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对话文化名人(名人面对面)/友谊凤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与名人共度珍贵一刻,感受最细腻的三十分钟。对话“有影响力的、有新闻性的、有争议性的”名人。

  该书收录了陈丹青、丁绍光、二月河、郎朗、梁朝伟、斯琴高娃等明星和争议性人物的访谈。围绕着嘉宾个人及身边发生的热门话题,许戈辉与他们倾心交谈,使得这些个性纷呈的时尚人物、新鲜话题跃然纸上。首次披露的“戈辉手记”则以流畅的笔墨勾勒出每位嘉宾的娓娓真情。书中附有近百幅图片,让这些名人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再现。

内容推荐

什么是名人?人怎样才能成名?人们为什么会对名人“慕名而来”?为什么要看名人的谈话节目?做名人节目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摄制组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这个节目组一共六个人,一位主持人,一位制片人,两位编导,一位摄像,一位外联。六个人,三千个日夜,采访四百多位名人,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采访名人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成长,像那此曾经追星的少男少女那样,他们经过自己的劳作、思索和判断,为人们奉上了一种有价值的名人文化。现在,友谊出版公司把这些采访结集出版,让这些名人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再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段生命的感悟,一次睿智的心灵交流,一种往事并不如烟的历史回顾。

目录

六个人的世界(代序)

陈丹青——老愤青

丁绍光——记录在美国画坛的华人

二月河——“皇帝”作家

贾樟柯——从“地下”走向世界

郎 朗——来自东方的莫扎特

梁朝伟——谜一样的男人

刘欢——一路欢歌

吕克·贝松——法国鬼才导演

南方朔——台湾论政二十年

斯琴高娃——影坛常青树

谭盾——湖南鬼才

文怀沙——半为苍生半美人

吴冠中——道是平淡,却见浓艳

小室哲哉——日本乐坛的神话

严歌苓——在文字世界里起舞

阎连科——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

余华——我与《兄弟》

沈昌文——人生中的二十个字

试读章节

陈丹青简介

1953年8月,出生于上海,文革初期开始上山下乡的生活。

1974年,他的两部革命题材的连环画《边防线上》和《飞雪迎春》(与刘大春合作完成)发表,从那时起他开始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并由此被借调到《江西文艺》编辑部。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发表《西藏组画》,引起轰动。1982年移居美国,2000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2007年与清华大学的合约期满后,辞去在清华的所有职务,重新恢复自由职业画家的身份。

导语:2005年年初,陈丹青的新书《退步集》出版。这本书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退步”一词,语带双关,不仅流露着作者的自嘲,而且渗透着对中国社会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现象的反思。4月,这本书在北京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跃居榜首。《新周刊》对《退步集》的评论是:这是一本说真话的书。

2004年底,陈丹青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退步集》里收录有他给清华校方的辞职报告。辞职一事虽未获批,但辞职消息却迅速传出,并在社会各界产生巨大反响。由辞职事件而引发的各界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从2000年他作为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到他无奈地选择辞职,这四五年当中,他一直生活在困惑和无法适应中。

艺术院校众多考生的成绩多年来一直受政治、外语所困,那些在艺术上才华横溢的学生却多因政治、外语考试的失利而被学院拒之门外。陈丹青从二十四名考生中严格挑选的五人,全部因外语不过关而落榜,由于这两门课程的关卡,陈丹青四年未招进一名硕士生。“大学生的中文能力已经非常可怕了,递上来提问题的纸条错别字连篇,文字不通,我们却要狠抓英文成绩。”他对现行的招生体制痛心,不认同,却无可奈何。

他对城市建设中的长官意志持以严厉的批评:“我们只有行政景观,没有建筑景观。”

他的周围是一群沉默者。他的言辞虽然在私下里受到个别领导的鼓励、许多年轻老师的认同,但在公开场合他的发言却无人喝彩。他一语道出:这就是体制的厉害。

许戈辉:最近媒体对你报道最多的就是清华辞职的事情,你所说的核心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原本该被重视的事情,并不见得真的被重视了。但是,你说你辞职这个行为本身过分地被渲染了。

陈丹青:对,它变成一个新闻事件,不再是一个教育问题。新闻有一天会变成旧闻,但问题是教育不会变成旧闻,教育的现实一直在那儿,它牵涉到所有的年轻人,所有老师。这个事情被渲染,其实我很沮丧。

许戈辉:不光你沮丧,由于你指出了这些问题,又让大家看不到解决的方法,你使很多人都在沮丧啊。哎,你说会不会是搞艺术的人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下?

陈丹青:可能会,我们可能太敏感了,稍微蚊子叮一口,就在那直嚷嚷。我没听说过理工科的人出来说这些事情,或者有,我没有听到。艺术家有点大惊小怪,我知道。

许戈辉:你觉得自己也是这一类吗?

陈丹青:大惊小怪,就是对于一些司空见惯大家都不会惊讶的事情,艺术家可能要在那叫板,如果我胆敢说我是一个艺术家的话。

画家、作家、老知青、老愤青,很难用一个词把陈丹青这个人概括清楚。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美术专业研究生,二十七岁时,就因《西藏组画》声名鹊起。1982年旅居美国纽约。2000年,应清华大学邀请回国任教,担任博士生导师。五年后,五十三岁的陈丹青因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无法苟同而辞职。P2-4

序言

什么是名人?人怎样才能成名?人们为什么会对名人“慕名而来”?为什么要看名人的谈话节目?做名人节目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摄制组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也是我们媒体人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在狂热的“追星”文化氛围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股低俗或媚俗的气息正在伤害我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

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名人文化时代”。对各类明星的追逐和崇拜,成为一些人的生命意义。比如,一位兰州女孩狂热追香港影星十余年,导致家破人亡;比如,当今台湾电视的新闻头条,基本上是男盗女娼、色情、凶杀、自杀一类的东西,说穿了,就是“诽闻+裸体+尸体”。这是一种视觉污染,信息污染,时间久了,人会得病的。

名人文化在西方早已有之。美国学者埃普斯藤指出,名人文化在美国如一种严重的流行病一样,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对于媒体来说,如果没有名人的话,几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好几个主要的版面就必须关掉。岂止是报纸媒体,没有名人文化的支持,电视媒体就更没有什么内容了。西方国家的名人文化已经成为其流行文化的主流,并与消费商业有近乎完美的结合。

凤凰卫视作为商业媒体,毫无疑问,要靠赚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赚钱是必须的,是要坚持的。但在赚钱之上,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大众化的传播平台,肩负着对全民进行服务的功能。

因此,当我们这个平均年龄二十七岁的摄制组苦苦追问自己节目生存的意义时,我感到了欣慰。这种追问本身就是对名人文化的一种思考,一种怀疑,一种导读。

《名人面对面》节目已经做了整整八年了,八年里,这个节目能在众多的访谈节目中坚持下来,能给人一种淡雅、清新、亲和的感受,得益于摄制组的怀疑精神。采访一个名人,是对名人的一次考试,亦是对摄制组的一种考验。

这个节目先后有三位制片人,都是年轻的女孩,她们都对我吐露过心中的困惑:有时,她们对准备采访的名人,内心深处就有强烈的抵触;有时,收视率高的节目却是她们并不情愿做的节目,而那些有价值、能带给思考的名人却在收视排行榜排在难看的位置。电视界有一句老话: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包括我在内的电视人都不能不为此困惑,不能不为此妥协。在媚俗的潮流下,妥协也是一种坚守。

这种坚守包括,不仅仅采访人气极高的娱乐界名人,还要采访文化名人、社会名人、争议名人、问题名人,还有小众的知识分子名人和那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忧国忧民之士。当然,采访这些人要付出牺牲收视率的代价。

采访作家闫连科时,虽然明知道这期节目的收视率不会高,但是我们还是精心地传递了一个高贵者的正义、正直,无助与无奈,传递一种灵魂的震撼。从而成全我们的责任感、成就感。这种坚守包括,把真诚当做世间最美好的品德。节目不仅仅是对名人生活状态的纪录,还包括对他们生活的理解,生命的解读,内心成长的诠释,力求透过名人虚幻的光影呈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形象。

正如许戈辉在采访“80后”作家郭敬明时所说:对于这个人,我们永远矛盾:羡慕他——小小年纪,名利双收;不屑他——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写点哼哼唧唧强说愁的东西,不明白怎么会迷倒那么多粉丝;要求他——你既然已经拥有这一切,就应该时刻准备好承担与付出;同情他——说来说去,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凭什么处处苛求处处为难人家呢?

而采访陈佩斯时,这个舞台上笑星却一脸严肃地问许戈辉,你穿的是羊绒衫吧?你知道吗?织一件羊绒衫要毁掉足球场那么大的一块草场。弄得戈辉直道歉,唉呀,那我以后不能穿羊绒衫了。这个小小的花絮也会引出很深的意义,戈辉后来在一篇采访手记中写道:“得到的时候,一定想一想,你失去了什么。”其实,不仅仅是戈辉需要这样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想一想的问题。人性有许多弱点,一分钟不警惕,它就会干扰你的心智。

这种坚守还包括,以包容之心对待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文化。无论是靠付出、坚持和实力换来的真名人,还是靠包装、靠美貌、靠绯闻成名的假名人,我们都看做是生活的题中应有之意。恰如不挑剔的口味,无论东西南北,无论川粤鲁豫,无论酸甜苦辣,还是臭不可闻,均能得其妙而食之。让大家知道,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应该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文化应该越来越多元,我们也应该越来越包容。只有共生,才能共荣。这也许是《名人面对面》不从众、不流俗的原因所在。

表面上看,电视记者是“无冕之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实际上,进入这个庞大的群体,你会发现,现代化的分工使他们每个人的工作十分具体与琐细。这个节目组一共六个人,一位主持人,一位制片人,两位编导,一位摄像,一位外联。这是六个人的世界,他们互相出主意,一起去拜访名人们,到处联系拍摄场地,心无旁骛,专注事业,有时比兄弟姐妹还亲,有时又为了一个问题、一个镜头而赌气、争执、吵架。有一次,我见他们在采访之后因为对自己不满而坐下来互相批评,情绪激动但不失理智,声音很大但态度真诚,从夕阳西下争到月上西楼,虽然没有吃饭,但是我相信,他们这一天的收获一定是盆满钵溢。

六个人,三千个日夜,采访四百多位名人,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采访名人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成长,像那此曾经追星的少男少女那样,他们经过自己的劳作、思索和判断,为人们奉上了一种有价值的名人文化。现在,友谊出版公司把这些采访结集出版,让这些名人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再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段生命的感悟,一次睿智的心灵交流,一种往事并不如烟的历史回顾。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对话文化名人(名人面对面)/友谊凤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3368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4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