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较宏阔的历史背景,描述了西方文化自明清之际传入中国以来至清末的种种遭遇,以及国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作出的种种回应,设身处地地探讨了古人的心迹和理论上的利弊得失,在传统的解释之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由于本书的基础是几篇独立的论文,因而对近代国人关于中西文化的思考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而是拘于笔者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
图书 | 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较宏阔的历史背景,描述了西方文化自明清之际传入中国以来至清末的种种遭遇,以及国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作出的种种回应,设身处地地探讨了古人的心迹和理论上的利弊得失,在传统的解释之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由于本书的基础是几篇独立的论文,因而对近代国人关于中西文化的思考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而是拘于笔者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的初步反省 新大陆文明的发现 文化交流的正常心态 不得已:宁愿中国无好法 第二章 政治发展与文化变迁 政治变动与文化政策的调整 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文化冲突 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第三章 亡国的刺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繁荣中的危机 乾嘉学术的分化 将亡中的中国 救亡呼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四章 中体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挽歌 选择的困惑:学什么? 调和: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必由之道 中体西用:也算是一种尝试 第五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阐释 坚船利炮仍不足以救中国 变法:困难重重的探索 传统新释:迂回的救国路线 第六章 传统与现实的厮杀 传统的巨大惰性 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复归传统 第七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建 超越中西:中国文化的真正解救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建构 第八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权威的丧失与重建 固有文化的贫乏与局限 第九章 民主与科学: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孔子之道必在坚决排斥之列 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转化与重造 第十章 寻求中西文化结合的契机 融汇中西:中国文化的重建 非儒学派的复兴:减轻儒学独尊的束缚 充分世界化: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十一章 中国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 中国精神的迷失 对儒家精神的呼唤 对儒家精神的重新阐释 儒家精神的实践意义 儒释道互补 以中国社会存在为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 第十二章 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看其未来前景 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未来前景:现代化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8675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