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混杂搅拌--后现代建筑的N种变异/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着手,分析了后现代建筑的游戏性手法、诗性建筑语言和非理性等特征,从艺术哲学、解构手法、人性、图像等不同角度,对后现代建筑进行了详尽的阐释,通过与现代主义经典建筑作品相比较,对国外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进行了直观介绍。

内容推荐

这套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除了用图谱方式梳理了“后现代”这个大历史的演变过程外,还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建筑风格流派;分析了后现代时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约翰逊、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筑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丛书还精选了后现代理论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注重可读性,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书中同时还选配了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和建筑,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1后现代建筑概述

 一、后现代建筑的游戏性

 二、空间与场所

2建筑的诗学

 一、建筑中的非理性

 二、后现代建筑与艺术哲学

 三、后现代建筑的隐喻

3建筑是—种手法的艺术

 一、建筑是叙事

 二、建筑是人的象征

4后现代的图像神话

 一、后现代建筑的语法

 二、“阅读”几个后现代建筑作品

 结语

 文献索引

 图片出处索引

试读章节

1后现代建筑概述

 一、后现代建筑的游戏眭

 现代主义之后有一股要求从现代主义甚至启蒙主义以来的西方理性与逻辑超脱出来的趋势,寻找生命的本来的感受,以反对现代主义逻辑传统和大机器生产的理性与逻辑以及非人化、“异化”,以一种超逻辑的、反理性的思维方式代替现代主义非人的逻辑。由于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怀疑西方理性和科学的局限性成为战后的思维方式,但由于在理论上要站住脚,他们又习用一些非常理论的、科学的、理性的和逻辑的术语与“姿态”来表述自己超验的肉体感受,比如后现代的理论家德里达、克里斯蒂娃、拉康或保罗·德曼等莫不如此。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称这种“状态”为“后现代状态”。一种变化的“文化处境”,一种寻找和争取“合法化”的游戏规则,甚至是一种政治性工具、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发明家的“误构”,①所以“后现代”是信息化社会中的知识。

后现代大致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信息社会和信息学霸权带来的某种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是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的精神和感觉的变化。

“游戏”的性质带有超验与偶然性质,这种性质是对现代主义与理性逻辑的反叛,是一种不可测定的、随机的、命运的、隐喻了“身体”的命运感和不可知性,这种性质演变成图版上的启发式创造力。这种反叛和启发式创·造力我们均可在本书所提供的建筑形式上看到。为了便于区别,我们在本书将提供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以便进行比较。

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二、三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大机器生产,以大、高、巨型的钢铁、玻璃、机器、混凝土等物质材料为媒介:而后现代主义则出现于“第三次浪潮”、“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革命”、“科技社会”。图像的文化与物质的媒介,大众传媒与光、声、电的快餐文化的平面化倾向似乎预示着一种文化的“深度”危机时代的到来,夸张的形式让我们体会到扭曲与变形的感受,一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碎片、零散的感受。这一点我们在建筑图像中,尤其在李伯斯金、屈米、哈迪德的作品中可直观看到。现代主义的理性、逻辑、集中的方盒子被粉碎了,变成了一堆撒满基地的碎片,逻辑被身体零散感受取代,精神变成了肉体,理性主义最终演化成为“疯狂”,这种理性疯狂最终演化成了对高技术(high—tech)的疯狂,比如罗杰斯与皮亚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高技派演示出的各种机器,实现了勒·柯布西耶的预言。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种理论的最极端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坦克、飞机、军舰和航空母舰这些可以移动的“建筑”。建筑史变成了一个乌托邦代替另一个乌托邦的建筑师个人中心和自私的精神史,是某种“症候学”图像史。

后现代主义出现在建筑上出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20世纪初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方盒子风格已占领了世界建筑设计主流位置,它巨大的非人性的尺度、钢铁、玻璃、钢筋混凝土、电梯所造成的冷漠的非人性的城市空间已经使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异化和意义(meaning)的危机,比如已经体制化了的、隐喻了资产阶级后期的帝国主义趋向,消除民族性、地方性甚至历史性的作品——耸立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那些巨型建筑摩天大厦。P1-3

序言

20世纪中叶,一场关于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的社会思潮在欧美产生并曼延,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作为时间概念,它是“现代”的延伸,它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整体文化变异。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基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后现代社会则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时空压缩基础之上的。尽管我们难以给“后现代”确定一个清晰的时间界点,但可以确信我们正生存于一个后现代社会中。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反对强调主体性、反对把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一词,有关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就已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明确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他的哲学主张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生;与现有环境融合。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在后现代社会,建筑领域没有明晰的流派之说,许多建筑师兼顾多种风格,往往是众多建筑风格的拼贴、混合与折衷;人们一般很难准确分辨出某一建筑形式和风格,所以有所谓新古典、新现代、乡土派、高技派,还有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绿色主义、波普主义、解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等等。由于多媒体、高技术建材、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的幻想无所不能,所以有后现代的高技派、极简主义、张拉结构、薄壳结构等等。后现代建筑既无历史也无将来,它们似乎突然空降在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上空。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反传统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在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传统的倾向更加强烈。对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等,以“后现代主义”一词用得最广。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杂志中经常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建筑教育界对国外后现代建筑思潮和相关作品的译介较早,但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却比较滞后。由于理论研究工作没有跟上,目前中国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较低,这也是中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混杂、模仿、错位和拼贴的重要原因。

为了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更加生动地展示后现代建筑思想,更深层次地对后现代建筑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也给广大建筑理论界、建筑设计界、建筑高校专业师生以及房地产企业等,提供一套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实用性强的后现代建筑文化读物,重庆鼠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编辑了这套“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全套书包括《后现代建筑杂交》、《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国外后现代大师文存》、《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城市的尖叫:后现代建筑图景》、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混杂搅拌:后现代建筑的N种变异》、《建筑事件,解构6人》、《旋转木马:后现代建筑的12个人》共九本书。

这套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除了用图谱方式梳理了“后现代”这个大历史的演变过程外,还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建筑风格流派;分析了后现代时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约翰逊、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筑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丛书还精选了后现代理论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注重可读性,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书中同时还选配了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书稿质量,本书编撰人员从2006年6月开始策划组稿,从各大图书馆以及互联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这些工作使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书稿出版质量上,都做到了尽可能完善。

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和建筑,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混杂搅拌--后现代建筑的N种变异/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国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38532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0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