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黄全愈教育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2001年一篇得满分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还未与考生的姓名对上号,就被铺天盖地地炒得沸沸扬扬。某著名大学甚至在尚未知道考生“何许人也”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这似乎是求贤若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为“考试文化”的“今八股”推波助澜。

我的心里有一丝悲凉。这与古代的科举考试追求唯文至上的形式,崇尚“八股”美的风气,又有什么两样?再加上这是一篇文言文,就更有了八股气。

我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写得不好,我是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学风追求的东西感到不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这个“一举成名”,靠的是一篇作文。

《赤兔之死》算不算一篇好文章?

这要看产生该文的具体隋形。

如果这是一次全国的征文大奖赛,作文题相同,但全国的应征者(包括学者、作家)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而且获奖者将获得一次改变人生的绝好机会,那么,《赤兔之死》恐怕只能算一般的文章。如果金榜题名的仍是《赤兔之死》,中国也真该哀叹了。

如果这是一次给全国考生的开卷“高考”,作文题相同,但考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赤兔之死》恐怕只能算一篇比较好的作文。

因此,《赤兔之死》的“一举成名”,得益于考试的环境——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氛围。我不知道作者在考试前是否写过类似的作文。但“赤兔”的“死”却激活了一种学风。这个考生的“一举成名”使得芸芸考生都去琢磨怎样在堂上做八股,而且文言文可能还会成为一种时尚。

这就是“考试文化”的恶果。

我不是说一篇文章,我是说我们追求的风气及其后果。

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排他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与之相反,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

“分数是实力的体现”这句话不全对,应该是“分数是实力的体现之一”。因为许多实力不是仅仅通过分数来体现的。应试教育的主要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

这是我要谈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您所说的高考状元的家庭环境,很发人深省。

对许多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日进斗金的父亲,也不是腰缠万贯的母亲;不是出入官场的父亲,也不是女强人似的母亲。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过反省的,也为此付出过代价。P004-005

目录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对孩子教育,家长是宽松一些好还是严格一些好?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最致命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承担什么样的职能?

 理想的家长应该是什么样子?

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留学

 中国基础教育+国外高等教育=最佳教育组合?

 多大年纪出国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最佳的年龄?

 出国前孩子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哪些国家比较适合中国的孩子留学?

什么才是素质教育

 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吗?

 为什么说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为什么说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序言

总序:只有素质教育能使中国崛起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

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

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

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

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

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在他的印象中,中国女足还是10年前那样所向披靡。有两个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说:一是今年中国女足输得一塌糊涂,连参加世界杯决赛的资格都没有;二是美国女足的人口是500万,而在中国还不到1000人。中国搞的是举国体制,把少数人集中起来苦练;美国是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到处都能看到女孩儿踢球。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也用举国体制在100所中学里专门为北大清华培养生源,能否短期内让北大清华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答案是否定的。邓小平早就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没有厚实的基础,女足已败下阵来。同理,素质教育必须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实施。至此,我们来琢磨一下,斯坦福大学校长所说的“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现在开始就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从根本上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触动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教育,必须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中国的大学才可能在12年后,获得一流的生源,在20年后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这就是他所谓的“最快20年”。换句话说,真的动了基础教育,就是“20年”,否则就是50年,甚至更长。但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谈何容易!  十多年前说“需要20年”,十多年后还说“最陕需要20年”。

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没有具体说中国多少年内可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从他们所指出的中国教育的问题来看,他们是认同“最快20年”的说法的。因为,他们所指出的,是钱学森先生的遗恨,不是十年八年能解决的问题。巴西可以很中肯地指出中国足球的问题,因为两者相差太远,不怕你一蹴而就。如果不是数十年的差距,别人恐怕也不会大方地指出我们在教育上的问题,正如巴西对阿根廷的足球绝对不置一辞一样。但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出《文集》,许多话题十年前就提出来了。有人曾质疑人大社:“素质教育”是否旧话重提?两个星期前,一位叫李福琼的学生给我来信,并附上今年5月初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数位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从不同角度指出中国教育问题的报道。这些问题,不但都是而且仍然是素质教育的问题。世界名校校长的诤言,震惊国人!这位学生在信里说道:“其实这些顶级大学校长的高见,早在您前几年出版的书中就都指出来了……”中国人喜欢换口号,改提法。既想批倒“应试教育”,又不愿提“素质教育”。于是又提什么“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教育,把“人”育化为人才,完善“人”的人格的教育。看看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到极点,“穷”得只剩教育——把“人口”变为“人才”的教育,也正是教育使日本崛起成为强国。在西方有人说:未来20年将属于中国或印度。印度和中国谁先崛起,就看谁能在20年内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教育是“教”人、“育”人的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借世界顶尖大学校长的口说:实施素质教育最快需要20年,慢则50年。只有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才能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资源”,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前途在于教育。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明天。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素质教育能救中国。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归宿还是人,因此,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话题。

中国的教育复兴,就是素质教育

我反对“注、疏、解”的研究方式,但被迈阿密大学任命为孔子学院的院长,在揭碑仪式上,需要讲几句话,我就讲了《论语》开篇的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学习和温习,不是愉快的事吗?朋友远道而来,不是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大哲学家最重要的著作的头三句话,竟是如此的平淡无奇、浅显简单?

“学习是愉快的”;“朋友来访令人高兴”;“要宽容他人”。一句句分开来看,还真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童叟无欺。但若将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细品,则别有洞天,就变成了回味无穷的浓茶醇酒。

一、如果这三句平淡无奇的话真是毫无关联,为什么《论语》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二、为什么“时常学习”要和“远方的朋友”联系起来?

三、为什么“近邻”不行,非得“远道而来的朋友”?为何一定要强调“远”?“远”的意义在哪里?在孔子的眼里,多远才算“远”?

四、为什么“时常”向“远道而来的朋友”“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五、为什么“不愠”别人的“不知”才是“君子”?

六、这个“不知”的“别人”是否包括“远道而来的朋友”?

当你试着回答上述六个问题时,你一定会思考出如下答案:

A:因为“远”会带来很多不同,因而要“时常学习”。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要近邻的同色,而要远方的异色。

C:古时没有e-mail,没有手机,也不知地球多大,从鲁到秦就是“天下”。跋山涉水,周游列国。人们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文化均不同,而且越远越不同。后来,有了进步,以为印度是“西天”。于是,去“取经”。所谓“取经”,不是被动地等“有朋自远方来”,而是主动走出国门去“学习”。那是后话。

D:因为“远”带来了差异和好奇,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挑战,所以“不亦说乎”。

E:因为“远”带来差异,因此“诸子百家”的互相学习会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也因此要像“君子”一样“不愠”别人的“不知”,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的这三句话,讲的就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的“多元文化”(关于“多元文化”,《文集》内有论述,请特别参阅《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一书中的《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一文)。

对我的非“注、疏、解”式的发言,美国同人均大摇其头又大点其头,摇头是感叹,点头是认同:“想不到两千年前,就有人大力提倡‘多元文化’。”“原来孔子是提倡多元文化的鼻祖。”“你说的就是美国大学开办孔子学院的理论基础。”……

欧洲有文艺复兴,我们没有,于是有入主张文艺复兴。原来有的,才能复。原来就没有,怎么复?于是乎,我想到了我们曾经有的、可以失而复得的“教育”。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以人为本的“教书育人”的崇高教育目的吗?可惜以选拔为目的的科举制度后来逐渐颠覆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邃的教育哲学吗?可惜现在已被别人“中为洋用”地翻译为“Give Fil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Teach me to fish and 1 will eat for a lifetime(给我一条鱼,今天就吃完;教我钓鱼,受益终身)”。如今,别人在培养孩子的钓鱼能力;我们则只管填鸭式地喂鱼。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吗?可惜今天高考的选拔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把学校划为“重点”和“非重点”,把学生分进“重点班”或“非重点班”(名称可能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这种“选拔”和“淘汰”的功能,异化甚至颠覆了义务教育的“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吗?“因材”就是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施教”根本原则。可惜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使得“因材施教”衍变为因“考”施教的以末为本的教育。

我们不是曾经有过被称为“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吗?可惜被别人借到文官考核制度中去打破世袭,我们却为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把今天的教育异化为“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为考试服务的本末倒置的教育。

看看《论语》里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讲的是“亻”,“仕”讲的还是“亻”!无论“优”指“富余”还是“优秀”,也不论“仕”是指“有道德的公务员”还是“修身养性(许慎解为“学”——觉悟)”,都是标准的以人为本!

想想上面我们曾经拥有的教育,当今发达国家搞的不都是这些东西吗?  如果中国来个教育复兴,不是搞素质教育,还能是什么?

“野马副业”

整整一年不写博客,不见文章,没了消息,让许多读者深感失望,也引来很多猜测。“金盆洗手”,“隐退江湖”,“江郎才尽”……说什么的都有。

当“官”以后,杂事太多,俗务缠身,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似乎成了“野马副业”。其实,是在参与推广汉语的工作中,又发现了另一片天地。四年前,我发现在迈阿密大学300多学中文的美国学生中,只有两人用汉语词典。后来,我在给俄亥俄州立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学生讲课时发现,这些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研究生,大部分是在学汉语至少两三年以后才开始用字典。也就是说,美国学生在开始学汉语的两三年内,是没有工具可以借助的。试想,如果我们学英语没有词典,能够忍受多少年?恐怕一年都难坚持!到底有多少美国学生因此放弃学中文?只有天知道。

三百年前,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撰字典时,根本没有想到今天外国人使用汉语字典的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尽管汉语字典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但若让中国人使用部首和笔画去查“我”字,100个人中有99个会狼狈不堪。甚至姓“尹”的博士都查不到自己的姓,更遑论被简单、实用的英语词典宠坏了的外国人。

只要懂26个字母,谁都能查英语词典,但查汉语词典则必须先热身至少两三年。如何弥合这个巨大的差距?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设计并编撰了一部不用经过中文培训,任何人都能便捷地使用的汉语词典。编撰一部汉英词典往往需要一个颇大的专家群和大量的辅助人员,我们一家三口干这个,苦不堪言!这部近200万字篇幅的词典已在美国出版。国内版本将由商务印书馆于明年出版。

尽管没日没夜地赶词典,三年来没有哪一天能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觉,但心里时刻都忘不了中国的教育和关心教育的读者们。3月25日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一位叫林梦的读者留言:“教授,今年在网上查不到您这一年的消息,两会期间的教育改革也没听到您的声音,您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呀?您博客去年到现今基本没有更新!对了,郎咸平教授对教育的看法基本与您的一致,有机会去他的《财经郎眼》做做节目,推广您的教育理念。很想念您!”

读了这篇留言,心里不安了好一阵。好在《文集》很快要出版了。总算有个交代,也希望广大读者能谅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

《文集》要不要修改?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原来由各家出版社出单行本,为了各本书自身的叙述完整,各书中必然有些重复的部分。例如,在分析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时,我在《素质教育在美国》里,引用了“人的行为的两元性和两重性的交叉图解”;在阐述怎样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时,我在《玩的教育在美国》里,解释了“人的行为的两元性和两重性”的理论,等等。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文集》,原来有些重复的部分,要不要删?

当然,最简单的是所有的读者都买整套书,我们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书的内容,把重复的部分删掉。但考虑到有不少读者可能不买整套书,而是买单本。如果删了有关内容,买单本的读者就会不知所云。为了叙述的完整,也为了阅读的方便,似乎不删更妥些。

10年前针砭时弊,可能人木三分,但现在看来也可能如同隔世,如专业对口、包分配等。

我说:不应该改,鲁迅的著作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值得质疑的语法问题,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总之,落水狗的是否该打”等。  妻子打断我的话:“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看来还真是问题……”

结果,就是适当删改。并不是我想藏拙。敬请读者原谅。

又是一个20年

几十年来,我还基本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度假。去各地讲学总是来去匆匆,两次到杭州,连西湖在哪个方向,至今都一头雾水。不是接待单位粗心,而是行程确实太紧。

这次,我和妻子决定放纵一次自己,乘游轮到阿拉斯加漂流一周。结果,手机无信号,邮件收不到,秘书找不着,同事不知道,编辑无奈了,连儿子也不知道我们到了哪里。头两天,吃了睡,睡了吃(迷迷糊糊地睡,24小时免费吃喝),观风景,看演出……到了第三天,就有了罪恶感,似乎觉得对不起人生。于是,坐在阳台上,改书稿,写序言。

大海茫茫,晴空万里,雪山银白,冰川微蓝,海鸥翻飞,鲸鱼戏水,帆船悠悠,浮冰点点,晨曦一抹,晚霞万道……妻子笑我在奇幻的风光中竟然有内疚感。

我说:“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跑到哪里,都跑不出心灵的感知。我知足,但不常乐。谁叫我20年前就选了教育作自己的专业!”

噢,又是一个20年……

2010年5月26日

于阿拉斯加白今海峡

内容推荐

怎样当父母?大多数人是在当上父母后才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所有正在当父母或即将当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因为,它将教会你如何当个合格的父母。

在本书中,作者既是一个严谨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坦诚的父亲。他把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分解成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做些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什么样的家长才算是好家长?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温暖的家庭……

对于出国留学等具体问题,作者详细介绍了第一手的国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家长和学生应该怎样做好留学准备提出各种忠告。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访谈形式,把许多大块的论述。切换成一个个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常见的、颇感困惑的教育问题,由作者一一解答。读起来就像在与作者直接对话,显得格外的亲切、自然、流畅。

编辑推荐

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

不管学什么,总得有用,得对工作和人生有好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差距很大。在中国的教育中,尽管口口声声强调“专业对口”,实际上学的很多东西没什么用处,与社会严重脱节,有些根本就是过时甚至是错误的知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黄全愈教育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全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3776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