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顾此失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困境)/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一些理论家看来,一切教育现象都可以解释,一切教育问题也就可以解决;在梦想家的火一样的眼神中,这个世界根本无难事,有的只是懦夫。而本书作者要告诉我们,理论中的和梦想中的现实,未必是真正的现实,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存在那么多的“无解”,在我们试图获得“有解”时,不得不“顾此失彼”,不得不最终以直觉去面对,以灵感来决断。希望这本书能缓解困境中的教师和管理者的焦虑。

内容推荐

我想用这本书告诉所有与我同样努力,或甚至比我还执著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以我们个体乃至群体之柔弱根本无力与那些看不见的无处不在的力量相抗衡。我们不得不臣服,我们越是抗争,越可能在困境中陷得更深。如果我们很有志向,我们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用梦想去一战再战,到头来头破血流的还是我们自己。无论我们所掌握的理论是多么圆满,也无论我们的梦想是如何的雄伟,战斗者的宿命就是失败。

目录

自序·仅有理论和梦想是不够的

一 行走学校

二 对付“刁民”

三 人民利益

四 看护儿童

五 想唱就唱

六 禁止串班

七 军政训练

八 选择退出

九 角色冲突一

一○ 小道消息

一一 团结合作

一二 自由裁量

一三 领导批条

一四 团体利益

一五 官僚制度

一六 外来教师

一七 禁止吸烟

一八 民工子弟

一九 领导权威

二○ 教师炒股

二一 问题学生

二二 分配不公

二三 人才流动

二四 读书毁人

二五 执行力差

二六 教师难当

二七 分快慢班

二八 学生负担

二九 民主管理

三○ 量化管理

试读章节

好了,现在我们对这所特殊的学校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这还能被称为学校的话,它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也就因为其特殊,围绕着这所学校的讨论才更能引发人们持续的兴趣。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这所学校是怎么应运而生的?或者说,它是怎么才“风靡”了起来,而且风头正旺的?

这首先要归功于创办人徐向阳。在老徐看来,他是在干一件天大的好事、善事:

1.他在拯救那些“差生”,他在用特殊的但是又确实管用的方式来改造这些迷途的孩子,从改造他们的行为直到改造他们的心灵。显然,那些常规的教育方式对这些“顽劣学生”已经没有效果了。

2.因为拯救了这些孩子,孩子们的家庭也得到了拯救。那些家长们才是最值得同情的人,他们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可是结果呢,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危害家庭和社会,所以家长必然感激老徐,愿意花高额学费送孩子去接受管教。有个家长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即将学坏的孩子,作为家长该怎么办?他现在好话、赖话都听不进去,哄着也不行,批评也不行,学校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作为父母,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没有什么机构专门教育这样的孩子?有没有人能帮帮忙啊?他好像是跟一些社会上的坏孩子在一起,所以变得让人无法接受,该怎么办?父母苦水泪水都往自己肚子里咽了,所有的退让都做了,忍耐的程度已经到极限了,再这样下去,不敢想象后果,现在的家,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与冷漠。现在他才15岁,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作业不做,提问不回答,考试交空卷……希望有心人能帮帮我们,真的谢谢了!”看来,这个家长要是联系上老徐,他一定感觉自己就快得救了。

3.因为这些孩子改邪归正了,社会也就少了一些“渣滓”。这些学生此前多半徘徊在违法犯罪的边缘,也就是说,老徐的学校在净化社会空气。

4.学校和教师完全有理由感激老徐,因为学校和教师教不了这些孩子了。他们简直就是害群之马,在这些特殊的孩子身上花费精力不仅是费时费力的,而且往往又是无效的。学校和教师希望老徐多开设一些这样的训练营,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5.老徐同时还造福于国家,老徐的民办教育不拿国家一分钱;行走学校还丰富了中国教育的种类,老徐的创新举动还激发了不少教育机构类似的灵感;老徐的教育模式引发了争论,新闻界得感激他,网络也得感激他;老徐还解决了一部分军人的就业,使他们能将一技之长用于崇高的教育活动中。

对老徐办学的质疑主要有如下几条:

1.“生活即教育”是他们所声称的教育理念,可要是杜威先生知道了他们竟然以“残酷”的军营生活来替代真正的和真实的生活,一定会气得七窍出血了。在杜威看来,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可在这里呢?

2.体罚竟然堂而皇之地成为主要的教育手段。一个孩子在家信中写道:“今天我挨戒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集合时,我忘记把洗的衣服收起来了。结果,唉110戒尺,把手都打肿了。有‘经验’的人向我透露,一般10戒尺,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可以完全恢复好。”另一个年龄偏小的孩子也同样受到戒尺惩罚,他在家信中说:“这个世界是多么狠毒啊!”惩戒是必须的,但是体罚是不足取的,也是违法的,这不仅是教育的常识,而且是人权的常识了。如此反人道的“教育”居然能被称为教育?

3.我们承认,这种强制性的“以暴制暴”的方式可以迅速纠正人的不良行为,取得很好的即时效果,但是长久的效果有多少呢?当这些孩子重新回到原来的环境中,会不会变得更“强大”和更“野蛮”?至少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教育积极的长久效果。  4.行走学校说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试验,什么试验?他们说,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偏多,家长溺爱,老师也不敢体罚,导致孩子犯错后不知道受惩罚的滋味。他们又说,一般,孩子在犯错后,有种“期待惩戒”的心理。他的心里会忐忑不安,行为上会动作变形,他会想:“我是不是要为我的行为承担责任?”他更希望及时解决问题。这时,给出及时惩戒,孩子就会释然,同时也明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今天不接受犯错的惩戒,明天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还说,加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体能,美化体态。同时,训练他们的“服从意识、规则意识和思考力”,慢慢从行为上影响思想,再让行为和思想相互影响,心静了,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他们接着说:“这是训练一个人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和习惯,严谨、精细、一丝不苟,对孩子的思维有帮助。”我们把这些话记下来去讨教一下教育理论专家,一定会被讥讽一番,这是哪门子的“歪理邪说”呀!P3-P6

序言

仅有理论和梦想是不够的

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整整17个年头了,从一个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做起,直到成为一名校长和数本教育类书籍的作者,如今人到中年,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涯,自认为为学生、教师和学校费尽了情感和心力,自认为甘于为教育耗尽青春是值得的,自认为在每个工作和生活的转折点上都是勇敢的和执著的。

这些年来,读书、思考和发梦几乎构成了我的全部生活图景,而教育是我读书、思考和发梦的唯一主题,学生、教师和学校则是这个主题中永远的三元素。正是这样“当真”地去投入教育,才有了对教育的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恨,也才有了如今的小小成就,以及与成就同等多的失败和磨难。如今那些所谓的成就渐渐褪去了色彩,而失败和磨难留下来却缠紧了我,让我的生命富有新的意义。在离开校长岗位一年的时间里,在这一年的呼吸中,在尘埃落定后,一些十分宝贵的东西被洗去了铅华,逐渐在心里结晶,我很难说清这些东西具体是什么,可是我从来没有如今天这样清晰地知道它们的珍贵。

于是,我花了大半年时间写了这本书,是希望自己真正明白,人是渺小的,身为教师的自己是渺小的,即使当上校长也还是渺小的,渺小之处在于我们真的无法和某些强大的力量去搏斗和对抗,这些力量并不是来自于你的对手和敌人,也不是来自于你的上司和下属,也很难说是来自于制度或文化,假定你的强大足够征服每个人和改造社会制度、文化,那些看不见的力量依然存在。

我还想用这本书告诉所有与我同样努力,或甚至比我还执著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以我们个体乃至群体之柔弱根本无力与那些看不见的无处不在的力量相抗衡。我们不得不臣服,我们越是抗争,越可能在困境中陷得更深。如果我们很有志向,我们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用梦想去一战再战,到头来头破血流的还是我们自己。无论我们所掌握的理论是多么圆满,也无论我们的梦想是如何的雄伟,战斗者的宿命就是失败。

这大半年来,我一边舔着伤口,一边为自己也为同行寻找着这些莫名的力量的源头,我将那些常常困扰我们的问题一一查找出来,细细地打量它们,打量这些问题到底是怎样让我们陷入困境的。直到有一天终于醒悟,原来我们可能真的每天都在混沌、复杂、矛盾之中,这个世界原来就是如此地混沌、复杂和充满着矛盾。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必须接受这一事实,虽然我根本不可能容忍它们引发的不良后果。如今,我是多么愿意将这个我们都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告诉同行,一个字一个字地大声告诉他们一个真相:理论和梦想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我们还有敬畏,请敬畏天道。

也许,我的这些话会惹恼理论家,因为在他们看来,依照他们理论中所揭示的规律,一切教育现象都可以解释,一切教育问题也就可以解决;我的这些话还会得罪梦想家,在梦想家的火一样的眼神中,这个世界根本无难事,有的只是懦夫。而我的这本小书偏偏愿意挑战理论家和梦想家的自信,我要告诉他们,理论中的和梦想中的现实,未必是真正的现实,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存在那么多的“无解”,在我们试图获得“有解”时,不得不“顾此失彼”,不得不最终以直觉去面对,以灵感来决断。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起先把这本书命名为“无解”,而后更名为“顾此失彼”。我把我的这些念头告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吴法源先生时,他坚定地约定我尽快写完书稿,因为他可能与我一样,认识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以及梦想的危险性,也希望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在理性和梦想之外开出第三条道路来。至于书出版以后的命运,谁都不知道,作者和编辑都无法知道。而无法预料书的命运,正是这个世界的混沌、复杂和矛盾使然。虽然书的命运无法确定,可是一个后果却一定是可以显现出来的,那就是夹杂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和“梦想”书之中的,有一本书却在消解着“理论”和“梦想”,那就是我的《顾此失彼》,一本不公布答案而且告诉人们本来就不应该有答案的书,凭着这一点,本书就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我们所遭遇的困境,一部分来自于逻辑学意义上的悖论。所谓悖论是指“如果从明显合理的前提出发,通过正确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这样两个命题的等价式”,本书所梳理的问题中有不少就是这样的“两难”;另一些困境直接来自现实工作与生活,这些要比逻辑学对悖论的理解宽泛得多,现实世界远不是理论家或梦想家给我们描述的那么光滑平整和理性!在教育和管理中,有不少事例告诉我们:在必须接受一个行动的同时,还要拒绝这一行动的后果。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缓解困境中的教师和管理者的焦虑。我知道几乎每个认真的教育者都会在某种理论指导下、在某些狂热梦想激励下而采取某些积极行动,而这些积极行动常常会遭遇残酷的失败,于是自责缠绕着他们。最近几年来,在各地,我常常与同行们交流,以下一些问题都时时让我们锁紧了眉头。

1.改革与稳定。我们都要变革学校、变革教育,没有变革就没有出路,可是在关键要素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激烈的变革只能导致混乱。我和不少校长都面对过失控的变革所引发的骚动和不安,一些变革根本不会带来业绩改善。而恰恰有一些变革是必须的和紧急的,使你完全没有时间“在地上打桩”来作为固定点,所以你不得不承受因为变革而破坏稳定的后果。

2.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为了使学校强大,就必然要严格校内各项管理制度,从细节着手规范人的各项行为,可是学校的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并不一致,学校发展目标有时甚至伤及教师的个人价值。如果管理者不能兼顾组织和个人,那么要么学校发展受阻,要么教师怨声载道,他们的个人价值就无从实现。

3.研究、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什么要研究和学习?那是为了寻找答案。建设学习化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学校教育变革的“答案”,但是我们没有把研究、学习当成一个过程,而总是希望“快”;我们以课题结题为目标,在结题报告中呈现答案;能迅速地找到大家都认可的答案,甚至由权威人物索性给出了答案,这会伤及教师的有效学习。缺少反省、回顾和学习的充足时间和平等氛围,真正的学习是不会发生的。可是,研究和学习怎么可以没有结果呢?

4.灌输与自然生成。仅仅通过培训项目、价值观和信仰的灌输是无法完成文化变革的;可是要想改变每个人,不进行大量的关于新学校文化特征的、表达希望和期待的培训和灌输又是不可能的。

5.竞争与合作。个人的变化是组织变革的前提条件,为促进个人的变化,就要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所期待的行为发生,这时,竞争的手段在所难免;但是,竞争会伤及组织的合作,个人的变化会形成个别人的孤立。

6.强有力的领导和充分授权。没有强有力的、直接的且有目标的领导,授权就不可能实现。教师要求并期望领导者为学校确立方向、确定发展的重心,但是他们也要求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新的自由度,于是要取得在以下两方面之间的平衡:一是学校越来越需要勇敢和敢于冒险的领导,一是员工对于自由和自主权有越来越高的内在要求。

7.民主参与和领导决断。管理者应在领导和员工参与之间取得平衡。教师参与决策并且协商一致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对于执行力、速度、责任感的要求之高也前所未有。因此,健康的、有创造性的冲突能够激发灵感并有利于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但是还需要管理者具有更强的决断力和有责任感的承诺。  8.扁平化与学校中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与实施中的动力,学校中层及职能部门成为整合学校的最大力量,而当学校通过教师自主和组织扁平化之后,中层应该如何调整工作方式并在横向的和纵向的交接点上发挥作用,使他们成为组织结构的关键?

9.量化管理与教师积极性。为支持学校发展,会有一系列针对员工的细致的测量指标系统,因为测量指标会为我们提供具体而现实的行动指南,但这些测量指标无疑将人束缚了起来。

这些年里,我深深地陷入了以上这些困境之中,这逼迫我不停地寻找答案。我想读者们在教育与管理中发现和遭遇到的悖论不会比我少。但好在思考这些也许是无穷无尽的悖论问题,本身是有意思的;而且消极地说,既然我们谁也逃不出这个混沌、矛盾和复杂的地方,就让我们爱它。因为爱它,所以也就加倍地爱自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顾此失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困境)/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390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