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家训/中华文化百科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涉及到古代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管理、家庭礼仪等等,是古代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近年来,古代家训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出版了很多古代家训选本,为古代家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代家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过负面的影响。应该说,传统文化仍然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如何肯定并发扬传统家训中积极的因素,摈弃封建糟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训/中华文化百科》由王若编著。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家训/中华文化百科》是作者王若在多年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据,精心编撰而成。对我国古代家训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叙及家训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家训来看古代文化思想的演变。对于研究古代思想史也有很大价值。《中国古代家训/中华文化百科》语言古朴,内容详实深刻,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修养,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引导和开拓意义。

目录

引言

一、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1.从家训的产生到《颜氏家训》

 2.隋唐时期的家训

 3.宋元时期的家训

 4.明清时代的家训

二、家庭伦理

 1.孝敬父母

 2.友爱兄弟

 3.家庭其他成员

三、子女的早期教育

 1.及早施教

 2.教子读书

四、居家之道

 1.家风

 2.治家

 3.勤俭持家

 4.和睦亲族邻里

五、交友处世之道

 1.交友

 2.处世

六、做人之道

 1.立身做人

 2.修身

 3.为官之道

结语

试读章节

《周易·家人卦》是目前看到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家训,它提出了有关治家的一些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应该说后来家训的发展,其主旨都没有离开它,只是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而已。

在《周易·家人卦》的影响下,历代都产生了很多家训。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尤其在印刷术发明前大多数家训没有保留下来,有些家训是借史书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如周公的《戒伯禽》,是一篇十分有名的家训。他的儿子封于鲁,在任前他告诫儿子要礼遇天下贤人,不可骄慢。他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训诫儿子,应该为国尽职,礼贤下士,“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了千古名句。曹操在《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表示要像周公那样求贤若渴。看来家训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一个家庭,一旦刊行,对全社会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家训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家训。如孔子的《庭训》:“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此文见载于《论语·季氏》,论述了孔子独自站在庭院里训谕儿子的话,据此可以知道古人把家教称为庭训是从这里开始的。

秦汉之际,出现了一些十分有名的家训,如东方朔的《诫子书》,马援的《诫兄子马严马敦书》,郑玄的《诫子益恩书》等等。在这些家训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二部专训女子的家训。一部是班昭的《女诫》,一部是蔡邕的《女训》。

《女诫》的作者班昭,一名姬,东汉史学家。其兄班固著《汉书》,没有写完便去世了,她奉命与马续共同将其续完。《汉书》出版后,学界多不通解,班昭又教授马融等通读。后皇太后诏其人宫,担任皇后、妃嫔的教师,并赐号“大家”。

《女诫》共分七章,是班昭晚年所作。在这里她具体地提出女子从小到大的行为规范,发展了《周易·家人卦》中的思想。如文中认为妇女应该“操正色端,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尽管受时代的局限,文中有不少“自卑”的言语,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但作者认为,在礼仪的训练学习上,男女应一视同仁,于是她问道:“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以此为则哉?”她认为妇女的行为规范是要做到四行,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她具体解释说:“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摆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能够做到这四点,自然就是一个合乎封建道德标准的妇女。今天看来,这个标准仍然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女诫》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妇女教育著作,对后世家训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家训的成熟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嵇康的《家诫》、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都是很有影响的名篇。如《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在人们中传诵。

P6-P7

序言

中国古代家训肇端久远,可以说自从产生了家庭,也便产生了家训。我们从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家人卦》中,似可窥见上古家教之一斑。《周易·家人卦》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有关家训的文献,足以见出先民们对整饬家庭秩序的重视。家训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规范,以法的形式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传承下去,是这个家庭的行为准绳。“家人卦”的主要思想是:在一个家庭中,女子“主中馈”,即“正位于内”,“男子正位于外”,这是上古家庭生活的反映。家中只有做到长幼有序,各正其位,各守其分,家庭方能自然得以安定。治家严厉,不失家节,便无违于家。否则一个家庭中家人“嘻嘻”而无节仪,就会有破家的危险。“家人卦”中还对家庭成员互相之间的友爱,家人的言行,以及治家与治国的关系等作了阐述,对后世的家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此以后,受其影响,历代都有家训产生。在《颜氏家训》产生之前,虽然出现了不少诫子、训子的文字,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个方面,或就某一个问题,对子孙加以训示,内容比较单一,或就某一个问题,对子孙加以训示,内容比较单一,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家训形成的过渡阶段。如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训示儿子孔鲤学诗、学礼,汉代的马援诫侄于如何做人等等。到了北齐时,黄门侍郎颜之推《颜氏家训》的问世,遂使中国古代家训系统化、理论化。因而古人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之说,标志我国古代家训的形成。该家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历朝都有刻本,流传极广。于是后世人多仿其体例,写作家训,代代相沿不断,因而使中国古代家训著作蔚为大观。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共著录中国历代出版的家训著作一百一十七种,其实公开出版的家训远不止这个数目,很多家训并未收入丛书中。如清代的《金氏家训》,民国年间出版的《万福堂家规》等等。另外在古代的很多家谱、族谱后边附有家训,再加上未公开出版的,数量相当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方面的家训文化,亟待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深入研究。

从历代出版的家训来看,由于作者的旨趣不同,知识修养的深浅不同,加之写作的目的不同,因此其写作方法不尽统一,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可谓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形式。

(一)引用儒家经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家人和子女进行训诫,有比较完整的系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这类家训的代表。该家训共分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而且还引述历代正反两方面的人物事迹,总结经验教训,或进行理论分析,或指陈利害,使子孙引以为戒。这种形式的家训占比重较大,宋代喜采的《喜氏世范》,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二)不作理论上的分析论证,也不进行陈述铺染,而是直接定出家规条款,让家人共同遵守。这类家训以元代郑涛所编的《郑氏规范》为代表。该家训中共列出条款一百六十八项。制定出家族中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奖励和惩罚等等,要求家庭成员共同遵守。这类家训包括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宋代司马光的《涑水家仪》、元代郑泳的《郑氏家仪》。尤其到了民国年间,这类家训发展得更加完备,如《万福堂家规》,还借鉴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法规条款,很有系统。家规中共分十章,七十五条,从万福堂家族的组织分工,直到对家族成员的功过赏罚都有明文规定,井井有条。

(三)采用书信的形式,经常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或者是就某一问题,对子女进行训戒。有的久而集成一部,形成较完整的系统。如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便是这类家训的代表作品。民国年间甘树椿的《甘氏家训》,也是较有影响的作品。

(四)陈述家主及祖先创业的艰难经历,使子孙感悟人生的不易,启发教育他们懂得处世和治家的道理。如清代傅山的《霜红龛家训》、谭献的《复堂谕子书》、袁黄的《训儿俗说》等,都属于这类家训。

(五)用诗歌的形式,对子孙加以训诫,便于记诵,也易于流传。如唐代的《太公家教》、清代的《许鲁斋诫子诗》、《金氏家训》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其格式大多采用四言,也有五言和七言。

另外还有一些家训是以格言、警句、随笔等形式出现,如《愿体集》、《余斋耻言》等。这些家训都精辟警人,许多名句仍在人们中间流传。

再者,由于家训的写作手法及形式的不同,因此家训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直称某某家训,有的则称作家规、宗规、家范、世范,或者称作药言、家语、劝言、塾铎等等,并不统一。

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它免不了受其产生时代的限制,有不少封建思想的糟粕,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很多家训中传播了积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家训在内容上可分为家规、家仪、家教三个方面。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法规,有的家训直接列出条款,规定行为标准,要家人共同遵守;有的则在家教的同时立出规矩。家仪可以看做是家庭的礼仪,主要指家庭成员的日常起居及婚、丧、祭、冠等礼仪;也有的家训把家仪与家规、家教放在一起,不分条款。家教主要是向家庭成员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诫家人哪些事情合乎道德标准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合道德标准不该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合在一起,就是家训的全部内容。尽管不少家训没有用“家规”、“家仪”等名称,但是每一种家训基本上都包含了这三项内容。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一)家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这句话中,足以看出家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与国法的互补作用。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由国家管理的社会由个体家庭组成。家庭的稳定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过去常说的“国泰民安”讲的就是国家与家庭的相互依存关系,民安才可以国泰,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家庭的立法,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家规是否确立,能否身体力行,甚至也会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清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说:“迩来士大夫,绝不讲家规身范,故子孙鲜克由礼,不旋踵而坏名灾己,辱身丧家。不知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祖父不能对子孙,子孙不能对祖父,皆其身多惭德也。一家之中,老老幼幼,夫夫妇妇,各无惭德,便是羲呈世界,孝友为政,政孰有大焉者乎?”这段话不仅概括了家规在家族中的重要意义,也恰好说明了家规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要有秩序,而爱长则是这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那么家长首先就应该以身垂范,作出榜样,只有自身没有“惭德”,方可以服众。才能够形成一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羲呈世界”。纵观中国古代家训,也都是以此人手而制定出家庭行为规范的。下面我们以《郑氏规范》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家规的内容。

1.立祠堂立祠堂是家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郑氏规范》中规定:家中要“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必参,俗节荐时物,四时祭祀,其仪式并遵文公家札。”在封建家族中大多都建有祠堂,也称家庙,用以供俸家族中列祖列宗的神位。最初人们是遵循周礼中的一些规定进行祭祀活动,到了宋代朱熹的《文公家礼》出现后;人们争相效法,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孝友堂家规》中说:“孝友为政,立祠举祀,其务先也。”就是说要把祭祀祖先当作家族中的头等大事。祭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报本,使族人知晓一族之由来,从而起到维系家族,团结家众的作用。宋代理学家程颐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对于祭祀,《郑氏规范》中还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如:“时祭之外,不得妄祀邀福。凡遇忌辰,孝子当用素衣致祭,不做佛事,象钱寓马,亦并绝之。是日不得饮酒、食肉、听乐。”就是说祭祀是对祖先的怀念,不可以作为“邀福”的一种手段,更不要铺张浪费。古人的这种不准为邀福“妄祭”的规定,对今天有些人大兴祭奠祈福也是很好的教育。尤其不许在祭日吃肉饮酒,也是对今人趁机大吃大喝的一种讽刺。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家规的界限,对人们都起到了训诫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移风易俗,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家祠在一个家族中,是个十分神圣的所在,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灵魂。除了祭祀之外,家祠还是家族中对子孙进行教育的场所,也是家族中决定重大事情的重地。《王士晋宗规》中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按生理,毋作非为。今于宗祠内,仿乡约仪节,每朔日,族长督率子弟,齐越听讲。各宜恭敬体认,共成美俗。”

家祠还是执行家法的地方,如果有子孙不肖,做了违反家规的事情,家长便汇集族人于家祠中,面对列祖列宗,对其进行责罚,注”中规定,“晨起栉沐后,人祠三揖,自入小学,便不可废,朔望焚香拜,元旦昧爽设祭四拜。四仲月,用分至日,各设祭,行四拜礼。”元代郑泳的《郑氏家仪》,则对婚、丧、冠、祭四礼的仪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如“祭礼”,家长如何率众行礼,如何上香奠酒,行几拜礼,喊什么口号都有具体程式。这些程式大多是遵照《文公家礼》的规定执行的。以上诸礼对今天仍在产生影响,但惟独“冠礼”今已不存。所谓“冠礼”,是指古时男子到了十五至二十岁时,要行礼加冠,表示他已成人。我们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传统在今天应该加以继承。当然仪式不必尽遵古礼,可以加以变通,规定每年的某一天为“成人节”,不论男女,凡年龄到了十八岁,都要在这一天过“成人节”,也举行一定的仪式,使孩子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有好处,可以解决今后因独生子女多,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家教

家教是家训中最基本的内容。家长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观察研究,对子孙加以训诫,其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凡人生中所能经历的一些经验教训,家训中几乎都有论述。如读书、处世、择友、从师、勤俭持家等等。从家教的众多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居家和处世。

1.居家。就是教育家庭成员,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勤俭节约,教子读书等。在一个家庭中,如家庭成员遵守这些训诫,家道便会兴盛不衰。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把孝悌看做是人伦大节,为人处世的根本。人们往往认为能孝亲才能忠君;能友爱兄弟,才能与人善处。有子说:“孝悌为仁之本,乌有孝亲悌亲,而不修德行善者。”

古时孝敬父母主要表现在侍奉父母、顺从听话,养老送终等方面。友爱兄弟则表现在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不争财,同居不蓄私产等方面。《朱柏庐劝言》中说:“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是大不孝,而“有无不通,长短相竞”,是大不友于兄弟。另外帮助族人也是孝悌的一个方面。《张杨园训子语》中说:“一族之人,有贤有不肖,在贤者当体祖宗均爱之心,曲加爱护,不使一人失所,若专己自私,不相顾恤,有伤一体之谊,是为得罪祖宗,不孝孰大焉。”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传统美德在今天更是应当发扬的。现在有些人不肯赡养父母,兄弟间为了一点小事便反目成仇,这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些行为应当受到全社会的痛斥。当然,我们在吸收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应当扬弃古代家训中不合理的东西。如有的家训中要求人们,父母的话无论对错,都要一味服从等。

勤俭持家。勤俭持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对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仍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朱柏庐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人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人行险侥幸之途。”这一训诫,十分富有辩证思想。的确,不勤劳收入必然少,如再不能勤俭,必然会动歪脑筋,不少人正是因此而走上了犯罪道路的。

《孝友堂家训》中说:“勤俭一源,总在无欲,无欲自不敢废当行之事,自无礼外之费,不期勤俭而勤俭矣。”就是说该用的则用,不该用的不妄用,这自然就做到了勤俭。一些家训中还主张勤俭当从家长做起。如《愿体集》中说:“主人为一家观瞻,我能勤,众何敢惰;我能俭,众何敢奢。”家长以身示教,是勤俭持家的最有效方法。

……

与人相处。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怎样与人相处,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孝友堂家训》中说:“与人相处,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子犯而不较,孟子之自反,此心翕聚处,不肯少动,亦是真能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有度量能容人,不仅是个人修养程度的表现,也是与人相处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对人要能做到忍让,让则无争,无争则不生怨。《高宗宪公家训》告诫家人:“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这不仅是在处人,也是在积德。但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同别人发生某种利害关系,只有善处,才能与人相安。《朱柏庐劝言》中说:“处人伦事物之间,有顺有逆,即不能无德怨。自处之道,有树德,无树怨,固然也。人情则不可知,处之之道,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若夫怨出于己,当反己而与人平之。”就是说与人相处胸怀要大,切不可斤斤计较。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就可能招谤惹祸。当然在处理原则问题时,决不能一味地姑息让步。

家教中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对增长人的品德修养,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今天,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家训中合理的部分,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着巨大借鉴意义的。

后记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涉及到古代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管理、家庭礼仪等等,是古代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近年来,古代家训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出版了很多古代家训选本,为古代家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研究中国古代家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所说:“历史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自知。”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今天的文化正是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文化的发展过程,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将会更有益处。中国古代家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过负面的影响。应该说,传统文化仍然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如何肯定并发扬传统家训中积极的因素,摈弃封建糟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先我们应当知道传统家训中有哪些积极因素,这对我们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十分重要。

1.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通过古代家训来传播。古代家训中将其视为治家的根本,传家的法宝。很多家训中对勤俭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奢侈的产生及危害进行透解,以培养子孙勤俭持家的品质。如《朱柏庐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人,不俭则妄费。寡人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人行险侥幸之途。”把道理分析的如此透彻,那么还会有谁能不以勤俭自守呢?司马光专门为儿子写了一篇名文《训俭示康》,文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曾国藩则具体指出:“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就是说要在日常生活中,勤奋劳作,不可铺张浪费。很多家训,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子孙进行勤勉俭朴的生活作风教育,对勤俭美德的发扬起了重要作用。

2.做人之道。可以说一部家训的历史就是书写着如何教导子孙做人,每一篇家训都可以说是子孙成长的人生指南。无论家长的地位如何,也不论富贵贫贱,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一个品德高尚,于社会、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唐彪在《人生必读书》中说:“凡人立身,断不可做自了汉。人生顶天立地,万物皆备于我。范文正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便有宰相气象。如今人岂能即做宰相?但设心行事,有利人之意,便是圣贤,便是豪杰,为官可也,为士民亦可也。无如人只要自己好,总不知有他人。一身之外,皆为胡越,志既小,安能成大事哉!”这就是说人活在世上,绝不能只为自己打算,心胸应当博大宽广。大会无私,那么无论为官为民,都是合格的。有这样的激情,这样的品德,对下一代的影响必然是健康积极的。

《庭帏杂录》中说:“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为次,志于富贵者为下。”他把人的志向分成三等,认为力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标。刘沅在《家言》中说:“士、农、工、商皆可为圣人。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敬始于亲长,推及于民物,念念不欺,事事以恕,则得之矣。”这里的“圣人”,并非是指那种不可企及的“至圣先师”,而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王师晋《资敬堂家训》中激励子孙说:“在凡为圣为贤,须立志发奋,即世之成事业者,亦俱有发奋志向,然后可成。断无懈怠玩忽,而可成事业者。”

中国古代家训中对子弟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作为的人,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对我们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3.交友处世。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与人发生联系,怎样选择朋友,对青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省心杂言》中说:“与善人交,有终身了无所得者。与不善人交,动静语默之间,亦从而似之。何耶?人性如水,为不善如就下,交友之间,安可不择?”《甘氏家训》中说:“最宜审慎者一事,择交是也。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求益辅仁,惟友是懒,断未有无友而可成德者……所交非人,’受害匪浅。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苟子日:‘蓬生麻中,不抉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是故择友不可不慎也。”就是说人不可没有朋友,没有朋友不仅不能“成德”,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但关键是交什么样的朋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他主张,选择朋友当慎之又慎。所以古代家训中提出要识人,即能分析判断人的品质。

《高氏塾铎》中说:“交贵择友,阳明先生客座铭,言之悉矣。然知人甚难,益友损友,何从辨之。余有一法,教尔曹分别,凡其人于吾前,言多箴规,口多药石,望之俨然,不作献谀之态者,益友也,窥我唾余,投我之所喜,谬为恭敬,以奉承我者,损友也。所谈吐皆古昔先生,贯穿经史,间及时事,亦深中肯綮者,此益友也。发人隐私,谈人妇女,阑人于嫖赌骨董,津津垂涎者,损友也。”作者采用的方法直观有效,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从言论上说,说话实事求是不搞奉承吹嘘者是君子。从行动上看,吃喝嫖赌者为小人无疑。家长为子孙设身处地分辨损友、益友,可谓用心良苦。

一旦交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怎样相处也很重要。《愿体集》中说:“交之初也,多见其善。及其久也,多见其过。未必其后之逊于前也,厌心生焉耳。”正如作者所言,人们在交朋友之初,往往多注意对方的优点,即使有缺点,也往往视而不见。然而相处久了。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便觉得有些厌倦了,这时候朋友的缺点便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实这些缺点并非现在才有,只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变化经,使其更加明显罢了。如果这时处理不好,那么友谊便会破裂。因此他教导子弟:“能以待初交之心待故旧。”《袁氏世范》中说:“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流,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见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大的方面无亏,是可以为友的。对朋友不可求全责备,要看他的长处,这样才司以保持友谊。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家训中所提倡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是多方面的,再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转风易俗,为官清正廉明等等。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二、在研究古代家训中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其中包含的消极的封建思想内容。

1.封建的伦理思想。《白虎通·三纲六纪》中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的伦理思想,也就是君支配臣,父支配子,夫支配妻。三者的关系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在这种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家训大都以“忠孝”为基本思想,反映了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特点,加上与宗法观念相结合,对子孙进行灌输,严重地束缚了青年思想的发展,扼杀了人们的个性。

2.重男轻女。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政治、经济地位。她们被局限家庭内部、服侍公婆、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很多家训中规定,女子不得出“二门”。历史上还出现了《女诫》、《女论语》、《新妇谱》之类的书,为妇女的行为加以“规范”。应该说传统家训对传播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产生于封建时代,其中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宣传读书做官、宿命哲学等等。但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中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养生学、家政学、宗教学诸多领域。如果我们能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进行分析研究,弘扬其积极的内容,摈弃其糟粕,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家训/中华文化百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113877
开本 16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2011171451
中图分类号 B823.1-4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2
出版地 辽宁
225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