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谶语中练习击球(散文公社江西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既有一个漫游者在时空中的孤独漫步,也有探索在疾病状态下的时代具像,还有对乡村的沉迷追忆和摹写。整部作品格调高雅,时代感强,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和较高的文学品位,反映了作者在文学上卓尔不群的追求和独特风格。由于作者曾经经过长期的诗歌训练,其文笔生动,常有奇崛之处。

内容推荐

江子,本名曾清生,有50万字的散文作品散见于《散文》、《青年文学》等刊,并入选《2003<散文>精品集》、《布老虎散文2006春之卷》等选集。两次获江西省“谷雨文学奖”。出版散文集《入世者手记》。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本书收录了他的经典代表作,包括“漫游者之歌”、“暗疾,或阴影”、“乡村笔记”等。

目录

第一辑:漫游者之歌



漫游者之歌

蛇蜕:一个70后的成长记事(回力鞋、身体、哭泣、诗歌、爱情)

卑微的旅行

从八一大道371号出发(八一大道371号、苏浦路上的名典咖啡店、艺术剧院、展览路、三经路、火车站)

我们萍水相逢(让我们回忆往事、从咖啡馆到一个单身女子的寓所、从聊聊吧到黑铁时代酒吧)

哦,童年

货郎

歌者

一个人的火车



第二辑:暗疾,或阴影



永远的暗疾

侏儒

盲人

导游

失聪者

色盲

一个盲人的绳金塔

傩面

瘪谷

鞭炮

毒药

赝品

一个农民走在城市

一个人老了

绝版的抒情

碎片:疾病

碎片:掘金时代

医院

2004年末,飘在医院的雪



第三辑:乡村笔记



对岸的村庄

血脉里的赣江

消失的洲

与一个叫双村的村子有关

老艄公

流浪的篾刀

关于赣江的片断与札记

照相馆

理发店

诊所

小学

在谶语中练习击球

青花

玉

箫

蚂蚁搬家

想像景德镇

消失的村庄

试读章节

他就像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蜗牛,在阴凉的枝条上探出他柔软的湿漉漉的触角。他竟然爱上了写诗,开始学习对世界进行浅薄而虚妄的抒情,就像那个时代中的大多数沉迷于梦境的少年那样。他还爱上了崔健、罗大佑、费翔、童安格、王杰的音乐,还有海子的诗,甚至迷恋和他一样年轻但是光鲜的小虎队。在那个四面是庄稼的无人知晓的小学校,一间光线黯淡的屋子里,他从一台半成新的双卡录音机里翻来覆去地听着他们,有时甚至旁若无人地跟唱。以此安慰、温暖他那颗寂寞的、潮湿的少年心——在歌唱中他竟然会莫名其妙地流下泪水,好像他的身体内有一条无所适从的河流,渴望着被开掘、引渡,直至肆无忌惮地流淌……他经常不知天高地厚地把他写的一些幼稚的文字装上信封,骑着自行车去五里之外的镇上投寄给他所陌生的许多地址,给他的梦插上草标,即使毫无回应他也无怨无悔,似乎这已成为他所热衷的一个游戏。这就是这个乡村少年的全部——他柔软的头发、光洁的前额和紧抿的嘴唇构成的忧伤面容,总是隐匿在世界的阴影之中。这一次远行,是世界最初颁发给他的一次小小的奖赏——他因为文字领到了一张在渤海之滨举办的少年笔会的通行证。

他记得他登上火车时的慌乱、紧张。他的手心全是汗水。他紧紧攥着火车票,好像它是可以勒住火车奔跑的缰绳。他一见到火车就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它。仿佛火车是一条巨大的响尾蛇,要把他从这个炎热的夏天带到他所不知的神秘的阴湿的城堡。若千年后,他依然可以听见当年初次迎见火车时猛然的心跳。从此每次远行,他都依然怀着初次登临火车的兴奋。当他在一个浅绿色的窗台前坐下来,火车开动的声音仿佛要把他内心潮湿、黑暗的部分唤醒。他看着窗外的一切:株洲。醴陵。长沙。武汉。郑州……它们纷纷从地图上还原,带着各自的脾性和温度,向这个初出家门多少显得惊惶失措的乡村少年频频致意。当火车驶到昌黎站,他竟然以为自己来到了唐代,那个姓韩名愈人称昌黎先生的唐代文人可能正在城中吟诵刚写的篇章,只是巨大的火车哐当声淹没了诵读声。还有成片的高粱,在乡路上奔跑的马车,窗台外新鲜的哗哗作响的树叶,白天喧嚣的站台,夜晚某座无名小站寂寥的灯光,身旁旅客肆无忌惮的留着口水的正午的睡眠。凌晨的北京(他记得一下火车就买了两张对开报纸,让身体躺卧在北京站站口成堆的旅客中间,而他躺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疲惫而是为了完成一次对旅途生活的模仿),夕阳下被海浪声挟裹的北戴河(他到达北戴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打了两局台球,好像他是凯旋归来的少年侠客,以此作为他抵达的庆典。)……一路上他有成吨的抒情的愿望,可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它们,好像他的身体里有另一列火车,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停留在喉咙(或笔尖)的站台。而多年以后,这个业已成年的人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一次旅行,那列火车就夹杂着夏天的热浪和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呼啸着迎面扑来……

至今他依然会认为那是一场恍惚的梦境:阳光下碎金摇荡的大海;倾盆大雨下的山海关;以及一群和他一样耽于做梦的男女少年。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一条海一般蓝的短裤,一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短袖衬衫(而女孩是白色上衣和水红色背带裙)。他们的脸上,透着一种共同的忧伤、抒情的梦一般的气质,好像他们是一群羽毛光洁的雏鸟,从四面八方赶来,汇入这一场青春的合唱。在海边,他们一起嬉戏、玩耍、歌唱。他们热爱生活,内心美好圣洁,对崭新的一切有足够的好奇心。他们用还很稚嫩的嗓音谈论那个时代热衷的文学。很不老练地谈起不确定的人生,欢呼此次冥冥之中难得的偶遇,对着大海一起吹响了刚刚从小贩子手上买来的海螺——他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毛朝阳、谭虹、张宇雷、宋园、郝晔、唐河滨、胡海泉、叶果、臧彦钧、王栋……他记得来自四川达县的谭虹身材娇小。却鬼灵精怪,行走有风吹杨柳之姿。他曾经和她穿梭在北戴河的街道,尝遍了街上所有的小吃,直至撑得弯不下腰来,最后还被罚喝了一大瓶酸奶。她还赠送了一个刻有耶稣蒙难图案的铜质装饰品,很长时间他都佩戴着它,后来却不知去向。他记得来自北京的毛朝阳假装的冷漠,河北的张宇雷单眼皮小眼睛里的笑意,同样来自河北的唐河滨竟像一个老成持重的学者。来自武汉的宋园爱笑,在临别的晚上却把眼睛哭成了桃子。叶果的眸子里有一种秋水般的沉静。来自山西汾城的郝晔和他坐在黄昏的海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最后竟与她的年龄不相称地说到死亡,谈起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向往,空气迅速变得伤感、迷茫……

……他又回到了自己的乡村,教书,写作,在青春的泥潭里挣扎,在向生活学习的同时一点点地被生活收拾,修改。他和他们曾经有过通信。他记得宋园常常给他寄来鲜花制成的贺卡,以及她的成打的照片,谭虹的信封上总是贴着不同内容的卡通图画。在信中,他们相约遥遥无期的再见。最后,他们隐没于自己的生活,音讯全无,了无踪迹。只有谭虹向他告别——那是死对生的挥手。谭虹患了尿毒症。接到她死前的来信,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房间里号啕大哭了整整一天!

P4-6

序言

陈世旭

上世纪九十年代始,随着诗歌、小说的日渐式微,散文以其边缘文体的优势,在文坛凸现出活跃的景象,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场散文热潮中,江西也出现一支颇为可观的散文写作队伍,以集群的阵容冲击全国文坛,作品不断地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以至有些刊物专辟“江西散文”专栏整体推介,称之为“江西散文现象”。

纵观历史,江西散文曾享盛名,唐宋八大家,江西有其三,渊源可谓深厚。而当下江西散文创作的勃兴,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后人继承前人、现实接续传统的一种努力。作为江西的文学组织工作者,我甚为高兴。

我因为学习散文写作。平时对关于散文写作的种种见解和经验十分留心。省作协嘱我为即将陆续出版的《散文公社·江西卷》说几句话,我借此机会将有关的读书笔记加以摘要,与同行共享:

从《尚书》开始,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几乎和诗歌平分秋色。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在散文创作理念上,一直存在着某种认知误区:散文是无体之文,人人可为。却不知其最是易写而难工。

散文有情操,情是情愫,操是思想。情与操是壳与核的关系。

散文应该是作家心智和情思的结晶,每个字都是作家对日常生活历史的烙印和醒悟。从容不迫地把所思所想抒写出来,靠的是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靠的是作家对事物的敏感和爱恨。通过读与看。作家对事物表征有了初步认知和判断,但这还不够,作家只有通过缜密的思考,才能建立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的参照体系。以及对日常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好散文是有重量的。这种重量的体现不是形式,不是内容,不是语言,而是作家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好散文也是有真性情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者虚张声势,炫耀卖弄不能感人,只会引起反感。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也成就了散文的声誉。散文说理与写实兼容,抒怀与阐述交汇,虚实结合、人文相谐,便捷而灵动,大有可为。然而它必须从精神层面上,涵纳文化,体悟人生,执著理想,有史家气象,才有自己的位置,至少在眼下是这样。

散文是最有人文传统的文体,文以人传,事以人记,在记事写人中,描绘现实,记录历史,阐发感受。即使是游历文字,骋目驰怀,也以真实的感情为系缆,以世俗情怀为铺垫。当许多虚构文字回避了现实的严厉,当一些报导文字过于倚重和拘泥于事实,散文则以真实为基石、以史实为支撑,以敏锐快捷、深刻厚重的文字为涵蕴,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成为记录历史变迁、描绘社会情状、抒写生命感悟,较为灵活多变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散文总体面貌上。应当注重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对生活的情感表达和理性记录。让读者能够从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得到享受。

散文的写作,首先需要作家敞开心襟,饱含激情,做到真知灼见,思想特立。这样,我们的散文就会走向盛大和美。

散文走到今天,越来越走向宽阔,这种宽阔当然也包括题材向细小的,部分延伸。使得散文的根系和枝叶越来越茂盛。但那只是为了向着历史的或当下的生活呈现出更为庞杂甚至粗放的场景,让我们跨过时间和空间,顿悟生命不断的追问。它超越了我们的记忆和经验,却伸展了我们想象和思想,使得散文一下子大起来。

一篇好散文,它具备了细枝末节,具备了纵深横侧,还应该具有悲悯的情怀和大爱的气概,并且有感而发,动之以情,从而使文字产生质感,生动美丽起来。这是散文走向开阔和宽广的标志,也是大作家与小作家的区别。  人们在不断地强调神形统一、情景交融,不断地翻新技巧争提倡新思维、新写法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对自身生命和灵魂的抵达。它形成的直接效果不是一种对生活更加彻底的追问,而是一种对它探询过程的概念化,并形而上的哲学。

从书籍开始,从史料开始,从修辞开始,从意想开始,从哪里开始便到哪里结束,从来没有亲近过泥土,亲近过生活,没有重心,这样的写作就像干尸一样,没有生命。

散文的文字应该是有肉有骨有重量的,沉甸甸的。好句子。不拘泥于形式。用力生猛,会深入进骨子里。

不矫情,不守旧,诗意而理性,在不经意中显露作者的才情和智慧;节制,不落俗,于平淡中见真情,在极度自由中舒缓着、澄清着时间的记忆,引起读者的思考。

在所谓的视觉文化、网络文化、拇指文化打着大众的旗号,对文化进行肆意的解构,快餐化;对严肃的文化精神进行嘲讽、戏谑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问:散文是该坚守清静还是凑低俗化热闹?它还能担当抚慰精神的责任吗?散文将走向何方?

一个正常的成熟的文坛,没有黄钟大吕式的有质感、有品相的东西,是有愧于读者、有愧于时代的:如果让那些散发着功利铜臭的东西假文学之名大行其道,这个文坛也是有失颜面的。

散文本质上是内敛的,是寂寞者事业。与其让散文有如街市杂耍,盛装游行,不如当作图炉而坐的夜话,闲暇安静时的品茗,友朋相聚时的薄酒。在这个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宠儿之时,让文学守护清静,坚持冲淡,也许是对文学最为实际的爱护。少一些大散文的呼号,也少一些小女人的絮叨,既不唯大亦不自轻,是一种理性的常态,是归于平实和沉静的自在。从花团锦簇,绚烂之极,而归于朴素。臻于成熟,才是散文创作的正道和应有的景象。

上述言论,涉及散文的价值取向、艺术追求,以及散文作家的写作姿态,无论赞同与否,我觉得都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并以为不妨将它作为一种真诚的祝愿。愿江西散文作家自信而非自负,自强而不自满,自立而知自省,自尊而能自谦;愿江西散文创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江西文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8.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谶语中练习击球(散文公社江西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5116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