的政治语法。我们的城市似乎永远告别了革命,告别了群众集会和运动型政治,而开始向生活政治或者说个人生活敞开。但生活政治或个人生活,既可能是一个新生活世界的模糊命名,也可能是原子化的、不再具备政治功能的个人处境的一个隐喻。就像这样的个人所置身其中的广场一样暖昧。P151-154

序言

关于我的小书“沙上的卜辞”

每当我出门,临时一半天或出远门,总要对着书堆长时间地寻找一个小版本、篇幅小而又不易于读完的书。它要足够复杂,快乐,内折,回环,几乎不能看完,也能够从任意一页读起。而且能够抵抗不是十分适宜阅读的嘈杂环境。我现在想要做的就是这样一本书,如果写得好,我自己出门时也能够带上。可是写作已经使我贫乏了。

写那些大部头的书,似乎不是我自己的内心需要。花费大量的语言写作,并不是内心活动所必须的。对内心生活的真实时刻而言,它和语言的用量成反比。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诗还在坚持一种可贵的尺度,谁使用最少的语言,表述最丰富的感受。而大部分叙述是在比赛谁花费的语言多。写作与表述活动似乎仍然处在原始工业化时期。原材料的大量消费似乎是规模、效用和信用的标志。或者处在一个同样缺乏德性的消费时代,挥霍成为消费主义的美德。语言的使用不是珍稀物品的交流,不是馈赠的礼物,而是恣肆的挥霍,语言似乎提前进入了各取所需社会,并使垃圾在我们身边难堪地堆积蔓延。也许我们不是毁灭于匮乏,而是葬身于垃圾。

就像一种对挥霍的悔过,我企求自己以后能够表达得多而文字少。要少而多。我知道这不合乎经济规则。这让我偏爱随笔、札记和小论文。少和小是一种美德。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叙述尽可能多的内涵,不是为别的,而是使语言活动符合内心生活的基本要求。过多的语言表述降低了心智。即使如此,我所写的仍然过多,而企及不可表达之物的语言边界仍未能扩展。如果仍有饶舌、重复和兜圈子,那是它在绕着一个不可见的磁场,或碰上了某种界限。或仍是写作的不良惯习使然。

结集在这里的札记,是写于不同日子里的片段,每个片段是思想或感觉的一个瞬间形态。一般而言,我不再从逻辑和知识上铺展它们。就让它停留在思想与感知的瞬间形态上。一个片段有自身的结构,这是片段的秘密。它包含着自己的瞬时性,显露着自己出现时的感性机缘。这些片段如果有一些意味的话,就在于不隔断与逐渐变暗的语境之间的微弱联系。“一个短语的边缘属于黑夜。”这些札记除了记录一些持续的、重复的思想主题之外,另一些瞬间则来自于生活世界的偶然语境。这是一些情境或境遇性意识的吉光片羽。就我自身而言,大量的偶然语境和可能的意义表述被搁置在主题化的思想视野之外,札记弥补了这一状况。

这些片段所显现的瞬间事态隐含着一个在场的主体,它是我,又是一种自由的修辞力量。说它是我,其中许多感受性的思想来自于我的在场。几乎可以把这些瞬间思想视为一种关于个人境遇的叙述作品。然而,它不是小说,因为它只描述瞬间的意识震动或依稀的意义形态,它不描写感受着的主体在现实世界的日常活动。比之小说,它省略了感受主体和置身环境的描写。有的片段是一些小论文,但比之论文,它省略了论证材料,札记的旨趣仅在于此。它乐于叙述的是思想出现时的瞬间形态和随之而来的自由的修辞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把某种偶然的经验主题化,把一些细节隐喻化,或只是描述偶然语境中一丝意识的微光,是这些札记的秘密快乐。

我最初想把这个小书叫做“测震仪”,测震仪是这样一种小装置,反映内心生活的瞬间震颤和一个人拥有某些修辞想象力的快乐经验。它躲在一个面具下,改写他的痛苦面容。

——这样惟恐冒充了一种工业制造物,现在暂且顺从偶然的想法,称之为“沙上的卜辞”,它妄自保留了预测的含义,实则是惘然的记录,好在片言只字依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沙上的卜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占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43055
开本 32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