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路遥十五年祭
内容
编辑推荐

路遥以《人生》名世,在《平凡的世界》之后便不再平凡,曾为学界出过许多无法解答的人生命题与假设,然而他却通过自身的生命感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丰收。今天的路遥已非路遥,已经变成为拥有某些高度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著名作家王安忆、陈忠实、高建群、史铁生、林夕等众多与路遥曾有过交情甚或感情的人们,写下一笔笔令人心碎的纪念文字,来祭奠十五年前熠熠生辉的路遥。本书截取五个不同角度历程、忆念、评价、影响、自述来纪念这个曾经悲怆现在依然感动众人的西北汉子。

目录

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

第一辑 历程

 关于路遥的谈话

 男儿有泪(节选)——路遥与谷溪

 困难的日子纪事——上大学前的路遥

 路遥的大学生活

 炽烈年华展雄才——深切怀念路遥同学

 回忆路遥

 一名真正的矿工

 从夏天到秋天

 路遥在最后的日子(节选)

第二辑 忆念

 告别路遥

 写给远去的路遥

 财富——献给路遥

 扶路遥上山

 悼路遥

 断章

 我所认识的路遥

 黄土的儿子

 世界杯和一个人

 故人长绝——路遥离去的时刻

 铭刻在黄土地上的哀思——缅怀路遥兄弟

 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

 路遥纪念

第三辑 评价

 路遥文学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

 永远不悔的献身——读路遥

 路遥的诗意——一个读者心中的路遥

 世纪末大陆文学的两个观察视点

 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论几种文学偏见以及路遥的经验

第四辑 影响

 被路遥改变的人生——纪念路遥逝世12周年

 路遥的《人生》与我的路

 《平凡的世界》和我

 阅读路遥的心情——关于《平凡的世界》

 一本书,一个人,一段往事

 为作家养母画像——路遥身后引出的故事

 寻找路遥的女儿

第五辑 自述

 作家的劳动

 答《延河》编辑部问

 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节选)

试读章节

困难的日子纪事

——上大学前的路遥

1940年,春寒料峭。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号召,绥德分区动员的佳吴绥米清五县移民大军,川流不息地向延安周围涌来,清涧县石嘴驿区王家堡的王再朝一家,也夹杂其中。

王再朝老汉是个明白人,一眼看到底,老家山高沟窄,人稠地薄,养活眼下这几口人,还凑合,再过二三十年,到孙子辈就不行了,不如趁移民政策,在南老山再安插上一个点,脚踩两只船,互相有个照应。于是他对村长有言在先:烂窑不卖,薄田不退,出去如果不顺意,还回老窝来。那时的移民,一级给一级下有硬任务,好不容易动员通一户,怕他再反悔,村长便满口应承。

王家其实没移远,拖儿带女,两天路程就来到邻近的延川县,离城十五里,有个郭家沟,地处小沟与站川的交汇处,院子里就可听到站川河潺潺的水响。几户人种三架大山和二十来垧川I水地,地广人稀,正是王家的用武之地。

岁月不饶人,当王再朝老汉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大儿子王玉德闪上来了,个头不高,一份好苦,睁开眼到再上炕睡觉,手脚不停一阵,耕一天地,回家还捎一大捆柴,连阴天,别的受苦人睡乏觉,他却担土垫圈,滑倒了,爬起来,再担。更让王再朝欣慰的是,玉德忠厚善良,待人实在,变工、帮工,运盐、支前,从不知道耍奸溜滑,老户们都攀着和他搭伴,不几年就拜下十来个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拜识”。有了能撑得起门面的替手,王再朝就退居二线,家政托予大儿。

王玉德没有辜负乃父的厚望,他主持家务,舍得使力,舍得出粮,也舍得花钱,十几年间,送老父上山,二弟玉宽和三弟玉富的婚事,都是他一手操办,事情过得排场体面,等把二弟打发回清涧老家,让三弟在舍和沟教上书,他多年苦心积攒的家当也耗费殆尽,还累出一身病。此后,他吃苦耐劳的优势开始锐减,光景渐趋衰落。

尘世上好像没有“公平”二字。王玉德夫妻至老膝下无儿无女,而返回老家的玉宽却连生几个孩子,食难饱肚,衣难蔽体,两口子日夜为难以抚养他们成人而熬煎,万般无奈,想到了把孩子给人,给谁呢,按陕北的习俗,优先考虑本家,玉宽先征求大哥的意见,玉德呢,年近不惑,以后总得有个依托,能抱养自己兄弟的孩子,当然再好不过,毕竟是一架山上下来的,还有,自己带上一个,起码可减轻老二的一份负担。在商量抚养哪一个时,两兄弟各有己见,玉德坚持认为:古人有话,光景行不行,长子不顶门,抱上个小的就是了;玉宽则强调,亲兄弟,不要分什么长次,把大小子卫儿抱过来,省得嫂子擦屎端尿。领受了玉宽的一片诚心,玉德答应让卫儿来延川,户口落在自己名下。

1957年的仲冬,大自然的严寒更甚于政治形势的冷峻。玉宽领上七岁的卫儿,在凛冽的寒风中,踏上第二次移民的途程。卫儿太小了,一百七十里老光子路,靠他那两条短腿把,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别说生他的玉宽看着心里难受,连过路人瞧见也怪心疼。可卫儿又太大了,要再小上个四五岁,当老子的将他往拿粪兜子里一放,挂在脖颈上,大步流星地往前走,累是累一点,但比眼睁睁地看着儿子顶寒风朝前移,心里要好受得多。

第二天傍黑,玉宽和卫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来到玉德家。玉德此时的光景,虽不如从前,但较之玉宽,显然强得多。嫂子李桂珍,见领来了侄儿——以后的儿子,喜得眉开眼笑,擀白面,调酱汤,荷包蛋嫩黄嫩黄,油炸葱丝喷香喷香,吃得父子俩汗水直淌。晚上,向西的两孔石窑,老兄弟俩顶一孔,她和卫儿睡一孔。麻油灯下,卫儿那黧黑的圆脸庞,睡梦中小嘴还在嚼着,嘴角泛出涎水,李桂珍惬意地笑了。有了儿,就有了指望,再苦再累,也得把孩子抚养成人,王家也要出个当官的,就像文安驿的曹区长,衫子上缀着四个口袋,裤子缝上也开两个,走起路,手背在背后,连村长都教训。至于让卫儿长大以后,荣登中国文坛的最高奖赏——茅盾文学奖的榜首,这位善良的农村婆姨,根本无从设想。她不懂文学为何物,也不知道茅盾是何许人,更不指望儿子长大写书,靠那还能吃饱饭?

穷人的孩子心眼开,卫儿挺懂事,和村里同年等岁的男女娃娃和睦相处,从不磨牙斗嘴,穿着件不合体的大袄子和打满补丁的裤子,活蹦欢跳于他们中间,“藏野猫”、“打瓦片”、“黄鼬逮鸡”,饿了,回家寻上块冷团子,累了,连露脚趾的鞋也不脱,就上炕歇息,反正除了半截苇子席也没什么怕弄脏的铺陈。

晚上睡下,寒冷难耐,慈眉善目的大妈,将他拉进自己的被窝,捂热他冰冷的双脚片子,不知怎地,大妈觉着卫儿久久不能入睡,布被在轻轻地抖动。

“卫儿,你做什么?”

“我练习写字。”

大妈这才摸见卫儿,用小手指头在肚皮上画着,滚烫的泪珠夺眶而出,她泣不成声地念叨:“过了年,大妈给你买本子,买铅笔,送你也上学。”

“大妈,我不逃学。”

母子俩紧紧地搂在一起。

1958年春季开学,卫儿跑去报名。老师只考了他几个笔划稠的字,会认,也能写对,又出了两道算术题,就傻眼了。老师讲解说,加法是添上,减法是去掉,他理解了,成了“插班生”,跟着上第二学期的课程。注册时,老师说王卫儿名子太土,把“儿”字换成个“国”字,王卫国,是官名,盼其长大当个大官,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大跃进,反右倾,王玉德一个劳力顾三口人,苦没有少受,力没有少出,分下的粮却不够吃,更不用说缺钱花。他真怀念四十年代大生产那阵,兵荒马乱,反而丰衣足食,要是还实行那时的政策,他就不信光景顶不上刘家圪崂的首户刘俊宽。

P39-41

序言

岁月荏苒,流光易去,不知不觉间,又快到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的祭日了。

十五年里,我经常听入谈起路遥,谈起这个四十二岁便赍志而殁的优秀作家。

论及路遥,语含不屑甚至轻蔑的,自然大有人在。那些傲慢而浅薄的编辑,那些跟风趋时的批评家,那些习惯于做高头讲章的学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把路遥说成一个落伍而可笑的人,甚至把他的作品说得几乎一钱不值。这不奇怪。在文学领域,就连大师,都难免要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苛责。更何况,路遥还不是大师;更何况,路遥的作品的确存在问题。

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是用尊敬和感激的语气谈论他,仿佛他们谈论的不是一个从未谋面的作家,而是一个过从甚密、交往已久的朋友。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的一位朋友说起路遥的题为《姐姐》的短篇小说,很是激动,以至于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有必要说明的是,我的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学博士,是一位好学深思且学有所成的学者。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们念念不忘、心怀感激的,不是那些几乎一年炮制一部长篇小说的活着的“著名作家”,不是那些屡屡获得国际“大奖”的所谓“大师”,而是一个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的小说家?

在路遥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文学写作的诸问题》的文章,试图较为深入地回答这个令我好奇的问题。

在我看来,路遥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他正确地解决了“为谁写”、“为何写”、“写什么”、“如何写”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使他的写作成为能与读者的精神发生关联的积极的写作,赋予他的作品以强烈的感染力,使之能持久而深刻地打动读者。

现在,我发现,路遥的作品受到读者热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写作本质上是给予性的,而不是占有性的。

我发现,写作有两种尖锐对立的模式:一种是占有性写作,一种是给予性写作。占有性的写作表达的是一种阴暗的情绪和利己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叙事世界,作者是一个暴虐的父亲,人物和读者都得不到他的尊重和善待。相反,给予性写作却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占有性的写作是市场性质和交换性质的写作,具有迅速、轻盈和批量化生产的特点,汲汲乎以求的是印数、版税和码洋,相反,给予性写作则具有缓慢、沉重和少量化产出的特点,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揭示人类生活的真相、理想生活的图景、自由的价值和幸福的真谛。占有性的写作是以作者的“自我”为中心展开的,它经常仅仅作为与作者这个“个体”相关的事情被谈论,与之不同,给予性写作是以“人类”为中心,它经常作为与人类这个“整体”相关的精神现象被谈论。

海涅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当做最伟大的作家,因为,他们的写作里有着共同的东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这三个名字总是并举齐称的,隐然有什么绳子把他们串在一起。他们的创作里流露出一种类似的精神:运行着永久不灭的仁慈,就像上帝的呼吸;发扬了不自矜炫的谦德,仿佛是大自然。”是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仁慈”,这些就是给予性写作的特点。而路遥的写作就属于这种充满热情和爱意的给予性写作。

事实上,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给予性的,都致力于塑造具有“给予性”精神的“美好的人物”。屠格涅夫在1860年的一次演讲中高度评价堂吉诃德:“为自己而生,只关心自己——堂吉诃德认为是可耻的。他把自己完全置之度外,他活着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兄弟,为了除恶务尽,为了对抗那些敌视人类的力量——巫师们、巨人们,即压迫者们。他这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从来不考虑自己,他充满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请诸位认清这词的分量!——他相信真理,坚信不移,而且义无反顾。因此他才无所畏惧,坚忍不拔,才能满足于最粗劣的饭菜和最寒酸的衣服:因为他无暇顾及这些小事。他心地善良,但精神伟大,为人勇敢;他那感人的虔诚并没有束缚他的自由、;他毫无虚荣心,但他并不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使命,甚至对自己的体力也毫不怀疑。他经常追求同一目标,这使他的思想有点单调,头脑有点片面;他知道的东西很少,再说他也不需要知道很多东西:他只知道他的事业是什么,他活在世上为了什么,而这正是最主要的知识。”路遥笔下的许多人物,就属于堂吉诃德的同志和盟友,同样属于富有牺牲精神的利他主义者,例如《人生》中的德顺爷爷和刘巧珍,《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卢若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田晓霞,都是这样的人。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借朱丽叶之口说:“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文学也是这样:一部作品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而仁慈的思想和情感,就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一个作家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而仁慈的思想和情感,就越是会得到读者的感激和尊敬,——一部作品之所以伟大,一个作家之所以伟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伦理精神是伟大的,是因为它的心情态度是伟大的。

那么,让我们感谢路遥吧,让我们纪念路遥吧。因为,他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令人感激的情感慰藉。因为,在一个文学荒芜的时代,路遥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饥饿、屈辱和苦难的勇气,帮我们认识到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理解了关于文学、人生与世界的朴素而重要的真理!

2007年9月6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路遥十五年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4838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9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