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看似流水账式的生存日记,一首听似平平淡淡的劳动之歌,一段原汁原味的生活之旅,一抹烙进心底的岁月之痕!

《农民日记》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用和锄头一样勤不离手的笔,坚持不懈地记录了他和村民们半个多世纪的生存经历,用魂牵农田、命系庄稼的平凡琐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昭示了过往近60年的人间烟火,一笔一画地描绘了陕西农村某村庄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与风霜雪雨。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草根庶民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我们阅读农民侯永禄笔下家长里短的细微琐事,仿佛踩着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脚印,走进苦乐相伴、悲喜交杂的沧桑岁月。

内容推荐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书中那些已发黄的老照片、残破的契约、账本等难得再觅的历史证物,那些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和让人忍俊不禁的风俗习惯,无不透射着中国农民勤劳、隐忍、善良、淳朴的伟大品格,一片农民的赤忱跃然纸上,读后使人震惊、感动、欣喜、沉思。

目录

  1940-1949

国民党中央军苛政欺民/新中国成立

  1950-1959

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成立农民互助组

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成立人民公社

全民“大跃进”

  1960-1969

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

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文化大革命”时期

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1979

欢庆打倒“四人帮”的胜利

恢复高考制度

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980-1989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1990-2000

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试读章节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一 我便回到家里安心种起了庄稼。这年我正好十九岁。村里的人烧开水,做军粮,敲锣打鼓,欢迎西进大军,准备解放西安。菊兰也日日夜夜、一针一线地做了三四双军鞋。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八 新中国成立了。合阳县的村村乡乡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位于最南端的路井乡格外热闹。除召开大大小小的庆祝会、座谈会、报告会之外,庄稼人用民间“社火”来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九 一大早,我到西庄子叫来赵妈,又到乾字村和东明村叫来两个姐姐去街上看“社火”。路井城周围村子的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街头,有步行的,有骑牲口的,有三三两两的,有成群结队的,路井街上,一片节日景象。各茶坊酒肆、商店当铺都挂上了一面面有着五颗星的国旗,大街小巷贴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打倒蒋家王朝,人民当家作主”等红红绿绿的标语。我们一家子挤在水泄不通的人群里长时间地守望。大约上午十点钟,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三眼铳”的响声,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过来了。最前面,是一个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金色大字。接着,四名舞狮人和八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喷火吐烟地过来了,二十多名舞龙人和两条鳞光闪闪的巨龙腾云驾雾地过来了,紧跟在队伍后面的是英姿飒爽的男女民兵。他们戴着红袖章,拿着红缨枪,雄赳赳,气昂昂,分外引人注意。再往后,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打腰鼓的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宣泄着多年来压抑在心头的不满情绪。

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威风锣鼓了。几十面蒙着牛皮的大鼓,几十口扎着红绸的大铙,再加上几十个锅盖大小的铜锣,按照古老的节拍,传统的鼓点传出有力的响声,走在游行队伍最后面的是“社火”的压轴戏“血骨尸”。“血骨尸”是路井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几十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赤裸着上身,装扮成古典戏曲中不同的人物。他们的头部、颈部、

肩部、胸部或者腹部,或插一把血淋淋的尖刀,或戳一根血淋淋的竹棍,或嵌一把血淋淋的斧头,白骨森然,血肉模糊,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由于天气寒冷,这些光着膀子、扮作“血骨尸”的年轻后生们通常要事先喝上大量的烈性酒,以抵御严寒。

人们好多年没有见过“血骨尸”了,着实让刚刚获得解放的庄稼人痛快。“血骨尸”表现的不再是秦桧、曹操、法海等千百年来人们唾骂的奸贼,而是黄世仁、穆仁智等地主老财,更有那千刀万剐的“蒋光头”。

一九四九年,我家地里的产量虽然不如别人家打得多,但却是父亲去世后这十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夏季收入小麦六石,豌豆一石,扁豆一石;秋季收入荞麦五斗,糜子四升,棉花九斤。解放后,我们没有了各种负担,生活便不那么苦了。虽然也给解放军管饭,但管饭后解放军每顿还给我们一千元的伙食费和四两粮票。起初人们总不相信,后来一兑现,果然拿粮票就能换到粮食,大家才真的信服了解放军,知道他们说到做到,不哄人。P25-26

1990年7月28曰 胜天对我说:“局里给了我们局一中两个去大连疗养的名额,其中有我。趁我去大连路过北京,想让您和我妈也一同去见见北京的大世面,您看好吗?”北京是人人向往的首都,谁不想去?只是没条件。我便说:“好是好,只是车票太贵,咱没有那么多钱!”胜天说:“不要紧,我的车票花费能报销,您俩的费用就不用您管了。”我便高兴地答应了。引玲得知后,也很高兴,并说要给我们出150元钱的路费。

我们仨这次到北京,正赶上毛主席纪念堂开放,免费让游人瞻仰。那里有许多人维持参观的秩序,要参观的人排成4行。我们随着排好队的人群一步半步的缓缓向前步入正厅。毛主席仰卧于水晶棺内,魁梧的身躯上盖着一面党旗。虽然他老人家辞世已经13年了,但却仍和生前一样,令我肃然起敬。

出了纪念堂,我们便坐上只花3角钱就能买一张票的地铁,到玉泉路的天都旅馆住宿。我们住的房间有4个床位,每晚收18元钱。

1990年8 月1日 我们仨去游玩人民文化宫,门票是3分钱,去故宫的门票竟是3元钱。我心里咯噔一下,咋那么贵?前几天还是5角,咋一下子就涨了6倍?不去吧,来一次北京不容易,还是咬咬牙进去吧!里面有午门、太和门和保和殿,以及许许多多的这样宫那样宫,看也看不完,数也数不清。我们三人走到养心殿,发现有个珍宝馆,门票又是3元。我嫌太费钱,不愿去,而胜天认为里面全是稀世珍宝,是平常百姓一辈子也见不到的宝贝呀!我坚持不去,气得胜天说:“您们不去,我去!”说完便一人进去了。我和菊兰便在外面等候。好大一会儿工夫,胜天出来却说:“门票我已经买好了,来北京就是看景的,您们真的再不去,就干脆明天回去吧!”我和他妈实在无奈,只好进去看了看。里面的金银玉宝很多,我们认也认不得,既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又不知道能干什么用,只觉得这些奇珍异宝都是封建帝王压榨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证,激起我满腔愤恨!

1990年8月2曰 我们3人游了颐和园后,乘汽车到了香山。我仰头一看,有索道直通山顶。索道长1400米,游客单程坐一次收费3元。我和菊兰坐一个车位,胜天独坐一个车位;不到20分钟便到了香炉峰顶,看到了香山全景。

1990年8月3日 早上,胜天找到个“一日游”的旅游车。车票价由10元涨到12元,我们也只得坐上,先到成吉思汗的行宫,随后便去了八达岭长城。游人很多,我们三人随着人流登上了长城,只见隔一段,有一个烽火台,弯弯曲曲的城墙随山势而上,一眼望不到头。车行到了十三陵水库,只见清清的水已蓄进了大库。我们在水库边,用带来的相机又拍了照,等我们回到停车场时,却不见了旅游车,而离规定的时间还有7分钟,真气人!这儿又没有去北京的班车,急得我们见汽车就问。最后胜天见到一辆车,人家却说没座位。胜天说我们站着,人家又说不许站着。后来看见了某单位的旅游车,胜天先给了司机两袋苹果,说了许多好话,司机才勉强地答应下。等人上齐了,我们仨才挤在门子跟前,总算回到了北京。下车后,胜天又给了司机10元钱,让去买包烟抽。

1990年12月13日 我想参加《渭南报》主办的“农牧科技知识有奖竞赛”活动,但却怕答不好白费心。老伴从旁鼓励说:“答上也罢,答不上也罢,咱也不受啥损失,也不丢啥人,怕啥!”于是我便鼓起勇气,凭自己记得的一点儿知识,开始答卷。我也不报多大希望能拿奖,心想,要是得不了奖,也就只摊个2角钱的邮票费。

不到一个月,村长便送来了一个三等奖的荣誉证,并说,他和永贵也得了三等奖!后来我才知道,他俩是去镇上照着印好的答案抄下的,可我是一个人自谋答案硬答出来的。我觉得格外自豪!P249-250

序言

我们不敢相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他用和锄头一样勤不离手的笔,坚持不懈地记录了他和村民们半个多世纪的生存经历,一笔一画地描绘了陕西农村某村庄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与风霜雪雨。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草根庶民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

1931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记作者侯永禄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的后新庄村(现在叫路一村五组)。他的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手艺精湛的铁匠。侯永禄9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字不识的母亲,却知道识字的重要,节衣缩食,送他上学读书。侯永禄在学堂和后来的师范学校里,知道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义、礼、智、信”,也知道了陕北延安。共产党、毛泽东、马列主义..….

侯永禄的日记开始于1940年年末:“一九四O年腊月十三,自父亲撒手去世之后,我们—家孤儿寡母。日子—天比—天难熬…...”

从那里起,他便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无间断,至今已有200余万字。我们从挑挑拣拣,编成《农民日记》,展示出农民侯永禄劳苦半个多世纪的精神“自留地”。

《农民日记》用魂牵农田、命系庄稼的平凡琐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昭示了过往近60年的人间烟火,用居家度日的油盐柴米,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农民日记》里那些已经发黄的老照片,残破的契约、账本等难得再觅的历史证物,那些秦腔秦味儿的乡村土语,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乡规民俗,那些和谐家里家外、乡里乡亲的快板对联,既朴实敦厚,也不失小民情趣,既透视着中国农民勤劳、隐忍、善良、淳朴的伟大品格,也毫不避讳地讲出了农民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我们跟随农民侯永禄那没有遮拦和修饰的笔触,体味了陕西农村田园乡野生活的感叹与唏嘘。我们阅读农民侯永禄笔下家长里短的细微琐事,仿佛踩着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脚印,走进苦乐相伴、悲喜交杂的沧桑岁月。一片跃然纸上的农民的赤诚,让我们震惊、感动、欣喜、深思。

《农民日记不仅仅是一本看似流水账式的生存日志,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和生活之歌,它用普通农民的生命之火,在我们心底烙下了抹不去的岁月痕迹!

编者

2006年8月

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永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2432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