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是表示专门讨论佛教伦理和中国禅学的关系,只是表明内容的两个部分,一是佛教伦理,二是禅学研究,这是作者1993年博士毕业后所写文章的两大类型。研究佛教伦理,首先从佛教伦理开始研究起,同时转向对于宗教伦理的一般特征和不同具体宗教伦理之间的比较研究。禅学研究是作者的本行,在文集中反映出来的主要是人物研究,重点是在六祖慧能和圭峰宗密,宗密研究则是我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选题。此次收入,把注释全都统一为页下注,对原刊发稿件中个别的错别字和不当之处做了修改。
图书 | 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中国佛教学者文集)/宝庆讲寺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并不是表示专门讨论佛教伦理和中国禅学的关系,只是表明内容的两个部分,一是佛教伦理,二是禅学研究,这是作者1993年博士毕业后所写文章的两大类型。研究佛教伦理,首先从佛教伦理开始研究起,同时转向对于宗教伦理的一般特征和不同具体宗教伦理之间的比较研究。禅学研究是作者的本行,在文集中反映出来的主要是人物研究,重点是在六祖慧能和圭峰宗密,宗密研究则是我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选题。此次收入,把注释全都统一为页下注,对原刊发稿件中个别的错别字和不当之处做了修改。 目录 总序 上篇 佛教伦理研究 宗教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论佛教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缘起论对于佛教道德哲学的基础意义 试论佛教戒律的伦理特征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论《法华经》的道德思想特色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研究 禅宗的善恶观 禅宗的道德关系论 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忠、孝、礼为个案 达摩二入四行的伦理意义 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由耻感养成有道德的人生——从佛教耻感论角度的考察 佛教森林生态文明论的理论依据——兼评山本修一教授的《以地球文明为目标:森林破坏与佛教文明论》 论当代中国都市寺院的生态伦理关怀 两岸佛教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上帝与佛:解释之差异 中国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 下篇 中国禅学研究 “如来禅”与“祖师禅” 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 菩提达摩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慧能禅学的经论依据 “慧能与中国文化”研究纲要——对以大陆学术界为主的考察 宗密的三教合一论 宗密以教融禅的禅教合一说评析 禅宗顿渐之统一——圭峰宗密的一个观点 宗密禅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浅析 雪窦重显对禅学的贡献 楚山绍琦生平事迹研究 虚云禅师的修行观述评 理事圆融的生活禅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中国佛教学者文集)/宝庆讲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董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2387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7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 |
出版时间 | 2007-06-01 |
首版时间 | 2007-06-01 |
印刷时间 | 2007-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2 |
宽 | 14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