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兄弟相爱撼山河(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新百合传记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对法制史和法理史影响巨大,但鲜有中文书籍涉足,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可以弥补此缺憾。本书作者身兼科学家、教育家和作家,他长时间在图书馆、书店和博物馆收集各种资料,再加以分析比较,确保了本书内容的丰富翔实,再加上清晰的结构与平易的语言,读来深入浅出,兴味盎然。此外,书本还配有多幅珍贵照片,能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内容推荐

如果近代法制史像是一出舞台剧,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废除奴隶制度这一幕,无疑是剧中的高潮。这是一本报道战争的传记,这场战争虽然没有人流血牺牲,但同样激烈而残酷,这场战争是在议会里进行的。八个国会议员,八个基督徒,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政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却为了打倒奴隶制度而结合在一起。他们以法律的专业、理性的思索、人道的精神、信仰的力量,在排山倒海的反对、咒骂、威胁、抵制、利诱和压力之中,经过50年漫长的日子,不改初衷,不采用暴民运动,而以忍耐、和平的立法程序,成功地断开层层绑捆黑奴的法律枷锁,帮助成千上万的黑奴获得了自由,终止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书中人物展现出的公义与良知的政治家风范,前赴后继的忍耐不屈精神,犹如暮鼓晨钟,震人心弦。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克拉朋联盟的开始

没有机会跌倒的孩子/3

忧郁的腌瓜/4

文学与打牌/5

政治生涯的开始/6

做导游的事奉/8

跨出信仰的第一步/10

心灵的黑夜/12

神啊!你要我做什么?/13

重回战场/15

死尸法案/16

道德提升法案/17

用历史说话的克拉克森/21

——克拉朋圣徒之一

用财富为神做大事的夏普/23

——克拉朋圣徒之二

货币银行学专家桑顿/25

——克拉朋圣徒之三

人事管理专才格兰特/27

——克拉朋圣徒之四

擅长外交的艾略特/29

——克拉朋圣徒之五

以教育服事的麦考利/30

——克拉朋圣徒之六

法律专长的史蒂芬/32

——克拉朋圣徒之七

第二章 议会之上有蓝天

法律的公义呼声/38

知其不可而为之/41

属天异象与踏实作风/44

非洲啊!非洲!我为你流泪!/46

坚强的心志——政治家的必需/48

回到上帝面前是一切法律正确的起点/50

一群慢爬的乌龟政治家/52

国际战争与公义/54

都是拿破仑惹的祸?/57

友谊的安全感/60

《真实的基督教》/61

第三章 政治乱象中的中流砥柱

认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66

花柳病教会/69

人格成熟始能友谊长存/71

监狱法案——与边沁的合与分/73

财税与粮政的不公是亡国的捷径/75

食品涨价限制政策/77

社会污浊的吊泥桶/80

王后审判案/83

牛痘法案/88

基督徒的怜恤与社会福利政策/90

星期日法案/94

禁止虐待动物法案/97

第四章 胜利的初临

宗教与政治的抗争/105

海军贪污案/108

特拉法加角之役/110

立法者的诡计/114

支持贩奴阵容的分裂/116

战争的假相/118

胜利的来临/120

议院天路客的欢呼与眼泪/126

第五章 国际禁奴法案的推动

一个叫笨蛋的公爵,132

国际外交与伦理/134

非洲和平政策/136

解开第一个环

门罗宣言/138

解开第二个环

国际海事法庭的辩论/141

解开第三个环

半岛之战的两兄弟/142

解开第四个环

把请愿带入国际会议/146

解开第五个环

民间与国际舆论的支持/150

基督徒在政治参与上的危机/152

解开第六个环

滑铁卢之役/154

黑奴自由之歌/157

解开第七个环

再接再厉的奴隶登记法案/159

四个神枪手/16l

黑奴福音大复兴/163

一位宣教士之死/165

福音与政治关怀的互补/166

解开第八个环

另一个战场/168

致怀疑论者/170

思想,中击之下的两大持守/172

克拉朋联盟的后起之秀/174

解开第九个环

基督徒女性参与文学创作/180

解开最后一个环

一场流行霍乱/183

第六章 至死忠心的一群

威伯福斯与选举/188

戴着铁框的男人/191

时代的见证者/193

退休后的试探/194

至死永保独立的良心判断/196

代后记 少一个奴隶,多一个弟兄/201

参考书目/224

试读章节

没有机会跌倒的孩子

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年8月24日生于英格兰东北部的赫尔(1=Iull)港。赫尔港不像伦敦码头那样嘈杂,也不像利物浦(Liverp001)港充满了黑奴贩子的咒骂,除了几只啼叫的海鸥和背负货物的搬运工人出力的吆喝之外,安静得像赫尔河的流水。默默地滑入大海。河畔的山丘上有一幢红砖造的大厦,威伯福斯12岁以前经常由窗口远眺,看港口大街上奔跑嬉戏的孩子。他看得好羡慕。但是不能出去玩。远溯17世纪中叶,威伯福斯这个姓氏代表着一个极为显赫的银行世家,随着英国逐渐兴旺的海上贸易,累积了许多的财富。可惜人丁不旺,到了1750年代,整个家族只剩下威廉·威伯福斯(以下称威伯福斯)这一个男孩子。于是他很小就饱受妈妈与一堆婶婶、阿姨严密的呵护,还有许多仆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威伯福斯既幸福又可怜。他经常发脾气,希望也能像一般的小孩子在户外奔跑,就是跌倒了也无妨,不希望在过多的关怀下。连跌倒的机会也没有。

忧郁的腌瓜

1771年威伯福斯终于有机会离开赫尔城的红粉堡垒。在妈妈和众姨婶、婢女们的千叮咛、万交代中前往普克林顿(Pocklington)中学就读。普克林顿在当时已有160年的历史,是英国最昂贵的学校。学校林木茂盛,片片金色的阳光洒进古老修院高耸的尖塔,几位来自一流大学的教授,带着少数的学生,穿梭在藏书丰富的知识殿堂中。以昂贵学费筑起的学习空间,本意也许是好的,但是几乎扼杀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胃口。学校过度美化学生与老师打成一片,结果老师们把好的教出去,却把人格上不好的东西也在无意间倒了出来。例如圣琼斯(St.Jones)大学来的教授巴斯喀特(Baskett),丰富的学问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生命的喜悦,只有自视过高、怀才不遇的苦闷,其教学的结果,如威伯福斯在家信中写道:“他是很好的人,教书也颇认真;但是老师经常性地忧郁,一上起课来。教室里的同学,就像浸渍在忧郁瓶中的腌瓜,个个沉闷地打不起精神来。”在这里书读不好也被合理化了,更增加学生懒惰的借口,能念多少就算多少,反正到这里来的学生,即使一辈子不赚一分钱。也有用不完的家产在等着他们。

文学与打牌

威伯福斯不爱上课,不过,中学六年他学到两样东西,影响了他的未来。一是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尤其擅长背诵古诗,让自己沉闷的忧郁随着抑扬起伏的朗诵音调,流泻在大气中,这培养出日后他成为议院雄辩者不可或缺的文雅气质。二是打牌,威伯福斯过目不忘的认牌本领,及冷静分析对方出牌后之企图的能力,使他屡打屡赢。给他带来日后的自信。 

1776年10月他进入剑桥大学文学系。他不喜欢数学,很早就自认是数学绝缘体。本来以为剑桥的自由学风,会对文学的喜爱有更多的催化,但是太轻松的课堂内容,没给学生带来什么挑战,他索性白天在上课时睡觉,晚上到城外游荡、喝酒,直到深夜才爬回寝室挑灯打牌到天亮,不久获称为“英格兰第一牌客”,为了打牌什么事都可以停摆。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良习性,日后反而使他很快地打入议会政治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在牌局中,让他觉得虚空,觉得每个大人物,包括自己,都有一张见不得人的底牌,而使他认真地寻求,如何做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底牌变王牌。

政治生涯的开始

1779年他认识一个与他不同类型的朋友皮特(William Pitt)。皮特的父亲曾担任英国首相。皮特很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他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准备将来从政。皮特课余就到伦敦议院听议员对法案的辩论。有一次他邀请看来无所事事的威伯福斯与他同去。

正反双方激辩的言词,像是一把猛锤,敲醒了这个混沌的剑桥赌客的心田,一下子把他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与政治辩论的巧妙措辞结合在一起。之后两年,两人不断往返伦敦与剑桥。毕业后他们相约在议会场上见。1780年的春天,威伯福斯在赫尔选区。以剑桥文凭、家族企业的势力,以及带着古典文学优美词句的辩论,最高票当选议员。

初进议院,许多政治企图心强烈的新议员,就像乍回河川的鲑鱼,力争上游。威伯福斯没有什么野心,也缺乏有力人士的引荐。开始只是静坐一旁,听人发言。一天,一些资深议员在会后相聚打牌。看威伯福斯既年轻又富有,就请他加入牌局,心想这家伙一定是很嫩的肥鸽子,很容易骗得他身上的每一块钱。威伯福斯微笑入座,以出神入化的技术掌握输赢,像个拉手风琴的人,把他们的钱袋像音箱似的时而放大,让他们赢钱,又时而压小,使他们输钱,末了让每个人的本金又回到自己的钱包,为这场游戏画上句点,而且除他以外,每个人都觉得又惊险、又可惜、又愉快。就凭这与政治无关的技术,威伯福斯成为政治圈里的新宠。在1784年法案辩论上他崭露头角,清楚的思路、嘹亮的声音、感人的词句,在人看来,他俨然是政治界的明日之星。

但是威伯福斯却不快乐。愈接近政治权力的核心,愈看清个个似乎都在为国家福祉执行公务的人,私底下却追逐权力与巩固自我。政治像是牌局,只有输赢,没有同情,而自己又逐渐地深陷其中。虽然有群众称赞他的辩论是如何折服人心,通过法案,赢得选票。可是这一切又好像是美丽的泡沫,一下子就破灭了。他不晓得自己要的是什么,烦恼使他天生的弱视症更加恶化,有时几乎看不见东西,必须依赖别人读给他听。医生劝他要多休息,才能缓和病情。但是政治上的成功使他无法停下。  

做导游的事奉

1784年1O月,威伯福斯带着母亲与妹妹赛莉(Sally),前往地中海的里维埃拉(Riviera)游览。当时的英151贵族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在大学毕业后,邀请一位大学老师作陪,到欧洲游历,这称为旅游教育(grauld tour)。在剑桥大学,米纳尔(Isaac Milner)教授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导游,不仅风度翩翩,而且见多识广。威伯福斯见过他后,在日记上写道,“他的谈话非常生动活泼”,就邀他参加这次旅行。米纳尔不仅是个受人爱戴的老师,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他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很容易相处、平易、踏实的人。陪学生去长途导游旅行,是他工作以外的另一个事奉。把福音传给威伯福斯的就是他。

P3-9

序言

这是一本报道战争的传记。只是这场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战争。这场战争里,没有发射一粒子弹,没有流下一滴鲜血,没有一个人受伤倒下,没有一幢建筑物被毁。这场战争是在议会进行。一群人以法律的专业、理性的思索、人道的精神、不屈的毅力,通过立法的程序,帮助上千万的奴隶,使他们获得自由,终结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触发了日后的美国黑奴大解放。这群人就是威伯福斯与他七个朋友组成的“克拉朋联盟”。  现代的人已经无法想象。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何等可怜。而在19世纪,这个奴隶贩卖最猖狂的殖民时代里,贩卖奴隶的暴利集团,挟制黑奴的巨大权力,深植各国当权机构。几千年来的贩奴恶习,已经麻木了时代的良知。但是这八个人站出来,代表八个专业的结合——政治(威伯福斯)、法律(史蒂芬)、经济(桑顿)、教育(麦考利)、财税(夏普)、外交(艾略特)、管理(格兰特)与文学(克拉克森),以一生的时间致力于奴隶解放的和平改革。在排山倒海而来的反对、咒骂、威胁、抵制与压力之中,他们不改初衷,由被误解到成为普世公认的19世纪的政治良知。这八个人一生从政,可是最后都倾家荡产、潦倒以终,但是他们倒下之时,为害千年的奴隶制度也一起倒下,而且不再起来。除了解放奴隶以外,他们在制定财税与粮食政策、改善刑法、革新监狱管理、提出社会福利政策、推动禁止虐待动物法案、坚持宗教宽容法案、彻查政府贪污、呼吁议会制订道德法案、持守外交道德、促成阳光法案、推行法案审查公开化、推行平民教育法案、建立落后地区公平法制、废除残虐死刑犯尸首等方面,为整个国家立下稳固不移的根基,从而使英国在19世纪成为法制、科技、信仰复兴、教育、商业的中心。

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对时代的影响这么大,但是却没有一本中文的专著介绍。也许过去多年来,市场注意的焦点多在美国与日本,而且缺乏对法制史、法理史的耕耘,真是令人惋惜。

《大英百科全书》收录了威伯福斯的简短生平,并推荐英国传记作家蒲乐克(Pollok)的作品《威伯福斯传》(Wilberforce,1977年版)为代表作。本书的思路主线是由该书提供的丰富历史资料而来,并且得蒙允准,使用其中的资料。在蒲乐克的来信中,得蒙他的鼓励,长者风范深感于心,在此谨向蒲乐克先生致上最高之谢意。

威伯福斯虽然是克拉朋联盟的代表人物,但是克拉朋联盟的每个国会议员都各具特色。威尔逊(Wilson)所写的《克拉克森传》(Thomas Clarkson,1989年),布赖恩特(Bryant)所写的《麦考利传》(Mac cailar,1933年),以及柯林伍德(Collingwood)所写的《莫尔传》(Hannah More,1990年),这些丰富的参考书,使我可由不同的角度,将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写得更立体。

在下笔的过程中,我的心中一直质疑这么巨大的政治影响力,难道是单凭国会议员的行动吗?有没有民间力量配合?有没有其他非政治圈知识分子的参与?沃文(Walvin)所写的《英国、奴隶与自由,1776—1838》(England,Slaves and FreedomL,1776一1838;1986年)给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在写解开奴隶制度的十个环时,下笔肯定,这本书实在是研究黑奴政治学的良好史料。另外戴维斯(Davis)所写《奴隶与人类进展》(Slavery,andHuman Progress,1985年)、高津(Kolchin)的《美国奴隶》(American SlaveTy,1993年)也使我对普世的奴隶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在非政治界知识分子的参与有电学之父法拉第,可见威廉姆斯(Williams)所写的《法拉第传》(Michael Faradaw,1965年);植物学大师班克斯,可见奥布赖恩(O’Brian)所写的《班克斯传》(Joseph Banks,1993年),给我不少帮助。此外还有许多参考资料,例如关于法国的社会学大师傅立叶,见:Beecher所写的《傅立叶传》(Charles Fourier,1986年),但是资料太零星,以致不易整合。  对于克拉朋联盟在废除奴隶制方面的国际外交努力,洛威(Lowe)所著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共进,1814—1870》(TheConcert 0f Europe:International Relations,1814—1870;1990年)以及韦布(Webb)所写的《近代英国史——由十八世纪迄今》(Modem England——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1994年)提供了不少相关的史料。而整个大时代的背景,哈勒得(Halliday)所写的《英国史》(England,1994年)与塔克(Tucker)所写的《大不列颠历史,1760—1914》(British,History,1760—1914;1982年)帮助我给这本书画上远程的背景衬托。

此外,有些资料是来自《大英百科全书》与一些较次要的参考文献。这些书籍大部分是我到美国买回来的,有些是在台湾大学图书馆找来的,有些是校园主编吴锟生先生提供的。本书的内容曾先在1995年8月至1996年6月的《校园》杂志连载。

末了,我要特别指出,整个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还有许多宝贵的资料,像分散的宝石在许多海外的图书馆中,我只是挖掘了一些而已。

后记

近年来,英国和美国在教会推动下,掀起一场白人为祖先贩奴行为认罪、悔改和向黑人道歉、赔偿的运动。一些教会为信众的祖先参与贩奴公开道歉,有的开始考虑如何向教会的黑人成员进行赔偿。

1562年,约翰·霍金斯成为第一个将非洲人贩卖到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人。他因为帮助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伊丽莎白女王册封为爵士。2006年6月,他的直系后代,37岁的基督徒安德鲁·霍金斯来到冈比亚,这是他祖先掳掠黑人最多的国家,也是著名黑人小说《根》中的黑奴昆达的故乡。安德鲁出现在当地一个国际盛会上。他身绑铁链,和另外20名白人志愿者一起跪在25000名非洲人面前,为祖先的罪行道歉,请求非洲居民的原谅。他们下跪后,全场沉默良久。最后,参加庆典的冈比亚副总统走上前去,将安德鲁扶了起来。

这一场面,使人不能不追想200多年前普世废奴运动的两种道路,一是以威伯福斯为代表的、福音奋兴运动影响下的英美废奴运动,一是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废奴运动。也追想到两种道歉的理由。笔者曾在美国经历一件尴尬的事。当我和别人擦肩而过,发生肢体碰撞或接触时,首先说“对不起”的,一定是美国人,而不是我。不是我傲慢,而是一贯缺乏道歉的操练,实在没有人家说得快。我们常会遇见一个振振有词的说法,“没有错为什么要道歉呢”?一种道歉是为行为,这行为一定是在法律或道德上可被归责的。换言之是为一种看得见的因果关系道歉。一个人要为、且只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理性主义或律法主义的道歉观。这种观念下,一旦奴隶制度被废止,每个没有亲手沾满血腥的人都是无辜的,不需要道歉,更说不上忏悔、认罪,否则不成了某种“血统论”吗?这种观点无法理解一个基督徒为什么要飞越大半个地球,为了一个几百年前的祖宗而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自取其辱?

……

——截选自《代后记:少一个奴隶,多一个弟兄——纪念威伯福斯和《废奴贸易法案》199周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兄弟相爱撼山河(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新百合传记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文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878430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