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汉顶级文臣/历史顶级文臣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历代顶级文臣系列》丛书之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身处草野时,他们“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一旦有机会,就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达则兼济天下”。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他们将其主张付诸实施的途径,就是忠心辅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辅佐的人培养成明主,但他们自己决不坐天下。经历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大动荡、大分裂,中国终于迎来了统一强大的秦汉帝国。本书记录了此段历史上顶级文臣中的李斯、萧何、曹参、陈平、陆贾、窦婴、公孙弘、霍光、翟方进、窦融、朱浮等人,他们每个人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内容推荐

历代文臣治国,也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等,不免杂用。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逼,遭人唾骂。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并非正人君子。而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供我们品味和咀嚼。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则是一笔丰厚的财遗产,可我们继承和借鉴。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忧乐的仁人们,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话说,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堪称读书人的千古风范了。

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秦汉14位顶级文臣的生动故事。

目录

为利禄所累的政治家——李斯

“萧规曹随”安天下——萧何与曹参

“六出奇计”的智者——陈平

雄辩奇才,潇洒名士——陆贾

宦海沉浮,刚烈豪客——窦婴

毁誉参半的布衣帝相——公孙弘

中兴名臣——霍光

通明儒相——翟方进

河西雄杰,见机辅臣——窦融

谋国有胆识,保身乏心术——朱浮

政声震天下——第五伦

官场万事通——胡广

空怀正气,无奈衰世——杨震

跋扈权臣,当道豺狼——梁冀

试读章节

刘邦为了显示他与功臣共享天下的诚意,曾经郑重其事地搞了一个封爵之誓:“使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大意是:即便黄河变得如同衣带一般狭小,即便泰山变得如同磨刀石一般低矮,国家也可以永保安宁,延续到你们的子孙。这种指天画地的誓约,把与功臣长期共享政权利益的意思,以极端的方式表白出来,生怕人们有任何怀疑。至于刘邦对功臣的真实态度如何,功臣的实际境遇怎样,不必看刘邦的自我表白,只要看一下韩信等人的受诛以及萧何的受制,就可以得其真相梗概。

萧何作为汉朝的首任丞相,似乎受到了特殊的恩宠。但是,刘邦对他的防范和猜忌始终未曾衰止,而萧何为了应对君主的压力,不得不如履薄冰,一生谨小慎微。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陈稀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远离都城长安。恰好发生了有人密告淮阴侯韩信“谋反”的大案,案情的扑朔迷离姑且不论,萧何作为韩信的知己,诱骗韩信入宫,使得吕后轻而易举地诛杀了韩信。后人于是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刘邦在用兵途中听说韩信已被诛杀,就派使者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都尉一人率领五百武士充任萧相国的护卫。对此种殊荣,诸人都来表示庆贺,唯独深通君臣之道的名士召平前来吊慰。召平对萧何提出警告说:“您的灾祸自此开始了。皇帝征伐于外,而您留守于京师,不曾亲蒙矢石的艰险危难,皇上反而增封您的食邑,为您设置护卫,这是因为淮阴侯韩信新近谋反于京城,皇帝因此也对您有疑心。设置护卫保护您,并非是优宠之意。建议您辞让封赏,并将家中的私财全部用来佐助军需。”萧何听从他的计策,刘邦才为之欢喜。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淮南王英布目睹“大功一体”的韩信、彭越先后被杀而被迫造反。刘邦亲征平叛,萧何受命镇守京城。刘邦多次派人询问他的动静,萧何知道皇帝心存疑忌,就按照平定陈稀时的做法,勤政安民,并以全部家中财产供作军用,但刘邦的猜忌心却更重了。有好心人提醒萧何:“您离灭族之祸不远了。您官居相国,功劳第一,权位荣誉都无法再增加了。可是您一人关中,就深得民心,已经十多年。百姓都亲附您,而您仍孜孜不倦持续受到百姓的拥戴。皇帝之所以多次安慰问讯您,是害怕您倾覆关中。得到百姓的拥戴,正是皇帝猜忌您的原因。现在要想避祸,只有强行低价买田,自污名誉,百姓越骂您,皇帝越心安。”于是萧何听从宾客的说法,刘邦才感觉放心了。刘邦撤回平定英布的大军返归长安,百姓沿途拦路阻止车驾行进,上书告发相国萧何强行以低价购买百姓田宅的有数千人。刘邦回到宫廷,萧何前来拜谒。刘邦笑着说:“而今相国也渔利于民!”又将百姓呈上的告状文书全部给萧何,说道:“您自己向百姓道歉吧。”

身为国家重臣,强买百姓田宅,本是犯罪行为,但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却成了大臣在雄猜之主面前自保的有效手段。贪占田宅,说明此人没有政治野心;恃权横行,引起百姓怨恨,说明此人丧失了利用民心夺天下的基本条件。所以,对于皇帝而言,大臣贪得无厌、压榨百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专制皇帝不仅不能容忍大臣在权力、能力方面接近于皇帝,而且不能容忍大臣在民间享有声誉,特别是不许大臣得民心、受拥戴,而宁可让他们去压榨百姓,任人怨怒责骂。这应该是君主制御大臣的原则。

而一旦背离了这一原则,即便大臣确实是出于治国安民的善良愿望,也会受到皇帝毫不含糊的制裁。萧何虽然一生谨慎,也有一时疏忽。于是,也就难逃牢狱之灾了。当时,都城长安的人口增殖较快,土地不足已经成为一个实际问题。而皇室控制的上林苑,其中有大量荒田。萧何向刘邦请求:“长安土地狭窄,上林苑中多有荒芜土地,已被抛荒,请陛下允许百姓进入上林苑中耕种。”不料,刘邦大怒说:“相国收受商人财物,为他们而来讨求我的上林苑!”于是将萧何逮捕下狱,刑具加身。一等功臣、显赫无比的相国萧何,因为一语不合圣意,就突遭厄运,群臣疑惧,不知原因何在。数天后,王卫尉侍奉皇帝,上前试探:“相国有什么大罪,陛下您为何突然囚禁他?。”刘邦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皇帝时,有善誉则归于主上,有恶名则自己承担。如今相国收受商人的钱财,为他们请求我的上林苑,自己讨好于百姓。因而收系审问。”王卫尉劝解说:“有可以造福于百姓的事即奏请皇上施行,正是宰相的职责所在。陛下有何凭据竟然怀疑萧相国贪图商人的贿赂呢?况且,陛下与项羽对峙多年,后又有平叛之战,陛下亲自出征,都是萧相国镇守关中,他稍有异动,函谷关以西就不属于陛下所有了。相国不乘当时之机谋利,现在竟会贪求商人的贿赂吗?陛下对萧相国的怀疑,实在没有根据吧?”刘邦无言以对,只好赦免了萧何。此番牢狱之灾,使得萧何领略了“天威难测”,更是心有余悸。萧何不敢有半点怨恨,立即入宫,跪谢不杀之恩,狼狈万分,何曾有一丝百官之长的威仪?刘邦则漫不经心地说:“相国为民请命,我不批准,看来我不过是桀纣一般的暴君,而相国是贤相。我故意监禁相国,只是为了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刘邦此语,有点自我解嘲的意思;但是,如果有谁天真地认为,刘邦确实有自责悔过之意,那就大错特错了!对于劳苦功高而又谨慎克己的相国,是囚捕还是宽赦,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刘邦不屑于掩盖自己的得意心态:你尽可被誉为贤相,我不妨坦承为暴君,但是你的生死荣辱,却尽在我的掌握之中!这就是君主绝对权力的体现,这就是皇帝的“无法无天”!如果一个统治者,不怕别人以历史上的暴君相比,甚至敢于以此自况自诩,还有什么道德舆论可以束缚、影响于他,还有什么绝情的事做不出来?

萧何的一生,竭其智力以辅佐汉高祖开国治国,同时也在小心翼翼地谋求自保。在君主的威严之下,萧何的恭敬谨慎,几乎已经成为与生俱来的天性。他的后半生,实际上都是在演戏:对上求得信任和宽容,对下尽其可能安邦治国,在皇帝容忍的范围之内,做些利国利民的实事。他演戏是如此投入,竟然使他本人都忘记了是在演戏。以至于汉高祖去世之后,仁柔的汉惠帝即位,身为元勋宿老的萧何,依然在自得其乐地扮演“一人之下”的角色。萧何病重垂危,惠帝亲临相府探视病情,并询问:“如果您百年之后,谁可接替您的职位?”萧何心中早有定见,却谨慎地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惠帝说:“曹参如何?”萧何顿首拜贺说:“皇上择贤得人!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与曹参早年间虽为同僚好友,但后来却互不服气,酿成隔阂。故历代论史者,都把萧何病危之时推荐曹参继任的举动,赞许为“举贤不避仇”的忠公体国之举。其实,我们还应该注意萧何的过分谨慎的姿态。面对惠帝的诚意征询,萧何却不敢直言心曲,必待皇帝提出人选之后,才极力促成。这种无所不在的谨慎,一直伴随萧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萧何以其宠辱不惊的定性,运用忍辱含垢的各种自保之术,固然保住丁一生的荣华富贵,却留下了数不尽的废书长叹!

P31-35

序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读书人身处草野时,他们没有施展的舞台,只能修身齐家,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而已;但是在野的读书人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关注民生,心系天下兴亡,他们在观察,在分析,在储备智慧和学养,一旦有机会,就要干预社会生活,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也。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是书虫,不是冬烘先生。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不能泯灭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这些士大夫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呢?这又要说到中国古代士大夫一个传统,就是,他们要忠心辅佐明主,或者把自己辅佐的人培养成明主。他们自己决不坐天下,只做帝师,辅佐明主坐天下,去实现他们的治国理想。我们历数古代的名相、名臣,从先秦的管仲、乐毅,到汉朝的霍光、蜀汉的诸葛亮,从唐朝的魏征、宋代的赵普,到元代的刘秉忠、明朝的刘基,莫不如此。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计,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聘请浙东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到自己的军中,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种种故事,向来脍炙人口。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人的官都做的,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又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他们认定的“道”不能实行,他们宁可不做官。

那么,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他们心中的“道”是什么?换句话说,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终极关怀又是什么?一言蔽之日:“安民”。

如何安民?扫灭群雄,一统天下是安民;制礼作乐,建立秩序是安民;治水开山,兴农殖货也是安民。为了安民,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胆略和智慧;为了安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安民,他们呕心沥血,不惜拼死直谏。他们的安民,往往是通过忠君来表现的。忠君是手段,安民才是目的。阿谀逢迎并不是真的忠君,“以道事君”,不惜犯颜直谏,使君归于正道才是真正的忠臣。

靠什么安民?有一个著名的掌故,说到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三度为相,他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不论是戡乱平叛、统一天下,还是富国裕民、臻于至治,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都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手中的法宝,他们认为以此治国平天下将无往而不胜。其所以能够取胜,则在于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爱民才可以安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民就无往而不胜,半部《论语》足矣!

历代文臣治国,也并非纯用儒学,儒、兵、法、道等等,不免杂用。历代治世能臣,也并非都能够一帆风顺,施展才华。有人有幸遭遇明主,受到信任,柄政握权,一展抱负;有人明珠投暗,受到猜忌,被人嫉恨;有人生居显赫,死蒙哀荣;有人功成身退,百代流芳;也有人作威作福,遭人唾骂。治世能臣也各有七情六欲,甚至并非正人君子。而他们每个人的不同际遇,不同风采,又各留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可供我们品味和咀嚼。他们在治国安邦中展现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谋略,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可供我们继承和借鉴。至于那些品德高尚,心系百姓忧乐的仁人们,借用宋代范仲淹的话说,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堪称读书人的千古风范了。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佩琦

2006年10月31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后记

承蒙一位相知多年的朋友邀约,嘱我主持撰写《秦汉顶级文臣》一书。以我的理解,编写通俗性的历史类读物,当然有面向社会大众推广历史知识的积极意义,怛其难度不容低估。所以在接受嘱托之后,心中总有忐忑不安之感。所谓“知人论世”,谈何吞易?在确定了传主和写作的基本思路之后,我与几位合作者做过反复沟通,就具体的写作方式达成了共识:在论人论史的基本价值观上尽量保持一致,而在文字表达风格上,则不强求统一,允许作者有个性化的选择;尽量写出传主的性格特色,突出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力求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际遇的叙述,从一个角度展示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片断。

本书各篇的写作分工是:

孙家洲:《为利禄所累的政治家——李斯》《“萧规曹随”安天下——萧何与曹参》《跋扈权臣,当道豺狼——梁冀》。王俊梅:《“六出奇计”的智者——陈平》《雄辩奇才,潇洒名士——陆贾》《谋国有胆识,保身乏心术——朱浮》。吴旺宗:《毁誉参半的布衣宰相——公孙弘》《中兴名臣——霍光》《通明儒相——翟方进》。邱瑜:《宦海沉浮,刚烈豪客——窦婴》《河西雄杰,见机辅臣——窦融》《官场万事通——胡广》《空怀正气,无奈衰世——杨震》。李蕾:《政声震天下——第五伦》。

以下是几位合作者的简介:  

王俊梅,女,河北饶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吴旺宗,男,山东潍坊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鲁东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邱瑜,男,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主要方向是秦汉史、政治吏。

李蕾,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主要方向是秦汉史、制度史。

至于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否达到了当初设计的初衷,使得读者在翻阅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则要倾听来自读者的声音。热诚地企盼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孙家洲

2006年11月

于北京望园近勇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汉顶级文臣/历史顶级文臣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家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9402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3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