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初会便已许平生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其实并无主角次角之分。任何个女子男子,都是青春飞扬谈笑自若,甚至连压抑和冷漠之人,如宝钗,如妙玉,都有抑制不住的青春在流露。这些人物,唯有以情动之。众女儿各个灵秀在大观园,演出了姹紫嫣红的场青春好戏让人有着种懵懂的感动和一种日后再读的期待。

内容推荐

我不知道要在佛前跪上多少年,才能侥幸遇上那个前世和自己纠缠了那么久的一个人。我同样也不知道,两个人如何能喝下孟婆汤之后还依然记得对方。或者说,已经是仙人一般的他们,在修行之后如何还记得心底最深刻的惦念。 且看宝黛初会,缘分便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一对眸中开始。 痛也罢,笑也罢,这样的感情,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一辈子无法遗忘和后悔。有时候,人和人真是有这样的机缘,哪怕是瞬间的目光对视,也可能是一生心底最深厚的眷恋。不但今生,连以后的几生几世都一起许给了这个人。

所以,初会便已许平生。

如斯,红楼与我,一本大书,一个小女子,一个个我的红楼梦中人,在最美丽的邂逅中结缘,犹如初恋。

目录

卷首语 一片冷香唯有梦

第壹卷 姹紫嫣红都开遍

她们是《红楼梦》的绝对主角。

他们是赋予大观园灵气的少男少女。

春悲或者秋恨,她们一一经历;

只可惜,红颜薄命,乐事不多;

心事随流水,竟日逐浪花。

姹紫嫣红一一开遍。

黛玉 一枝仙草降红尘

宝钗:回首长亭接短亭

宝玉,此情可昭日和月

湘云:人生聚合若秋云

第贰卷 原应叹息说四春

她们是贾府呈的四位千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人看是荣华富贵中的娇小姐,

曹公却早将“原应叹息”四字名中藏。

大姑娘去了皇宫,父母难见;

二姑娘懦弱,误嫁了中山狼;

三姑娘见识极高,却被迫远嫁海疆;

四姑娘天生性冷,遁入空门。

红楼一梦太荒唐,到底空成梦一场。

元春:寂寞韶光向谁诉

迎春.沉默最是红颜苦

探春:爽侠志气自高远

惜春:已淡欢情不识春

第叁卷 斜阳何事近黄昏

大观园本不是属于她们的世界,

她们属于外面的某个地方。

只是大观园单有那些主角寂寞了些,

于是曹公便大笔一挥.为她们敞开了一道门。

她们或是随出嫁的小姐而来,

或者被府中之人用金钱买来。

她们来了,身份却仍是尴尬,

半是主,半是仆;先是戏子后是丫头。

平儿:魂是流星吹欲碎

香菱:熬得并蒂莲花开

宝蟾:女儿自是有灵秀

芳官:戏梦里霎那芳华

藕官:人间何处问无情

龄官:谁怜相思黄花瘦

第肆卷 浮华世界一过客

他们是不属于大观园的奇男奇女;

他们有的是一种人世之外的超脱。

他们懂得在最潇洒的时候转身而去。

他们懂得世情易变,欢情难久。

他们选择的是一条不同的道路,

和这个世界疏疏离离。

即使对整部《红楼梦》来说,

他们也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宝琴:去留皆在寻常中

妙玉:天生奇骨若红梅

三姐:情痴自恨月长缺

湘莲:萍迹浪踪为过客

岫烟:云卷云舒不惊心

秦钟:纯粹一身为情生

贾兰:独留单鼓慰人心

第伍卷 嬉笑怒骂为丫头

遥远的云端,总有你,在低吟,在联句,在憨眠,在葬花,在哭泣,在长啸。

而我总看着,听着,伤着……

是的,也许咫尺,也许天涯,也许就是一层纱的距离,一更漏的时差,

就让我错过你,就让你错过我。

也就这一次的未曾相约,

你才让我,让我几千年后,痴痴地等,痴痴地怀念,痴痴地遗憾……

是的,我知道,这样的时候,属于红楼里面的丫头,

也属于红楼之外的我,属于理解,属于感叹。

袭人:心比秋莲苦三分

晴雯:七窍玲珑女儿心

紫鹃:风雨之中卷帘人

莺儿:跳出情欲沉浮中

麝月:荼■花事了便了

司棋:入骨相思病不堪

鸳鸯:寻常风月有情人

五儿:辜负形容辜负卿

雪燕:吾家有女初长成

卷尾语 我本红楼中人

试读章节

黛玉:一枝仙草降红尘

有人曾说过,《红楼梦》无论从哪里读起,总是缺少不了林黛玉的。

这样一个如水一般清丽、纯粹的女子,的确是《红楼梦》中处处可见的一道风景。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看起,你了解的是一段有关她的还泪故事。从宝黛初见开始,你知道这的确是个曾经见过的妹妹。甚至从宝玉出家看起,你都能看得出其中有多少是关于她的记忆和感伤。

这个红楼梦,其实就在这个女子的一呼一吸间。

整个大观园,其实处处都有着这个女子的精魂。

世界上永远有这么一种人,他(她)即使生活在和你不差分毫的环境里,他(她)却和你经历着不一样的生活,他(她)所看到的,是那些你不曾看到的;而那些你所斤斤计较的柴米油盐、那些你所惦记的世故人情,就像那飘来也必将飘去的雾霭一样,跟他(她)的生活根本没什么交集。

这样的人,在《红楼梦》中,单单只有一个她,一个与我们无关的林妹妹。

所以,《红楼梦》需要的不是去读,是品。

而品黛玉,你需要的不是阅读或者朗读。

需要的,是心和心的碰撞,是飘零之于飘零的感知。

就像一个朋友的bbs签名档:看林妹妹只能隔水相望,像看一弯停泊在水中央的冷月,像是一缕秋风稍纵即逝。这些话都是我颇为喜欢的。

它意味着一种安静,意味着一种静观,意味着一种远远的肝胆相照,意味着淡淡的蓝颜或者红颜。

就像我们看林妹妹,永远不是钻到林妹妹的内心里去,这样对于我们自己,对于她,都是一种亵渎。关于她,我们有的,只是用自己或许相似的飘零相似的敏感,去感知、去用心、去触摸她灵魂可能存在的地方。

红楼选秀林妹妹

因为林妹妹是缺不了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大胆、也很不讨好地推测一下,大观园里假如也像现今社会这样来一次选秀,自然也是少不了林黛玉的一杯羹一席话一种精彩的。

自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孤傲的清丽的、惹人怜惜的林妹妹一定会欣然参与、拍手称快。只是,我们在乎的是,这样的女子,面对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喜,无论是怒,无论是赞成,无论是讥讽,无论是唱对台戏还是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我们看来,都是完全属于她个人,带着她的孤傲她的情理她的敏感,甚至她的小性子她的独特她的精彩。这样的女子,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属于她的舞台,聚焦我们目光的大多是她。

她这样的女子,像宝钗那样待选秀女等待进宫的举动,永远不会在她的考虑范围中。所以说,选秀若是基于某种名利,若是为着某种轰动、为着某些前程的话,对她而言,就像“待选”两字一样,永远是不会存在于她的字典中的。有时候,这种不参与的冷淡更容易构成一场闹剧的特色。林黛玉这种不参加不考虑的态度其实也可能就是一场类似闹剧的最好注解。就像张爱玲《倾城之恋》中上海的陷落成全了流苏一样,一场不成功的选秀可能到最后最大的意义就是成全了不愿意陷入其中的她,成全了她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精神贵族的形象——一个永远的绝对的精神的贵族。即使她双亲已逝无依无靠,即使她寄人篱下,身无分文,一针一线均靠他人,在内心中她也始终有着自己的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她看来,是最完美的,只有她才配得上,才可以主宰。

她这样的女子,虽然笑容不多,但是一旦当她开始笑起来,全世界都会因此而灿烂。我想任何人似乎都忘不了她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轻启唇齿,“母蝗虫”三字引得一片笑声。一个本来俗之又俗的场景就因为她这三个字。成了很美丽很有韵味的一段场景。所以,面对一个不是太俗并且有着某些俗世简单幸福意义的选秀来说,黛玉很可能在其中充当一个黑楠式的评语,妙趣横生,给整个选秀带来一种文化的韵致。

再想想热闹不过的菊花诗社、桃花诗社,还有充满热闹笑意的同湘云的抢诗联句,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这个被我们扣在孤傲和冷清帽子下的女子活泼的另一面,看见了一场场以这个女子为绝对主角的大观园小型“选秀”——在这个女子心中,最终是不怕在别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的,最终是愿意把自己的美把自己的精彩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出来的,最终是不惧怕任何形式的竞争和表达的。若是如此,若是我们真的怜惜她,真的等待黛玉的出现,我们该给她的是一个足够独特、足够风雅、足够突破世俗,足够显示才情、足够与世俗名誉无关的“选秀”,一个对于她来说,千干净净、冰清玉洁的属于她的绝对舞台。而也唯有这样的选秀,才选得出一个梦幻一般的她,一个精神上永远高贵的她。

突然想起元春省亲的那一回,书中说,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便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读这段,尤其是在夜里,越发觉得黛玉的可爱,黛玉真实的一面,一个明显的小儿女样的黛玉,一个也在争着某些自己觉得值得的东西的黛玉。

所以,最好不要断定,黛玉就是绝不愿意出来抛头露面的(这样反而是宝钗的做法)来参加所谓的选秀的。我们能确定的也愿意看到的,她所需要所期待的或者更谨慎一点说她假如要选择的话,绝对是一个独特的、类似菊花诗社等等这样雅致的选秀,一个配得上她、她也配得上的“选秀”。

荷锄人归近黄昏

其实,我一直耿耿于怀黛玉的那句话,遗世独立飘飘然的她怎么会说出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那样恶毒的话。

这样的话,该是出自口蜜腹剑、机关算尽的凤姐,该是出自絮絮叨叨、极端嫉妒的赵姨娘,甚至该是伶牙俐齿、口不让人的晴雯,但偏偏不该是她。

她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的想象中,是完美的、善良的,和世俗无关。而这任何一点,似乎都在向我们证明着黛玉绝对是与这些妻妾相争无关的。爱情至上的她,所想到的,应该是一种和另一个人完全对等的爱情;同时又是悲悯善良的她,所能反应的,该是对香菱这样精灵般女子的同情。

想那张赞煞了的嘴,轻启间,珠玉般的牙齿轻轻地一磕,出来的,不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那样的诗句,不是“母蝗虫”那样的调侃,却偏偏是,偏偏是这样一句,不关风月、不关亲疏的我们自以为不属于她的一句话。

我们以为我们是懂得她的,我们以为我们为她的小气、嫉妒辩护,是因为我们的理解之深;我们更以为她就是一个沾朝尘却脱俗的女子。而,其实,谁又想过这其中有着多少的亵渎在里面。前几天在公交车上,晚上最后一趟的47路,一瞬间,突然想明白了那句话,想明白了自己自以为是的理解。

黛玉正在那里看书,见是袭人,欠身让坐。袭人也连忙迎上来问:“姑娘这几天身子可大好了?”黛玉道:“那里能够,不过略硬朗些。你在家里做什么呢?”袭人道:“如今宝二爷上了学,房中一点事儿没有.因此来瞧瞧姑娘,说说话儿。”说着,紫鹃拿茶来,袭人忙站起来道:“妹妹坐着罢。”因又笑道:“我前儿听见秋纹说,妹妹背地里说我们什么来着。”紫鹃也笑道:“姐姐信他的话!我说宝二爷上了学,宝姑娘又隔断了,连香菱也不过来,自然是闷的。”袭人道:“你还提香菱呢,这才苦呢,撞着这位太岁奶奶,难为他怎么过!”把手伸着两个指头道:“说起来,比他还厉害,连外头的脸面都不顾了。”黛玉接着道:“他也够受了,尤二姑娘怎么死了!”袭人道:“可不是。想来都是一个人,不过名分里头差些,何苦这样毒?外面名声也不好听。”黛玉从不闻袭人背地里说人,今听此话有因,便说道:“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袭人道:“做了旁边人,心里先怯了,那里倒敢去欺负人呢。”

——第八十二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p1158  问话的袭人自然是懂得谈话艺术的,她的潜台词是,黛玉啊,黛玉,你也会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到底是什么态度呢?这是一个身在世俗中眼瞅着姨娘身份的女子很有分量的一次试探。回答的黛玉却不是一个合格的谈判者,她多多少少是没有进入袭人所给她的谈话氛围和暗示中的。这样小肚鸡肠的事,对于她而言,永远不是思考的主体。

比如说送宫花吧,她不会想到是荣耀是恩典,她会一步跨过自己,将它和尊严联系起来,和寄人篱下联系起来;其实,即使是第一个宫花送给她,我想她也未必会高兴的,说不定她会找到另一个上升到人性高度的哲学问题。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第七回 送官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p108

这样的黛玉,面对这样一个妻和妾的问题,眼前出现的不是可怜的香菱,或者说根本不会出现任何具体一个人。她的眼前,是一幕幕场景,是一张张面目模糊的香菱一般悲惨的女子,所以,她的话,不再是对袭人的回答,而是对这种男权社会悲剧的一种抽象的认识。简单一点说,她所给的,并不是自己的态度,仅仅是,以后一种自己所看到的事实。

像这样的思考方式,即使当你问她有关爱情,若是她能回答你的,怕也是对那时世界一种男子妻妾成群的事实的诉说,但这不能说她迂腐,说她背叛了爱情。这样的女子,是不会用我们的眼睛去看世界,不会以我们的方式去思考。

所以她孤独,所以她被孤立。就像那些注定要孤独的灵魂一样,她活着,不以我们的方式。

所以,我们终究是不能彻底懂她的,即使我们的灵魂再与她接近,这其中始终有着一条绝然的缝隙,一端是世俗,一端是超越世俗。

然而,我们也终究因此而更加怜惜她了,因为不懂不是不能喜爱的理由……P3-7

序言

一片冷香唯有梦

看《红楼梦》,是一重重的一心境。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亦如是。读红之人,难免将自己的一番心事和性格投射其中。不同的读者,便是不同的心境。

我与此书结缘至今,已九年有余。从不知愁的少女到现在渐知人事的红尘中人,心境也过了好几重。

第一重,是唯愿事事如意,无风无浪,奸人得惩治,有情人成眷属。若是能事事完美,是最好的。心中澎湃的是一种希望。

第二重,是看清了世事种种限制,红颜薄命,欢情瞬间化为乌有。心底是隐隐痛着的伤感。

第三重,是悲剧之中处处有着一种可喜之处。人之薄命,奈何不是人之福气。无论是小姐、丫头、婆子,皆有着自己独到的可爱之处。乐事哀事种种,今人看来,均是无从经历的精彩。

第四重,是各人各得其命,自私之人必有无私之处,懦弱之人遇事也可能会有惊人之举。种什么因得什么样的果,没有过分可喜之处,亦无过分可叹之处。心中落得一番平静。

我天性是个闲不住的人,能波澜不惊安静至此地看待《红楼梦》中的种种悲欢离合,算是我好不容易修积来的难得福分。艳丽看多了,便觉得清淡更是高人一等;热闹够了,安静才是更难得的境界。

唯有到了此时,我才第一次能安静地梳理我的红楼梦,以及红楼里我的梦中人。

一部《红楼梦》,从翻开的瞬问,便有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无休止地扩展。精灵般的女子,非凡的男子,唯美的爱情故事,凄迷的身世之叹。假如说上天给我一个庄生梦蝶的权利,我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曹公笔下的世界,就在梦中变成一个蝴蝶。

《红楼梦》中的人物,幸福的少,可怜的多。宝玉这样锦衣玉食心灵禁锢最终失去挚爱的人,算是不幸;香菱这种遍历各种坎坷最终熬到并蒂花开,算是有幸。不幸在这个世界里是主旋律,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雅和美感。我们可以替她们哭,却不能不佩服和羡慕她们。哪怕是身世再坎坷,红颜再薄命,她们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优雅和独特的气质。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灿烂如满月春花,哪怕最终的结果不过是飘零憔悴。

她们有的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绝对主角,如宝玉、黛玉、宝钗和湘云。

宝玉是富贵中饱受束缚之人:他不能决定自己去做什么,不做什么,但他又不得不去考虑家族规定之外的一些东西;他是一个有反叛之心却没有勇气去反叛的人。他基本没有过错,除了他曾经太博爱。当他最终出家,抛却红尘往事,我们都庆幸他终于过上了自己的生活,给了黛玉对称的痴情。

黛玉是《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她天生灵秀,优雅高洁。最重要的是她有着一种过人的勇气。她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她仍然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心底有着莫大的悲哀,脸上却有着最灿烂的笑容。黛玉是一个分分秒秒都是认真过着灵魂生活的人。

宝钗则是我比较同情的一个人。她几乎完美得没有过错,但这就是她的错。为了主流社会的完美,她过于压抑自己。不懂得去为自己活,这便是她的悲哀。

湘云则是我羡慕的女子。她一辈子过了很多种生活。她开朗得近乎疯狂,她暗地里也有着自己悲哀的心事。她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在每个时刻都全心全意。

她们有的是贾府本来的主人,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春为家族利益进入宫廷,从此不再有机会享受人间平凡女子所能享有的一切。迎春默默无闻一辈子,一切的际遇在她看来都是当然,除了那个最终导致她早逝的婚姻。探春是大观园三春中最出众的一个,她如同刺玫瑰般的光艳照人,曾经同宝钗管理大观园,促使了“责任承包制”的产生。她有着秋瑾一般的大气概大胸怀,脱却了很多女子常有的纠缠。惜春则是天生性冷的一个,默默地生长着,却有着最坚定的性格,一步步走向了青灯古佛。

她们有的是大观园的过客,始终以自己的清冷,和这个繁华的世界保持着一种或浓或淡的疏离,如宝琴、妙玉等等。宝琴捧雪,是《红楼梦》中最有情调和气质的一幕。一进入大观园,她的青春魅力便不自主地倾泻出来。她如同一把火轰轰烈烈地燃烧着,连宝钗都不自觉地在这种光环下自嘲起来。妙玉则是大观园中超脱却不能彻底超脱的人。宝玉生日时遥叩芳辰,同湘云黛玉一起联句。她以疏远的态度接近这个世界。

还有的是大观园里的外来者。她们以一种暧昧尴尬的方式参与着这些生活。平儿、香菱、宝蟾.是主子身边的尴尬人。玲珑剔透处处周全的平儿,得以获得了一个相对稍好的地位;颇有些呆性的香菱,则有过好几次险些被卖的经历。还有那些因元妃省亲而买来的戏子。她们参与大观园的生活,进入我们的视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无法遗漏的是《红楼梦》里玲珑剔透的众位丫头。娇俏温柔的袭人,撕扇子千金难买一笑的晴雯,一片痴心为黛玉的紫鹃,天真娇笑的莺儿。她们在大观园里怒放青春,无论面对她们的是黄土一抔,还是公子无缘。雪雁、春燕等等,大观园里真是积聚灵秀。

梦入红楼若许年,留下一片冷香唯有梦。 (备注:我所解读的版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校注的《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北第2版,个别细节地方参照其他版本,略有出入,请诸君鉴识。)

后记

我本红楼梦中人

读《红楼梦))的时候,总有一些错觉。

读来读去,读到的不是反封建,不是对家族的背叛。能读到的是爱情的捍卫、爱情的屈服和爱情的遗憾。都是爱情的种种:宝玉和黛玉的初见,宝玉和黛玉的同食同宿,宝玉和黛玉吵闹与和解……在我这个心中境界太窄的人,整部红楼所讲述的,几乎都是爱情。

这样的错觉却经不起自己仔细的盘点。

这样的一部书中,真正的爱情实在是不多。老一辈忙着管教小一辈,小一辈忙着应付老一辈的管教。偶尔几个出格不愿意接受老一辈理所应当的规矩的,则被驱赶出门,以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生活圈,比如说晴雯。

真正能算得上爱情的,除了宝黛,实在不多。尤三姐和柳湘莲、司棋租她的表弟、龄官和贾蔷,算是大观园中爱情的孤独守望者。三姐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司棋的爱情,属于青梅竹马,却同样都是一种悲剧收场;唯有龄官的爱情,停留在最美丽的时候,犹如初恋。

所以,初会便已许平生。

红楼与我,一本书,一个小女子,一个个红楼梦中人,在最美丽的邂逅中结缘,犹如初恋。

读《红楼梦》至今,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读出什么真味来。只不过在少年时期与此书偶然相遇,越读越觉得其中自有真意,不能放手。从没想过要研究出什么来,连一般研究的书自己也少看,只是完全毫无功利色彩的,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仅此而已。

人活到了二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并不仅仅是自己想得开就可以了,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傻傻地觉得只要自己愿意,一切都可自己把握。世间万味,一点点地品尝,也不免地沾染些世俗的气息,很难再享有最简单的快乐。这时候,再读这本书,方觉得曹公十年辛酸,无奈种种,不觉泪下。

我是功力不够的,所以不奢求自己会拿出一本研究《红楼梦》方面的书。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只是为了纪念自己读书的那些日子和其中的感动。我是不会考证的,也知道自己为文太自我太酸。我曾经问过自己读者凭什么看那些完全是个人化的感想,一直无法作答。直到有一天我看着飞花姐姐当日写的红楼文章,心有恻恻,竟有很多相投的地方。或许每几个生命都可能会有一段相同的成长故事,或同是伤痛,或同是无奈。于是下定了决心,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出来,希望读者曾经拥有同样的感动和哀伤。

这些文字虽然不多,也算不上经典,其写作的过程,对我来说,却是艰难的。我深信一个人的意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便在为文过程中警惕用自己纠缠的小儿女意识去误导人。我自认算不上是一个乐观的人,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变为文字的时候,却是努力地挑选了最乐观的一种。《红楼梦》中的每个人,我所看到的,大多是她们的好处。一是她们实在是有过人之处,二则是出于我自己的内心。我想借这样的一本书告诉读者的是,人是有能力有办法在任何事情上都看出一份好处的。能看出好处,便能自得其乐起来。人既然能乐起来,何必拘泥于世事的不幸之处呢。用有情之眼看无情世界看出有情来,便是这个道理。

《红楼梦》曾经陪我走过了最艰难也最丰富的高中三年,我现在仍然记得自己高考时候的作文便是与《红楼梦》有关的一篇《云,驮走了……》。同样我也必须承认《红楼梦》在我性格塑造上的影响,林妹妹特有的雅致情调,湘云探春的豪情都是影响我至深的。这本书更是为我带来了很多肝胆相照的好友,我们都是因为喜欢同样一本书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曾一起在bbs上讨论,我们也一起品酒玩各种红楼的游戏。是这样一群真性情的人,陪我度过多事的大学生活。

感谢曹公辛苦非常写就的《红楼梦》,让我得以借机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谢我的父母亲戚,是他们给了我最温暖的爱和最适合我的教育,从而使我有写作的能力;感谢一直在我周围的朋友们,是她们给了我支持和鼓励;感谢所有在我生命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人,是他们让我在生活中读一本更大的《红楼梦》。

寒塘

200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初会便已许平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寒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4061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