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颜福庆传/复旦大学校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即原上海医科大学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他是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他就是颜福庆。本书为“复旦大学校史丛书”之一,详细介绍了颜福庆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颜福庆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即原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非常重视预防医学,1927年创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伊始,便亲自组建公共卫生科,并创建吴淞卫生公所,作为公共卫生实验区,积极开展城市和农村卫生工作,且坚持始终……本书详细介绍了颜福庆的传奇人生。

目录

前言

颜氏家族世系表

第一章 基督世家 耶鲁博士(1882-1909)  (1)

颜渊的后裔(1)伯父颜永京:留美先驱与圣约翰大学创办人(2)华人不得

入内(4)家庭的不幸(5)圣约翰大学第二届医科学生(7)远赴南非当

矿医(9)耶鲁大学医学院留学生(11)业余茶叶推销员(14)耶鲁优秀博

士毕业生(15)受聘雅礼会(18)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热带病学(21)

第二章 中美合作 肇始湘雅(1910-1927)  (22)

“总算把你盼来了!”(22)博医会首位中国会员(23)初到长沙(24)遭遇长

沙米骚动,全家被洗劫一空(27)雅礼会首位永久中国会员(28)京汉铁路鼠

疫防疫战总指挥(32)治愈谭延阎的大叶性肺炎(33)1913年,“湘雅医学

会”诞生(35)第一次湘雅合约(37)赴京筹组“湖南育群会”(38)湘雅医学

专门学校在潮宗街开学(41)湘雅首届学生汤飞凡(42)培育求真求确、必邃

必专的优良学风(43)1917年2月,湘雅医院突然灯火通明(46)群星灿烂

的湖南“五四”运动(47)菊花会上当众解剖尸体(49)创设湘雅预防医学

系(49)萍乡煤矿钩虫病调查(50)深入矿井调查病因(51)调查地面感染

源(52)宣传和取样化验(54)药物治疗阶段(55)调查的成绩(56)湘雅

进入了黄金时期(56)“北协和、南湘雅”(60)转向眼科(62)湘雅医学院收

归中方(65)“明天一大早,你将被枪毙”(67)悄悄离开长沙(68)“我是从

湘雅起家的,没有湘雅就没有上海医学院”(70)

第三章 华洋医界 和衷共济  (72)

发起中华医学会(72)起草《中华医学会宣言书》(75)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

届大会(78)倡议在东南地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81)争取英国庚子赔款举

办全国公共卫生事业(83)

第四章 卫冕部长 出掌协和(1927-1928)  (89)

筹备武汉政府中央卫生部(89)卫冕卫生部长(92)协和医学院的邀请

信(93)理念至上还是生存第一(96)协和医学院首位副院长(97)率领国

际红十字会医疗队赴武汉(98)筹设私立上海协和医学院(101)创设上海医

科大学意见书(102)正式到协和任职(106)

第五章 国人自办 一流学府(1928-1937)  (109)

湘雅人成了创建上海医学院的主力(111)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113)湘

雅开始第二轮创业(116)创设我国第一个农村卫生实验区(116)为模范区孩

子们创建儿童公园(120)精心培养公共卫生接班人(121)赴美国寻求合作伙

伴(123)以美为师,倡建“上海医事中心”(125)雅号“犹太人”(130)创设上海

医事董事会(133)医学院留上海,还是搬南京(136)“上海是有战略地位的医

学教育中心”(137)“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人类的服务者”(139)

产科主任孙克基突然辞职(142)延聘护士教育领袖人才(143)为上医争取到

一笔最大的不动产(145)土地风波(146)上医起飞了(149)中国的医院怎样

才能自养(151)公医制度的完整论述(154)枫林桥建成了中国的医事中

心(155)

第六章 卫生署长 面向全国(1938-1949)  (159)

上海救护委员会主席(160)向世人控诉日军暴行(162)家庭成员齐抗

战(163)上医、中山医院火线撤退(165)出任国民政府卫生署长(166)开辟战

时西南卫生新局面(166)统筹战时医学教育问题(169)统筹战时劳工卫生问

题(172)解湘雅之困境(173)辞职赴美医治胃溃疡(174)帮助湘雅渡过难

关(176)出席基督教海外医学联合会(176)回沪担任上海医学院沪院教

授(178)妻子曹秀英去世(180)麻将席上促成的婚姻(181)长孙颜志渊出

生(181)

第七章 老骥伏枥 风雨同舟(1949-1966)(184)

新上海的卫生行政(184)指导新中国第一位下矿井的女医生(186)拓展校园,

争取东安路以西土地(188)为保全上医而奔走(189)与毛泽东共话湘雅旧

事(192)登高一呼,发展九三学社(195)十台湾广播(197)句科学进军的献

礼:“九三”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201)“新年老人来了!”(203)畅谈“教授

治校”问题(206)音乐和桥牌爱好者(209)晚年最爱“金铃子”(211)“公公要

把囡囡的头发梳直了”(211)“我希望你和湘清一起回来”(212)带着溥仪的

《我的前半生》去香港(213)文革前与女儿的最后一封信(215)

第八章 晚际坎坷 无怨无悔(1966--1970)(218)

“是,我是洋武训!”(218)“阿弟,我们睡‘榻榻米’了”(220)“我问心无愧,我不

会自杀的”(220)送给长孙的结婚礼物(222)最后一个早晨(223)

第九章 正谊明道 名垂青史(225)

附录一 颜福庆年谱(230)

附录一  江西安源萍乡煤矿钩虫病的控制》(颜福庆)(263)

附录三 《中国医学教育的过去与未来》(颜福庆)(279)

主要参考文献(282)

后记  (290)

试读章节

湘雅人成了创建上海医学院的主力

在长沙,颜福庆创业十数年,湘雅声名远播,成为华中地区的医学重镇。在上海,建成以中山医院、上海医学院为核心的中国医事中心,前后也用了十年。

从中世纪的满清王朝到现代的南京国民政府,从内陆城市长沙到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颜福庆创建上海医学院的起点,已经远非1910年代创办湘雅时可比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医学科学突飞猛进,医学教育模式发生深刻的转变。湘雅的另一位核心人物、颜福庆的朋友胡美,与颜福庆同时离开湘雅,回到美国纽约医学研究院(New York Medical School and Hospital),开始了创建纽约医学中心的努力。颜福庆与胡美以及协和医学院代理院长顾临频频通信,时刻关注着世界最先进的医学教育思潮。

独立自主办医学院的10年创业生涯,开始了。颜福庆一步步地迈向人生的顶点。

颜福庆向湘雅昔日的同事、学生和医务界结交的朋友发出了热情的邀请。由于颜福庆的到来,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像一块磁铁那样,吸引了一批中国医务界的优秀人才。

离开湘雅的一批精英,受颜福庆的感召,陆续来到上海,投入这所完全由国人自办的医学院的创建。

这里第一个要提的是颜福庆的左右手、药理学家朱恒璧。他是颜福庆在湘雅就看中的不可多得的人才,颜福庆把他一同带到协和,又从协和带回上海。根据颜福庆的创业计划,国外的捐款,用于建设卫生学和药学两科,药学科的建设,就由朱恒璧来负责了。离开北平时,朱恒璧已经擢升协和药理学副教授,在药学界开始崭露头角。

说了朱恒璧,不能不提参加辛苦筹建工作的内科专家乐文照、儿科专家高镜朗、医院管理专家赵运文、骨科专家任廷桂,不能不提热带病学家应元岳、产科专家孙克基、妇科专家白良知,已经在病毒学领域显示出过人才华的汤非凡,以及后到的眼科专家周诚浒、公共卫生学家张维,等等。上面列举的,除了乐文照以外,全是昔日湘雅培养的学生和同事,成了颜福庆创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核心力量。张治道曾说过:“上医是湘雅的继续。”这句非常贴切的话,概括了两所著名医学院间的亲缘关系。

到1928年底,专任教员已达到22人。颜福庆组织起来的这支教学队伍非常富有朝气。1927年创校这一年,颜福庆正是中年,45岁,全院最年长。朱恒璧37岁,次之。其他人大部分在而立之年上下:乐文照31岁,高镜朗35岁,任廷桂33岁,谷镜汧31岁,蔡翘、汤非凡都正好30岁……

在上海医务界,这些医学新秀们与他们服务的医学院同样年轻。凭着对医学科学的执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医学院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创业艰难,每一个学科都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

医预科设在南京,由第四中山大学本部的理学院办理。基本科设解剖、病理、生物化学、生理、药理、细菌、寄生虫、卫生学共八科,教学在吴淞。临床科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花柳科、生殖及尿道、X光共十科,示教在海格路(今华山路)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预科、基本科、临床科三者天各一方。从基本科到临床科,要从吴淞到海格路,横穿大上海。病理科的谷镜淠医生,为了做一例尸体解剖,总是要手提竹篮,携带解剖器械,步行几十里,从吴淞乘火车到市区,再赶到红十字会总医院。漫漫长路,谷镜汧乐此不疲。医学院最初的病理标本室,在谷镜汧手里建立起来。

生理学是医学之基础。医学院成立时,从复旦生物系聘请了蔡翘。蔡翘把得意门生徐丰彦请来当助教。第四中山大学创办时,徐丰彦刚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师徒两人,另加一位工友,承担起医学院生理学科的创建重任。草创伊始,蔡、徐两人除了教生理学外,还兼授组织胚胎学和神经解剖学。一台老式离心机是最好的设备。一切工作都要自己动手。没有动物房,实验动物要自己到野外去捉;缺少实验器具,玻璃器皿要自己动手吹制;没有现成标本,组胚标本也要自己动手做。

P111-113

序言

自古以来,中国有盛世修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和国开始了一次全国性的编纂史志活动。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部属高校编写校史。时值复旦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学校成立了校史编写组(校史研究室前身),编出了校史上第一本《复旦大学志》(1905-1949)。建校90周年前夕,又编出了《复旦大学志》第二卷(1949-1988)。2000年4月,有着95年历史的复旦大学与有着73年历史的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从此,复旦大学的校史有了两个源头。未久,学校开始筹备百年校庆的各项工作,其中有一项就是“建馆修史”工程:新建校史馆,修编百年史。为了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加快两校相知相融,激发师生知校、爱校、兴校的情怀,校党委决定,同时编纂《复旦大学百年志》与《上海医科大学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与《上海医科大学纪事》四部书。

2005年,是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年,也是校史知识普及年。校方主修的四部书如期完成,洋洋洒洒有数百万字。一些院系与个人也写出了30多部与校史相关的书籍。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主要媒体,投入了极大热情,宣传报道了复旦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象征复旦的经典标语,一时间几乎是路人皆晓。

校史知识的空前普及,促使我们思考今后校史工作如何择善而从,更上层楼。我们了解到,教育部文科“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列入校史研究课题:“百年名校与教育家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中,也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等校史研究专题;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从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的需要,涉足校史研究。校史编写不再是少数专职人员的常规工作,已演变成学者们的一个公共研究领域。复旦大学的校史工作必须由过去沿革层面的资料编纂为主转入到学术层面的专题研究为主。

2006年6月,学校设立了“复旦大学校史丛书”出版计划,用出书的方式来开展校史专题研究。丛书暂分人物传、院系史、史料选辑、研究文集等四个系列,由专职与兼职研究人员分担与合作,由分管校领导担任丛书总主编,由校史研究室具体策划与组织编写,由复旦大学出版基金提供出版资助。

为纪念原上海医科大学创校80周年,校史研究室在新体制下启动了《回首老上医》、《颜福庆传》、《陈同生画传》等书的编著。《回首老上医》重在评介一批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名医名师;《颜福庆传》与《陈同生画传》既是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也是对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的补缺。以上三书,也是校史工作者对两个源头的校史文化进行异中之同、同中之异的初步发掘。

三本书都呈现图文并茂的特点,尽可能用明白易晓,一览便知的编排,为读者打开一扇学习校史之门。

“校史丛书”如出土春苗,我们愿意为之辛勤耕耘,也殷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为之培土、浇灌。

最后,谨向为《回首老上医》、《颜福庆传》、《陈同生画传》提出宝贵意见的评审专家们及为丛书题词、题签书名的各位领导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

燕爽龚向群

2007年4月18日

后记

为杰出人物立传,是中国古老的好传统。《礼记·祭法》:“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凡有功烈于民者,古圣先王皆制祭礼。祭以表敬意,祀者纪念不忘也。代代将先人功民之德念念于心,不忘本,道德于是乎生于心。而民族的道德凝聚力,可发为事业的巨大动力。道德心与事业心实践本质一致,空谈乃对立。古今中外有功于民的杰出人物都如是,颜氏一生亦然。人一忘本,蔑弃前贤的心血成就,妄自尊大,是妄人;一个民族而普遍忘本,不但道德沦丧,事业亦必经不住历史检验,不可能留下值得后人起敬的东西。

颜福庆的成就,与其独特的家境、受学名校、宗教背景、热衷于推行其科学文化的救世心理、可供资助之庚款、朝野各界崇尚科学的风尚都有密切关系。这些特定条件,已随历史一去不返了,今人无法再遇。

然而,一个半世纪来古老中国力图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仍未变。先行者的经历,依旧是最亲近的参照资源。颜福庆等先贤已成功地让西医在中华生根,尤其为中国的劳工防治开辟了科学大道。长期以来,我们满足于鼓吹“五四”喊出民主科学口号的巨大历史意义,以为口号一喊,中国就已经开辟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治国的新纪元。实践已经证明,现代化不是靠口号所能喊出来,科学尤非反科学的政治运动所能实现。地球上人数最多的老大中华,想真正实现科学民主,必须有颜福庆那代人的大志、学识、合作精神和献身精神,才能有切实成效。

作为个人,颜氏已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作为民族健康、劳工防治的大业,还远未完成。因而,颜氏提出依靠国人自己实现“中国化、大众化”的医学现代化,依然问题堆积如山。不独城乡财政投入比例这些浅层次的失衡问题;还有民众健康为本,还是药商发财为主这一中层次问题;更有公共医疗与私人营利,庸医与德艺双馨的名医之鉴别,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医师职级的评审,医学院的教学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全社会如何通力合作确保民众健康高于一切,切实改善民众的生存工作环境等等深层病源,都在颜氏“医学现代化”的改革范畴之内,本已有明确的论述,取得可观的实绩,但长期以来我们却缺乏研究。颜福庆给中国医务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刻反思。真想行科学于中国者,必能从他奋斗不息的一生中,汲取极其珍贵的启示与巨大勇气。

古人曾把仁政爱民、天下和谐的所有大道理,落实为使“民寿”二字。(《说苑·政理》:“政在使民寿且富。”)为政与为民、中医与西医、传统道德与现代科学,无非使中国大众身心舒畅、健康寿终而已。这也正是和谐社会的精义所在。所以在近百年无数理论纷争中,颜福庆孜孜于将医学造福中国大众,并不感到什么古今中美的矛盾对立,只有做不完的事。“世事纷纭甚,惟君建树忙。”(唐绍仪赠诗)中国文化愈来愈多扯淡家,其结果即如《庄子》所云“学术将为天下裂”,制造思想对立而已。颜氏“建树忙”,显得特别可贵,使我们懂得什么是杰出的真正科学家,足以使现代文化论客相形失色。见贤思齐,乃不负先贤。

书稿的出版,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校史研究室主任龚向群副研究员提出了本书的最初策划,并全程指导书稿的写作。在校党委副书记燕爽教授直接关心下,本书列入复旦大学校史丛书之一。今年丹桂飘香时节,正好迎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0华诞。因此,本书出版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向上医80周年庆典的献礼,也是校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

原校党委副书记彭裕文教授始终关心本书的写作,对书稿倾注了大量心血。医务界同仁,海内外颜氏亲友、学生以及上医校友,给予笔者鼎力支持。没有他们,要在短期内完成书稿是无法想象的。他们的名字与本书紧紧联系在一起。  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为本书题词。

感谢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为本书题字,并感谢李肇元先生为此给予的帮助。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基金为本书提供资助。

美国的黄振信女士、颜志旋和彼得·艾德曼(Peter Edelman)夫妇,寄来珍藏的照片。尤其是彼得·艾德曼先生,从耶鲁大学图书馆复制了珍贵资料,并承担了所有费用。我知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上个世纪30年代入学或入校工作、现在依然健在的上医老校友,今天已是屈指可数了。笔者有幸找到了他们,并上门分享了他们极为珍贵的回忆。1932年首届新制学生顾学箕教授,笔者有幸在2003年夏作过一次采访。另两位首届新制学生吴之理、章央芬伉俪,去年10月在北京接受了笔者的专访。1933年进上医工作的沙印江老人,今年已96岁高龄,曾担任上医文书组主任,与颜福庆共事多年,笔者曾先后六次上门采访。老人听力已经衰退,交流只能用笔谈,时断时续的交谈,异常艰难,但拼接起来,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颜院长”。今年5月,老人因肺炎住进中山医院,笔者闻讯前去看望,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像见到一个久违的老朋友,眼里流露殷殷期盼。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此默祷沙老平安。

1933年入校的张治道先生,明年将100周岁。笔者在他捐赠的治道楼顶-先后三次采访了他。老人之所以走上学医道路,是因为在长沙听了颜福庆的一次演讲,后来从湘雅转学到上医,矢志医学事业,并将一生辛苦行医积蓄回馈母校。

创校元老乐文照教授之女乐嘉铭女士、老院长朱恒璧教授之子朱天申先生,笔者专程上门进行了采访。汤飞凡教授之子汤声闻先生,在长沙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为了广泛征集史料,去年秋笔者发出了数十封征稿信。王乐三同志、王移兰教授、朱世能教授、任鹿教授、戎恭炎先生、方利君教授、余传霖教授、第五之桂先生、苏怀一先生等给我们写来稿件,或赠送珍贵资料。

宗教界前辈罗冠宗先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潘乃容(Julia Pan)女士,美国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王芳(Fawn Wang)女士,耶鲁大学图书馆手稿和档案部威廉·玛莎(William R.Masa,Jr.)女士,复旦大学校办唐文卿女士、外事处赵敏女士、宣传部金伟甫先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严非教授、刘晓云教授和新闻学院沈国麟博士,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M.RoySchward先生,雅礼会田红平博士、温养安(An B.Williams)教授,颜氏亲属吴惠芳女士、邹桂莲女士、吴耀映女士,老校友王士良先生、孙曾一教授、刁承湘教授、萧辅玢教授、周国宝先生、陆永权先生,张治道基金会会长费敏生女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宗祥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北京大学校史馆杨琥先生,湘雅医院丁思量女士,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张晓川等,或提供线索、资料、照片、书籍,或为查找资料提供了帮助。

查阅档案过程中,笔者有幸得到传主生前工作单位的大力配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校史馆黄珊琦先生,十分熟悉湘雅历史,在阅档时给我许多帮助。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档案室张霞女士、姚捷文女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虞晓风女士、陈虹女士,为笔者提供了无私的帮助。雅礼会南希-查浦曼(Nancy E.Chapman)先生,慷慨惠允我使用他精美的画册《雅礼一百年》中部分照片。校档案馆邱佩芳副馆长帮助查找、核实史料,并提供照片,为本书付出不少辛劳,蔡云林、海沛霞两位女士,默默无闻,不厌其烦,在查阅档案过程中提供诸多方便。王建平先生、庄璋先生扫描了部分照片。研究生王剑对部分照片作了技术处理。

黎健博士翻译了附录的英文报告,王籍兰教授精心作了审校,为本书增添了亮点,特此致谢。

笔者还要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副校长董炳琨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院长田勇泉教授,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萧思健先生、副部长周桂发先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钱序教授表达由衷谢意。

送审之前的草稿,曾由石美鑫教授、彭裕文教授、王移兰教授、钭东星先生逐章审阅,笔者吸收了他们的智慧。陈显寰先生审阅了第二章,纠正若干史实,充实了“五四”时期的内容。许有成教授为标题肇赐嘉名,第三、五、六、八的章名即由他所取。陈江明先生通读了全书,纠正若干错误。闻玉梅院士、周桂发副研究员也审阅了书稿。

评审委员会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精心校审送审稿。评审委员名单谨列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刁承湘、王卫平、王小林、王乐三、石美鑫、朱世能、任鹿、汤钊猷、余赛妹、张镜如、俞顺章、姚泰、奚念朱、郭晓燕、萧俊、萧思健、萧辅玢、龚向群、彭裕文、程刚、燕爽。他们的真知灼见,已经融入书稿之中,进一步提高了书稿质量。责任编辑阮天明先生,做了大量幕后工作,全程为本书把关。他们,为本书付出了智慧和辛劳,是笔者永不能忘怀的。

本书由我和颜福庆长孙颜志渊先生两人联合署名,共同完成。彼此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至感愉快。为行文统一,由本人执笔。

写作过程中,季为群女士、王尧基博士给我不少指点,顾宝羽先生提供了多幅珍贵照片,一并致谢。

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全过程,与我孩子的孕育和降生基本同步。为了给我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妻子王晶给了我最大的理解;我的父母、岳父母给了我最无私的关爱,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复旦的工作。本书权当对亲人的回报。

上述名单,或有遗漏。书稿文责,由笔者自负。

我期待着读者的批评和指正,也期待着更多关于颜福庆的研究问世。

钱益民

2007年7月9日

初稿于国泰路复旦公寓

7月17日

改定于浙江临海锦绣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颜福庆传/复旦大学校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益民//颜志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55177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9: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