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刺客(刺客列传)/名家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史书中的每一个刺客形象和刺杀故事都惊天泣地,但是历史上的刺杀事件和刺客并非都是正面、积极的。刺杀的历史很长,刺客的群体很庞大,但是一直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介绍刺客的历史兴衰的图书。现特编纂一本介绍刺客历史的图书。正为此书。

内容推荐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们是一群藏在影子下的人群,一群生存在阳光下的影子;他们永远不会回头,也永远不可能回头。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演完这场无声的独幕剧之后,悄然无声地放谢幕,然后,转身,离去。他们——刺客。

这是一本叙述历史上刺客的生活和事迹的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行走江湖

第一节 游走阶层之间

第二节 士当为知已者死

第三节 十步杀人千里行

第二章 春秋风起

第一节 专诸鱼藏剑

第二节 要离自断臂

第三节 **刺赵盾

第四节 曹沫大劫盟

第三章 战国凯歌

第一节 山西有豫让

第二节 忠孝看聂政

第三节 屠夫侠朱玄

第四节 荆轲刺秦王

第四章 千年变迁

第一节 张良刺秦终归汉

第二节 萧道成行刺窃国

第三节 皇帝刺客元子攸

第四节 王著计除阿合马

第五节 张汶祥刺马复仇

第五章 民初刺客

第一节 汪精卫:北京刺载沣

第二节 陶成章:开门现枪口

第三节 袁世凯:刺杀范鸿仙

第四节 宋教仁:枪从背后来

第六章 民国大案

第一节 孙传芳喋血

第二节 吴佩孚毒杀督军

第三节 孙中山痛失邓铿

第四节 郑继成成杀张宗昌

第五节 江淮大侠王亚樵

第七章 抗日暗杀

第一节 河内夜刺汪精卫

第二节 老仆手刃命傅筱庵

第三节 唐绍仪玩物丧命

第四节 保镖夺命张啸林

后记

试读章节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和争斗,争斗激烈到一定程度,到了其他方法都不能解决的地步,就会有一方要以结束对方的生命来解决问题,这时候就有了刺杀与刺客。  

刺客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大至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权臣集团之间的争夺,小至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都有可能产生刺杀。这样一来,无论王公大臣或草民穷寇,都有可能情急之下,夺取仇人的性命。权力在手的,可以命人去行刺;商贾富豪,可以去买凶杀人;如果是一介草民,没有权力也没有钱财来驱使其他人为自己杀人,他还可以亲自动手,用自己的性命去搏一口气。而如果是平头百姓,也大都是被逼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不得已出手杀人。因此,职业刺客的来历自然不用多说,其他很多刺杀行动中的刺客,来历则可能是社会中的各个阶层,没有什么明确的界定。

历史上的刺客,总是带着反叛和神秘的色彩。无论何种场景,刺客一旦出场,或成或败,总是在人们眼前一闪而过,在史书上留下一道血色。如太白先生曾写过的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大多数刺客,在行刺之前和行刺之后,都是生活在市井人群之中的常人,很难分辨得出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刺客都是以杀人为生的职业杀手,除了刺杀之外,这些人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即便是职业刺客,也都会隐藏得很好,否则刺杀行动就很难成功或者成功之后也难以继续生存。对职业刺客而言,一旦身份泄漏,大概也就没有活路可走了。因此,刺客为了接近被刺者而改变各种身份,以致不惜降低身份而假扮仆役或小贩乞丐等等,甚至于为了博取信任而自残的也屡见不鲜。

职业刺客在历史上层出不穷,有作为团体行动的杀人集团,也有一剑行天下的独行侠,而这两种刺客的地位和生存状态也是很不相同的。作为团体行动的刺客,一些是由权贵支持,专门为其消灭异己的组织,明朝的东厂到后来大致也就是这样的组织;也有的以类似黑社会的形式存在,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力量,属于独立生存的团体,历史上的乱世帮会盛行时,也有这样的类型。独行侠之类的刺客,所依赖的是突出的能力和高超的技艺,而且有很高的行动自由,从而同样可以以刺杀为生。这样的刺客,如果坚持所谓的道义,为人们所认同,会被人们称为侠客;与之相反的,则被称为贼。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的无数江湖故事虽然不像金庸小说中那样无比神奇,然而帮会林立、作恶多端的恶贼、行侠仗义的英雄却都是有的。正如任何社会之中,总有游离于社会秩序边缘的团体,较强的可以形成黑社会,较弱的只是一帮社会流氓,而无论什么时候,这一类人却总是存在的。无论刺客所刺杀的对象是善是恶,将一个人通过刺杀的手段解决掉,总是在一般的社会运行方式之外的。也就是说,刺客这样一个阶层——如果可以称其为一个阶层的话——总是在一般社会规则之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社会状态的异类。这些人留下一些印记,也大都因为所刺杀的人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历史上,有名头的刺客,如专诸、荆轲甚至是传说中的吕四娘,他们的目标大多是国王或者皇帝,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总能留下一段佳话。有自己纲领和原则的刺客,可能会得到一些人的认同,没有原则和纲领的,也不过是游离在社会规范之外的独立的势力,也一直被统治者视为秩序之外的异类,很少见诸正史。

对刺客的记述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这也是少有的在正史中对刺客进行详细的记述。司马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并在文末评价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五人,都是受人雇用的刺客。这几位虽然都没有明确地以刺杀为职业,然而或被人养作“士”,或者受命于人,刺杀都可以说是他们职业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把他们归属为职业刺客这一类。

而事实上,即便职业刺客也大多属于一次性的。因为刺客很有可能在行刺中失败而毙命,或者事后即金盆洗手,因为要在多次刺杀全部成功之后成功隐匿身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职业刺客是以杀人行刺作为职业及生活来源,这样的刺客在有记录的刺客中也占了多数,因为动辄要取人性命的,很多是因为权力争斗或者权贵互相忌恨,这些人大可不必亲自动手,使出钱来自然有人卖命。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鬼,钱财对人的驱动力是绝对强大的。有些时候,出钱也买不到人来替自己办事,这可能是因为钱还不够多,或者使用的方式不对。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被收买,只是说当诱惑达到一定程度,一定有人不能抵制而铤而走险。《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位,虽说各有其性格,也大致如此受人雇佣。

职业刺客有单独行动的个体,但更多的,是以组织形式出现的。历代出现的固定性的杀人集团,就是这样一些职业刺客组成的。同样是这些杀人集团,也还是有很多区别。有的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认人,也有的有一定的原则或纲领;有的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组成,有的因为社会环境,一些平民为了生存而组成。

众所周知的明朝时期的东厂,在很大程度上也执行刺杀任务,可以说是官方的这一类组织。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因此,当时东厂的职能就变成了“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而后来,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和锦衣卫有了官方的名义,杀人大多采用先陷害,然后在狱中酷刑杀死的手段。然而有些明正身清的官员,仅仅因为不得皇帝的喜欢而要被杀死的话,就得采用刺杀这种手段。这一点正史当然很难找到记载,然而野史之中却有很多。非官方的杀人集团比较著名的是东汉时代洛阳的一个专门代人复仇的杀人集团,他们号称“身不死则杀不止”,从而不但获利无数,而且称霸一方,以至于“令恶人高会而夸诧,孝子见仇而不得讨”。可见杀人无数的,可以是王权至上的君主帝王,也可以是有钱使得鬼推磨的商贾、平民。

同样的刺客集团也存在于民国时期,被称作“杀人包办团”,只认钱不认人,杀人无数。而且这个杀人团的势力甚至延伸到了美国的旧金山、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

民国初年的时候,中国新闻界泰斗黄远庸前往旧金山,刚一登陆就被人暗杀。这一暗杀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黄远庸原来是袁世凯的秘书,离开袁世凯前往美国,却被袁怀疑会对自己不利,就买下杀手刺杀了黄远庸。

P3-6

序言

这是一本叙述历史上刺客的生活和事迹的书。

笔者幼年的时候,一度想以刺客作为职业。当时对刺客的想像就是荆轲那样的豪杰。他们强壮敏捷、豪爽侠义。这些神秘的人物行如流星,纵横江湖,变着戏法式地熟练运用各式武器,往往杀敌于无形,令坏人战栗。刺客还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他们能辩识忠奸,化险为夷,留下一个个闪耀思想光芒的传奇。

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知道这样的刺客形象固然有之,但不能代表整体。更多的刺客不一定拥有强健的体魄,甚至不一定是武人。刺客的深层次共同特性应该是有坚毅的决心。为了心中的目标,他们可以卧薪尝胆数十年,可以隐姓埋名终生,甚至可以自残身体曲志修炼。刺客完全是一个精神上的绝对强者。

多数刺客一生只接一桩“活儿”。这桩“活儿”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使他们名垂青史。这样的活就是刺杀。我们后人不能将刺杀看作单纯的政治斗争手段。对于刺客来说,凡是法律、习俗解决不了的已存在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就只能用刀和血来决定其结果了。这样的刺杀可以是非政治的,纯精神的。当它呈现为正义的弱者对邪恶的强者的坚决挑战时,更能引起我们后来人的注目和尊重。

中国历史上刺客和刺杀事件层出不穷。爱到人们关注的都是政治、军事斗争中的刺杀行为。尤其是在改朝换代、社会进步的变动期,名刺客和轰动的刺杀事件一再出现。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基于个人恩仇和信仰,并非受政治势力指使的刺杀行为。许多名扬千古的刺杀,都是悲壮的个人行为。本书希望读者在关注前者的同时,更多地注意后者的英雄壮举。

对于恐怖主义的暗杀、针对平民制造声势的滥杀,我们都是坚决反对的。相反,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刺客完全值得我们后人给予充满敬意的回顾。

后记

感谢您购买、阅读本书。

笔者小时,常常为影视作品中侠肝义胆的刺客所激动。那时候,刺客在我心目中简直是正义、刚胆、忍耐、机智等等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是每个男孩子人生努力的方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逐渐明白正义的刺客形象和刺杀故事一直为后人所铭记。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惊天泣地。但是历史上的刺杀事件和刺客并非都是正面、积极的。刺杀的历史很长,刺客的群体很庞大。但是一直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介绍刺客的历史兴衰的图书。因此我们工作室决定编纂一本介绍刺客历史的图书。

读完这本书,不知道读者有什么样的感觉。笔者认为刺杀是处理社会关系的极端方式,刺客群体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群体。当问题不能在正常的社会规则内解决,当关系不能通过正大光明的形式处理,总会有人求诸这样的极端。不论刺杀的性质正义与否,刺杀行为本身不应该是我们提倡的。但愿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在正常的规则下处理,但愿所有的人都能正大光明、大义凛然地处理问题。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大量前人的资料和观点。在书中已经注明了许多。我在此这向读者“坦白交代”我们编著者的一些主要参考文献。参考的文章主要是:《刺客豫让之“国士遇臣国土报之”》(作者江晓原,载于《社会观察》2006年第6期);《柯之盟与曹沫》(作者李纪祥,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在文本解析中复活(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作者唐红,载于《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千秋侠骨香一一从<史记>话侠客》(作者邱健,载于《语文学刊》2005年第17期);《春秋刺客》(载于《青年科学》2006年第2期);《春秋战国时期“侠”的政治依附性》(作者邓锐,载于《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士为知己者死”辨》(作者常昭、常青,载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史记·刺客列传>评说》(作者张三夕,载于《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古代侠义复仇故事流变及其三种倾向》(作者王立,载于《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在相关著作中,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是必读的,其他的主要作品还有:《二十四史(全本)》(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战国策》(刘向编集,贺伟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资治通鉴(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弑君录》(左云霖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宫廷政变》(董书城编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民国暗杀要案》(经盛鸿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笔记小说大观》(广陵古籍刊印社1983年版);《政治暗杀秘闻》(《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中国文史出版社版);《军统特务暗杀行动录》(致远、佐恩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十大刺客》(伍国庆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民国刺客列传》(王祥玉、宁志新、封汉章编,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关于刺客的专门性作品很多,读者有兴趣可以搜索阅读。

每编完一本书,我都有这样的感叹:如果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呈献一部更好的作品。这样的感叹同样适用于本书。但是后悔药是没有的。最后,我要对中图恒业的杨文编辑表示感谢,对北京牧工作室的所有同仁表示感谢,对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编辑们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执笔 张程

2007年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刺客(刺客列传)/名家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树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98214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