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远古及夏商周卷)
内容
编辑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

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

本卷选取远古及夏商周时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内容推荐

本丛书分卷:自远古至民国,按历史时期分为15卷。

书中收取历代名人:280人。

书中收入名人及胜迹照片:4700幅。

全书总字数:420万字。

这套丛书,从单篇上看是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写单个名人的,从框架上看又成通史的传论整体,它不追求考证的索隐钩沉,却指望富有思想见地,又有文学的可读性;书中既见历史沧桑,又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它从人的角度构成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一部生动的中华民族英雄史诗。

因而它是承载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微缩典籍——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情趣。

本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创意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遗存相结合,从胜迹视角切入写历史名人,从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名人胜迹着眼,晾望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风貌、历史文化。——新颖。

二、全套书伴以难得的遍布天下的名人胜迹图片,有据且又形象地昭示历史名人的行踪和生平业绩。作者以无以计数的足迹,掠过繁华闹市,历尽穷乡僻壤,去寻觅被尘封的先人的斑驳足迹,去采撷被掩藏的先人的淡漠旧事。——出奇。

三、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写真实的历史;摈弃脸谱式漫画式框框,写真实的人;展示先进文化的感召力,着力揭露封建文化的劣根性。——脱俗。

四、生动的表现手法,把千年的沉重历史,在瞬间轻柔地回放在面前;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是戏说,到处有戏;活脱的人物性格刻划,描摹出各异的血肉之躯,人微表里。——好看。

目录

取火种告别茹毛饮血 开天地创造人类文明

中国第一皇 燧人氏

中国第一皇/商丘:史记和史迹/神话传说:太阳

公主/史学考证的燧人氏

千古文明渊薮 华夏民族祖根

三皇之首 伏羲氏

补天造人环宇 开天辟地称皇

人祖 女娲氏

三皇五帝/伏羲的形象——从神话中的主神到民族文

化的始祖/八卦是瑰宝/首创文字/制婚娶,养六畜/

伏羲是人不是神/天水伏羲庙和画卦台:羲皇故里/准

阳太吴陵:紫禁城气派/万荣后土庙:女娲的形象/河

津高襟庙:抟土作人/平定浮山:炼石补天/风陵渡:

女娲墓的灵异/西华女娲城:娲皇之都/涉县娲皇宫:

女娲古迹一绝

耒耜劈开天地混沌 嘉禾结出华夏文明

三皇之二 炎帝

“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神农的故事/宝鸡神农

故里炎帝陵/随州神农故里——厉山/炎陵县炎帝陵/高

平炎帝故里炎帝陵/先农坛:炎帝的祭祀

中华创世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三皇之三 黄帝

新郑轩辕之丘:黄帝故里/战蚩尤,联炎帝,一统天下/

中华文明始祖/涿鹿:千古文明源头/黄帝陵:千秋祭祀/

黄帝是旅行家

同为中华始祖 功与炎黄并称

战神 蚩尤

战神蚩尤/史前酷刑·蚩尤尸骨撒神州/蚩尤祭祀

——天匕人间/儒家把蚩尤妖魔化/古代科技文明开创者

治代结绳扶宇宙 文成书契整乾坤

字祖 仓颉

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一圣”是“凭臆之说”/仓

颉造字的故事/仓颉造文字,后人造胜迹

黄帝王朝的后续 五帝

五帝之一 少昊

五帝之二 颛顼

五帝之三 帝喾

五帝之四 尧

五帝之五 舜

凤鸟图腾/曲阜少昊陵/颛顼与共工之争/政

治改革/内黄二帝陵/帝喾的传说/临汾尧庙:

历史赞歌/大悲惨时代的大苦大难/谋杀——破解

“禅让”神话/骗局——“天下第一大孝”/“巡

狩”——放逐的代名词

神人叠合文化演进 农业事功历史唱传

农圣 后稷

感生的肉球球——弃/后稷农功/稷祀文化遗

迹/社稷坛:疆土、丰收的象征

江淮河汉思明德 精一危微见道心 

第一王朝开国君主禹

奇特的出世/大禹治水/跨进青铜器时代/

夏王朝的建立/绍兴大禹陵/禹治水有关的文化遗

迹/赘尾:隧公■证明了大禹的真实存在

闹革命为改朝换代 以暴力图扭转乾坤

第一个武装夺权的君主 汤

庖厨怀天下 平民政治家

 媵臣宰相 伊尹

夏桀无道,酒池肉林/从媵臣到右相/“十一征而

天下无敌”/斟鄂一亳:汤武革命/西亳:鼎迁于商/

流囚太甲/汤的仁慈——网开三面/汤的残暴——建筑

在血祭、人殉基础上的商朝社会

玉骨不随尘土尽 还留血影照千年

逆耳批鳞第一人 比干

批鳞沥血/比干剖心的神话/卫辉比干墓:天下

第一庙/财神比干

金樽美酒千人血 玉盘佳肴万民膏

亡国之君 商纣王

亡国之君/妲己误国/嗜杀成癖/贤良去国/朝

歌:西伯灭商

八百周基无足贵 千秋俎豆有余香

吴邦始祖 泰伯

梅里:三让天下,南奔荆蛮/锡山泰伯庙、泰伯墓:

至德流芳/千秋余香

老却英雄似等闲 人生八十始峥嵘

谋略家鼻祖 姜太公

引子:卢泰愚寻根/姜太公传奇一一袖里乾坤/磻

溪:姜太公钓鱼,人生80始峥嵘/贿赂史上的鼻祖/牧

野:太公杰作的神奇战役/“红颜祸水”/营丘:百龄

诸侯/《六韬》:开天辟地的建树

西伯乍起千秋业 文王菱里演周易

西周奠基者 周文王

牧野伐纣谁标炳 大周八百史垂青

西周建立者 周武王

姬昌称王独立——个极具震撼意义的事件/菱里城

第一座国家监狱,《周易》的摇篮/磻溪:渭水访贤的故

事/向商统治中心步步逼近/灵台:沟通天人之际/

朝歌:武王伐纣——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大行封建/

周武王与茶

宗国馨香传永世 尼山统绪本先型

周礼之父 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执政伊始的政治危机/周公

东征——牧野之战的继续,奠定几百年西周基业/封藩

建卫,拱卫周王室/洛邑:营建东都/制礼作乐——开

创礼乐文化的先河/周公继承武王之位,安然地坐在天

予之位上听政/周公与龟卜——虔诚地骗人

狼烟喷礴美人笑 无人知是江山哭

怠权极欲的君主 周幽王

可怜龙廷弃婴女 定格骊山烽火台

被骂为红颜祸水的美人 褒姒

摆在周幽王面前的是一个极度动乱的世界/褒姒神

话——龙涎感孕的弃婴——美女的力量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骊山:烽火戏诸侯/镐京:烽火烧掉了西周王朝

后记: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鸣谢

试读章节

“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

所谓“人物炎帝”是指从历史的视角来认识炎帝,认为炎帝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即真有其人;所谓“文化炎帝”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认识炎帝,认为炎帝既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时代的象征、始祖的象征。由于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考察炎帝,所以,也就产生了炎帝是人还是神,炎帝与神农氏是一人还是两人,炎帝与烈山氏是否一人,炎帝生葬地以及炎帝时代的界定诸分歧。

从“人物炎帝”到“文化炎帝”大致经过了3个演变时期:

(一)“人物炎帝”——春秋及其以前。记载炎帝的历史文献,现在能看到且比较早的是春秋时期的,有3种4条:《逸周书-尝麦解》、《左传·昭公十七年》、《左传·哀公九年》、《国语·晋语四》。

司空季子日:“……昔少典娶于有蠕,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若将上面的几部典籍的文字连缀起来,从中可以看到炎帝大略的生平事迹:其父族少典氏,母族有蠕氏,诞生、成长于姜水,与黄帝为“兄弟”。因其与黄帝的居住地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故而姓姜。他在部落中的职务为“卿”,工作为“火师”,并因“火纪”而得名“火(炎)”。

将炎帝的事迹加以归纳,可以看出,炎帝的功绩主要有3项:一是“火师”,即保管火种者。由此知道,炎帝可能将火应用于农业,发明了“刀耕火种”。二是从后世人们添加的“帝形”号来看,是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因古代祭祀要用到火,“燔柴以祭天”,故而称“炎帝”。三是辅佐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炎、黄、蚩3部落联盟,建立了华夏集团。炎帝为华夏始祖之一。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诸书均未提到神农氏、烈山氏等。可见炎帝与神农氏、烈山氏并非一回事。依此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人们传说的炎帝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无一点儿神性的味道。

(二)“人物炎帝”向“文化炎帝”的过渡——战国、秦汉时期。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录的《竹书纪年》,首次将炎帝与神农氏相连,称为“炎帝神农氏”。随后由战国时人编撰,成于战国末年的《世本·氏姓》篇再一次写道:“姜姓,炎帝神农氏后。”到了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经》里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种天下日神农氏。”将炎帝与神农氏放在一起连说。之后班固的《汉书》、王符的《潜夫论》亦出现了将炎帝与神农氏相连的文字。《潜夫论》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姓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王符很清楚地将二者视为一人,并将炎帝视为神农时代的一个古帝的名号。炎帝与神农氏的合户,标志着炎帝的事迹放大了,将“战国、秦汉间陆续出现的神农事迹全给炎帝收受了”。炎帝的时代就不是与黄帝“同时”了,而是先于黄帝,且加长了。这样一来,“人物炎帝”,具有了文化的意义。进入了“文化炎帝”的范畴。

其实,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大量的古籍中,未将炎帝与神农氏合户的还占绝大多数,均未将二者连在一起。即便在同一部书里,炎帝、神农氏亦是分开的。在写到二者的事迹时,亦是分开的。说到发明农耕、医药、交换、音乐等均为神农氏,说到火、战争则是炎帝。

司马迁虽未在《史记》中对炎帝和神农氏做专门论述,这可能与他看到有人将炎帝与神农氏相连不无关系,但在《五帝本纪》、《秦本纪》、《封禅书》、《历书》等卷中都提到了炎帝和神农氏,但均是分开来说,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炎帝与神农氏完全不是一回事。

东汉初,郑玄在注《礼记·祭法》“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时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开始将烈山氏与炎帝挂钩。另外,汉代高诱在注《吕氏春秋·古乐》中将炎帝与朱襄氏相连。《左传·昭公十八年》注又将炎帝与大庭氏相连。另外,还有将炎帝与连山氏、石耳氏、魁隗氏视为一个氏族部落或一人的。炎帝成了多个古帝的化身。

(三)“文化炎帝”——西晋至今。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其所撰的《帝王世纪》里,对上起远古帝王,下至汉、魏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大整合。在说到炎帝时,他将神农氏的事迹置于炎帝的身上,将二者完全视为一个人,为炎帝编写了一份较为详细的“自传”。将其降生、生地、妻子、儿女、世系、事迹、葬地、迁徙等都涉及到了,并赋予了炎帝较为浓厚的神话色彩,如“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等。至此,可以说完成了战国、西汉以来从“人物炎帝”到“文化炎帝”的过程。

不仅如此,皇甫谧在其笔下,在继承郑玄“烈山氏炎帝说”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说:“炎帝神农氏……继无怀氏之后,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神农氏起烈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此外,晋的另一位学者杜预,在其《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中亦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厉山在湖北随州北四十里。”除了引郑注外,还确指了厉山的位置。这样一来,使炎帝的事迹变得更为复杂起来,炎帝的生地由“姜水”一地而变为两地,随州厉山亦成了炎帝的出生地。同时皇甫谧又说炎帝“葬茶陵”,今日之炎陵县,亦出现了较为密集的炎帝传说。

在《帝王世纪》的影响下,以后出现的古籍中,则基本上是将炎帝与神农氏视为一人,凡提到炎帝或神农氏都属于“文化炎帝”的范畴,而“人物炎帝”则完全隐藏于“文化炎帝”的背后。其中唐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南宋罗泌的《路史》在引述皇甫谧之说的基础上,对炎帝的事迹做了更为系统的记载,其影响也较大。尤其是《路史》,对前人来了个集大成,以七八千字的篇幅对炎帝事迹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并赋予了炎帝更多的“神性”。不仅如此,《路史》等有些古籍中,还把炎帝与祝融、蚩尤(阪泉氏)等相连,使炎帝的生平中又有了祝融和蚩尤的事迹。

在此期间,除了古籍中的记载之外,民间关于炎帝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许多可以说是神话故事)都讲的是“合户”了的炎帝,即“文化炎帝”。如在宝鸡地区民间流传的“炎帝降世”,说炎帝降生后,头上长角,身上生疮,炎帝母安登抱上他到九龙泉“洗三”(洗澡)。刚把炎帝放进泉水,便从泉底游出9条龙,向他身上喷水,顿时,炎帝头上的角没有了,身上的疥疮没有了,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炎帝见风而长,3天能说话,5天能走路,7天能下田干活。在这则民间传说里,更多的赋予了炎帝以神话色彩。在湖南炎陵、山西高平、长治等地区也有类似的炎帝降世的民间传说。有关炎帝发明创造方面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了,如“炎帝抱太阳”、“神农寻五谷”、“神农种五谷”、“炎帝祈雨”、“神农鞭药”、“炎帝择婿”、“降牛耕田”、“炎黄联姻”等等。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版本。这些民间传说,虽则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有些甚至荒诞不经,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炎帝”的形象,使炎帝更具有了文化的意蕴。

随着2000多年来文人、民间的相互传说、演绎,“层累地造”,使“人物炎帝”完全走向“文化炎帝”。“炎帝”之名已不再是《左传》中以“火师而火名”的那个具体人物的名字了,而成了内含“人物”、“氏族(或部落)”、“时代”等的多种文化的集合称谓,其身上负载着神农氏等多个古帝的事迹,甚至其身上的“神性”,要多于“人性”,即演变为纯粹的“文化炎帝”了。今天所认识、所研究的,就是“文化炎帝”。

P40-43

序言

这是一部引人人胜的好书,又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

全书从传说的燧人氏、三皇五帝到孙中山等民国人物,共选取280位名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宗教到艺术、医药等各个领域。他们中有爱国者、民族英雄、清官、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这样为国为民作出积极贡献的正面形象,也有暴君奸相、贪官污吏这样祸国殃民的反派形象,使我们在阅读中,在讴歌正义、批判邪恶中受到教育,如实了解历史的真相,也如实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如实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写法,符合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精神。

在写法上,全书以历史与旅游相结合,以名人胜迹为切入点,连缀名人掌故、传说趣闻;在表现形式上,人物和胜迹照片与生平事迹相结合,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当然,趣味性并不是全书唯一的特点。作为历史撰述的一种新的尝试,综合性是她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全书集历史、文学、地理、旅游诸学科于一身,还追求古今一体,中外兼通,融会百家,探索心灵,辨析学术的效果,试图通过名人胜迹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这就在引人人胜的同时,又使全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总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我们是谁?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属于怎样一个民族?我们拥有怎样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能否在新的千年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些问题都与我们拥有怎样的传统有关。所谓传统,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历史上传留下来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或日文化遗产。其中,有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有散落各地的历史遗迹,有博物馆里的精美文物,还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当然,也有仅供视听的述说、仪式、表演,等等。所有这些,就是我们的传统,就是我们寝馈其间、日用而不知的生命资源,就是涌动在我们体内的热血,就是民族精神赖以生成的根基。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也是今日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知识不但构成了基本内容,还起着精神指导的作用。而在历史知识中,关于历史人物的知识,关于历史名人的知识,又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造就了众多历史名人,这些名人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产儿,又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创造者中的突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读过这部书,通过众多名人事迹,自然会对我们所拥有的文化传统,对我们身上所潜存的文化素质,增加一分感性的认同,对某些人来说,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理性自觉。

在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时常会遇到异邦人,不必是非常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会听到他或她讲述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向我们展示另外一个民族的精神禀赋。他们往往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说到妙处,竟可如痴如醉。我们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可是,我们究竟能有多少人可以说出自己的文化,到底能说出自己民族文化的多少内容呢?读过这部书,比较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很自然地会有一种由衷的骄傲:哪_个民族能有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哪一个民族能有如此连续而辉煌的创造历程?想到这些,我们就会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信和自豪,就会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信心。这就是本书的教育意义所在。

此外,在提高文化素养,高扬现代民主精神,增强现代人类精神等方面,阅读这部书也会有所收获。

当然,对这部书,我们在阅读时也必须以合理的态度看待其文化价值,不能期望她完成所有本该由家庭、学校或教材承担的任务。因为她的内容毕竟包含着许多的传说、趣闻、逸事,有些记载应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想象和道德教育的价值,但究竟是不是信史,能不能拿来作人物评价的史实根据,还须经过专家的审慎考证。这是要请读者在阅读中时刻注意的。  总之,这是一部引人入胜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热切盼望作者写出更多这样的好书,也盼望出版界多出这样的好书,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7年5月21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有些话是“老调”的重弹。

“人生路漫漫,一步复一坷;但得不停滞,回首笑自多!”当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华名人名胜”的稿件时,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时写的这首小诗,它是我写作的写照,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蓬莱仙境;也许是因为成长在有着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古迹的五朝古都;也许是因为有过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个“王行国”的名字——意味着对祖国的山河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探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为中华山河立传,为炎黄风流讴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为“立传”,为“讴歌”,我选择了“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名人名胜”的学术概念,赋予了它科学的内涵,在《地理知识》、《地球》杂志上和中国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这人有个特点,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到底,山东人嘛,说好听了是“执着”,说不好听了是“固执”,说什么都行,反正我认准了的事就非干不可,要干就非干得有点模样不可。

于是,我从“见铅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钟情的还是这部关于“中华名人名胜”的书。

它纵向串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横向串连了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山河的壮丽。

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拍照片,要搜集和研究资料,要发掘名人和名胜的关联,要撰写和进行编辑加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个人搞起来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艰苦。

近50年的时间里,我收存了卡片44万多张,分成了1000多种类别,装在了3个高高的卡片柜里。这些资料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能撰写出这本书的基础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这本书是以照片为基础,而这些照片都是我从1981年以来亲自拍摄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来共有5万多张胶卷片(近年拍的数码片未计),也是满满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钱的问题,我是个靠微薄工资吃饭的人,

于是,常常遭遇尴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虽然涨了几次工资,经济上好了一点,但还没钱买相机。一次要出差,心想借这机会照点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壮了壮胆到了个亲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机用用,谁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说了。后来还足一个老同学救了急。现在想起来,那傻瓜照相机不过才200元钱,跟我现在的“尼康”没法比,可当时都穷,宅贝着呢。

照相都是自费,从未沾过公家一分钱,总得算计着花钱。出去不能像别人那样遍尝当地的名特产品不说,一个景点常常是照个一二张“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这一生再没有机会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后来有了稿费做摄影“基金”,才有了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难处。

对于那些著名的景点,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一般不为人知的叽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踪寻觅,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劳往返。有的因为资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费了不知多少书贵时间。

岳阳的小乔墓,载有多少风流佳话,多少书上都写得活灵活现,地址也写得确确凿凿,然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却遍寻不见,最后是一位中学教师带我来到校园里,指着面前的菜地说:“那就是!”(报载近年已复建)

长沙的贾谊故宅,在旅游交通图上占了好大一块,该是有丰富内涵了,结果乃是幻觉一片,那一带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问留下来的。

北京的于谦祠、康有为故居,都在门墙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然而也仅此而已,两处院落里加盖的小房如迷魂阵似的到处“曲径通幽”。

南京的颜鲁公祠、林则徐故居,我当年费尽周折找到的时候,是连标志也没有的大杂院(近年有修复)。

陕西宝鸡市的神农祠,《中国名胜词典》上明明写着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们顺着渭河南岸从上午转到下午,转了好几个来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个“峪家村”,真让人丧气。最后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编资料的人误把“泉”字写成了“家”?你说上哪儿说理去!而找到的神农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问简陋的红砖小房,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书上介绍的建筑,和心日中的伟大的先人挂上号。

如今出门常常令人神经紧张,小偷是防不胜防,不免给我制造点麻烦。在北京,放在车后架上的书包不翼而飞,里面装有一架不错的相机。

在成都,我两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睐。第一次还算幸运,在通往火车站的16路车上,我上衣兜里的记者证和几十元钱便宜了小偷。两年后的1987年,再次经过成都,我备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嘱咐我:“王老师,这回可小心点!”结果更惨。还是在16路车上,只坐了4站地,我紧紧夹在腋下的摄影包,被人从后面割了个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长变焦镜头没了。我都快晕了。这是我出门前刚刚跟别人借的啊!回家后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后准得乐坏了,说这个王行国真好,不远千里又给我送个长变焦镜头来!”

尴尬。

平头百姓,要想做点事情,完成点事业,没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从小练就的吃苦本事。(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只是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话题,那要说起来比这篇文章还长。)

诸如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经常夜里1点半上床睡觉,等等,等等,我已经没意识到这是困苦,更说小上是牺牲了。

有时是租白行车跑路的,在豫北内黄的沙荒地上,车子不仅不能骑,连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车骑人。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赶上什么样的地疗就住什么样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赶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幸好还有个临公路的小饭铺,老板给安排了个“单间”,床铺像摇篮,房门得用木棍顶着,倒是省了钱,4元。

过去买票难,乘车难,一次登车一次拼搏,场面紧张激烈,令人心惊胆战。

武则天的广元,李白的江油,我是从西安赴成都的中途采访的。这种时候总是要付出合弃卧铺的代价,再上车是连摩位也没有的,能有立足之处就算不错。

采访李白墓,是从南京去的,要先到马鞍山,再转当涂,再转青山。归来已无车,只好迈开双脚量地球,同时不断地伸手想拦过路的卡车捎脚。谁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自行车来。

“同志,我赶车晚了,劳驾用一下你的车,我带你一段路!”

天无绝人之路,真遇上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您岁数大,我带您吧!”

还有“血的代价”。

1988年,在西安开完会,回程想就道在洛阳作点采访,便没买回京的卧铺。时近中午,火车行驶到陕西、河南交界一带,我正低头看书,突然一声巨响,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一滴滴的鲜血滴在了我的脚下。

啊,是从我头上流下来的,当时我还没觉得痛,但是不一会儿血就流成了片,脸上也“花”了。

顿时全车厢都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乘警、车长也都来了。原来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车,让我赶上了,2寸见方的石块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脑门上,没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熬到了洛阳的医院。大大告诉我,我的伤口比较大,要缝合,但头上不能打麻药,叫我“克服着点”。我躺在手术台上,“克服”着剧痛,觉得大夫大约是在练纳鞋底子的手艺。

我的头本来大,平时就难得买到62号的帽子,现在缠上了纱布,头更大了,找来一夫堆帽子也没一顶能戴的,最后只好把医生戴的白帽子撕个口了罩在头上。我在洛阳坚持按原计划拍了照片,顶着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个一个‘穆斯林’!”

那年,在青海,我去盂达天池。顺着黄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岖,天公也不给脸,下着蒙蒙细雨。突然,在一个急转弯处,车一下子撞到了左边的悬崖上。我没有思想准备,头撞到了前座上,满脸是血,瘫成了一团动弹不得。眼镜坏了,相机头也变了形。突然的变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书吓得不轻,连忙下到黄河深谷里弄来水给擦洗。还好,是伤了鼻了。再看车,是刹车折了。亏得是撞在了左边山崖,要是右边,黄河深涧就会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回到西宁,邀请我考察的副省长一听到这情况,马上从开着会的会场上赶了来,对躺在床上双臂还在疼痛的我说:“王老师,还去吗?不去了吧!”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最后,这位副省长亲自找了一辆车,点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经常跑野外的老司机,总算一路顺风。

在北京,一个大雪天气,刚拍完黄花城归来的路上,由于司机对道路不熟,碰上一个拐弯加下坡的地方,司机刚说“不好”,车就往旁边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树上了,车头凹进去了一大块。还好,这棵树帮了忙,要没它,车就翻到沟里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人没受伤,但车是罢工了。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放眼四顾,一片茫茫,谁来救我们?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了电话。儿子和一个亲戚开来了车,把我们搭救了出去,这时,天已经是全黑了。

从天而降的惊险。在司马迁的韩城,拍摄明清民居党家村时,一辆车闸失灵了的手扶拖拉机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坡上飞驰而来,撞进了迎村口大门旁的围墙里。拖拉机从老伴旁边擦身而过,老天爷保佑,我们安然无恙,却留下骇人的“后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几个景点,多拍几张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归,只要还有一丝能见度,我都不肯离开。而把赶路的时间留给了夜晚。

在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时天就已经全黑了,可离高速路还有一段距离呢,上了高速路,离住地西安还有120公里。这种情况多得是。

从华山往西安赶,走到半路,车堵得一蹋糊涂,两面的车都有几百辆,开着大灯,两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光带,情景“壮观”极了。

秦岭大山里,在摸黑赶夜路,领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边悬崖、一边深涧的胆颤心惊之后,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睁睁地看着前面50米外的“甘肃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马路,就是过不去。四面大山,阴风阵阵,靠着车里的空调驱寒,硬是在车里呆了24个小时零7分钟。“度日如年”的成语,算是体会得够深刻了。

还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让拍摄的名胜,就不便说了。

岁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经历,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故事。

在这些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华名人名胜》(香港版,上下卷,55万字),《五千年华夏名人胜迹》(51万字)。

又是8年的撰写,成了《中华名人名胜图典》,成了它的姊妹篇《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我一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现在,面对已经完成的庞大的“中华名人名胜”书稿,凝视着那一张张灌注着我心血的照片,翻阅着那一笔笔我书写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迹,感到了我心脏的搏动。

我教过地理,研究过旅游资源,学过中文,喜欢历史,爱好摄影,当过编辑、记者,有组织驾驭资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写“中华名人名胜”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识能力的结合点,使我获得发挥才能的乐趣。

“名人名胜”装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倾注着我的情爱。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创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续。

王行国

2004年12月于晓园山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远古及夏商周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行国//夏培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1613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8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