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近代银两史/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中国近代钱币学研究著作,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包括:对钱币本身的研究,如铭文、图案等;对币文的深入研究;相关钱币物理方面的研究;钱币发现背景的研究。本书主要集中于对银锭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内容推荐

这是本中国近代钱币学著作的历史描述。主要集中于对银锭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全书共分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生活中的银两、中国古代银两的演变、近代银两制度、银两制度的没落与废两改元以及不同地区的银两。

目录

关于中国银锭(元宝)的文献(代序)

第一章 生活中的银两

 一 清末民初传教士笔下的中国货币

 二 明清小说记载的明清货币

第二章 中国古代银两的演变

 一 中国古代的银两

 二 明代银锭

 三 清代银两

第三章 近代银两制度

 一 货币制度中的国家制度与民间惯例

 二 实银两和虚银两

 三 银两的定义和制度的派生

 四 银锭的铸造机关——炉房

 五 银锭的保证机关——公估局

 六 银锭的平

 七 银锭的色

 八 货币市场及内汇市场

第四章 银两制度的没落与废两改元

 一 银锭的日益减少

 二 虚银两的发展

 三 近代银两制度的特点

 四 外商银行与银两制度

 五 大条银市场

 六 银本位的建立

第五章 华北的银两

 一 北京的银两

 二 天津的银两

 三 河北的银两

 四 山西的银两

 五 察哈尔、热河、绥远的银两

第六章 华中的银两

 一 湖南的银两

 二 江西的银两

 三 湖北的银两

 四 河南的银两

第七章 华东的银两

 一江苏的银两

 二 上海的银两

 三 浙江的银两

 四 安徽的银两

 五 山东的银两

第八章 华南的银两

 一 福建的银两

 二 广东的银两

 三 广西的银两

 四 云南的银两

第九章 西南的银两

 一 贵州的银两

 二 四川的银两

 三 西康、西藏、青海的银两

第十章 西北的银两

 一 陕西的银两

 二 甘肃的银两

 三 宁夏的银两

 四 新疆的银两

第十一章 东北的银两

 一 奉天的银两

 二 吉林的银两

 三 黑龙江的银两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一两纯银组成一个货币单位,铜钱和纸币是通行的辅助货币。在对外贸易活跃和发达的地区,墨西哥银元也广为流行。但是,这种银元毫无例外都是按重量计价。而且,它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之后,大部分很快就被投进了熔炉之中,经过重新精炼后,再铸成银锭在市面上流通。无论就其重量还是成色而言,墨西哥银元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标准的通用货币,它之所以在中国受到如此荒唐的冷遇,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的生意人在辨别其本国银锭的成色方面有一双异常犀利的眼睛。墨西哥铸的银元与中国的银锭相比很不相同,它没有中国商人所习惯辨认的那些符号和线纹。虽然它们自己并不能说明,但中国商人总是模模糊糊、疑神疑鬼地相信,类似墨西哥铸银那样的夕卜国货币肯定是用一定比例的合金铸成的。因此,他们宁愿把这些东西倒腾成为自己所喜闻乐见的原始形式。这样的话,只要瞄一眼,他们立刻就能够判断出其真正的价值如何。除纯色的银锭之外,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接受、认可或者支付其他任何形式的货币。

南方沿海的港口城市是墨西哥和西班牙银元最初流入中国的地区。本来,这些银元的流入是为了向当地居民证明,它们所代表的货币是坚挺可靠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很不妙:它们或迟或早都被无一例外地投进了重新铸炼的熔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沿海城市形成了一个风俗:当地的钱庄和银号总要把它们所经手的所有银元打上自己商号的印记,以作为负责定额兑换的信用标志。于是,这种做法陈陈相因,家家仿效,每家商号都在经手的银元上面打一个信用记号,如此重重叠叠、反反复复,一块银元很快就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它们在显然不能按块计算以后,还可以凭重量流通一段时间。而下一步等待它们得最终命运,便是进熔炉。

数年之前,一位很有名气的美国女士在广东游历时,希望凭信用卡在当地的钱庄取500元的墨西哥鹰洋,以作购物之用?但是钱庄老板向她建议,最好不要带着钱去做现金交易。她可以给每位商人出具一份自己的购物证明,然后钱庄老板再从账户上扣除她的全部花费。夫人拒绝了这一建议,还是愿意自己带上钱去买东西。于是钱庄老板按照要求,从一个麻袋中倒出夫人所需银元的数目,让她自己再核实一下是否有误。摆在面前的墨西哥银元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其中没有一块能够称得上是完整的银元,其价值也只能按照实际重量计算。然而,据说那还是在广东所能够得到的“最完好的墨西哥银元”。

清朝中央政府有自己的一套关于银子成色的通行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银子叫作“库平银”。政府按照这一标准收取一切进项并用于一切支出。这一标准规定银子的成色是98%。但是它对于民间的所有交易并没有任何约束力。政府也没有制定任何法律来规范每两银子的实际重量和成色。因此,在银子的成色和重量这两个异常重要的具体问题上,不存在统一固定的标准。为了防止个人在银子的重量上作文章,北京约定俗成地逐渐形成了五种不同的银重标准。第一种是“二两银”(two ounce meight),它规定九十八两银子便算作一百两。换句话说,它比实际重量少了2%,这是所有标准中最轻的一种;第二种是“商业银”(commercial ounce);第三种是“官银”(official ounce);第四种是“库平银”(treasury ounce)。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最后一种也是最重的一种,即“海关银”。它是在近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标准,用于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的征收和支付等。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一标准比政府的“库平银”标准还要重得多。

在中国,京城与其他城市或者地区所使用的银两标准互不相同。事实上,既使在同一座城市或者同一个地区,也未必通用统一的银两和成色标准。全国各地根本没有统一的称量银子的标准。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对于商业贸易的正常运行会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某种不稳定性。银行和钱庄对于各个城市之间不同的银价标准必须做到了如指掌,他们在两地之间进行业务上的汇票往来或者现银交易时,都要为自己留出充分的余地。

有许多事实表明,在中国,习俗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任意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如果双方没有事先达成协议的话,某些种类的生意总是固定用某种成色标准的银子作为支付手段。比如在北京,房租可以用最轻的成色银支付,而欠商人或者店家的账可以用市场银或者“商业银”偿还;同时其他的账目往来又必须用更重一些的银价标准来平衡。若想探寻这种交易规则到底始于何时,又是出于何种考虑,那是枉费心思的。虽然习惯并没有规定一个人不可以要求一种成色最重的银价标准,但包含其中的道德规范迫使他望而却步。经过一番相当的规劝和争论之后,其最后的结果,他会宽宏大量地降低自己原来的要求,而接受习惯规定的银价标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否则的话,他才不会白白高声粗嗓地干练了一番喉咙。有一句老话叫做“尝试总不会有害”,中国人深明此理。

政府对于熔铸银锭的事情从来不予以干涉,它完全掌握在私人钱庄和商号的手里。银锭通常被铸成椭圆形,有点像中国人穿的鞋子。因此,外国人称之为“足银”。虽然有时也铸造较小一点,每个大约重十两的银锭,但多数情况下每个银锭都是五十两一个。这些银锭在日常交易中往往被切割瓜分成小块的碎银,以适应支付的需要。每块银锭上都打印着铸造者的商号,而且都有表示银锭纯度的特殊标志。那些素享盛誉的商号所作的标志一般都是真实的。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中国的生意人能够根据每种银锭的铸造方式,异常精确地判断出它们的成色和纯度。铸造银锭的铸模通常是用石棉作成。先将熔化的银子倒进铸模里猛地摇晃一下,待其冷却之后再倾倒出来。这样做成的“鞋子”,在其表面我们会发现有若干细小的波纹,而在其各个边和底部,会有一些针眼般的小孔。这些波纹和小孔是判断银锭纯度如何的两个最重要的依据。波纹越多,孔眼越细密,那么就说明银锭的品级越高。

在中国,不管在做多大或者多小的交易买卖之前,首要的事情便是双方议定应该使用哪种成色标准的银子来支付和收取货款。一次,一名美国公民在中国的某座城市遭到了暴民的殴打。处理的结果,暴民被判罚几百两银子,以作为对美国人的补偿,并由我负责向该城的主管官员收取。我们正式形成了一个书面协议,规定全数的赔款应用“库平银”标准的银锭交纳。银子在规定的时间准时地送到了我的住处。它们被非常认真地打成包裹,贴着封条,并且每包都标明内含的银子各五十两。

大部分的税收是以汇票的形式汇寄到北京。但是也有某些省份是以散装的形式把银子运到北京。其装运的方式非常原始独特。我们有时会看到长长的一列车队缓缓驶进北京城,人困马乏,风尘仆仆。每辆车上都插着一面三角形的黄色小旗,那标明车上装载的是皇家的财产;同时,每辆车上还有一名看押的士兵,每辆车上看上去都好像装载的是老粗的大圆木。每根“圆木”都嵌着一圈又一圈的铁箍,同时每个“圆木”上还贴着带签名的封条。实际上,每根“圆木”被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间是空的,上下深约几英寸。这一部分空间被很合适地塞满了每块重五十两的银锭后,它们就以上述的方法经过长途跋涉,不辞千里万里之遥,来到北京城后,在国库里安家落户。

P7-10

序言

近两年,河北省组织实施了“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并计划利用几年的时间编写出版“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文库。目前已经或即将出版的有《商品流通领域研究》、《富民经济论》、《富民文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等书稿,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许多学科,涵盖了许多前沿性问题,仅从书的名字即可知其意,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对现实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难看出,河北的中青年社科专家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河北社科理论队伍人才辈出、社科事业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和美好前景。

我们知道,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是理论上不停顿。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就是因为它善于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不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系统的阐述,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取得的每一个成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事业的新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有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和回答,这既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考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是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纷繁复杂问题的指针。无论从事何种学科的研究,都必须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牢深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底。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过:“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在1955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学习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坚持与时俱进,要加以丰富和发展。例如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对象需要进一步明确,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时,指的只是世界观的对象,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什么,还不太明确。又如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有待补充,结构需要更加严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建构体系的原则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得到公认的。但是,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哲学家主要不是根据这一原则,而是根据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来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的。再如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加以修正,如宇宙起源和演变的理论、物质的构成与内部结构的理论、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等等,都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肩负起这一责任。哲学如此,其他各门学科也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可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他们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广阔舞台,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刻苦钻研,扎实工作,不断创造出更大的成绩。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以老一代学者为榜样,树立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甘于清贫、耐住寂寞、潜心研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蓬勃进行。要坚持从自己所处的省情市情出发,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多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研究本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条件的可发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要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在《文库》出版之际,我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希望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涌现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的优秀成果。

后记

这是我从事钱币学研究以来写的第一本关于银两的小书。

近代银两是从事近代史研究者均要接触的经济基础知识之一,从上大学时,我就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但是搞不懂,而今天,书虽然写出来了,但是很多问题还是不清楚。

书写完后,才又发现了一系列的新的问题,比如,近代的银两制度的建立,以前学者们总是说这是有中国特色或封建性的货币,今天才意识到,近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与外国政府和商人的努力与参与密不可分的。

银两是一种十分有意思的货币,这种货币在中国这个货币文化对亚洲影响巨大的国度里也是十分稀少的,记得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是在小学,只是听说谁家里曾有这种东西,但是没有见到,而到长大后在书里和电影里看到时,又总是不得要领,不论是形象还是实质。

时间总能让人感觉自己的愚笨,到了今天,才真正认识到历史学只是钱币学的方法论中的一种,因而这本书只能是钱币学著作的历史描述。

钱币学,人们现在还不太重视的一个学科,更多地还在与收藏界打着交道。实际上,其方法论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言,要有这么几种。

一是对钱币本身的研究,如铭文、图案等。

二是对币文的深入研究,这里面不仅有一个时代的制度,还会很多死文字、文化等等,更重要的是有货币自身运动的轨迹。

三是相关钱币物理方面的研究,如金属成分、纸张、重量、直径等等,近几天我通过对几枚古代带钩的认真观察,觉得汉代白金三品铅锡合金的可能性极大,而古人对于金属的认识,从铜簇中也可得到反映,特别是一些铁杆铜簇,为什么制造他们,而铜和铁又是如何黏合在一起的呢?

四是钱币发现背景的研究,这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是出土或发现地的记录,二是钱币窖藏的统计分析,三是相关历史的背景的研究。

本书只在上述研究方法中采用了少数几种,特别是集中于对银锭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可喜的是,近年来相关银锭的钱币学意义上的图谱出版了很多,本书也有一些相关的目录学介绍。

时间总是我们的老师。今天,看到俄罗斯钱币学者相关蒙古钱币的研究文章,才知道那个时代在伊斯兰钱币的范畴里,中文、藏文、巴斯巴文均曾出现在伊斯兰蒙古钱币上,而这是在我写《中外货币文化交流史》时所不知道的,真是学无止境! 

正是西府海棠盛开的时候,春天又在悄悄地离去。

感谢前人所写的相关著述和留下的文字,感谢一些收藏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乐意在网络上公布其藏品,感谢河北省五十人工程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冯斌编审为此书付出的劳动。

作者

2007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近代银两史/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建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3382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22.9
丛书名
印张 2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