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个世界我们的(中欧思想者越洋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七年,中国网民领略了思想者的风采。七年,中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着社会的变革。

社会责任,经济模式,文化交流,

教育改革,社会管理……

短短30篇文字,也许无法承载如此丰富的容量,但记录了七年中交流与碰撞的点点滴滴,珍藏了思想者留下的碎片,最终,凝结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虚拟的空间拉近了世界的距离。跨越时空、文化与语言的差异。

你瞳孔中有了我,我瞳孔中有了你。

你和我,汇成了我们。

内容推荐

2001年,强国论坛组织了八场与欧洲思想家的网上对话。欧洲梅耶基金会主席卡蓝默先生说,它具有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操作经验。于是,便有了每月一次的中外越洋交流。于是,强国论坛又增加了一个特色栏目。于是,便有了这本集子。

目录

编者的话 在虚拟的空间激扬真实/于硕

前言在世界公民之间进行深入对话/[法]皮埃尔·卡蓝默

我们的情谊和我们的时空/[中]蒋亚平

你·我·我们

——从相互注视到共同关怀

复杂思维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法]爱德加·莫兰 [中]于硕

[中]雷颐 [中]张冰 [中]董强

法国画家眼中的中国艺术与宇宙精神/[法]方索 [法]豪朗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瑞士]苏罕·埃克曼

[法]让·维杜 [法]陈彦

新人文精神

——跨文化视野中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

新时代的价值观与财富/[法]蔚五海 [中]俞孔坚

跨文化、跨宗教——反思与对话/[危地马拉]亨利.保厄

[印度]释达多 [中]于硕 [中]赵轶峰

统一与多样化:文化与整体的认同、宽容与多样化/[中]于硕

[法]吉尔·德拉诺瓦 [中]张小军

跨文化对话与公民社会/[中]乐黛云 [法]皮埃尔·卡蓝默

大学改革与公民教育

——19世纪以来的教育体制反思

大学:神圣的教育和神圣的责任/[法]爱德加·莫兰 [中]赵毅

全民教育,帮助个人与社会迎接挑战(1)/[中]蓝建 [中]张彦春

全民教育,帮助个人与社会迎接挑战(2)/[中]张彦春 [中]朱寅

[法]让·保罗·德拉特 [法]布律诺·德克鲁瓦

[法]伯吉特·布鲁斯特曼

大学的改革和新时代的知识/[巴西]克里斯多旺·布瓦尔克

[法]阿勒菲多·派纳维加 [英]罗纳尔德·巴内特

[中]劳凯声

城市及社会

——国家角色及公民参与关系的审视

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居民/[南非]杰丽·艾尔德里加

[委内瑞拉]罗萨·德·培纳 [墨西哥]克里斯蒂纳

[中]谭明明

城市生活中的问题与优势/[法]安托万·卢比埃

[法]乔治·阿马尔 [中]盛广耀 [中]贾海峰

大众健康与社会/[法]马塞尔·德律雷 [中]景军 [中]陈功

妇女问题:受教育权和社会参与/[法]弗朗索瓦·嘎丝芭

[法]玛丽-维克德娃·路易 [英]黛安·佩伦斯 [中]蒋永萍

重大事件,媒体与记者的社会责任/[法]让-卢克·马丁·拉卡戴特

[中]赵亚辉 [法]娜达丽·朵磊

记者的职能、责任与权限/[法]卡特琳娜·塔尔特 [中]梁思奇

[中]王克勤 [法]帕特里斯·巴拉

从巴黎郊区骚乱看法国社会整合的危机/[法]米歇尔·罗卡尔

可持续

——经济与生存模式的转变

农业和农民——永恒的主题/[马拉圭]西尔维奥·马扎罗里

[法]马修·卡蓝默 [中]谢扬 [中]崔国顺 [中]时建富

环境:人类与自然/[突尼斯]拉比·布格拉 [中]王毅

新生物技术时代的转基因食品、种子、农业和新型管理/

[法]皮埃尔·卡蓝默 [法]阿尔诺·阿伯特盖

[法]奥利维埃·兰克 [中]程国强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法]约瑟夫·哈卡贝

[中]廖晓义 [中]全莉 [中]周宏春

从敌对到联合

——欧盟经验对亚洲未来的启示

欧洲运行机制:同一与多样的管理/[法]杰罗姆·维尼翁

[中]戴炳然 [中]朱立群

法国公投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法]欧利维埃·季斯卡德斯坦

[法]吉百尔·瓦舍曼 [中]郑羽 [中]郑园园

欧洲联合及其借鉴/[英]约翰·帕尔莫 [斯洛文尼亚]米兰·库昌

[中]杨成绪 [中]伍贻康

欧中交往前景展望/[法]米歇尔·罗卡尔 [西班牙]约尔迪·普约尔

[中]曲星 [中]邢骅

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应对全球化的世界社会的治理革命

未来社会的价值和管理/[法]皮埃尔·卡蓝默 [中]蒋亚平

公民社会与治理变革/[法]皮埃尔·卡蓝默[中]王焱[中]陈嘉映

均衡发展与协同治理/[法]皮埃尔·卡蓝默 [中]许纪霖

地方区域治理新思维/[中]谢扬 [中]魏后凯[法]玛莎

[法]皮埃尔·卡蓝默 [法]让-马克·迪埃兹

孟买世界社会论坛与全球化

——中国、印度、巴西三国代表的全球治理对话/[中]陈越光

[中]赵轶峰[印度]释达多 [巴西]玛丽·露琪亚·法托莱里

试读章节

网友“我来冒个泡泡”:请问一下法国嘉宾,你们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认识中国的?

苏罕·埃克曼: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92年冬天,当时是作为瑞士科学院代表团的成员去的。第二次是1999年4月,我在中国接触了许多科学家、政府官员、学生,还有内蒙古的农牧民,这一次给了我认识中国的很好的机会。

网友“镇西”:嘉宾是否觉得来过中国的外国人与没有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不同?

苏罕·埃克曼:当然是这样。和任何国家一样,有没有去过观点是不一样的。

网友“竟敢在板主面前耍花枪”:请问陈彦博士,您认为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陈彦:这个话题很大,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不同。一个基本的区别是中西方社会不同的宗教感。

网友“格飞”:你们认为中国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什么?

苏罕·埃克曼: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阶段,一定要注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正原则,防止社会的发展只对一小部分人有利。

网友“野猪”:你们眼中的“中国社会”是怎么来的?看来的?听来的?还是生活在其中,体验来的?

让·维杜:我对中国社会的看法来自我跟中国和中国人的接触。

网友“七月雪”:你们是否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让·维杜:社会问题源自社会的不平等,政府应采取措施减少这些不平等。

网友:维杜先生,您有没有到过中国的农村?如果去了,去了哪里?您的感受如何?

让·维杜:我去过中国四川省的农村,去过云南、陕西,还到过其他很多地方,我很喜欢中国的农村。

网友“阿苏”:请问嘉宾,您和农村的农民聊了些什么呢?

让·维杜:谈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法国的生活习惯,我还参观了他们的茶园。

网友“我说的有理吗”:请问,中国的发展与观念的变化并不同步,发展很快,而观念滞后,会在将来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让·维杜:经济和观念发展在现阶段不同步,但这一差距会随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

网友“本无君”:嘉宾最熟悉、最喜欢的中国报刊有哪些?

苏罕·埃克曼:我不能直接读中文,但我知道中国的《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

网友“阿苏”:请问嘉宾看过哪些中文书籍(法文版本)?

苏罕·埃克曼:我订了好几年的《北京周报》,还读了一些研究、介绍中国的书。  网友:如何看待中国的反美情绪?

陈彦:反美情绪其实是世界上一股比较普遍的情绪,不仅在中国,在欧洲、在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反美情绪。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宗教不大受到质疑,那就是“反美主义”。

网友“总是”:请问陈彦,既然世界普遍存在反美,为什么世界各国不联合起来反?!

陈彦:反美主义是一种非常松散和不确定的概念,反美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含义是非常不同的。一般来说,在欧洲、拉丁美洲,反美情绪往往体现为一种对美国文化的浅薄和傲慢的反感态度;在阿拉伯国家,反美主义往往表现在宗教价值上,但更多是以宗教的名义来反对。法国的反美情绪同中国的反美情绪在一定意义上有相同之处,法国人反美同自己的文化衰落有很大关系。就是说,反美情绪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自己国家的一些弱点。

网友:中国有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公民?

苏罕·埃克曼:我认为没有。这不一定不好。如果西方认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应有同样的政治制度的话,我认为那是一个错误。“公民”的概念和古罗马的历史分不开,然后又有法国大革命。所以“公民”是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相关联的,不能原样出口。公民的概念应该和各个文化特点联系起来。我的观点在欧洲是少数人的观点。

网友“阿苏”:请问嘉宾,交流与沟通是现今世界的主题,东西方文化有冲突又有默契,如何看待这对矛盾?

苏罕·埃克曼:美国人最近把文化冲突的概念又提出来了,变成了一个相当简单化的概念。我同意您的说法,各种文化之间存在某些不可沟通的东西,但有很多东西是可以交流的。问题是当一种文化,比如说美国文化,要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时候,其他的文化就会抵抗,冲突就出现了。

网友“王洛克”:你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你们认为现代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无共同之处?如有,你们认为是什么?

陈彦:当然有共同之处,比如说人的价值。中国古代讲仁和仁爱,表明中国文化也是将人作为核心价值。不过,西方更注重用权利来保证人的价值。

网友“形而下”:陈彦,您认为中西文化都是以人为核心吗?如果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陈彦:很大的题目。可以说二者的核心都是人。但是中国主要是以道德来提升人的价值,西方比较注重用法制保障人的价值。

网友:您喜欢西方吗?好像不喜欢呀!那为什么要待在瑞士而不回亚美尼亚?!  苏罕·埃克曼:有一句拉丁成语:“谁最喜欢这个东西,谁就要批评它。”我非常喜欢西方,但这并不妨碍我批评它。我本人出生在伊斯坦布尔,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东西方的交界点,所以我认为自己既是东方人,又是西方人。

网友“好奇好奇”:中国文化中最吸引欧洲人的地方是什么?

苏罕·埃克曼:在我看来,西方的哲学、理念没有统一的概念,分支很多;而东方文化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其中有对的有错的。西方人看问题,要么对,要么错;而东方人则认为,里面可能既有对的也有错的。所以我对东方文化非常感兴趣,不仅是中国,还有日本、印度等。我想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中国文化太深奥了,太难了解了,所以他们才更感兴趣。法语里有一种说法,如果有什么东西比较难理解的话,他们就说“这是中文”。

网友:你最喜欢中国什么?最讨厌什么?

苏罕·埃克曼:我很喜欢中国饮食、文化,喜欢中国人。在中国文化中我特别喜欢美术和书法,还喜欢中国人的热情和慷慨。很难说我讨厌什么,但我不太喜欢的是,中国人特别敏感,还没有说什么就容易生气。我还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幽默。

网友:法国人怎样看中国?

陈彦: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充满倾慕之情。法国在18世纪就建立起了汉学,成为欧洲最早的系统研究中国的国家。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爱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现在对中国又有一层地缘政治上的感情。法国人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一极,像欧洲一样,可以平衡美国的力量。法国人相信,只有同中国合作,使中国加入到国际社会,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才是中国和世界的出路。

网友“好奇好奇”:您觉得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上最大的差别在哪里?中国是否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全面超过日本?中国经济目前的最大缺陷在哪里?

苏罕·埃克曼: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上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一,日本是一个小国家,所以经济上主要靠出口;而中国是个大国,所以产品主要满足本国。第二,中国不仅能够超过日本,而且一旦超过以后,它的经济实力会更稳定。中国人都很聪明,在本土的中国人和在海外的中国人有很多的联系,他们在国外的知识、经验和技术都可以带回中国,促进中国的发展,这就是整体的发展。第三,中国应该按照自己的模式发展,而不是照抄西方。因为整个世界需要各种模式,共同发展。第四,经济发展不能太快,太突然,应该给人一个适应的过程。还有,经济的发展不能只为了出口,首先应该是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

苏罕·埃克曼:第一次在网上交谈,又是跟远在天边的中国人交流,特别高兴。特别感谢大家如此友好、耐心,我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工业生态学》,非常希望明年还能去中国,介绍生态工业学,探讨在经济发展中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谢谢人民网。

陈彦:今天晚上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以后争取多到强国论坛来转转。谢谢大家。

P14-17

序言

1960年,我们看到了第一张由卫星传递回来的地球照片,它被当时的媒体称为“小篮球”。这个“小篮球”被各种各样的杂志、报纸刊登,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自己生存的地球,它是那么小、那么具体。我想如果没有这张照片的话,我们不可能对地球产生新认识。

1969年,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当时这一历史性壮举,成为第一个全球统一播放的电视节目。所有拥有电视的人——当时拥有的人还很少,我自己就只能到大街上看——在同一时间分享着人类月球探险的伟大历史活动。

1980年,人类第一次注意到臭氧层出现漏洞的事件,温室效应第一次被媒体大量讨论。从那时开始我们产生了环境保护的新认识,人类面对自己的环境危机,开始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

上面谈到的三个事件是世界化的三个象征,这三个象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必须共同去治理、面对我们的空间环境、生态圈。然而,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自己国家主权范围内,各个国家还是紧紧地把守着自己的边境,尽管面临的问题已经是无边境的了。在世界化的过程中,最被动的就是国家没有世界化。我们会发现,虽然有了这么多共同的现象,有了这么多国家之间的交流,但是国家却好像变成了一个荧光屏,屏蔽了背后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交流、对话和理解。

同时我们面临的另一个现实是,各种各样的电视、图像信息像滔滔洪水一样汹涌而来,似乎关于地球的报道、思考和知识已经非常充分了。但是在这种表面的信息爆炸当中,我们却发现真正深化的交流却非常不足。于是我们处于一种挑战中,这种挑战是在世界公民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尽管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各有差别,但是他们对于共同的命运、对于建构共同的伦理基础、对于存在的意义、对于各种各样知识的交流等等的观点,都需要他们强化彼此之间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建立“协力、尽责、多元世界联盟”。

可是这种必要的对话遇到很多阻碍,比方说人与人之间难以直接交流。召集世界各地的人们参加会议的费用非常昂贵;我们可以通过邮局去做一些传递文件的工作,但有时也会丢失,而且时间很长;使用电话也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必须有新的媒介形式来促进这种对话。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前提下,互联网这种媒介被发明出来,而且被快速地使用起来。我们大家熟悉的、人民网也参与过的世界社会论坛等都是通过互联网这种媒介加以组织的,如果没有互联网,世界各地公民的相遇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1999年我在北京第一次参加人民网的交流时,就一下子感觉到,这正是我们整个人类沟通当中最缺少的工具,因为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对话非常有必要,任何一种传统的媒介都无法满足这种沟通的需要。而且对话的范围也是如此广大,传统的媒介没有办法可以在长距离之内进行快速的交流;交流的人数又如此众多,任何领域都不可能使得这么多人来参与交流。1996年,我们建立了“协力、尽责、多元世界联盟”,它的组织方式基本上是互联网进行的,但是相对范围比较小,属于工作会议。互联网使得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参与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而在参与思考时,现实的物理的人本身并不在场。会议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因为在操作上很快就无法继续进行了,比方说有的人由于时差或者某一个时间不能上网,有很多人不可能在会议的全程上网,所以有一些人用了,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用,这使得这种交流完全被边缘化,最后只属于一部分人,后来就结束了。

人民网的创新确实满足了某一类人的沟通期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邀请人民网参与在里尔举行的世界公民大会,使其能够通过这样新的组织形式,可以把大会发生的事和参加大会的各路精英的思想在紧凑的时间段里向中国的网民进行介绍,人民网参与国际大型会议现场报道的形式在这类报道形式当中也是一种创新。2003年,我们就决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就是开设每月论坛,使得公民和我们邀请的专家、学者能够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所有被邀请的专家们都为网络表现的内容和特点感到兴奋,一是由于中国网友提问题自由、率真的态度,二是由于中国网友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丰富程度。这就是我们这本文集要向大家讲述的一些基本内容,通过它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些年来网上中欧论坛的内容和欧洲参与者的感觉和心情,也希望今后能够把这样一种沟通模式继续下去。

这种模式很难评价,问题出现就要马上回答,它其实既是观念的进入,又是伦理的实践,你建立的是一个人的空间,但是在这个人的空间当中你要去讨论各种各样主题的内容。本来它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空间,但由于你的组织方式,使它变成一个人的空间,这个特点非常重要,这就使得人说话的位置不一样了。如果论坛能够通过人民网进行一点点这样的准备,对我们这两个大事件,一定会作出独特的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个世界我们的(中欧思想者越洋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硕//官建文//刘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71362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