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空中生命线(唐山大地震空中救援亲历)
内容
编辑推荐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彰显民族伟大之魂!

海内外近百家媒体称颂、中央领导亲切接见的老英雄,首次全景揭秘空中救援史实!近百幅珍贵老照片,比同题材作品更震撼、更真实、更悲壮、更深刻!

本书首次、全方位揭秘1976唐山大地震后空中大营救的悲壮历史,堪称当年抗震救灾的全景再现,极具历史和文献价值,更具教育意义,是有关地震文化、抗震精神、民族之魂、城市品格的巨章史诗。

内容推荐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周边公路、铁路、桥梁毁坏殆尽,唐山人民陷入绝境!作者果断拍板,指挥开通了唐山通往外界的唯一生命通道,第一个向党中央报信,和战友用眼看、耳听、大脑分析,15天里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未发生任何差错;最多的一天指挥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这条“空中生命线”,使党中央及时决策,使10万大军加快步伐,使2万多危重伤员被送抵全国、重获新生,使无数医疗队、抢险人员神速降临,使数千吨急救药品、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进入灾区。

1977年,李升堂团队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2006年,李升堂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

本书首次、全方位揭秘震后空中大营救的悲壮历史,热情讴歌了唐山人民在大灾面前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党中央的英明指挥,人民解放军和医疗人员的崇高奉献、牺牲精神,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堪称当年抗震救灾的全景再现,极具历史和文献价值,更具教育意义,是有关地震文化、抗震精神、民族之魂、城市品格的巨章史诗。

目录

引子:我这一辈子

第一章 震前:特殊年代里的飞行员

 (一)美丽的唐山我的家

 (二)穷孩子成为飞行员

 (三)神秘的“空中警察”

第二章 大地震来了!

 (一)唐山没了!

 (二)在遭重创的唐山机场上

第三章 最初的救援:24小时生死时速

 (一)震后从唐山起飞的第一架飞机

 (二)震后到唐山降落的第一架飞机

 (三)挑起千斤重担

 (四)只有带血的双手,自救!

第四章 航空史上的奇迹

 (一)空中生命线

 (二)解密奇迹

第五章 救援与防疫大战

 (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二)抗震救灾前线

 (三)人民子弟兵:救人第一!

 (四)白衣天使:与死神抗争

 (五)感人往事

 (六)航空防疫“大战”

 (七)军民鱼水情

第六章 永远的军魂

 (一)光辉的人民空军

 (二)我心目中的军魂

 (三)震后:不计名利,为人民服务15年

第七章 伟大的抗震精神

 (一)坚强的唐山,伟大的唐山人

 (二)感恩与奉献

 (三)世人没有忘记唐山空援

附录 二十年磨一剑

试读章节

(二)穷孩子成为飞行员

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灵培养和锻炼人的地方,严格的军事训练、紧张的部队生活,可以全面提高军人的素质。航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飞行实践,为我和战友创造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多彩的军营生活

我的家,在河北省冀东大地,滦河、青龙河之间,迁安县彭店子乡易家庄村。1936年,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祖辈都以种地为生,十分贫苦。1953年我考入卢龙县中学,全部学费每月要7元,国家补助5元(助学金),自己交2元。因家庭拮据,后来连2元钱母亲也支付困难,我只读了两年半,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入空军院校学习。

1955年底,国家实行第一批义务兵制度,上级号召有志青年积极参加报名,我第一个报名参军。一方面是起个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中困难,也就是说初中毕业了,我也上不起高中,不如参军去保卫祖国。

经过体检,带兵人的口试、面试,县武装部批准,我应征入伍了,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那是1956年3月,初中只读了两年半的我,就这样走上了从军之路。

新兵连第一个任务就是长途行军,从卢龙县城,步行到昌黎县火车站,是70多华里,那时的路很不好走,这对于我们年轻的学生——没有走过远路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从来没有经过的事。

能不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大家心中都没有底,但我心中不服输,暗下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走在大家前面。

指导员姓高,是山东人,40多岁的年纪。瘦高的个子,有点驼背,说起话来刚劲有力,他反复地动员,要大家树立信心,克服困难,这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不乘车,步行到昌黎。大家也反复讨论,表决心,立保证,都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这天我们早早地起床,带上干粮,就从卢龙县出发了。指导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步履轻松、均匀,还真像当年老八路行军的样子。老实说,我们出了城,不久就觉得累了,走了一半的路程,就走不动了。指导员组织大家讲八路军急行军抢在敌人前面占领阵地和红军长征的故事,又喊口号又是唱歌。在他的鼓励下,大家团结协作,有的人脚磨破了,打了血泡,大家就互相帮忙拿东西,互相搀扶,咬紧牙关坚持,实在走不动了就休息一会儿。我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到了昌黎县凤凰山下。这里距县城已经不远了,再加一把力,就到车站了。到了天黑时,我们终于到了车站,搭上了西去运输新兵的列车。尽管大家十分疲惫,但是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有一种可以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对于我们年轻学生来说,还真是一个实际的考验,对于以后在军事、生活、训练中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性格,都是大有好处的。

入伍后,我被分配到某师飞行团、机务大队,当了一名机械兵,每天除了军事训练、上课、出操以外,主要就是在飞机场上保障飞行训练。

刚到部队时感到什么都新鲜,机场上“隆隆”的飞机起飞声,保障飞行的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空勤人员驾驶飞机飞上蓝天,地勤人员认真细致地维护每一架战鹰,机场上一片繁忙的场面,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感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有学不完的东西,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机械兵。我的具体任务,就是每当战鹰归来,给飞机加油,擦拭起落架,检查飞机轮胎是否完好,给飞机着陆系统的减震部位注油,以保障飞机再一次安全起飞。

飞机起飞前,开车时,需要有人“看火”,就是当飞行员按动机舱内发动机启动按钮时,要看尾喷管里发动机燃烧室内点火是否正常。然后发出“有火”的信号传递给飞行员,这说明开车成功了。

一次,因为新兵没有经验,我在“看火”后,离开稍慢了一点,被喷出的火焰把眉毛烧了,闹出了大笑话。机械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非常精细的。任何一个疏忽大意,一个螺丝拧不紧,保险丝未上好,都危及空中飞行人员的安全呀!

从此我每一件事都认真去做,维修飞机的工具点了又清点,恐怕忘在飞机上,卡住某个操作系统造成不安全因素,甚至引起事故。

当飞机起飞滑出前,我们机务人员都去掉飞机前面和两边的轮挡,整齐地排成一行,站在机旁,目视飞行人员把飞机滑出去,直至腾空而起,此刻我心中总有无比骄傲自豪感,我感到我是一名忠于航空事业的机械兵了。

不久我被调到师部宣传科去工作了,当了一名广播室的播音员。当时科里面有图书馆、播音室、照相室、电影组。电影组长叫张桂彬,在他的帮助下,我除了播音之外,还出去放映电影,感到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快乐新鲜事。

后来领导让我参加十月一日国家受阅训练任务,具体搞宣传工作。我师的轰炸机,将在十月一日这天从机场起飞,经过固定的导航点上空转弯,以整齐的品字形队形三机编队,全团跟进队形,正点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的检阅,向世人展示中国空军的雄伟实力,这是一项十分庄严而神圣的政治任务。

我每天早早的来到机场,站在广播车上,通过扩音器,把送来的每件稿子播放出去,把每件好人好事广播出去,有时会播放一些文艺节目和雄壮的革命歌曲,以鼓舞同志们的士气。

我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工作,部队受阅成功也有我一分辛劳,心中感到无比的快乐。

业余时间,我就参加打球、跑步、跳高,锻炼身体,很快通过了国家颁发的国家二级劳卫制,并获得了奖章。

我平时就住在部队大礼堂的播音室里,那里有各式收音机、扩音器,平时除钻研无线电业务外,每天也听中央台夏青、葛兰的新闻广播,各种歌曲。河南籍的战士爱听豫剧,每当播出《花木兰》时,他们都听得入神,总是不让你关机……

平日里每天清晨,随着我播放的清脆嘹亮的起床号声,部队官兵就整齐地活跃在操场上。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 “踏踏踏踏”的脚步声, “一、二、三、四”雄壮有力的口号声,声声震耳,就这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志们伴着朝阳,走向机场,去迎接新的战斗飞行训练任务。

人民解放军这个锻炼和培养战士坚强意志的大学校,使我自己养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精神。我快乐地过着军营生活。P4-6

序言

那是一个大灾难的日子。天塌地陷,家破人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24万人的生命毁灭在瞬间。道路中断,孤立无援,死神在逼近每一个人。

那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日子。通讯中断,指挥瘫痪,人员伤亡,困难重重压在我身。15个日日夜夜奋战在机场上,责任与风险共担。在那特殊的时刻,每一个“决定”都要自己做出艰难的抉择。

那是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在人民群众最危难的时刻,人民解放军舍生忘死,奋勇救灾、抢险。空军运进大量救灾物资,运出大批伤员,军民团结共同渡过了难关。

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动员,人不分男女、地不分东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精神空前凝聚,军民团结患难与共,使抗震精神永存。

2006年7月28日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时,在唐山多功能体育中心场体育馆大厅里,我受到了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你为唐山人民立了大功!”

为什么我这样一个普通转业军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如此重视和高度评价,究竟这背后发生过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翻开《人民日报》1977年5月20日头版,映入眼帘的头条新闻是:中共中央军委表彰解放军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模范人物的命令。

这是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抗震救灾总结大会后,中央军委做出的决定。

报道的通栏标题是:“伟大的军队,英雄的战士”。文章全面地介绍了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

其中:

“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集体一等功”。

文章中记载我们的主要事迹有:

“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建议用飞机送人去北京向中央领导报告灾情”。

“调度员:于振兴、苏悦林提出用‘运一5’飞机上的电台向北京联络”。

“起降架次之多,间隔之密,是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

“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劫难,对唐山人民来说是一个无法抹掉的记忆。然而让人们最难忘的,流传至今的,还是当时空军飞机场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和用肉眼指挥飞机空运救灾的传奇故事。

7·28大地震后,我果断拍板,指挥开通了唐山通往外界唯一的求生之路,第一时间向党中央报信,并在地面雷达等设施破坏殆尽的危难面前,用耳听、眼看、大脑分析的办法,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最多的一天指挥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正是由于有了这条路,党中央才及时做出各项救灾决策;这条路,使10万抢险大军加快了行军步伐;这条路,使2万多重伤员快速送达全国各地及时得到救治;这条路,使医疗队、抢险人员神速降临在唐山机场上;这条路,使数以吨计的急救药品、急需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解了灾区燃眉之急。多少人身逢绝境又绝处逢生,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所以它被人称为是一条通往生命殿堂的“天路”。

再翻开影集,看到那些当年的历史照片,回忆起在唐山抗震救灾中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百感交集……

后记

我从来没有写过书,但有很多人关注空军在唐山大地震中抗震救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为把抗震精神传给后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在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此书稿。

因为不会写书,本书从构思到完稿,可谓呕心沥血,耗费了我多年的精力。

在此我要感谢空军部队领导一再鼓励我写书,感谢陈一凡、杨立功、张桂彬、梁学敬等人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当年的老战友和采访过我在抗震救灾中突出事迹的记者们,如刘战英、韩静霆、秦红鹰、泾渭、李志臣、王金石、为民等,留下了30多年前的史料和照片;

感谢摄影家唐禹民、常青、李耀东,尹景利、王文澜等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感谢收藏家黄志强、唐山龙裔广告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感谢《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汇、唐山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冉茜等人的帮助;

最后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老伴周华婷,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鼓舞。

我在写此书时,为了再现30多年前珍贵的历史,参考和引用了一些亲历者的文章和资料照片,目的是为弘扬民族精神,把军民团结、患难与共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限于条件,和部分作者无法取得联系,我深表歉意,并在此真诚鸣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空中生命线(唐山大地震空中救援亲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升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8465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