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唐僧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是人们知道的其实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而这和历史上的唐僧取经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包括取经的经过以及唐僧其人的家庭出身、性格特征等等。本书以时间进程为顺序,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唐僧取经的原貌,高度评价了唐僧取经对中国佛教发展以及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书中还将唐僧取经过程中的某些经历与《西游记》互相对照,找出小说故事情节的生活原型,饶有意趣。书中还涉及大量的宗教知识,使该书显得丰富饱满,可读性较强。

内容推荐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唐僧婆婆妈妈、胆小懦弱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可是,作为唐僧原型的历史人物——唐玄奘和《西游记》中的唐僧截然不同,但却鲜为人知。梁启超曾抱怨过:“玄奘是中国第一流学者,决不居第二流以下;但是几千年来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伟大,最知道的只有做《圣教序》的唐太宗,其次却轮到做《西游记》的人,说起来可气又可笑。士大夫不知玄奘,孺子妇人倒知道有唐三藏!”对于唐玄奘,梁启超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称为“千古第一人”,而鲁迅则称其为“中国的脊梁”。那么,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本书将为你作一个原原本本的介绍,还这位唐代高僧一个真实的面目。

目录

楔子

华阀裔孙

净土寺出家

游学大江南北

求法缘起

杖策孤征

穿越西域各国

来到佛国

大难不死

那烂陀寺的中国留学僧

周游五印

女曲城里的大乘天

学成归来

社会活动与译经事业

生前身后名

玄奘取经与《西游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或许是于心不甘,或许是出自好奇。面试的这天,玄奘也来到了考场的门外。主持这次选拔的,是大理寺卿郑善果。郑善果在当时要算是一位名声藉藉的人物。根据史书上说,郑某人在隋炀帝时代,以居官检约、莅政严明而著称,朝廷考察官员的时候,他和甘肃武威太守曾经并列被评为天下第一。遇到这样一位人物,玄奘可谓十分幸运。

郑善果在考场的大门外发现了玄奘。俗语说:“人不可貌相”,但在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尤其是文化人——却偏偏格外地相信人物的仪表长相。而关于人物的品鉴,在当时甚至成为一门整个社会都痴迷其中的学问。隋承六朝而来,此风未衰,这郑善果,就一向很以他的品鉴人物而自负。他先是被玄奘那清秀慈善的仪容吸引,便走上前去,来到了玄奘的身边,和蔼地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在这里干什么?难道也是希望参加剃度僧人的考试吗?”玄奘朗朗回答,条理井然:“我姓陈,随二哥在净土寺为行者。是想参加考试,但年龄所限,还不具备参试的资格。”郑善果又问:“你为什么要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抱负,说来听听。”玄奘回答:“远则继承如来遗志,近则弘扬光大佛法。”也就是说,我大的志向,是要继承释迦牟尼开创的事业;眼前能做的,是要光大佛祖所创立的佛法——小小年龄,竟有如此宏大端正的志向,郑善果不禁暗暗称奇,心里喜欢。他决定将玄奘破格录取。讨论录取名单的时候,郑善果毫不犹豫地填上了玄奘的名字,他向同僚讲述了这样的理由:“记诵佛经,念经唱佛,这都是区区小事,容易学成;气质精神,仪表相貌,却是先天生就,如此子这等风骨,在下还少看到,实是难得。度他为僧,将来必成佛门之伟器。只是我等年长,怕不能看到他大器成就、口吐莲花的那一天了。”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话说得人多了,似乎也就成了套话,而事实上,也正因为郑善果的慧眼独具、善能识人,玄奘才终于从众多的应考者中间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二十七名剃度僧人中的一员,取法名为玄奘,正式步人了佛门;而中国佛学史,也正因为有了玄奘,才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唐时期,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它辉煌的顶巅。

既被正式剃度,玄奘也拥有了哥哥所能享有的一切。他可以从此和哥哥随行随止,而不会再如往常那样,因为不是正式的佛门弟子,往往在寺院里举办各种活动时,为资格限制而被拒之门外。

当时在净土寺,有著名的景法师正在开讲《涅槃经》,玄奘听得着迷,打心眼里敬服,他跟从学习,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接着又听严法师讲《摄大乘论》,他也听得头头是道,饶有兴趣,不断地聆听高僧演讲,几年下来,在不知不觉中,玄奘对佛教理论的浓厚兴趣已然养成。超人的记忆力,加上学习起来专心致志,勤奋异常,有股不要命的劲头,所以凡听过的讲座,一遍下来,玄奘几乎可以做到复述,回头再温习一下原典,更已经是了然于胸,铭记不忘了。同寺的僧众起初一直以为玄奘年幼,并没有太怎么将他放在眼里,很快地,他们都被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实征服了:少年玄奘竟有这样的本事!玄奘的故事也在寺院里很快流传开来,不曾领教过的当然不肯相信,于是在听过法师的演讲后,就有好事者站出,让玄奘登台,进行复述。玄奘逐字逐句讲来,竟真的与法师所讲出入无几。大家遂都感慨道:俗语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一点不假!对于玄奘,僧人们都刮目相看了。时间不长,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洛阳僧众圈内就尽人皆知,净土寺里有这么一个神童。

隋炀帝以迷信佛教著称,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他做了皇帝以后,荒淫糜烂、昏庸残暴、好大喜功,置天下苍生死活于不顾。他在位十多年间,修宫殿,开运河,筑长城,西征吐谷浑,东伐高句丽,频繁地征调兵役,兴师动众,兵役员额动辄上百万之数,劳民伤财,天下百姓没有安宁的口子。不在沉寂中灭亡,便在沉寂中爆发。百姓终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星星之火,很快也成燎原之势,迅疾燃遍了神州大地。公元611年1月,广东琼山王万昌起兵反隋。同年,山东百姓为反抗兵役,齐郡邹平、平原郡、漳南、清河郡、■县等地相继发生起义。公元612年,济北郡韩进洛起义,济阴郡孟海公起义,北海郡郭方预起义,济北郡甄宝车起义,齐郡孟让、王薄起义,黎阳杨玄感、李密起义,淮南杜伏威起义……公元617年5月,在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的策划下,李渊在太原起义。起义的烽火此伏彼起,天下板荡之势已成,隋王朝已经奄奄一息、时日无多了。

洛阳地处要冲,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古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时更处在战争的漩涡中心。公元618年,瓦冈寨义军攻下洛阳东北的巩义,直逼东都,洛阳城不堪一击,不久城破。兵燹炮火的摧残后,昔日的都市洛阳,“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金碧辉煌的都城,转眼间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

这时,李渊已经称帝长安,建元武德,国号大唐。良禽择木而栖,玄奘与哥哥商量:“洛阳虽然为故土,但丧乱如此,守在这里,岂非等死!听说李渊父子已经占有了长安,圣德贤明,天下英雄尽往归依,我们也应该去那里,或许能有一番作为。”长捷点头赞同。弟兄二人当即起行,前往长安。玄奘从此开始了他的游历问学时期。P21-24

序言

2004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首批中国对外宣传的历史上的圣贤,玄奘的大名赫然在目。他的名字与老子、孔子、孟子、孙子、屈原并列。

2005年6月,央视发起的纪念玄奘法师的大型跨年度、跨国界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隆重而热烈地拉开了序幕。

2007年2月12日,坐落在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的玄奘纪念堂,修缮竣工,分别来自中国与印度的300多位高僧和官员,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玄奘法师,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时代里横空出世的伟大高僧,凭着他卓越的历史贡献,享有着他应该享有的一切纪念。

在当下的中国,人们将宗教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等等封号,毫不吝啬地送给了玄奘法师。相比较,我却以为,“唐僧”这一称号,对于玄奘法师,似乎要显得更为贴切自然。以“唐僧”作为玄奘的称号,不是玄奘的自封,也不是个别佛教徒对玄奘的“抬举”,这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评价,是历史老人量体裁衣,根据玄奘法师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为他所特制的一顶极其合适的桂冠。

玄奘法师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有他跋涉十九年,九死一生,带回的那些经像为证;有他历时十九年,主持翻泽的七十余部、一千三百多卷佛教典籍为证;有他奉大唐天子李世民之命,编写的那部后来被印度史学界推崇备至的《大唐西域记》为证。除此之外,我觉得,他的“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铁门巉睑之涂,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不恋荣华,载誉归来,由此所体现出的那种矢志追求、百折不挠、勇猛精进、利导众生的精神,与开放的胸襟、赤子的情怀,在我们重铸民族精神的今天,也许更具有现实的当下意义。

毕生以利导众生为己任的唐僧,在他的身后,千百年来,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地传颂着。各种各样的“取经故事”,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多种文学艺术创作,绵延不绝,累代不衰。至明代章回小说《西游记》出现,乃集其大成。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名著,蜚声海内外,流传于世界各地。使得唐僧更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西游记故事”与章回小说《西游记》,对于唐僧事迹的传播,功莫大焉。但唐僧事迹在民间传播中的逐渐被神话,与已经成为神话的《西游记》小说的风靡世界,深人人心,也使得作为历史人物的唐僧,他的真实事迹,被人们不应该地给遗忘了。在一般读者的印象里,说起唐僧,也就仅是《西游记》里所描绘的那个唐僧了。为了这不应该的遗忘,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上的唐僧其人。而冯保善编审的《话说唐僧》一书,以还原历史上唐僧的真实面目为旨归,就有了它充分的必要。

在我看来,《话说唐僧》一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追求真实。本书以传记的形式,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分设:楔子、华阀裔孙、净土寺出家、游学大江南北、求法缘起、杖策孤征、穿越西域各国、来到佛国、大难不死、那烂陀寺的中国留学僧、周游五印、女曲城里的:欠乘天、学成归来、社会活动与译经事业、生前身后名、从玄奘取经到《西游记》诸章节,以玄奘一生事迹为主干,完整清晰又真实地叙述了传主的人生轨迹。

二、比较异同。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同有异,异大于同。本书从唐僧出身、出家始末、取经缘起、人生结局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比较,读起来一目了然。从历史上的玄奘取经,到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间虽经过了数百年民间传说、说书艺术、戏曲创作等世代累积的漫长过程,但在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故事里,其实已经包涵了神话的因子,本书于此也都做了细致地发掘揭示。这对于既往关于《西游记》成书的研究中,重取经故事演变,而忽略取经史实与小说之间关系的局面,有纠偏之功。

三、大众叙事形式。鲁迅赞司马迁的《史记》,谓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是说,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里,《史记》一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后句是说,《史记》虽为史著,却有着斐然的文采,生动的叙事,有着卓绝的文学成就。《史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如何摆脱抽象的说教,引发受众的兴趣,叙事形式,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书以文学叙事笔法,叙写历史上的唐僧故事,比较其与《西游记》中文学形象唐僧的区别,在学术大众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保善君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负笈南下,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先后攻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孜孜砣砣,于古典文学,尤其是在古代小说戏曲研究方面,成果颇多。今其《说话唐僧》一书即将付梓,问序于余,乐为之序。

书评(媒体评论)

他不单单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像马可·波罗;他也不单单是一个伟大的神学家,像十二门徒之一的圣托马斯。他倒象是特洛伊战争的勇士,像小世纪传说中一往无前的国王。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勇往直前。

——西方学者阿兰·瓦茨(哈佛大学宗教学教授)

历史版本中的玄奘决不同于文学版本中的唐僧。他踏遍数万里征程,勇往直前;他十九年如一日不得真经誓不回;他践流沙之漫漫,陟雪岭之巍巍,彰显的不正是中国学人的一种精神?

——传真法师(南京玄奘寺住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唐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保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8398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