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内容
试读章节

(一)物价上涨因素

1.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个市场化的概念,将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过多依赖于外部经济环境,这只是本国经济脆弱性的具体表现。中国经济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固然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更多的还是依靠自身发展和强大。IMF在2007年10月17日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世界经济在2008年将增长4.8%,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平稳时期。稳定的外部环境只是给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源于其内在增长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二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都呈逐月提高的势头,而以下重要因素更加增强了2008年投资增长的惯性:①中国经济多年增长的累积效应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科教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物质基础,反过来,雄厚的物质基础又将增强人们的投资热情;②最近几年企业利润增多,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企业从证券市场的大量融资以及货币流动性过剩短期难以消除,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渠道尤为畅通,因此未来企业自主投资仍将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状态;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将带动信息、旅游、体育及文化等相关第三产业的更加繁荣;④2008年又将面临政府换届选举,新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热情都将推动新的投资热潮和投资热点。

总之,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投资增长不仅将增加生产资料需求,也会推动其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并使得价格总体水平维系在高位。

2.国内粮食供给仍显偏紧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预计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上涨空间的可能性不大。在世界粮食喜获丰收之年,我国夏粮2007年已获丰收,产量达11534万吨,比上年增产145万吨,增长1.3%;早稻产量31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可望继续增产,粮食生产可望连续4年增产丰收,这的确是一喜人景象。但对此情景我们并不乐观,因为2005~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仅依靠2007年4.8%的增长难以弥补供应缺口,也不足以增加过多的储备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短缺。虽然国内连续4年增产丰收,但我国农业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已处极限状态,要靠有限的土地维系粮食产量持久的增加也已十分困难,世界粮食的供应缺口无形加剧了国内粮食供需偏紧乎衡状态。国际国内粮油市场价格差异导致了我国粮食出口大涨,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9月,我国共出口大米84万吨,与上年同期85万吨略有减少;玉米出口则达453万吨,比上年累计增长97.7%。粮食出口的高增长改变了国内粮食供需结构,最终导致国内粮食供应偏紧和粮食消费物价上涨。近期国内粮食消费价格走势表明,2008国际国内粮食供应仍显偏紧,粮食价格的不稳定对未来物价总体向上走势形成了较大压力。

3.国际国内资源品价格居高不下

2006年底基于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以及世界能源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到每桶57美元左右,人们似乎看到一丝能源供给平稳的希望。然而,2007年以来,受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和美元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近期一度超过每桶99美元。同时,国际黄金价格也刷新了28年来最高记录。国际原油、贵金属、铁矿石等资源品价格节节高涨,以铁矿石为例,1~9月,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为每吨79.7美元,同比上涨21.2%。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线上涨,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上涨最为明显,10月同比上涨10.5%,比年初涨幅高出5.6个百分点;而2~9月呈下降态势的原油出厂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在10月重新整体上涨,同比分别增长4.2%。

国际国内工业资源品价格纷纷上涨的同时,1~10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7%,同比增加5.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并使农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上升,1~9月同比涨幅达17.4%。

近期,全国人大表示煤炭资源税从1%上调到3%已上报国务院。煤炭资源税上调,加上此前已经征收的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及环保投入力度加大、煤炭生产成本增加、小煤窑关闭停产,会使得煤价有迫切的上涨压力。煤炭价格上涨会加大电力、冶金、化工及建材四大行业的成本压力。其中,电力行业及钢铁行业对煤炭的需求量最大,因此受到影响将较深。

农产品与资源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将进一步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的趋升,并使得2007年涨势比较缓和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近期又有涨幅增强趋势,由此加大了2008年物价上涨压力。

4.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长较快

不可否认,2007年温和通货膨胀主要归因于粮食供应紧张而导致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而货币的过多投放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解决货币信贷和货币供应过快增长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等问题,1~11月,央行连续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多次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但成效并不明显。10月末,广义货币(M2)3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47%,比上年末加快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4.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2%,比上年末提高4.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8300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末增加0.8个百分点。2007年前10个月,金融机柯人民币贷款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其中,10月新增贷款1361亿元,同比多增u92亿元,打破了2000年10月841亿元单月新增贷款记录,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相反,2007年人民币存款增缓,10月末比年初仅增加4.3万亿元。前10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245亿元,同比多投放313亿元。1~10月,人民币贷款余额与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由此看来,我国金融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我国货币供给又存在强内生性,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愈演愈烈,致使资产价格的泡沫也日趋严重,其突出表现在如房产、股票、金银首饰及古董字画等投资品价格的巨幅上涨。宽松的货币环境促使央行将继续2007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5.房地产价格涨势难减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特别是2007年将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至40%,众多城市都提高了经济适用房建设比例和规模,并增加了廉租房供应。2007年以来央行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虽不完全针对房地产市场,但目标也不排除为解决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等问题。尽管如此,2007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非但未加缓和,1~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新建商品房价格以及二手房销售价格均以近2年来最高速度加快上涨(图1.13)。2008年未来房地产价格走势将成为经济决策者更为棘手的调控难题。我们认为不可把房地产价格走势平稳寄托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的预期,2008年我国房地产价格走高因素还在延续:一是钢材、水泥等建筑成本在不断上升;二是土地开发成本和建筑用地价格也在上涨;三是市场上存在着对住房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并把购买商品房作为资产保值增收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执行不力,并没有起到如期的效果。2006年5月,建设部等九部委发文规定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但据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2007年1~9月90平方米以下住房完成投资仅占住宅投资的21.2%。此外,征地2年不开发无偿收回的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广东一开发商囤积6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而成为全国最大“地主”。地产商取得土地后坐待升值,而不愿意立即开发,从而减少了市场的供给,拉动了房价。

如果我国在房地产交易税、物业税等税收制度上不进行改革与实施,企图只依靠行政调控手段和单一的货币调控手段,未来房价还将虚高不下。P29-32

目录

代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

 1.1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

 1.2 2008年我国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

 1.3 货币政策:2007年回顾及2008年展望

 1.4 财政政策:2007年回顾及2008年展望

 1.5 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回顾与2008年展望

 1.6 2008年我国消费走势分析与预测

第二部分 对外经济及资本流动

 2.1 2008年我国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

 2.2 2007~201O年我国FDI预测与展望

 2.3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走势的分析与预测

 2.4 2008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预测分析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

 3.1 2007债券市场回顾和2008年债券市场预测

 3.2 股票市场:2007年回顾及2008年展望

 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2007年回顾与2008年展望

第四部分 行业经济

 4.1 2008年我国粮食、棉花和油料生产形势分析

 4.2 2007年能源行业运行特征与2008年展望

 4.3 钢铁工业运行态势回顾及2008年展望

 4.4 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2008年展望

 4.5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析及2008年预测

 4.6 2007年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8年展望

附录 国际机构对2008年中国经济的分析与预测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

 二、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

 三、世界著名金融机构预测

序言

2007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出版了第一个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整体性预测报告。在此报告中,我们对2007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层面——经济增长、物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涉外经济、钢铁和电力等基础性行业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们在2007年的发展趋势,并对其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近一年的经济运行结果表明,尽管在某些指标的预测数值上有一点偏差,2007年的经济发展与我们当初的分析和预测基本一致,报告中对所关心的各个经济层面的总体走势也判断得基本准确。随着2008年的来临,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的同仁在对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分析基础上,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合作,又推出了2008年度预测报告——《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国民经济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物价一改多年“低通胀”态势,全年走势前低后高,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温和通货膨胀显现;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股市延续了2006年的增势,表现出一轮强劲的牛市,基金市场快速发展,产品创新活跃,房地产价格虽居高位,但增速依然很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速虽略有回落,但房地产投资和“两高”行业投资依然很快;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失衡加剧;消费出现回暖,消费者信心有所提升;货币供应增速偏快,信贷投放过多;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国际经济环境转差;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如此等等,使得2008年的中国经济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报告在2006年对经济增长、物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FDI、国际资本流动、农业、电力、钢铁、汽车、房地产、物流等13个分报告的基础之上,又针对2007年新的经济热点,增加了7个分报告,分别对投资、消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国际期货市场、农村居民收入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经济这些重要层面的分析讨论,能够对2008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有一个全面正确的把握。

对于2008年,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结构性矛盾、国际国内资源品价格起伏不定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是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十分强劲,本轮经济周期还处于上行阶段。我们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将依然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会有小幅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速度小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将延续2007年温和上升的趋势,消费景气上升,国际收支及外资外债利用状况继续延续近年格局,但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比重将略低于2007年,货物贸易顺差增速趋缓,FDI产业结构有所改善,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能源、钢铁等基础性产业将得到平稳增长。2008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还将继续增大,抑制通货膨胀是调控的主要目标,政府将在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投资和贸易出口结构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领域实施新的举措。借助于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中国经济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长期稳定发展中逐步解决积累下来的矛盾,朝着“又好又快”的预期方向发展。

本报告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包括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财政政策回顾及展望、固定资产投资的回顾与展望以及消费形势的回顾与展望6个分报告;第二部分为对外经济及资本流动的分析与预测,包括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析与预测、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分析与预测以及全球商品期货价格预测分析4个分报告;第三部分为金融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包括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股票市场的回顾与展望以及基金市场的回顾与展望3个分报告;第四部分为行业经济的分析与预测,包括粮棉油生产形势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分析、能源行业分析与预测、钢铁行业分析与预测、房地产行业分析与预测、物流行业分析与预测6个分报告。此外,本报告还有一个附录,介绍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与评价。

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涉及这个世界的每一个成员,甚至包括过去的人们和未来的人们。经济运行正是人们各种经济活动的综合表现,因此未来的经济运行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程度高低不同及变化莫测的不确定性,经济预测是极其艰苦同时又极富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其对于政府、企业、公众调整经济预期、制定经济计划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也是国内外众多权威部门长年投身于这一事业的根本原因。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并且出现了一些前无范例的新问题,给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和运行走势的判断增添了更大的困难。本报告的诸多作者,长期跟踪中国经济发展,关注热点动态,为本报告的高质量完成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作为本报告的主编,我要向本报告的每一位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本报告的研究工作不仅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和资助,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此外,在本报告的出版过程中,科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得本书能够适时出版。岁末年初呈献给国内外各界,为人们判断新的一年的经济形势提供参考。

由于我们的学识和眼界所限,本报告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诚恳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断改进,并提高以后报告的质量。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杨晓光

2007年12月1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推出的第二个年度经济预测报告。本报告根据截至2007年前三季度的各种数据,运用经济先行指数和计量经济预测方法对2007年我国经济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回顾,对2008年我国的经济走势和主要经济变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及建议。

全书由19个报告组成,内容涉及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市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房地产业等多方面;此外,本书还附上了国际机构对我国2008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本书的阅读人群包括: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中央级政府部门的分析与决策人员;国内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人员;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研究人员;关注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各界人士以及广大中小投资者。

编辑推荐

2008年伊始推出的这本《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由宏观经济、对外经济与资本流动、金融市场、行业经济4个板块,19个分报告组成,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物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农产品与农民收入、能源行业、钢铁行业、房地产行业、物流行业等经济层面。该书通过对2007年中国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性透视,在深刻解读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使用经济先行指数方法和计量经济预测方法,对2007年中国经济各个层面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经济变量的走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207937
开本 16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3.2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