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文学史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北大课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04)还只是首开记录,接踵而来者更见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词余讲义》(后改为《曲学通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和《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这些著作,思路不一,体式各异,却共同支撑起创立期的文学史大厦。

明代复古派诗论最重要的特点是重视古代作品的传承,尤其唐诗更是复古派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本书以唐诗在明代的承传过程为研究主题,以上各章节环绕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探讨。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导论 明代复古派诗论的意义

第一章 明代复古派反宋诗的原因

——“宋人主理不主调”

第一节 从李梦阳《缶音序》说起

第二节 排击宋诗与性理派诗

第三节 宋诗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节 宋人“主理”与明复古派反“主理”的原因

第二章 明代复古派论唐代七言律诗

第一节 明初到前期复古派论七言律诗

第二节 唐七律探讨的深广发展

第三节 唐七律史的建构

第四节 七律之难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的意义

第一节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的产生

第二节 汉魏古诗与唐代五古区分意识的深化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代五言古诗的发展

第四节 从辨体的角度论“古诗”与“唐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从《唐诗品汇》到李攀龙选唐诗

第一节 《唐音》在明代

第二节 高楝选本的编集、刊刻及流通

第三节 《唐诗品汇》的意义

第四节 《唐诗正声》与李攀龙选唐诗

第五节 唐诗选本与复古诗论的关系

第五章 复古派选本的反响

——钟惺、谭元春选《唐诗归》

第一节 《唐诗归》与《古今诗删》的选录情况比较

第二节 《唐诗归》中的“应制诗”与相关问题

第三节 “唐代五言古”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情艳诗”的阅读

第五节 “出脱”:诗史上的别出之调

第六节 “传”与“选”的关系

第七节 小结

附录一 《诗归》的成书经过

附录二 闵振业刻三色套印本《诗归》

第六章 复古派诗论的文学史意识

第一节 个人与传统的关系

第二节 唐诗发展史的探索

第三节 文学史的编撰意识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复古派的创作与唐诗

第一节 古为独造,我则兼工

第二节 是丹非素

附录一 “格调”的发现与建构

——明清格调诗说的现代研究

(1917—1949)

附录二 言“格调”而不失“神韵”

——明清格调诗说的现代研究

(1950—1990,台港部分)

附录三 “明清格调诗说”研究知见目录

(1922—1999)

附录四 明代复古派诗论中的“诗史”论争  张晖

征引书目

结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文学史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国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13691
开本 32开
页数 4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4.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