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月经天/图说历史丰碑
内容
试读章节

夏代时,历法已有很大的进步。相传中国最早的历法便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是通过观察授时的方法进行编制的自然历。

到了商代,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准确的祭祀时间和祭祀周期,加之农业生产的进步,社会生活的更高需求,使得商代历法在夏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商代的历法是迄今已知较为完整的最早的历法。商代历法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365(1,4)日为一回归年,故又称“四分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二十九或三十日为一朔望月。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历年,它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阳历在若干年内置闰,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与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

商代每月分为三旬,每旬为十日,卜辞中常有卜旬的记载,又有“春”“秋”之称。一天之内,分为若干段时刻,天明时为明,以后有大采、大食;中午为中日,以后有昃,小食、小采。旦为日初出之时,朝与大采相当,暮为日将落之时。对于年岁除称“岁”、“祀”之外,也称作“年”。

商代天文学中许多天象在卜辞中均有记载,如“日月有食”、“月有食”,在日食时并有“大星”等现象出现,可见对日、月食的观察之精细。卜辞还记载了观察到的“大星”、“鸟星”、“大火”等,不仅有恒星,还有行星,后世的二十八宿中的一些星座名亦见于卜辞,卜辞中“有新大星并火”,即是说接近火星有一颗新的大星。当时已有立表测影以定季节、方向、时刻的方法,卜辞的“至日”、“立中”等,就是这方面的记载。

商代观测天象与观察气象是相联系的。由于农业、畜牧业以及田猎等活动的需要,。对气候的变化特别予以重视。卜辞中记有许多自然现象,“启”、“易日”为天晴,“瞿”为阴天及浓云密布,“晕”为出现日晕。记录自然界变化的有风、云、雨、雪、雷、虹、霖、雹,风有大风、小风、骤风。卜辞中还有祭东南西北四方风神的名称,如裔(和风)、兜(微风)、彝(厉风)。记录雨量的有大雨、小雨、多雨、雨少、雨疾、从雨、丝雨、延雨、缉雨。商人不止对一日之内,并且对一句、数旬及至数月的气象变化进行了连续的记录。

商代天文历法的进步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观测历史悠久,并做有详细记录。对于大彗星的出现,更引起注意。据《春秋》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人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比西方早670多年。此后,从秦王政七年到清宣统二年(前240一1910年)的两千多年间,哈雷彗星29次回归,中国都作了记录(有说共记录31次)。这些不间断的记录对现代研究哈雷彗星的轨迹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P14-16

目录

大河村人观测天象/001

祖甲始创周祭之法/006

周易本经形成/008

周人划分月相/011

天文历法学迅速发展/014

中国首次记载哈雷彗星/016

二十八宿体系形成/018

《甘石星经》书成/020

战国时代楚国的卜筮祭祷活动/021

岁星占和太岁占形成体系/023

秦始皇泰山封禅/025

世界最早行星运动记录/027

牵牛织女塑像/029

把握农时脉搏的“二十四节气”定型/030

汉改用太初历/032

《天官书》确定中国的天官体系/034

汉武帝刘彻祀神求仙/038

“盖天说”出现/040

中国古代计时器发展成熟/042

四分历颁行/043

张衡发明制造漏水转浑天仪/045

张衡建立宇宙论学说/048

虞喜发现岁差·创安天论/050

宋更铸浑天仪/052

祖冲之造大明历/053

范缜著《神灭论》/055

刘焯定《皇极历》/058

古星图保存于经卷中/060

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062

一行等作水运浑天仪/065

王希明重建三坛二十八宿/067

星图进入日常装饰/071

窦权蒙研究潮汐/073

诗人刘禹锡论天/075

辽作星图/078

辽行新历/080

宋制浑仪/082

张君房算潮汐/084

邵雍创立先天象数学论/085

张载建立完整宇宙论/088

苏颂制造天文仪器/09l

宋进行大规模天文测绘/093

宋流行观世音塑像/095

中国创造火箭/098

黄裳编《天文图》/100

登封观星台建成/102

杨辉、丁易东作幻方幻圆/104

郭守敬主持大都天文台/106

明代继承回回天文学/109

万虎尝试火箭飞行/111

中国宗法祭祀体系基本完成/113

郑和下西洋使用牵星术/l16

北京建成观象台/118

明天文学退步/120

以西欧历法修订历法/123

汤若望进呈《新法历书》/124

《时宪历》颁行/126

南怀仁修正历法/128

梅文鼎融汇中西天文学/130

王锡阐研算天文/133

《历象考成》完成/135

天算学家明安图去世/137

王贞仪著天文学著作/139

《仪象考成》及续编编成/140

华蘅芳制成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43

古观象台遭浩劫/144

冯如制成飞机/146

竺可桢开创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中国气象事业/148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50

序言

《图说历史丰碑》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分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国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他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中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中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图说历史丰碑》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图说历史丰碑》,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本丛书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图说历史丰碑》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李默编著的《明月经天/图说历史丰碑》的意义和使命。本书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明月经天/图说历史丰碑》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编辑推荐

李默编著的《明月经天/图说历史丰碑》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分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月经天/图说历史丰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66721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3221363
中图分类号 P197.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