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垮掉一代及其他
内容
试读章节

继《金斯伯格诗选(1947—1980)》以及《嚎叫》新注释本出版后,金斯伯格的又一诗集《白色的尸衣》(White Shroud)今年出版了。这三本诗集印刷精美、考究,使这位20世纪50年代已名噪一时的“垮掉一代”代表诗人的声名更加大振,这是颇耐人寻味的。1956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嚎叫》被多家出版社拒绝接受,最后只能由垮掉诗人费林格蒂(Ferlinghetti)在旧金山的毫无名气的“城市之光”书店出版。诗集的第一句就不同凡响:“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露体歇斯底里……”《嚎叫》以惊世骇俗的反传统文化和社会准则的大胆内容,对压抑个性的一切形式进行无情嘲弄,赤裸裸地展示了美国生活的混乱,诸如吸毒、暴力、同性恋,很快便受到一些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被旧金山法院指控为淫秽作品,这似乎是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英国被禁一案在美国的重演。不过,对《嚎叫》的指控反而使它成为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最畅销的诗集,金斯伯格的诗兴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诗句不拘形式,气势磅礴,时而热烈、奔放,时而感伤、激愤;他那蓄长发的面容,时而温文尔雅,时而玩世不恭,略带沙哑但低沉深厚的诗朗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成为主流文化所不屑一顾的活力和异端邪说的象征,也是一代反叛青年所崇拜的精神宗师。时隔三十余年,“垮掉运动”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潮流,虽说早已销声匿迹,但唯独金斯伯格格外活跃。有的批评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步入壮年的金斯伯格已由落魄不羁的嬉皮士上升到中产阶级的雅皮士之列。的确,金斯伯格已今非昔比,但经济地位的改变绝不是他为美国当今文坛和社会所接受的根本缘由。作为一位预言家,金斯伯格当年所揭露的美国社会弊端有增无减。金斯伯格师承惠特曼、布莱克、威廉斯的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他也承认雪莱、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林赛、庞德等诗人对自己的启迪。然而,他不是拙劣的模仿者,他使用方言土语、习惯用语写诗,诗句长短不一,但很有节奏感,早已冲破学院派诗人高雅艰涩、精雕细刻、矫揉造作,视诗歌创作为纯技艺的藩篱,以其清新、粗犷、自然,开美国一代诗风。因此,与其说金斯伯格已改弦易辙,适应美国文坛和社会,倒不如说变化中的多元的美国文化和社会已向金斯伯格妥协,这正是当代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

《白色的尸衣》是正值盛年的金斯伯格的自传性诗集,只有86页,是诗人1980年至1985年间繁忙的社交活动的随感式的记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长诗《白色的尸衣》。此诗被公认为是他早期的长诗《卡迪什》(Kaddis)的续篇。“卡迪什”即犹太希伯来文“祈祷”之意。金斯伯格满怀深情追忆自己辛酸的童年,怀念曾经是美共党员的母亲娜阿米,她因政治观点偏激而精神失常,后在疯人院悲惨死去。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金斯伯格曾在《天主教工人报》的一间简陋的办公楼上朗诵《卡迪什》。他声泪俱下,令听众感动不已。娜阿米的命运既反映了经历过二次大战噩梦、备受迫害的犹太人的精神和现实困境,也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令人窒息的美国社会现实,其意义远远超过他力图表现的事实本身。多年来,这首长诗一直为广大听众喜爱,成了他在电台、电视台朗诵的保留节目之一。至今仍孑然一身的金斯伯格尽管声誉日隆,不再那么放浪行骸、举止轻狂,但母亲的痛楚仍使他刻骨难忘。谈及《白色的尸衣》的写作,他说,1983年10月5日,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漫游了布朗克斯,竟然同母亲不期而遇,醒来时,我含泪写下了梦中的经历”。他诅咒号称天堂的纽约为“死亡巨城”,娜阿米正是在这里去世。在诗中,复活的母亲“神态比我还清/笑着,哭着,她还活着”,孤苦伶仃栖身在布朗克斯贫民区的街角。“人行道上放着她的那张床,堆着毯子床单;/罐子、煎锅和盘子在她身旁,风扇、电炉靠在墙边。/她神色沮丧,一头白发,倒也活了下来。/过路人谁也不理会她街头的栖身之地……”全诗的基调悲怆沉重,但却并不令人绝望感伤。金斯伯格显然更加清醒、成熟,他不再像《嚎叫》那样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诗中也没有其他诗作中为批评家所不屑一顾的猥琐描写和说教,似乎随手拈来的美国当今社会的阴暗恐怖,惊人的贫富悬殊,人情的淡漠、冷酷却更为震撼人心,比《卡迪什》更为深刻有力。安恩·卡特斯(Ann Charters)认为,《白色的尸衣》“标志着美国一代诗歌纪元的结束”。如果这是指垮掉诗歌对当代美国诗歌的影响,或许,做出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不可否认,金斯伯格所代表的垮掉诗歌已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美国当代诗歌也确实有远离社会现实的倾向。但是,作为诗人,金斯伯格却始终恪守自己的信念,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对社会的批判态度,他都仍然一如既往,只不过更加深沉而已。《嚎叫》新注释本中与费林格蒂等垮掉诗人关系的自白,足以表明他同垮掉传统的无法斩断的联系,两部诗集相隔不久先后出版也并非全无意义。在《嚎叫》中,和他的其他诗集中一样,他总是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想说的一切。他曾直言不讳地宣称:“我写诗,因为英文中‘灵感’来自拉丁文的‘呼吸’一词,因此,我要自由地呼吸……因为写诗可以回顾自己的思想……因为生命是无限的多,在宇宙中生物是无限的多,我自己的贪婪、愤怒是无限的,我所看到的境遇也数不胜数,能唤起人们过去的事是无限的。”这应该是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宣言。在他看来,诗歌没有禁区,凡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诗歌描写的对象;就表现形式而言,他不承认有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经典模式。他虽然被称为“当代惠特曼”,但他的自由诗体、他的政治主张甚至比惠特曼更偏激、大胆,走得更远。这不只是一般意义的标新立异,这种坚定不移的执著态度和创新精神表明,金斯伯格并没有改变。他过去是,现在是,或许将来也会是循规蹈矩的艺术形式的叛逆者和美国现实的预言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诗人。《白色的尸衣》足以澄清某些批评家对他的误解。P3-5

后记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垮掉一代”(theBeat Generation——BG)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史和社会史上的一个重要潮流,至今影响不衰。BG作家尤其是其三个代表人物艾伦·金斯伯格(Alien Ginsberg)、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的作品早已从当日的“地下文学”融入主流,BG研究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已是文化、文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被列入20世纪世界英语最佳100部长篇小说,金斯伯格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对BG的误读从20世纪60年代初BG被译为“垮掉一代”就开始了,研究和译介都很不足,至今还没有一本有关BG的研究性专著。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关注BG,尤其是金斯伯格和凯鲁亚克的译介与研究:1997—1998在哈佛大学英语系访学也主要集中于BG课题。这本集子收入了我历年来有关BG的论文、文章以及其他关于英美文学、文化、文论、文学翻译理论的论文、文章,故冠名为《“垮掉一代”及其他》,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这些年来的学术研究走向。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我的兴趣还算广泛,可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我的确有一种诚惶诚恐的内疚感,因为,即使就BG课题我的研究也还很不深入,我所做的不过是在进行一些我力所能及的梳理,或者说去澄清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罢了。比如我对BG的其他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巴勒斯、加里·斯奈德、柯索等人就还没能专门谈及,金斯伯格和凯鲁亚克也仍有众多问题值得探讨。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偿还的“债务”还有很多——须知,作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BG文学、文化,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早已从地下走向公开,堂而皇之进入书店、学院课堂、研讨会、朗诵会、展览厅等大众场合,简言之,已融入主流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BG运动的复苏持续至今,BG研究如果不算是“显学”,至少也一直是一大热点。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超越文学、文化范围的BG理念(酷爱自由,崇尚自然,心地坦然,喜好新奇,敢于冒险)已渗透进世界各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这一历时性使它历久弥新,我无意要拔高其重要性,因为显然其消极的方面同样不可肯定。

近年来我应邀在国内多所大学对英文专业学生讲授BG专题,深感要了解美国文学、文化,BG是不可回避的课题。学生,包括研究生对BG虽有兴趣但却颇多误读,这不能不说与国内长期以来冷落BG译介、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有关。不过,令人高兴的是,据我所知,在我国学术界,BG研究眼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有不少是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学人。他们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中外文俱佳,思维敏捷,研究角度新颖。可以预料,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宽松的学术环境下,我国的BG研究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2001年初,我的朋友、美国BG研究专家威斯康星大学斯蒂文斯角分校英文系威廉·劳勒(William Lawlor)教授来四川大学外语学院作BG讲座,他对听众的热烈反应、所提出的颇有深度的有关问题印象很深。“成都太美了,中国西部有这样现代化的大城市出乎我们的预料。”除了去成都及附近的风景和历史文化胜地游览,一个夜晚,我还带他到成都玉林小区由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开的白夜书吧小坐,在那儿可以边喝饮料边看书,尤其是读中外诗歌。这个书吧是本地乃至全国各地诗人在成都的必到之处,常常有诗歌朗诵会。那天还见到了“非非”诗人陈亚平和先锋女诗人唐丹鸿等。劳勒对成都浓厚的人文气氛赞不绝口。我们就BG交换了看法。他曾经出席199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BG研讨会,他说如果在中国,在成都召开一次国际BG研讨会就太好了,我当然赞成。看来他并非戏言,回美国后果然又提及此事,说正在寻求某大基金会资助。令人鼓舞的是,我现在所在的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支持这一提议,国内某些机构、出版社等也表示愿意参与筹办,国内外不少著名学者亦大有兴趣,答应一定参加。或许我不该过早透露此事,会被误认为有“炒作”之嫌,这样的国际研讨会可不是说开就能开的,会受到许多因素制约,虽然“事在人为”。不过,倘若在中国召开无疑会加强和加深我国外国文学、文化研究者同国外同行的交流和理解,进一步推动我国乃至全球BG研究。我期待着它会成为现实,并将为此而努力。

为了向读者、研究者提供不易寻觅的BG研究资料,我所译出的若干重要论文、文章作为附录也收入这本文集;此外,“后BG诗选”在我国是第一次译介,希望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除几篇文章是新写的以外,其他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故分别注明了出处,也许有些时代感、写作风格也不尽一致。学术文章要有学理性,同时也应体现个人化的文体特色,亦庄亦谐委实不易,当是我努力的目标。

吾友肖明翰教授在BG研究方面许多观点独到深刻,在百忙中拨冗为本书撰写序言,特此致谢;四川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石坚博士以及学院其他相关人士全力支持本书出版,责任编辑张晶女士担负了本书编辑工作,使此书能顺利面世;拙译《金斯伯格诗选》封面设计者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副教授周靖明先生亦为此书承担封面装帧;研究生苏德华协助完成本书索引,作者在此一并表示由衷感谢。

文楚安

2001年立冬于成都华西坝

目录

序言

上篇

 依然故我的金斯伯格

 艾伦·金斯伯格简论

 金斯伯格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东西方之间——论金斯伯格的“中国组诗”

 半个世纪的回声:“垮掉一代”和金斯伯格

 “垮掉一代”传奇:凯鲁亚克和《在路上》

 “垮掉运动仍在继续”——凯鲁亚克故乡纪行

 凯鲁亚克遗产之争

 城市之光书店与“垮掉一代”

 在地下:“后垮掉一代”作家在美国——维隆·弗雷泽访谈录

 感受金斯伯格

 对the Beat Generation和金斯伯格的误读

 并非一样的反叛者:“愤怒一代”与“垮掉一代”

 凯鲁亚克((在路上》手稿:知向谁边?

 凯鲁亚克《在路上》手稿拍卖落幕及其他

 “BG之王”凯鲁亚克文档被出售

 《在路上》在中国

 “垮掉一代”:历史性和历时性

 肯·克西:嬉皮士时代的见证人

下篇

 伊·庞德和索萝西·莎士比亚书信集

 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

 沉思人类命运的美国桂冠诗人沃伦

 对人件沉沦的有力鞭挞——从《第四次警报》试论契弗短篇小说的认识价值及艺术风格

 外国作家谈当代美国小说

 1987年:纪实性犯罪小说在美国的勃兴

 荣格理论的渊源及影响

 永不安息的灵魂——海明威和他的《伊甸园》

 如此美国神话——评约翰·珀理《杰克·伦敦:美国的神话》

 重新被认识的荣格——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耐人寻味的“独家新闻”:欧文-华莱士的《奇迹X美国金三角的投影——普佐和他的《弱肉强食》

 马尔科姆·考利:美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记事人

 一本奇特的回忆录——阿瑟·朗德基维斯特的《梦幻之旅》

 《S.》: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新探索

 纳博科夫的一只永恒的“蝴蝶”——《丽塔》出版备忘录

 现代人的双重困惑:嫉妒与羡慕

 美国性文化史的一次巡礼

 “名不切题”的阅读效果——厄普代克的新奉献:《对福特执政时期的回忆》

 儒勒·凡尔纳和他的《世界主宰者》

 言之不尽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一种翻译批评观:论文学作品的合格译者

 文本·作者·读者

 《第二十二条军规》起风波

附录

 诗人的追求

 对美国的透视——艾伦·金斯伯格40年来的诗歌

 艾伦·金斯伯格:“垮掉一代”遗产、联系及其他

 艾伦·金斯伯格离开了行星

 评《在路上》

 这就是“垮掉一代”

 “后垮掉一代”诗选

后记

序言

发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垮掉”运动是在“二战”后冷战时期特定环境中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运动。它是美国的民主传统和麦卡锡主义、人性自由和清教主义、大众文学同学院派文学激烈冲突的产物。1955年金斯伯格的一声“嚎叫”冲破了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的高压,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垮掉”运动同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其他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猛烈冲击着美国的现存秩序,使美国经历了自南北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垮掉”运动是这一变革的始作俑者和新精神的先驱。

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些对美国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文化感到难以忍受的青年人,聚集在纽约,尝试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讨论哲学和宗教,从事文学创作。随后又陆续有一些人加入。他们中的核心人物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威廉·巴勒斯、尼尔·卡萨迪、约翰·霍尔默斯、加里·史奈德、卢辛·卡尔等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青年,嬉普士(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的前身)的形象很快出现在城市、乡村,出现在酒吧、地铁和飞速行驶的汽车上,当然也常常出现在各地的监狱里。这些为传统价值观念所不容的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的边缘人物逐渐形成了一个向主流社会挑战的亚文化群。他们受到各种压制和打击,在监狱中进进出出,但依然我行我素,以其特有的方式挑战、冲击和解构着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

这个群体被称为“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那是由“垮掉派之王”(king of the Beats)凯鲁亚克在1948年取的。随着“垮掉”运动的发展,“Beat”的意思也变得丰富多彩,从贫困、打垮、厌倦、筋疲力尽到灵魂的赤裸和精神上的极乐、至福(beatitude)等,达数十种之多。它其实是对“垮掉一代”矛盾而复杂的精神状况的概括,其词义的变化和丰富也反映出那些青年人的追求和探索历程。

凯鲁亚克在《“垮掉一代”的来源》一文中解释了这个称谓的来源和意义。他说:“Beat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贫困、潦倒、一无所有……流浪、在地铁睡觉。”他还从不同方面追溯了“垮掉一代”的来源。不过他列出的各种所谓“来源”——从他祖先的独立性到印度圣哲和中国道教徒的深邃与执著,实际上是“垮掉一代”的精神追求的深层含义。他列举的第一个“来源”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别人都躲在厨房中瑟瑟发抖,而他祖父竟然冲到外面挥舞着煤油灯,对闪电疯狂地高声挑战的情景。这是生命的体验,是精神的呼号,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垮掉一代”在精神上都从未“垮掉”。他们蔑视权威,无所畏惧,是宁折不弯的硬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垮掉一代”反叛与探索的根本。

“垮掉”作家们抛弃世俗观念,挑战权威,在生活上放荡不羁。一方面,他们吸毒、偷窃、酗酒,纵情于爵士乐,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恋;另一方面,他们读尼采,习禅宗,崇拜中国疯僧寒山,写小说诗歌,参加反战游行,支持民权运动,致力于环保。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是他们在更深层次上所进行的精神上的反叛与探索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方面的反映。他们这些“白种黑人”的极端行为既是对压迫他们的社会的批判和抗议,也是把他们的自我、灵魂从各种束缚中彻底地、赤裸裸地解放出来的特殊手段和他们进行精神探索的超常方式。“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家们,决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者。正如霍尔默斯所强调的那样,他们的极端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是对价值观念的渴望,而不是对它的仇恨”。他们的放荡同他们的参禅一样,都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试图以此解放自我,以便直接获得生命体验,从而以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为基础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仰、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垮掉”派作家们所进行的最全面、最深入、最执著的探索,表现在他们那些引起一阵阵轰动的小说与诗歌里。在创作中,他们挑战当时在美国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传统,蔑视新批评派的清规戒律,不讲写作规范、格律辞章,而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和抒发情感为主导。他们的作品为主流批评家们所不容,但却成为寻求刺激、不甘平庸、竭力摆脱束缚和苦闷、要求表达自己心声的青年们眼中的经典。他们说出了人们,特别是在痛苦中探索的青年们想说而又说不出的话,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具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振聋发聩,在美国文化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垮掉”派作家们最令人钦佩的也许还不在于他们敢于在麦卡锡时代拍案而起,敢于像金斯伯格那样在高举的警棍前面带微笑,而在于他们在面对自己时所表现出的真诚和勇气。在那些震撼灵魂的作品里,他们不仅对美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外交、思想钳制、战争叫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而且更以罕见的真诚和令人赞叹的勇气把他们自己的行为思想、生活方式,甚至灵魂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全部赤裸裸地展示出来,表现出他们内在的道德力量。他们毫不矫揉造作、遮遮掩掩、文过饰非。他们的诗歌和小说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追求的艺术,阅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接触他们这些真诚的人。人们满可以不同意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可以反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们也不是没有可指责之处,但我们很难不钦佩他们的勇气和真诚。不论是作为文学家,还是作为人,他们所留下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恐怕就是他们在不懈的探索中所表现出的现代人往往最缺乏的那份真诚和勇气。

“垮掉一代”所留下的文化、文学和精神上的遗产早已超越了美国国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就陆续在欧洲、亚洲和南美,特别是在那些令人感到压抑的地区的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他们至今在世界各地仍然拥有大批追随者。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垮掉一代”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从它的译名到对它的精神实质的认识,都产生了不少误解。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J.EdgarHoover)1960年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垮掉分子”(Beatniks)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在当时的中国,“垮掉一代”却被斥责为美帝国主义的社会和文化腐朽堕落的表现。从美国在六七十年代所经历的剧烈变革来看,美国情报头子的切身体会似乎更为正确。但尽管如此,双方都对“垮掉一代”同声斥责,谁也没料到,两个敌对阵营竟然在“垮掉一代”身上多少获得了一些共识。

随着极“左”年代的过去,当中国再一次敞开国门时,人们发现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重新审视,其中自然也包括美国的“垮掉一代”。在重新认识“垮掉一代”方面,着力最勤、成就最显著者首推文楚安先生。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翻译、解释和研究“垮掉一代”,努力做正本清源的工作。在各种文章和在各地的演讲中,他大声疾呼,要求正确认识“垮掉一代”。随着他的研究文章的发表,特别是他翻译的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金斯伯格诗选》等“垮掉”派的代表作品相继问世。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不仅对美国20世纪这一重要的文学、文化流派有了更为正确的了解,而且“垮掉”派作家们也逐渐成为学者和研究生们认真研究的对象。这是很可喜的现象。现在,文先生的论文集《“垮掉一代”及其他》又同读者见面了。这本论文集集中展示了文先生十多年来研究“垮掉一代”以及其他一些美国作家的成果,它的出版必然会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垮掉一代”的兴趣和重新认识。

这个论文集内容十分丰富,是文先生多年辛勤研究的结晶,而且有些还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文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比如关于“the Beat Generation”的译法这一多年来困扰人们的问题,他在书中多处谈到。这一称谓的意义十分丰富,“垮掉一代”是明显的误译,而其他各种译法也都难以表达其丰富的内涵,因此他主张用英文的缩写“BG”来替代。这个主张颇有新意,但它能否最终为大众所接受,那就只有交付给历史了。文先生自己似乎也不十分自信,所以书名仍然使用了加引号的“垮掉一代”。但不管“:BG”能否被接受,当人们使用“垮掉一代”这个术语时,其意义与以前已经大为不同了。仅此一点,文先生已功不可没。

肖明翰

2D01年深秋于长沙岳麓山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作者历年来有关“垮掉一代”研究的文章以及其他关于英美文学、文化、翻译理论的文章,涉及马克·吐温、海明威、马尔卡姆·考利、约翰·契弗、罗伯特·潘·沃伦、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约瑟夫·海勒等重要作家和诗人,以“垮掉一代”为主。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其世界性视野,从历史、现实、文学、文化等角度,多方面地考察了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而且至今不衰的重要思潮,联系到“垮掉一代”,尤其是其代表作家艾伦·金斯伯格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力图正本清源,澄清长期以来“垮掉一代”在中国的误读。

本书既有学术价值,亦不乏可读性,是国内包括华人世界第一部、也是最权威地深入介绍“垮掉一代”的著作。

编辑推荐

发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垮掉”运动是在“二战”后冷战时期特定环境中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运动。它是美国的民主传统和麦卡锡主义、人性自由和清教主义、大众文学同学院派文学激烈冲突的产物。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重要的是,作者用其世界性视野,从历史、现实、文学、文化等角度,多方面地考察了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而且至今不衰的重要思潮,联系到“垮掉一代”,尤其是其代表作家艾伦·金斯伯格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力图正本清源,澄清长期以来“垮掉一代”在中国的误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垮掉一代及其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楚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55347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095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4
162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