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巴达克思/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拉乔万尼奥里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此书以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的真实事件为依据,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热情歌颂奴隶和角斗士们为争取解放而战斗的壮举和他们的崇高品格,出色地塑造了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思的形象。

内容推荐

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拉乔万尼奥里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历史的真实事件为依据,叙述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的最大一次奴隶起义。奴隶起义军在卓越的军事统帅斯巴达克思的指挥下,在3年多时间里转战南北,出奇制胜,所向披靡,屡屡击溃优势的敌人。维苏威山奇袭官军,两败瓦利尼乌斯,轻取瑙拉城,阿昆纳城的芬提城大捷等战役给罗马大军以致命打击,使他们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本书同时描写主人公与范莱丽雅在战火中的真挚爱情,反映了革命者在战场上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态。

《斯巴达克思》是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历史学家、文艺评论家乔万尼奥里最出色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公元前73年古罗马的奴隶起义,塑造了以斯巴达克思为代表的奴隶英雄的形象。这是意大利乃至欧洲文学史上描写劳动人民武装领袖形象的为数很少的优秀作品之一。

《斯巴达克思》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曾先后被译成数十种语言。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曾高度赞扬了《斯巴达克思》的人民性,指出它是当时风行国外的为数极少的意大利小说之一。

目录

加里波第给乔万尼奥里的信

一 苏拉的慨举

二 角斗场上的斯巴达克思

三 维纳斯酒店铊

四 斯巴达克思获得自由后的活动

五 卡提林纳的三榻餐厅和范莱丽雅的密室

六 威胁、阴谋和危险j砸

七 死神怎样比狄摩菲尔和梅特罗比乌斯抢先了一步

八 苏拉逝世的后果

九 一个醉汉怎样把自己想象为共和国的救星

十 起义

十一 从加普亚城到维苏威火山

十二 斯巴达克思的英明和远见使起义队伍的人数从六百人增加到一万人

十三 从卡齐陵之战到阿昆纳之战

十四 仪仗官辛普烈齐奥显示了他最高贵的品质

十五 斯巴达克思打败了另一个将军而且摒绝了一个女人的极大诱惑3私

十六 姑娘脚下的雄狮。惨遭暗杀的使者

十七 流浪艺人阿尔托利克斯

十八 执政官出征。卡梅陵之战。埃诺玛依之死

十九 摩季那之战。叛乱。克拉苏的阴谋活动

二十 从迦尔冈山死战到火葬克利克萨斯

二十一 在鲁康尼亚山民中活动的斯巴达克思。自投罗网的捕鸟人

二十二 最后几次战斗。布拉达纳斯河畔大血战。斯巴达克思之死

结尾

试读章节

罗马纪元六百七十五年,“伊萨夫尔城的征服者”普勃里乌斯·赛尔维里乌斯·瓦季埃和阿庇乌斯·克劳齐乌斯·普里赫尔执政那一年的十一月半前三天(十一月十日)的早晨,罗马城里各个区域的老百姓不等天亮就在街道上聚集起来了,所有的人都向大斗技场涌去。

从埃斯克维林区和苏布拉区(住在那儿的人大多是平民)那些弯曲、狭窄、但是人口非常稠密的巷子里,涌出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年龄和地位各不相同;他们淹没了城里的主要街道一泰倍尔诺尔街、陶工街、新街以及别的大街,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像潮水—般向大斗技场涌去。

工匠,贫民,释放奴隶,浑身都是创痕的老年角斗士,乞丐,骄傲的罗马军团中的残废老兵——亚细亚、阿非利加和森布里人的征服者,普通的女人,小丑,戏子,舞女和三五成群的灵活的孩子,一批又一批川流不息地向前涌去。他们生气勃勃的快活脸庞,无忧无虑的闲谈以及种种讽刺和笑谑,都说明了他们正在匆匆地赶去欣赏那万人喜爱的表演。

所有这些形形色色,喧哗吵闹,数也数不清的人群,使这伟大的城市充满了一片含糊的、乱纷纷的、但是快活的哄响,那片喧闹声,只有千万个蜂房放在街道上发出来的嗡嗡声才能够跟它相比。

罗马的居民都显得非常高兴;这一乌云密布、不但不会带来好天气而且很可能下雨的天空,并没有使他们感到丝毫不安。

从拉丁和杜斯古尔那边的山里吹来了非常寒冷的晓风,不断刺着人的脸庞。寒冷到了什么程度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因为好些公民已经把罩袍上的风兜拉到头上,另一些也戴匕了阔边帽或者圆圆的毡帽;男人们努力把冬天的罩袍或者宽袍裹得更紧,女人们也裹起了又长又宽敞的袍子和斗篷。

这一座斗技场本来是罗马第一个国王老泰尔克维尼乌斯在罗马纪元一三八年建成,由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国王“骄傲的人”泰尔克维尼乌斯在占领阿庇奥尔以后加以扩大和装修的;它之被称做大斗技场是从罗马纪元五三三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监察官昆杜斯·法拉米尼乌斯另外建筑了一座较小的、用他自己的姓名命名的斗技场。

大斗技场矗立在帕拉丁山和阿文丁山之间的莫尔西亚山谷中,但在本书所描写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它还没有达到后来朱理乌斯·恺撒和奥古斯都·渥大维时代那样的壮丽和宏伟。但无论如何,这总是一座巨大惊人的建筑物。它有两千一百八十罗马尺长,九百九十八罗马尺宽,场内可以容纳十二万以上的观众。

这一斗技场的形状几乎是椭圆形的。它的东端是半圆形的,西端却是一直线切下,横着一道连拱。那是一座拥有十三道拱门的高大建筑物,中间的那道拱门就是斗技场主要的进出口,因此叫做正门;角斗开始前,掮神像的行列就是从这道门进场的。其余的十二道拱门下的拱廊就当作马厩或者是“拱房”,当斗技场中举行战车比赛时,那儿是安置车马的地方,当场内举行罗马人最喜爱的流血角斗的表演时,那儿就是给角斗士休息和关闭猛兽的地方。斗技场从那座连拱开始就是呈半圆形的一排一排的石阶,那些石阶就是观众的座位。好多梯级隔开了那些座位,观众就是循着那些梯级到座位上去的。那些梯级又与看台后面的许多梯级相连,罗马人可以循着它们下去,从周围的许多边门出场。

看台顶上是圆柱拱廊,那是规定给妇女们享用,让她们观看表演的。

正门的对面建造了一道凯旋门,那是凯旋者进场的地方,但是在那座连拱的右面还有一道门,叫做死门;斗技场里的工役们,用长长的挠钩扎住那些已经打死或者快要死去的角斗士的鲜血淋漓的残缺肢体,通过那道阴惨惨的门,把他们从角斗场上拖到场外去。

在那座连拱的平顶上放着好些凳子,那是最高的长官——执政官们、贞女们和元老们的座位。但在其余的地方,那就没有什么特定的或是分派给什么人享用的专座了。  在角斗场上,从那座连拱起一直到凯旋门那儿,有一堵长约五百来步的矮墙,叫做“岭墙”,那是在战车比赛时用来测定距离的。墙的两端有几根小柱子,叫做“标柱”。在“岭墙”中间矗立着一座祭奠太阳的方尖塔,塔的两边分列着许多圆柱、祭坛和神的雕像,在那些神像中间有采莱斯④和莫尔西亚的维纳斯的雕像。

在斗技场里面,四周围着一道十八尺高的墙,那道墙叫做“护墙”。沿墙掘着一道深沟,沟里灌满了水,沟的外面还有一道铁栏杆。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观众,以免他们万一受到那些在斗技场里张牙舞爪、咆哮逞凶的猛兽袭击。

这一在罗马纪元六百七十五年给罗马人看表演的地方,就是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物。这座巨大的建筑物,现在正挤满了可敬的罗马公民——他们所向无敌的鹰④已经飞遍了全世界。可是在场外还有人急匆匆地赶来,他们的人数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增加,在滚滚不断的人流中不仅有平民,而且还有骑士②、贵族和贵妇们;所有人的神情都是无忧无虑的,就像那些等待某种有趣而又愉快的娱乐的人一般。

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在庆祝什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表演把这么多观众吸引到斗技场来呢?

“幸福的人”卢齐乌斯·考尔涅里乌斯·苏拉⑧,这一意大利的统治者,使整个罗马发抖的人,由于想使自己在欢乐中忘却那已经折磨了他两年多的不治的皮肤病,曾经在几星期之前叫人当众宣布,他将出钱使罗马市民接连狂宴三天,并享受种种娱乐。

在前一天晚上,马尔斯广场和第伯尔河⑤旁的空地上,罗马的平民们就已围坐在按照这个残暴的独裁者的命令摆设的无数桌筵席旁了。他们喧闹地大嚼到黑夜降临,接着,通常的筵宴又转变为毫无节制的狂饮。这位凯乌斯·马略①的死敌,用空前的、帝王才有的穷奢极侈的排场,举行这一宴会,他在无数间在室外空地上匆匆布置起来的三榻餐厅中,用大量最精美的食物和最醇厚的葡萄酒款待了罗马全城的人。

“幸福的人”苏拉的慨举是空前的:这些他用来庆祝赫克里斯④的筵宴和表演,一共耗费了他十分之一的财产。他所准备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因此每天都有大量的剩余食物扔到河里去;他用来款待人们的葡萄酒,也都是四十年或者更久的陈酒。

苏拉就这样用左手把右手抢来的财产的一部分拿出来款待了罗马人。虽然奎利特人④心底里恨透了苏拉,但他们表面上还是毫不惶恐地接受了这个为全罗马人民切齿痛恨的人为他们安排的宴会和娱乐。

一天最好的时间开始了。生气勃勃的太阳光,从乌云中间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地透出来,把山丘顶部和几十座神庙、贸易堂⑤以及围着白大理石墙的贵族邸宅的屋顶照得金碧辉煌。灿烂的阳光也照暖了坐在大斗技场看台石阶上的罗马公民。

斗技场里已经满满地坐着十万以上的罗马公民,等待欣赏他们最心爱的表演:角斗士和角斗士的流血角斗,角斗士和猛兽的搏斗。

在这十万以上的观众中间,有由城中各区和罗马以外各地汇集到这一“永恒的城市”里来的贵妇人、贵族、骑士、包税商:钱庄老板和有钱的外国人,他们占据了最好的座位。P1-5

序言

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民主主义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1838—1915)的代表作。一八七三年九月由罗马一家进步刊物《范夫莱》连载,一八七四年以单行本出版。一百多年来,这部古代奴隶革命的壮烈颂歌,广泛流传;它所描写的起义奴隶永垂千古的业绩至今仍然强烈扣动读者的心弦,激起人们对奴隶英雄的无限崇敬。纵观意大利和欧洲文学史,这样威武雄壮、富有魅力地描写劳动人民的武装斗争,塑造被压迫阶级的领袖形象的佳作,并不多见。

乔万尼奥里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认识(《斯巴达克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探索作家的创作道路,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八三八年五月十三日,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诞生在罗马的一个律师家庭。他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自由主义战士,曾任税务检察官。一八四八年革命高潮席卷意大利时,父亲参加国民自卫军,抗击奥地利侵略昔和罗马教廷,捍卫罗马共和国。翌年,教皇重新盘踞罗马,父亲被免职。乔万尼奥里从小受到父亲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意大利遭受异族蹂躏和封建压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兴起的岁月中度过的。风雷滚滚的革命时代,家庭的反封建传统,很早就在他身上培育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乔万尼奥里起先在高级中学和大学攻读文学、哲学。为了献身民族复兴运动,二十岁那年,他毅然投笔从戎,带领三个弟弟加入意大利诸邦中唯一没有被外国势力控制的撒丁王国军队。一八六七年,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攻打教皇控制的罗马,乔万尼奥里又和弟弟们投奔加里波第麾下。他作战英勇顽强,多次荣立战功,受到加里波第的赞赏,被任命为连队指挥官。在解放蒙特洛通多的战役中,他指挥有方,坚定果断,受到嘉奖。他的一个弟弟范比奥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嗣后,根据加里波第的提名,他擢升为总参谋部军官。加里波第的儿子曾回忆说:“他的声名品行,他的刚毅无畏,始终是任何赞美之词难以描述的。”①同加里波第的战斗友谊,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对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很大的影响;《斯巴达克思》中渗透的现实生活的气息,是同这段经历直接有关的。

一八七○年,乔万尼奥里退伍。此后他当过新闻记者,为进步刊物撰稿;同时,执教于罗马、威尼斯,讲授文学、历史,并担任罗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他还多次当选罗马市、省和意大利议员。

乔万尼奥里是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从小对古典文化、历史和意大利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据他自述,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六岁阅读史书,十岁已博览古罗马史学家的经典,在校学业优异,年年名列前茅。②这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年,他以写作幽默诗歌、古罗马名人传和文艺评论活跃于文坛。他一生共写了六部历史小说,两部现代题材长篇小说,两个剧本,一部诗集和两部文艺评论集。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无论是叙写现实生活,还是把目光投向中世纪或古代的罗马社会,都以表达时代精神为旨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前线,还是在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文化战线,乔万尼奥里都是一位坚定、炽热的民主主义战士。

……

《斯巴达克思》是一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乔万尼奥里丰富的人生阅历,激荡的革命情怀,精湛的艺术功力,使小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起义过程、各次重大的战役,甚至奴隶起义军的行军路线,都跟史料的记载基本吻合。作者凭借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广阔的画面,生动的细节,情趣洋溢地展示出古罗马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带着读者一起走进了历史时代的现实中去,使小说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然而,乔万尼奥里并不拘囿于历史。他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有意识地突出或扬弃某些情节,大胆进行艺术虚构和加工,给以细致、典型的描写。例如,关于斯巴达克思之死,史书中有着不同的记载。据阿庇恩在《罗马史》中说,斯巴达克思决战时是跃马横刀,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的。从被维苏威火山淹没的庞贝城遗址发掘出来的两幅古罗马壁画片断,证实了这一记载。但作者扬弃了这一说法,精心构思了斯巴达克思决战前用剑刺死自己心爱的骏马,激励将士决一死战的情节;接着,又用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他同克拉苏浴血奋战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这是小说中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也是刻画这位威武神勇的巨人的画龙点睛之笔。这种精雕细镂的功力堪同米开朗琪罗①雕塑理想中的英雄大卫的手法媲美。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通过斯巴达克思对范莱丽雅的爱情,成功地描写了革命者在战火中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态,揭示了主人公丰富多姿、有血有肉的性格特征的另一个侧面。据普鲁塔克记载,斯巴达克思的妻子是“他的一个同部落的妇女”,当他被贩运到罗马当奴隶的时候,“还和他在一起”,后来,“随他一起逃跑”,参加了起义。作者合弃这一史实,虚构了斯巴达克思和范莱丽雅相爱的情节。斯巴达克思对范莱丽雅的爱恋,是深沉、炽热的,它渗透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挚爱,对幸福的追求,燃烧着健康、纯真的火焰。然而,为了奴隶解放事业,为了斗争的需要,他经历心灵的坎坷磨难,能够痛苦而坚毅地克服存在他内心中的一切感情,甚至包括对范莱丽雅那样强烈、真挚的爱情。斯巴达克思痛斥罗马执政官妄图用夫妻之情来打动他,诱他投降的一段情节,是极其精彩感人的。斯巴达克思决战前写给范莱丽雅的诀别书,慷慨悲壮,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这样的爱情描写,就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深沉的情感冲突中抒发了主人公无比刚毅和忘我献身的高尚情操,展示了他的闪光的灵魂,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乔万尼奥里的文笔精练俊逸,挥洒自如,豪放与柔美兼备。他擅长以雄浑有力的笔墨,描绘奴隶革命战争的宏伟场面和磅礴气势,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典型环境中,表现奴隶起义的兴衰过程和起义英雄的性格特征。同时,又善于用夸张、想象、衬托等手法,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的心理;或借感情奔放的演说,似大河一泻千里,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的远大理想。在小说中,万马奔腾、刀光剑影的鏖战画面,常常同瑰丽恬静、诗意浓郁的大自然风光穿插交织。这一切都使整部作品具有摇曳多姿、有情有理、缘情布景、情景交融的特色,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较好地糅合在一起,既揭示历史的真实,又具有艺术的真实。

《斯巴达克思》最初在报刊以连载形式发表。作者借鉴了报章连载小说的艺术特点。全书结构严密,既精心剪裁,巧妙安排,使每一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又一环紧扣一环,迂回发展,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地把故事推向高峰。这种复杂曲折而又层次分明的宏伟构思,为揭示人物和主题提供了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乔万尼奥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不能不在《斯巴达克思》中打下印记,使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

小说的局限性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对范莱丽雅和对贵族妓女爱芙姬琵达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上。

范莱丽雅出身望门贵族,后来做了独裁者苏拉的妻子。她所隶属的奴隶主统治集团,同斯巴达克思代表的奴隶阶级,是处于根本对立状态的敌对阶级。但就其地位而言,范莱丽雅实际是个花瓶夫人,她在思想感情、生活上对自己的处境是不满的;她对斯巴达克思及其妹妹密尔查的遭遇也满怀同情。因此,范莱丽雅又区别于苏拉和其他奴隶主贵族。在革命的风暴猛烈冲击着反动的奴隶主统治,“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敌人的营垒是会发生破裂的”④。范莱丽雅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和一些人从统治者的营垒分化出来,卷入革命的队伍。

然而,如果说作者通过重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紧紧抓住能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节,成功地刻画了斯巴达克思这一典型人物丰富、生动的性格特征,使之具有鲜明的面貌,那么,对于作为斯巴达克思的衬托而出现的范莱丽雅的描写则嫌肤浅。小说没有深刻地写出范莱丽雅性格特征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读者只看到范莱丽雅在竞技场上对斯巴达克思一见倾心,不可抑制的感情波涛迅即导致她反叛本阶级,由一个曾因个人品性在罗马“闹得满城风雨”的贵族妇女,一下子成为对斯巴达克思怀有最纯洁、最深挚的爱情,坚定地支持奴隶革命的高尚女性。爱情在这里成为能够克服一切矛盾,使人归真反璞的一种神奇的力量。

作者还借密尔查的谈话说,只要罗马贵妇人都效法范莱丽雅,“奴隶制早就被罗马人定出法律来废除了”。进而夸大了爱情对革命成败的作用,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

至于说爱芙姬琵达这个人物,不能不说是作者观念的产物,缺少现实的血肉。这个“秉性邪恶、嫉妒、奸诈而又爱慕虚荣”的贵族名妓,为了获得斯巴达克思的爱情,竞抛弃长期沉浸于其中的荒淫糜烂的生活,娇柔的身躯披上青铜铠甲,投奔起义军;而一旦不能如愿以偿,又立即充当卑鄙无耻的内奸。她对斯巴达克思由热烈的追求,到疯狂的仇恨,直至血腥的报复,仿佛是导致革命队伍分裂和起义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个人的情欲在这里掩盖了起义队伍内部纲领上的分歧和奴隶革命失败的社会历史原因,成为主宰人的一切行为和左右历史事件进程的魔力。这样的描写显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小说还美化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则。在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人权”等口号,无疑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人民的利益,具有反封建的历史的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从来不曾打算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和普遍的“和平、幸福、正义”的原则,而是用这些漂亮的口号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的“救世主”,用新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取代旧的封建主义的剥削制度,用资产阶级专政取代地主阶级专政。小说热烈赞颂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正义”等口号,把它说成是“无可争辩和不可推翻的原则”,当作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这就掩盖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实质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私利,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法西斯牢狱中曾写了一篇评论《斯巴达克思》的文章。他赞扬《斯巴达克思》的人民性,指出它是当时风行国外的为数极少的意大利小说之一。今天,我们重读《斯巴达克思》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不只对我们了解古代奴隶社会,感受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气息,有所裨益;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十九世纪西欧的进步文学,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借鉴,也是很有意义的。

吕同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巴达克思/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拉·乔万尼奥里
译者 李俍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2578
开本 32开
页数 5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2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46.44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3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