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术馆/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浩峰:笔名徐皓峰,1973年生人,导演、作家。曾在鲁迅文学院参加旁听多次文学讲座,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油画专业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著名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其创作的影片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小说《师父》获人民文学2012年度短篇小说金奖。

这部《国术馆》仍延续了徐皓峰武侠小说中人情练达、铁肩担道义的骨风,书中渗透了作者的道教思想与追求。

内容推荐

以写武侠小说的徐皓峰,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得许多大奖。他创作的电影剧本《一代宗师》搬上银幕,由王家卫导演。这部《国术馆》仍延续了徐皓峰武侠小说中人情练达、铁肩担道义的骨风,书中渗透了作者的道教思想与追求。一身武功的人置身在乱世与流氓无赖的横行中,一面力主正义,一面又渴望精神上的解脱。

目录

国术馆

空名

编后

试读章节

有传闻说,他得罪的是一个叫“横三”的痞子。此人臭名昭著,他刚上初中的时候,带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到了砖堆后面,拿出一个铁钉交给男孩,一指女孩,说:“把她的眼睛扎瞎吧。”男孩不从,他又说:“那你把她的裤子脱了吧。”

为了保护女孩的眼睛,男孩脱掉了女孩的裤子。这样的事情他做了五次,因此进了少年管教所。

他在管教所过了一年,转入普高。他改好了,对自己的流氓心理深恶痛绝,一看见女生,就为她们担心。他常用报纸裹着铁棒,到附近的学校转悠,他只打早恋的男生。

K在家中养病,他平日的崇拜者组织了会议。开会地点是三楼男厕所,门口有两人把守,有人来上厕所,他俩会严肃地说:“憋会儿。”

全班男生分成情报组、行动组、善后组。情报组监视横三的行动,行动组打架,善后组负责在事发后编出一套言辞应付学校。

我分在行动组,得到一根两尺长的铁管。铁管一头斜着裁掉一截,形成锋利锐角,扎在人身上,血会顺着管内流出。

我说:“这东西能把人扎死,我只要求一根木棒。”被骂了一声:“孬种。”

我只好留下管叉。两日后,情报组探明,横三近期一直在五十九中活动,于是一天放学后,我班男生蜂拥而去。

我们在59中门口等了二十分钟,见到一个干瘦的人影骑着辆破自行车,慢慢悠悠地过来。有同学喊了声:“杀呀。”我便跟着大家冲了上去。

几秒后,我听到“噗”的一声,一泡血从铁管里冒出,喷在我的衬衣上。有人喊:“杀人了!”霎时间,街面上只剩下我和横三。

我拿着铁管,近乎虚脱。横三躺在地上,向我哀求:“兄弟,你要瞧着我还有救。就送我去医院吧。”我说:“你比我懂法律,未成年杀人,不判死刑吧?”

他忍着痛苦,好心地解答:“你今年多大了?”我:“十六岁。”他一脸惋惜:“过啦!十六岁就是成年了。”我说:“啊!不是十八岁吗?”他说:“我是不会骗你的。改啦!法律是个没谱的事,倒霉的总是个人。”

我一下崩溃,他劝我:“你还是赶快把我送进医院吧,我要一死,你就惨了。”我过去扶他,他见到我衬衣上的血,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把你衣服弄脏了。”我说:“这都是小事,你就别想了。对了,你觉得哪痛?”

他感觉了一下,诧异地问:“对了,你捅我哪了?”我俩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并没有发现伤口。他一下直起腰,非常气愤:“你到底把谁捅了?”

第二天上学,我查明了真相,原来铁管扎到了跑在我前面同学的臀部,当“杀人啦”的叫声响起,这位同学和所有同学一样,跑得飞快。直到大家停下,他才喊疼。

我和横三成了朋友,他还出钱买了罐头,让我去看望那位被扎的同学。

横三比我大三岁,我对他讲了我的初恋,他劝我:“兄弟,男女之事千万别碰,一碰就倒霉。我就是个例子。”我说:“我们上过生理卫生课,你就是性觉醒比一般人早,也不是什么大事。”他说:“唉,已经有创伤啦。”

横三现在一见到女孩,就会产生父爱,总是强迫性地想保护她们。他这种心态的确不好,这辈子都很难正常恋爱。当时流行《射雕英雄传》的香港录像,我花五角钱,买了一套演黄蓉的女星照片,送给横三。

三日后,横三一脸红晕地找我,小声说:“香港女人真好,我对她没有产生父爱!”他闯过了心理障碍,我俩买了最贵的双层雪糕庆祝,他吃完后问我:“那位香港女星还没结婚吧?”

我说:“没结,去年开煤气自杀了。”他一下沉默,过了许久,两眼血红地问我:“为什么自杀?”我说:“听说跟男朋友闹别扭,详细情况我也不知道。”

他再次沉默,掏出根烟,狠狠地抽了起来。

抽完烟,他一字一顿地说:“她男朋友叫什么?”我说出了名字,他站起来,目光坚定,说:“兄弟,再见了。你就当从来不认识我吧!”就跳上自行车,飞快骑走。P2-3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术馆/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皓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532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400838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