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共15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学术论丛”(12卷)的续编,该书紧紧围绕女性主义的关注和社会热点行进了详细的阐述,并以性别平等为基本价值理念,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叙述诠释女性主义学术观点,从不同侧面展现女性主义学术情状。本辑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日常阅读的可受性和可感性。

内容推荐

《她们撑起了大半边天——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透视》

作为首部关于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研究的著作,本书在查阅大量资料、纵向和横向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个案与综合研究、国内外比较和男女比较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指出,中国女运动员的成功是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是国内外的政治风云、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以及体育方针政策和国际体育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综合的产物。

《情色之美》

网络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女性主义进入了博客时代,在这个全新的话语场地,视觉情色对于人们自我认知的影响尤其巨大,本书由男人研究、美丽之裸女和情色品史三部分构成,涉及性的美学境界和艺术对于性的尊严表达,身体和自我处境的探讨令本书趣味盎然。

《国际人权鲁法律和中国受虐妇女现状》

本书旨在研究在国际人权法中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是如何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以及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探讨了在经济改革背景下中国妇女和中国政府如何理解家庭暴力这一概念,政府及有关机构如何在政策和实践中处理这一问题,书中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妇女对“权利”这一概念的诠释,并评估社会帮助体系的作用。

在国际层面,国际人权法应依据妇女的真实生活体验做出修改,针对家庭暴力制订政策及可行性强的国际公约,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有义务将国际人权法转化为国内法,并改进执行部门的工作。执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相关工作人员转变观念,并通过他们转变受虐妇女对家庭暴力的看法。

《女性主义与残雪小说中的“自我”》

本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残雪的小说,希望将其放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语境中进行再定位。在残雪小说文本所体现出来的庞大思想资源中截取与女性问题相关联的要素,通过“女性主义”的观世方式,力图在由此而延伸出的更大背景下来讨论女性及其现代定位,同时涉及到性别的社会角色、性、权力流动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方式,着重讨论残雪小说作品中的性别议题,再现性别主体追求在残雪作品主题中的重要性,从一个崭新的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中国女作家在自我问题上的思索。

《微笑的话语行动——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文集》

全书分为女性主义之根、之枝和花叶三部分,意在形象地反映女性主义植入中国本土语境的话语生长状态,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女性主义的本土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在每次开放的沙龙空间中通过对话方式表达出来的。

呈现在书中的选文,以专家演讲和听众提问、对话交流并构,再现了沙龙的现场感,读者可在视听感觉之中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温和的微笑和锐利的思想是本书探讨两性关系重建和更为深入复杂的中国现实问题的特色。

《女性叙事与记忆》

本书是作者多年所做的女性口述史、访谈、个案研究和个人田野调查笔记精选。全书由女性叙事(口述的和文本的)、对女性通过叙事所表达的意义和抗争进行的解读、对女性叙事策略以及记忆的建构和被建构的分析三部分组成。历时从生于20世纪之初、正处花季的女大学生到“80后”女大学生,涵盖时间近百年;她们的社会身份从游弋于“职业妇女”和“全职太太”之间的女性、虔诚的女基督教徒、女传教士、农村女民间歌手、文革期间的“铁姑娘”、女工、女干部到女大学生,她们的叙事和记忆为我们展示了近一个世纪女性丰富多样的体验以及不同的生存、适应、抗争模式,这些是我们从历史大叙事中所读不到的。阅读她们的叙事,仿佛触摸着历史细腻和柔软的细部。我们会发现,世间最具阅读魅力的恰恰是那些非常个人化的私人记忆。在太阳照不到的

《地方行走》

尽管这本集子天上人间、自我他人、社会自然面面俱到,但它只追求一个目标:公正、关怀与爱,使男女两性都能像大自然中的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样拥有自己绽放的时空。这既是女性主义学术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我总在憧憬着一天——那时,男女两性都能够在开阔的地平线上平等地、尽情地享受生命的美好、享受爱的慰藉和心灵的自由。一想到这里,我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带入浩瀚的宇宙,在那里飞翔、飞翔、自由自在地飞翔……

《台湾性/别研究演讲集(上)》

近年来台湾的性/别解放运动在本地特有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脉络中的发展,带给性/别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者非常丰富的现实要求,使得台湾的性/别研究循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学术轨迹发展出特殊的论述形态。本书以演讲的形式表达性政治的理论与运动蕴涵,也从性运动的立足点分析了台湾社会的发展,记录了性/别研究室核心成员在台湾社会现实中发展出来的学术研究和问题意识,更记录了两岸女性主义者的历史性对话。

《台湾性/别研究演讲集(下)》

近年来台湾的性/别解放运动在本地特有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脉络中的发展,带给性/别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者非常丰富的现实要求,使得台湾的性/别研究循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学术轨迹发展出特殊的论述形态。本书以演讲的形式表达性政治的理论与运动蕴涵,也从性运动的立足点分析了台湾社会的发展,记录了性/别研究室核心成员在台湾社会现实中发展出来的学术研究和问题意识,更记录了两岸女性主义者的历史性对话。

《生存在边缘》

性别(gender)是本文集的核心概念,主旨在倡导性别平等,“挑战主流”,涉及妇女参政、妇女平等工作权、性别主流化、性别审美、性别培训等议题;“身份认同”,涉及性别角色、母亲论述、男性困惑和男性教育等议题;“性别暴力”,涉及家庭暴力、情人暴力、性骚扰、出生性别比失衡等各种基于性别的暴力;“警界审视”,涉及警察干预家庭暴力、处理针对女性犯罪的态度和行为及女警察不可或缺的价值;“打破沉默”,涉及性、性倾向及性小众的平等议题;“参透俗套”,涉及笔者在影视与平面阅读中感悟到的性别议题。

《走神的眸子》

本书作者是多年来活跃在中国妇女民间组织的资深记者,她把自己经过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启蒙喚醒了的社会性别意识——“用妇女的眼睛看世界”称为“走神的眸子”,用这双“走神的眸子”细致生动地记录下被男权文化忽略、漠视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并将目前公众还很少了解的社会性别理论匠心独运地隐入其中,柔墨犀锋,耐人寻味。通过作者对中国女性纷繁斑驳生活的实录,读者可从中管窥出中国女性在改革开放前后尤其是1995世妇会后自我发展的进程和轨迹。

《尴尬的温柔——女性学与本土经验》

本书从女性学视角审视传统文化与妇女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女性生存状况。作者用随笔和论文的形式表述了对女性的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同时表述了一位女性主义学者对传统文学、人才学管理学的重新思考。在社科研究领域内,具有人文科学前沿性和对这个领域的新的拓展。

如何认识我国在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妇女生存状况和问题?此专著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运用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方法,着眼现实妇女问题,寻根索源,着重对中国本土的妇女观念进行考辨和梳理,使该课题具有多维价值取向,既具有理论创新又具有现实意义。

《寻找她们的故事》

本书是作者十年间游走于传媒、性别研究和妇女运动“三界”的旅途札记,更是与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女性的心灵沟通。

“两双眼睛看传媒”,带你去窥破媒体编织的性别符码。“女性主义是复数的”,让你结识世界各地为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而奋斗的人们。“文化漫游者的遐思”邀你同行,去思考、探寻多元、多彩和公正的性别文化。

就让我们随作者一道,踏上“寻找她们的故事”这一奇妙丰实的旅程。

《反全球化运动研究——从构建和谐世界的视角分析》

全球化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我们生活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们无处遁逃。

从美国、加拿大、欧洲到澳洲,再到南美、南亚、东南亚、非洲,从不为人所知到人所共知,反全球化运动波澜壮阔、世人瞩目。

反全球化运动是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群众运动,它代表了一种的责任,也预示着一种的命运。目前的全球问题,需要有人担当。

和谐世界将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有机统一的平台,它是全球化趋于完善的方向,也是反全球化更富有建设性的一方向。

《睡美人如何醒来》

这里收入1990年代中期以来作者在国内外有关女性话题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思。“故事新解”从一些很有趣味的轶事谈起,以不同的视角回顾和评析一个世纪以来妇女生活的变迁、社会思潮和妇女运动的走向,“管窥全球”包括在美国、北欧、东南亚的见闻感受,介绍国际妇女和性别的社会热点和思潮走向;“邂逅女人”中,作为记者和性别问题研究者,作者描绘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解析表象”时,作者揭示了性别和妇女的主题如何反映在传媒这面镜子之中;“我是目光”,尝试从女性主体的立场看待生活、艺术、哲学、社会议题,包括容貌的意义、亲密关系、全球化等等。

目录

《她们撑起了大半边天——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透视》

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总序

前言

摘要

绪论: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意识形态、社会、性别与中国竞技体育

 一、概述

 二、研究方法

 三、妇女、性别与体育文献综述

 四、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概述

 五、各章介绍

第一章 建国初期我国女性、社会和体育

 一、共产主义体育的管理

 二、体育专业化和女性解放

 三、国际认可和前苏联影响

第二章 “大跃进”前后的女性、社会和竞技体育(1957-1965)

 一、政治目标和女子竞技体育

 二、性别文化和训练负荷

 三、“人跃进”、国际冲突和全运会

 四、“大跃进”后的调整和变化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女性、社会和竞技体育(1966-1976)

 一、红卫兵运动、女性和体育

 二、女性解放、样板戏和运动员

 三、上山下乡运动、教育和运动队

 四、竞技体育复苏、“乒乓外交”和“体育革命”

第四章 改革开放期间的女性、社会和竞技体育(1979-1989)

 一、改革、多元化和竞技体育

 二、“对外开放”,爱国主义和奥运战略

 三、体育、成功、地位和挑战

 四、高等教育、职业选择和竞技体育

第五章 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女性、社会和竞技体育(1990- )

 一、奥运会与全运会

 二、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

 三、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

 四、女运动员和女子竞技体育

第六章 兴奋剂和新中国女子竞技体育

 一、兴奋剂文化与反兴奋剂运动

 二、兴奋剂的背后

 三、权力下放和兴奋剂违规

 四、兴奋剂、丢面子与中国女子竞技体育

第七章 体育和女性形象的树立:对抗与征服——优秀女运动员的案例分析

 一、20世纪80年代的中围女排——牺牲和奖励

 二、马家军——教练员、运动员及其抗衡

 三、叶乔波——性别理想的沖突

 四、优秀运动员通向成功的台阶

第八章 文化变迁:新中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女运动员

 一、社会流动与体育参与概述

 二、职业声望、社会流动和女运动员

 三、家庭背景、社会流动和体育项目

 四、欠运动员的地域流动和社会流动

 五、社会分层、退役后职业和教育机会

第九章 新中国的性别关系和体育:性别文化的延续和变化

 一、体育界的伙伴关系

 二、男教练和女运动员

 三、家庭、婚姻和体育职业

 四、机会和挑战

尾声:走向2008北京奥运的中国女子竞技体育

附件

参考文献

……

《情色之美》

《国际人权鲁法律和中国受虐妇女现状》

《女性主义与残雪小说中的“自我”》

《微笑的话语行动——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文集》

《女性叙事与记忆》

《地方行走》

《台湾性/别研究演讲集(上)》

《台湾性/别研究演讲集(下)》

《生存在边缘》

《走神的眸子》

《尴尬的温柔——女性学与本土经验》

《寻找她们的故事》

《反全球化运动研究——从构建和谐世界的视角分析》

《睡美人如何醒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共15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荣维毅//荒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7016
开本 32开
页数 43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42
丛书名
印张 136.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