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曾国藩自进入仕途的数十年时间内,对他上至呈送朝廷的奏稿,下至个人的书信、日记、诗文等的全部底本和副本的原文整编。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使我们看以有幸见到他留下的15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一代“中兴之臣”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的言传身教,也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惑。

内容推荐

曾国藩之所以长久为人称道,不仅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是因为他的文章与道德。而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无不包涵于《家书》之中。在他辞世后的第七个年头-1879年,由李瀚章编、李鸿章点校的这部《曾国藩家书》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四野流传,迅速成为一部争相购买的家藏典籍。

目录

道光年间

(计126札)

成丰年间

(计290札)

同治年间

(计367札)

试读章节

七月初五日发第九号信,内言六月廿四日后,孙与岱云意欲送家眷回南,至七月初一谋之于神,乃决计不送。初五日发信后,至初八日,九弟仍思南归,其意仍坚,不可挽回,与孙商量,孙即不复劝阻。

九弟自从去年四月父亲归时,即有思归之意。至九月间,则归心似箭。孙苦苦细问,终不明言其所以然。年少无知,大抵厌常而喜新,未到京则想京,既到京则想家,在所不免。又家中仆婢,或对孙则恭敬,对弟则简慢,亦在所不免。孙于去年决不许他归,严责曲劝,千言万语,弟亦深以为然,几及两月,乃决计不归。今年正月,病中又思归,孙即不敢复留矣。三月复原后,弟又自言不归,四五六月,读书习字,一切如常。至六月底,因孙有送家眷之说,而弟之归兴又发。

孙见其意,是为远离膝下,思归尽服事之劳。且逆夷滋扰,外间讹言可畏,虽明知蕞尔螳臂,不足以当车辙,而九弟既非在外服官,即宜在家承欢,非同有职位者闻警而告假,使人笑其无胆,骂其无义也。且归心既动,若强留在此,则心如悬旌,不能读书,徒废时日。兼此数层,故孙比即定计,打发他回,不复禁阻。

恰好郑莘田先生(名世任,长沙人,癸酉拔贡,小京官,由御史升给事中,现放贵西兵备道)将去贵州上任,迂道走湖南省城,定于十六日起程,孙即将九弟托他结伴同行。

此系初八九起议,十四日始决计,即于数日内将一切货物办齐,十五日雇车。郑宅大车七辆,渠已于十三日雇定,九弟雇轿车一辆,价钱二十七千文(时价轿车,本只要二十三千,孙见车店内有顶好官车一辆,牲口亦极好,其车较常车大二寸,深一尺,坐者最舒服,故情愿多出大钱四千。恐九弟在道上受热生病)。雇底下人,名向泽,其人新来,未知好歹,观其光景,似尚有良心者。(昨九弟出京七日,在任邱县寄信来京,云向泽伺候甚好。)

十六日未刻出京,孙送至城外二十里,见道上有积潦甚多,孙大不放心,恐路上有翻车陷车等事,深为懊悔。廿三日,接到弟在途中所发信,始稍放心。兹将九弟原信附呈。

孙交九弟途费纹银三十二两整(先日交车行上脚大钱十三千五百文,及上车现大钱六千文两项在外),外买货物及送人东西(另开一单,九弟带回)。外封银十两,敬奉堂上六位老人吃肉之资(孙对九弟云,万一少途费,即扯此银亦可,若到家后,断不可以他事借用此银,然途费亦断不至少也)。

向泽订工费大钱二千文,已在京交楚。郑家与九弟在长沙分队,孙嘱其在省换小船到县,向泽即在县城开销他。向泽意欲送至家,如果至家,留住几日打发,求祖父随时斟酌。

九弟自到京后,去年上半年用功甚好。六月因甲三病,耽搁半月余。九月,弟欲归,不肯读书,耽搁两月。今春弟病,耽搁两月。其余工夫,或作或辍,虽多间断,亦有长进。计此一年半之中,惟书法进功最大。外此则看《纲鉴》卅六本,读《礼记》四本,读《周礼》一本,读《斯文精萃》两本半(因《周礼》读不熟,故换读《精萃》),作文六十余篇,读文三十余首。

父亲出京后,孙未尝按期改文,未尝讲书,未能按期点诗文,此孙之过,无所逃罪者也。读文作文,全不用心,凡事无恒,屡责不改,此九弟之过也。好与弟谈伦常,讲品行,使之扩见识,立远志,目前已颇识为学之次弟,将来有路可循,此孙堪对祖父者也。待兄甚敬,待侄辈甚慈,循规蹈矩,一切匪彝淫之事毫不敢近,举止大方,性情挚厚,此弟之好处也。弟有最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年纪本轻,又未尝辛苦,宜其不知,再过几年,应该知道。

九弟约计可于九月半到家。孙恐家中骇异,疑兄弟或有嫌隙,致生忧虑,故将在京、出京情形述其梗概。至琐细之故,九弟到家详述,使堂上大人知孙兄弟绝无纤介之隙也。

孙身体如常,惟常耳鸣,不解何故。孙妇及曾孙兄妹二人皆好。丫环因其年已长,其人太蠢,已与媒婆兑换一个(京城有官媒婆,凡买妾买婢,皆由她经纪),彼此不找一钱。此婢名双喜,天津人,年十三岁,貌比春梅更陋,而略聪明。寓中男仆皆如故。

同县谢果堂先生,为其子捐盐大使,王道隆(王恒信之侄)捐府经历,黄鉴之子捐典史,以外无人。

孙在京一切自宦谨慎.伏望堂上大人放心。孙谨禀。

P14-16

序言

大清一朝的名臣之中,集文治、武功、文章、道德于一身者,恐怕只有曾国藩一人,所以,他在世时即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关誉。

这个降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一个乡绅家庭的子弟,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三十七岁任礼部侍郎,次年,回乡创建湘军,与太平天国义军对垒,艰难竭蹶,虽屡败屡战,最终将太平军剿灭。由此而成为清一代的文人而入武侯的第一人。此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谥文正。

他生逢乱世,却成了力挽狂澜的清代中兴名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领域内均影响深远。由此声名显赫,毁誉交加,后世对他多有评议。

1917年8月25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信》中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完满乎?”

蒋介石在审订增补蔡锷所编的《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则说:

“大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一世之倡,其结果竟给变易风俗,挽回颓靡……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慢为人之师资矣。”

章太炎先生说:

“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梁启超先生说: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而非有超群帙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桓,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坚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曾国藩之所以长久为人称道,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更是因为他的文章与道德。

而他的文章、道德之精粹无不包涵于《家书》之中,涉及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等人生课目。可以说将儒家入世哲学悉数贯彻其中,堪称立身之范本,处世之良言。人们从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温情故事里,可以读出生命通达权变的莫大智慧。

因此,在他辞世后的第七个年头——1879年,由李瀚章编、李鸿章点校的这部《曾文正公家书》由传忠书局刊刻出版,并迅速成为一部人们争相购买的家藏典籍。

此后一百年间,《曾国藩家书》多次出版,其版本之多,超过史上任何一部家书,但由传忠书局刊刻的这一版本,则因其编辑之严谨、点校之精妙以及编校者之声望、地位而始终享誉非凡。编者李瀚章官居湖广总督;而点校者李鸿章则是满清后期内政、外交上的重臣。而李鸿章还曾是家书作者的一介门生。

就《曾国藩家书》而言,传忠书局刊刻的这一版本毫无疑问当是最佳选择。本书即以传忠书局刊刻的为最初蓝本,较之于别的版本,它不仅是名臣编校,而且删裁得当、言简意赅。是一本精妙的家书。是为序。

               2007.3.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家书(传忠书局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35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