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陶渊明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力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被逐渐构筑与塑造轨迹。全书从陶诗之“得”的概念展开,对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诗歌意象和主题中的体现以及对醉石的传说作了详细的阐述。该书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并用自己参与创造的文本“证明”他们的诠释。该书文字优美,观点新颖,为将来对其他中国中古诗人的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
图书 |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对陶渊明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力作,其主要目的在于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被逐渐构筑与塑造轨迹。全书从陶诗之“得”的概念展开,对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诗歌意象和主题中的体现以及对醉石的传说作了详细的阐述。该书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并用自己参与创造的文本“证明”他们的诠释。该书文字优美,观点新颖,为将来对其他中国中古诗人的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 目录 引言 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求真”的误区 生尘的几案 第一章 得失之间 见山与望山 有入夜半持山去 得与失 乱曰 第二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与六朝隐逸话语 重构五柳先生:传记四种 第三章 失去的田园:归陶 不受欢迎的植物 “颇为老农” 饮食与文字 第四章 饮食,死亡,与叙事 得仙 何有于名? 阅读到天黑 文化想像的版图和燃烧的文字 第五章 成器 中空的羞耻 荣木 清算与盘点 紫葵的悲哀 无成 第六章 实/石证 栗里 场所与空间 “吐痕尚新” 石头记:一个关于文学的寓言 结语 附录一 文本的历程 古代重要陶集版本叙录 现代陶集版本选录 英文与日本陶集版本选录 附录二 清醒的阐释:《述酒》 《述酒》阐释的变迁 晋人心目中的“山阳” 回归于“酒” 通释全诗 饮酒与游仙:陶渊明对魏晋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结语 附录三 陶诗选评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中译本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晓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542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7-08-01 |
首版时间 | 2007-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6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6-5282号 |
版权提供者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