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证照中国(1949-1966共和国特殊年代的纸上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倘若没有文字记载,没有人世代相传,那么,过去的那些事将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被人遗忘、永远埋葬。而作者以“向下看”的眼光和平实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了那些可能被掩埋的旧纸片上的历史。本书所收录的证照里,上自高层领导的会议证件,下至普通百姓的戏票奖状,都无不呈现出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心灵印痕。

本书是作者集十年之功推出的一本力作,虽然只是一部“断代史”,但里面所蕴含的价值却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那些“历史的碎片”中窥见整个新中国由弱而强的发展进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新中国从建国之初到“文革”之前17年间的纸上风云录。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抗美援朝战争,从土地改革运动到社会主义改造,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大跃进”,从“三反”、“五反”到“消灭四害”运动……本书从国事、政事、大事、军事、农事、怪事、红事、民事、文事和外事十个方面记录了17年里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与历史。

目录

序 许善斌:用证照提取“历史基因”

第一章 国事:新中国发展的见证

会议上怎样使用麦克风

共和国诞生前的会刊

笔记本中的“纪念鼻祖”

政协代表的特殊符号

激动人心的共和国诞生

报纸为共和国的诞生摇旗呐喊

从此我了个国庆节

由“样品”变“正品”

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大选票

二次开发的“人才能源”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章 政事:国家管理的历史轨迹

干部有了“铁饭碗”

“专家治国”

“两斗芝麻官”

领导的报告会

别具一格的思想工作

批判活动也悄悄地抬头了

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

抓两头带中间

会议:国家的“神经网络”

笔记本:历史的脚印

第三章 大事:建国初期的一波三折

土地终于更换了主人

大张旗鼓搞土改

彻底翻身做主人

“三反”与“五反”

保卫年轻的共和国

作为非常事件的胡风集团案

社会主义改造旗开得胜

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标记”

反右派运动的前奏和尾声

由朋友变成了敌人

右派分子被搞得臭不可闻

文艺界是反右斗争的重灾区

第四章 军事:保家卫国备忘录

捐献飞机大炮的壮举

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在游戏和义演中声讨“美帝”

志愿军流血,志愿者献血

志愿军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美国空军的“活命哲学”

“枪杆子”展览

有章 有法功过分明

全民皆兵的时代

军属证上的“野战军概况”

含金量最高的证书

代工代耕拥军优属

对烈军属无微不至的照顾

拥军是群众活动中的强项

这也叫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五章 农事: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图景

“中国版”的苏联集体农庄

合作化使农民的追求工分化

农民的任务是养活非农业人口

森林和牲口的“户口本”

公社化的目标是“共产化”

公社的价值标准以票衡量

农村最原始的“机械化”

大禹治水:后人学习的榜样

血吸虫:南方人民的死敌

第六章 怪事:疯狂年代的想像与荒诞

不是心想事成而是异想天开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消灭四害:竹篮打水一场空

共产主义的“试验田”

乌托邦带来了科技热

势如破竹的“大跃进”运动

作为“大跃进”动力的物质刺激

时代的最强音

休息也成了“无形资产”

工厂也搞“不务正业”

第七章 红事:大众节日的历史碎片

精益求精和锦上添花

国庆节的好戏好歌

各行各业普天同庆

庆祝活动遍及各个角落

参加国庆活动也有“报酬”

别具一格的上海庆祝活动

党的生日不搞庆祝活动

重要事件也在纪念之列

第八章 民事:事关国谋取地民生的悠悠往事

重复着建国初期的道路

支农是拆东墙补西墙

“全国一盘棋”的口号

五花八门的退休方式

国营企业里的新鲜事儿

殡葬改革

烈士后事

历史最悠久的“信使”

鲜活的画面和会动的图案

盛会留下来的历史碎片

划时代的科技盛会

当时的“高科技”

最神圣的小宝塔

向科技进军是新起点

第九章 文事:单纯年代的文化娱乐

世界艺术大师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

紧跟政治路线的演出模式

光芒四射的明星大荟萃

家喻户晓的明星

异军突起的话剧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影视时代之前的“沙漠景象”

建国初期的文化大餐

舞会——单调生活的调节剂

富有时代特点的设计方案

作为“减负”的文字改革

“速记法”:汉字的“短跑冠军”

第十章 外事:与国际接轨的前奏

走向世界的早期通行证

他们不都是“海归”

凤毛麟角的国际展览会

中苏友好协会

珍贵的历史记忆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此多了个国庆日

笔记本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已经成了微不足道的东西,可是退回到50年以前,它却身价不凡,要送礼的话它堪称是一份厚礼,可惜当时没有情人节,如果送笔记本肯定比送鲜花更能赢得情人的心。很多人有了笔记本也不舍得用,喜欢留做纪念品和炫耀品,既是精神财富又是物质财富。现在笔记本电脑风靡世界,笔记本电脑因为像笔记本而得此名。实际上,在电脑还没出世前,笔记本的价值似乎就相当于电脑,很多人不舍得“大材小用”,只用它来记录像日记之类的重要事情,以延长笔记本的寿命。

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纪念意义的笔记本,事过境迁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我这里收集了三个,现在看它们是各有千秋。当时很多方面还没有规范化,这些本子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第一个上面写着“国庆纪念手册”,图案只是一面国旗,以旗示国简洁明了;第二个上面写着“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图案又是一面国旗;第三个则是别出心裁,还有点儿面面俱到,上写“开国纪念”,把国家的形象描画成一座灯塔,国旗和党旗分列灯塔两旁。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值得说说,前两个本子的书写格式跟现在一样是从左往右,后一个正相反。从右向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这种“破规”在当时是大势所趋,但是没有法律依据。

            由“样品”变“正品”

我们的国徽既大方又美观,是一件难得的设计精品,它集中了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在当时来说很有中国特色。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向全国征集国旗、国徽、国歌词谱的启事,收到了110多件国徽稿件和900多件图案。第一届政协会议审查时都看不上眼,于是责成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两家同时开展竞赛,最后进行选择。清华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成员有梁先生的夫人、建筑学家林徽因,画家李宗津,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组由著名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人组成。

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在天安门挂上新国徽,两个设计组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后都有了草案。根据全国政协国旗、国徽审查小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并比较了所有设计方案后,两个设计组最后共同确定了国徽图案的内容:用齿轮、麦稻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把天安门作为题材的一部分设计进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运动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的设计塑造任务。生性耿直的高庄在塑造模型时,认为国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很多人说他没有这个权力,他就上书毛泽东:“主席,你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艺术家……”毛泽东主席不但没生气,还同意了高庄的意见。

清华大学营建系为此获得了国徽设计一等奖,并领到了一千万元(旧币,合现在人民币1000元)的奖金,这钱代表了大师们的“劳动价值”,也是按劳取酬原则的体现。还有一个说法是,政务院决定奖励梁思成等8名有功人员每人800斤小米,在分配的时候梁思成建议多给高庄一些,结果他们谁也没要,全部捐献给了抗美援朝部队。

P16-19

序言

        许善斌:用证照提取“历史基因"

历史被时间的长河逐渐冲得无影无踪了,后人很难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只能从书籍、报刊、影视里寻觅到一点儿“身影”,而这些“身影”都渗透进了作者、编辑、导演的情感,他们根据自己的构思和需要进行了“深加工”,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歪曲”,往往把历史搞得似是而非,乃至面目全非。何况有资格写历史的都是胜利者,“一俊遮百丑”就顺理成章了,听到的尽是一片王婆卖瓜的叫卖声。

搞收藏的人求真心切,弄到真东西就兴高采烈,搞到假东西就垂头丧气。我的老朋友许善斌是一位著名的民间收藏家,许先生凭感觉识真假,他收集各种证照资料,12年间找到了3000多张“旧纸片”,有入场券、讣告、请柬、门票、布告、毕业证、结婚证、执照等,它们构成了一部纸片上的“微型现代史”,尽管是残缺不全的,却是原汁原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历史”。因为证照是一张一张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只能碰到什么买什么,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凭空捏造,这部“活历史”就是用这种笨办法拼凑起来的,可以说是“纯天然”,如果也有“绿色历史”这个词的话,这可就是货真价实的了。

证照,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老人”身上掉下的“毛发、牙齿、皮肤、骨骼”,从这些证照上可以提取那个时代的“基因”,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面目”,这为“克隆”历史提供了可能性。许善斌用这些证照重现历史的真实,2006年5月出版了《证照百年》,现在又要出版《证照中国》,两本书都邀请我写序。《证照百年》序的题目是《许善斌:用证照书写历史》,也许是因为我对老朋友太熟悉的缘故,写着写着就写成一篇通讯,写出了一个“收集旧纸片的老汉”(老许自己名片上的“职务”)。这次我又成了为许善斌专著写序的“回头客”,难免轻车熟路也走了“回头路”。  。

许善斌先生收藏的证照源于民间,虽然是卖者无意买者有心,却没法“预谋”,也没法“修改”,所以这两本书都是顺其自然的产物。《证照中国》的时间集中在从建国初到“文革”前,这段历史有辉煌的胜利,也有痛心的失误。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来自民间的

证照无法重新对它审查,也无法从“政治上把关”,免不了出现一些“反面证照”,突出的有“大跃进”、“反右派”等政治运动中的证照,它无疑是共和国身体上的伤疤,我们为此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总算使国体上的伤疤痊愈了。

如何评价这些“反面证照”,许善斌先生有他的自己的理解,他说这些材料是共和国的“病例”,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想不再“犯病”,就得经常研究“病例”。

国体如同人体,想从来不生一点儿病是很难的。还有,国家跟人一样,也有“幼儿期”、“青春期”,“壮年期”,后面还会走入“更年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周期病”,关键是要勇于正视过去,只有深入研究“病例”才能做到“下不为例”。

许善斌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错误也有“利用价值”。他从当年的小学教师到现在的退休报人,经历了从大队(村)到公社(乡),再到县、市,最后从省城到首都的全过程,这在那个“调动工作难,难于上青天”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老许说这个“奇迹”的产生,不光是靠成绩干出来的,也是靠犯错误犯出来的,如果不是当年在县上因为“文革”搞得“臭不可闻”,怎么也不会削尖脑袋往市里钻。后来在省里受到了“排挤”,他是被“反作用力”弹进了北京。老许说优点和缺点是相伴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犯错误”跟犯病是一个道理,不能讳疾忌医,不能报喜不报忧,这些所谓的“反面证照”,所引出的效果一定会是正面的。

许善斌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正与反的辩证法,是因为收藏界至今还存在歧视“反面文物”的现象,我们曾经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把兽分成猛兽和益兽,藏品也有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想当年谁收集敌人的东西就意味着通敌。现在政治风险已不比从前了,可是思维中的习惯势力还很强大,“反面文物”仍有难登大雅之堂之虞。

许先生的话我亦有同感,我20年记者生涯有10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当年也面临着许多拍照方面的框框,属于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场景一律不让拍,我偷偷地拍了一些“负面”的照片。如今数以万计的“正面”与“负面”的照片,组合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文革”历史,这些照片编入我的环球影展和《红色新闻兵》画册,受到国际媒体的赞扬,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善斌先生所收集的证照中,许多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产”。

 

                2007年1月写于纽约无为斋

后记

我作为退休老人,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现在又多了一种“天伦之乐”,我收藏证照、研究证照。我把证照当成自己的“孩子”,已经有3000多个“孩子”相伴,这种快乐是别人没法想像的。

传宗接代曾经是家庭中的大事,我在尝试另一种“传宗接代”,就是把这些“证照”传下去,带着我的思想和感情传下去,这种“传宗接代”比真事更有意义。

为了让这些“孩子”有出息,我通过写书把它们带进社会,于是就有了那本《证照百年》,第一批300多张证照走出书斋,伴随着一本本书走进千家万户;现在《证照中国:1949—1966>>也要出版了,第二批400多张证照将奔赴各地,给陌生的朋友送去快乐。

我抚养这些“孩子”没少吃苦,也没少受穷,我爱它们胜过爱自己。这些“孩子”跟我没有“血缘”却有人缘。人们都说文如其人,岂不知也是“藏如其人”,作品和藏品都继承了“父母”的个性,想知道作品和藏品属于哪个作家和收藏家。完全可以用特殊办法搞个“亲子鉴定”。

上面说的是从收集到研究到开发证照的事,我下决心将证照的社会化进行到底。就在我为《证照百年》的出版发愁的时候,有幸遇上了北京正源图书公司的陈德音先生,在他的指导下我把书稿进行了“回炉”,又经过他的梳理和包装才变成了现在的英俊模样, 《证照百年》经过了“蓬头垢面”到“改头换面”的过程。此时在陈德音先生的启发下,我又开始了《证照中国》的写作,陈德音先生又成了我新作的“教练”。

《证照中国》后来的“伯乐”是北京天下书图公司的张万文先生,他巧妙地对这本书进行“减肥”,而且把时间定位在建国之初到“文革”之前,去掉了许多节外生枝的事,使这本书更苗条更好看了。此外,还要感谢华文出版社的吴晶女士,她为本书的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感谢陈德音先生,感谢张万文先生,感谢吴晶女士,没有他们的呕心沥血,就没有这两本书的面世。

我很幸运,前进的路上不断有好人相助。我的运气特别好,就是不去找好事,好事也会找到我,当初我开始收藏证照的时候,被人讥笑为“小儿科”,想不到过了十年以后,“小儿科”成了“金娃娃”。

              许善斌

              2007年1月于北京方庄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证照收藏第一人集十年之功的心血力作。北京目前正在大踏步地前进,这无疑是必须的。但与此同时,旧事物也消融得过多过快。这样下去,又将给我们进一步的前进带来阻碍。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研讨本书作者的工作,同时也评价本书的出版价值,当是一件非常重要与急迫的事。——徐城北 (作家,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别看是一张小纸片,其中却蕴涵了无穷的信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老许经常要跑博物馆图书馆,去研究它们,细细品味。——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10年过去了,老许算得上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证照收藏大户了,然而收获名声的同时,他也为此搭上了全家省吃俭用下来的所有积蓄近20万元……最近,老许玩收藏又出了新招儿:写书。不过不是编别人的故事,而是写自己的收藏心得。在票证的大千世界里看世事变迁,在自己的收藏故事中寻找快乐。——中央电视台《记忆》栏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证照中国(1949-1966共和国特殊年代的纸上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善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1146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1
17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