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完整呈现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学术著作历史全貌,深刻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社会、文学、艺术等诸多侧面。

林语堂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平实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要,及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这是一本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们必看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林语堂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概括为稳健、淳朴、爱好自然、忍耐、勤勉、节约、爱好家庭生活、和平、知足、幽默等,并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林语堂以他所信奉的老庄之道,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保持着一份乐观,一份闲适,一份豁达。他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化,幽默化的语言加以诠释,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展现给西方,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目录

序言一 读懂中国1

序言二 东方式的智慧4

第一章 中国人的脸谱

一 南腔北调 1

二 退化7

三 新鲜的血液11

四 文化的稳定作用 14

五 民族的童年18

第二章 中国人的德性

一 老成持重20

二 坚忍的性格23

三 无可无不可24

四 老猾俏皮27

五 和平主义3l

六 知足常乐34

七 幽默的天性38

八 因循守旧42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一 智慧45

二 女性化47

三 科学精神之缺失50

四 逻辑思维52

五 直觉的思考55

六 幻想的空间57

第四章 中国人的理想

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6l

二 宗教63

三 中庸的哲学68

四 道教73

五 佛教79

第五章 中国的女性

一 女性的从属地位87

二 家庭和婚姻92

三 理想中的女性96

四 女子教育100

五 恋爱与求婚102

六 妓女与姬妾105

七 缠足的习俗110

八 妇女解放运动112

第六章 中国人的体制

一 公共精神的缺失115

二 家庭制度118

三 徇私舞弊和礼俗122

四 特权与平等126

五 社会的等级128

六 阳性的三位一体13l

七 阴性的三位一体132

八 乡村制度138

九 以仁治政141

第七章 中国人的生活

一 人生的乐趣147

二 居室与庭园152

三 饮食文化157

第八章 中国人的抗争

一 一个民族的诞生164

二 对旧文化的反思169

三 新民族主义176

四 酝酿中的风暴180

五 压力、反压力、爆发189

六 蒋介石其人其谋196

七 日本为何必败205

八 中国的未来之路211

收场语一

一 中华民国之真相222

二 领袖人物的要求227

三 我们路在何方229

收场语二

一 人生的归宿233

二 语言与思想236

后记240

试读章节

三 新鲜的血液

但中华民族之得以继续生存,非仅赖粗线条的神经之忍耐力,实在他们所以能生存以迄今日,却有赖于吸收蒙古民族之成效。此乃一种系统发育的生理移植所发生之作用,你可以观察每一次新血统的输入,必继之以文化上奇葩之开放。观乎中国人民一般的体力情况,很容易发觉他们并未能全然逃免衰老的文化生命之定数,因而发生一种特征,遇有较为新兴而好战之民族向之进攻,辄无法自图挽救。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地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的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和平与消极之特征。这就是历史上常间歇地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的根源。政治上,这个民族曾经数度被此等侵略者所灭亡。问题至此转至“怎样在此政治上被压迫的环境下,保持其原来之民族”。不是她如何挡拦侵略之军事煞星,有如都尔战争(Battle of Tours)中基督教国联合抗拒回教军之所为;而是她如何在侵略魔手下维护其生存,而且,事实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转以自荣,而能不丧失其民族特性并保持固有文化之存续。是以中华民族的生命,好似用一种特殊的范型鼓铸出来的,故其祖先的奋斗力的丧失,不致即陷于种族本质与抵抗力之丧失,此种种族本质的抵抗力存在之关键,即为中华民族继续生存之关键。

新血统之混入,很可以说明中国人民今日所具种族自存力之程度如何。历史上,新血统的混入,往往巧遇于相间有定率的周期,大约每间隔八百年,为一个转变的周期,好像是中华民族革新所需的规定时期,而促起此种定期的大改革的,乃为内部道德机构之腐化,而非外来之侵略。《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曾载有D.J.S.Lee的一篇论文,标题为《中国战祸之周期循环》,内容系将中国历代之战乱,作一统计的研究,证明此等一治一乱的循环期,其前后距离大致有一种准确的定率,而非出于偶然。骤思之,如非人事演变中所可能的现象,而李博士则条分缕析,凿凿有据,不可不加以注意。

照李博士说来,中国历史简直很容易每八百年分做一段落,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的开始,当为一祚命短促而军威强盛的皇系,结束连绵不息的内战而统一中国,此后继之以四五百年之治平时代,过此时期,则朝代又将一易,而起伏不断之内战又起,马上使京都白北南迁,然后形成南北对峙之局,险恶之形势日甚一日,最后跌入异族统治的深渊而结束此一周期。历此乃周而复始,重演过去循环,中国复重新统一而光复本族之统治权,此时期必开放文化上新的光彩。

每一个循环,其史迹之演进,在它的时间上与前后的因果上,表现出一种不可理解的机械式的合同性,故上一循环与下一循环,其形貌如出一辙。像李博士所说:每一循环的相当时期,大约适当文化发扬期之初期,总有一次伟大工程之兴筑,然每度必遭不幸之毁灭。第一周期中,有秦始皇的雄伟的万里长城,以及华丽的阿房宫,曾几何时,阿房宫便毁于火,延烧绵赓三月之久;第二周期,则隋代有运河之开凿,隋炀帝也建筑过瑰伟的离宫,穷奢而极侈;第三周期,则有长城之改筑,此改筑之形式,即遗留至今之面目。当明代永乐皇帝之际,曾开凿几条新的运河,并兴建水闸,著名的《永乐大典》亦为这个时期的一大功业。

此等循环期包括(一)从秦代到六朝鞑靼民族之入侵(纪元前二二一年——纪元五八八年),凡八百三十余年;(二)从隋朝至蒙古族入侵(五八九——一三六七),凡七百八十年;(三)即目前之一周期,自明初以迄今日,这一个周期还未届结束的期限,但由过去六百年之史迹观之,其演进仍恪遵前期之轨迹,明清两代之五百年太平,好像已完成了它的任务,一八五。年之太平军革命,掀起了第一阵内战的大波,吾人现正处于慌乱与战祸交进的上升阶段上,此交进之进展,务求所以相称于历史遗传之法式,一九二七年之迁都南京,便可见之。

故吾人直可未卜先知此后二百年之局势:南北之分裂,北部中国之被异族所征服。真将一一重演乎?

李博士又说,前乎第一周期之周代,其史迹演进亦复相同。周代为中国文化第一次放光彩的时期,周室始祖践祚于纪元前一一二二年,凡历九百年而灭亡。第一个半期四百五十年,那时中国内部比较平静而强盛,及至纪元前七七0年,已受西北异民族之压迫,京都不得不东迁洛邑,从那时起,战争不息,列国诸侯之并吞攘夺,纠纷日甚,中央政府渐失其统驭封建君主之权力。自纪元前七二二年至四八一年,为孔子编年史《春秋》一书之断代纪年,此时期因谓之春秋时代。白四。二年至二二一年则谓之战国时代,彼时楚国逐渐膨大,控占疆土几包括中国南部开化居民区之全部。此周期至秦民族崛起,始皇帝并吞诸侯而统一中国,乃告结束。秦民族乃混合有未开化民族之血胤及外国风俗习惯之新兴民族。

此种事实,宜以人种学的、经济的并气候的原因来解释,而人口过剩,要为一主要原因。然在其自然法则下,大概可以维持四五百年之治平。世界任何各国,能保持和平及其文化连绵四五百年之久者,历史上殆缺乏先例。中国何以能独处例外,殆无理由可以解答。但试将中国文学史作一观察,似可发现另一显明之解释。每当南北分裂,扰攘纷纭之际,道德机构之崩坏,常反映于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本章第一节所举之几首小诗,可见一斑。第一周期北方民族入侵之时期,称为六朝,自东晋以迄隋室统一中国,此一时期中,华北完全被制于蛮族的战胜者统辖之下;第二周期的北族入侵,始自南宋而迄蒙古民族建立之元朝,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之女子气,以及文学风格之卑下,适相当于六朝时之生活,六朝以浮华绮靡之骈体文著称;而宋元之际,则发育一种优柔色情之词曲,此等诗文,其风格所以为卑下,并非失于字面之贫乏,而失于字面之过于繁缛;凡铺文陈辞,其字义之轻重深浅,分别务求精细工巧,不复含孕淳朴之田野风味,却为扭扭袅袅,浓艳细腻之闺阁气。中国人在此等时期中的表现常有一种文学声韵上的新嗜好,一方面产生精细的文学艺术批评,并崇尚风雅的贵族生活习惯。

因为那些时期中,吾们常见绘画与书法之发达,贵族阶级起而传袭艺术之系统,中国文学批评至六朝时始第一次抬头,而中国第一大书法家王羲之,出身于贵族家庭,亦适当于这个时期。政治的萎弱失统,往往与艺术之纤巧并存,而此时期之南朝各君主,在政治上无力自保其皇位之安全,却能写得一手好诗。帝皇诗人如梁武帝,南唐李后主,皆为短祚之君皇,而是情诗的圣手;南宋徽宗,则为出色的画家。

不过种族对抗的细菌,却也在这种时候下种,因为北朝之雄主,只在朝庭的权力上把握住胜利者的地位,其下层基体仍为汉族。雄武的北魏统治阶级,属于鲜卑族,不但接受汉族文化,且公开相互通婚;南宋时代之金(满族)情形亦复相同,其机体内容,大部仍为汉人。如此史迹之演化,实为一种发酵作用之进行。此等时代又为文化上接受异族影响的时代,第一周期末之佛教及印度雕刻之传入,第二周期末之蒙古戏曲及音乐之传入,均为历史上不可忽视之例证。至于人种混合的最清楚的实效,可发现于今日北方人语言与体格上之特性。他们那含有粗涩的变音的言语,高巍的体格,有趣而质朴的性情,都为其特征。异族血胤的混合与文化之交织,即为中华民族所以长存之一大原因。

P11-14

序言

读懂中国

中国近来有一种新的倾向,这是一个重要的运动,就是青年学者对于本国的热心探讨。上一世代,他们的父老中之前进分子,对于本国现状,已骚然怀觖望。他们受了环境的激动,憬然自觉;中国倘墨守历来底故辙,真不足以当危险而带挑战性的西方现代文明之手。我的所谓现代文明,指政治的倒不如指经济、教育的和军事的变动底重要。这一辈父老,当代中国青年底父执,是真正的革命分子。他们推翻了专制治权,他们用不可思议的速度更易了教育制度,他们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计划并建立了现代的共和政体。帝皇统治下底旧政府从未有能如此迅速以完成这样伟大的变革在这样伟大的一个国家!

现代的中国知识青年,就生长于这个大变革的社会环境里头,那时父兄们吸收了孔教的学说,习诵着孔教的经书而却举叛旗以反抗之。于是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底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做一个譬喻来说,他们乃从旧式的公路阶段一跃而到了航空时代。这个漏洞未免太大了,心智之力不足以补之。他们的灵魂乃迷惘而错失于这种予盾里面了。

这个缺陷的第一结果是产生一批青年,男女二性都包括在内,但主要的是男性,他们老老实实不知道怎样自存于自已的国家里头,或生存于他们的国家所滞留着的一个时代中,他们大部分系留学外洋,以致忘却了他们自已的民族底实际。这些游移不定的青年自然很容易接受许多革命领袖的宣传,认为所谓中国之落伍,乃出于外国的政治和物质底势力伸入之缘故,中国底守旧,却把世界拿来做了替罪羔羊。倘不承认小国自身前进之迟缓,那很容易大声疾呼:倘非外国的侵略,中国在物质条件上早已跟列强并驾齐驱了呢。

这样的结果,便是一种新的革命情绪。后来果真解脱了两桩束缚,那是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可是解脱以后有明显的变迁足以表明改革底良果。事实了然,向之为弱点者依然为弱点,而此等弱点又生而存在于人民底观念中。举例以明之,一个革命领袖往往当他地位一旦巩固,即变成保守而腐败起来,不殊于旧式的官僚,别种史实,其情形亦复如是。中国具有如许诚实而智慧之青年,岂竟忽略了这个实情;要知中国历来之时局变动,实与外国不甚相干,而过去倘有甚何关系,亦很容易阻止而免除之,只消中国能及早减少一些惰性、而她的领袖减少一些颟顸的私心理。

于是继之以一个失望而狂热的时期,因而增加理想的崇拜西洋热度。列强的发皇强盛,觉得是科学发达的直接结果。这是一个幼稚的复杂心理蔓延的时机,爱国青年乃分趋二途:其一抑郁沮丧于国家之现状,其一则欲掩盖其实况于外人。关于他们的国是问题,卒无真理可得。他们于是怀恨而艳羡外人。

倘西洋能继续其繁荣而保持和平,中国人的心理又将若何,殊不易言。不过西洋却未能如此顺利持续。也就够了!中国人好像狠着劲儿地欣赏世界大战之爆发,企业繁荣之崩溃、不景气,以及科学家尝试挽救此等厄运之失败,时而到感满足,他们于是说,中国毕竟还是不坏。然而在我们的眼前。分明各处都是饥荒,遍地都有土匪,彼此彼此,谁也没有比谁好了些,照这样说来,或许古代中国倒是不错的,不妨追溯前代,看看中国的古代哲理如何。至少它教导了人民以恬淡、知足、乐天的德性,它教导人民享乐少量的物质倘不得较大者,它调整了人生而奠定了相当的稳健与安全的基石。近来西方研究中国问题之兴趣,以及有些西方学者之羡慕中国型生活的稳健,欣赏中国艺术哲学的高明,益使中国青年坚其自信之心。

今日所显现的结局,则又为古代经典格言的反覆重演,父老吃了酸果,致令儿孙为之齿软。少年中国已经厌倦于父兄的革命热情,方且退而有复古之倾向,看了他们勉为十足纯粹中国人的不自然底决心,样子很是有趣;他们要吃中国的土产,穿中国的土布,而服行中国原来的生活习惯。中国有许多欧代青年今年的欲行重返纯粹中国式生活,差不多是一种流行的时髦风尚而为外观的,恰如当初他们的父辈嗜尚西装革履,刀叉大餐而欲往哈佛大学留学,这些现代青年曾经长期的穿过西装,吃过西餐,而且曾经留学过哈佛,又精通英国文学远胜于本国语言,现在他们对于这一切都感到头痛,而欲重返其远祖的怀抱。

这个倾向各方面都流露着,不限于服饰和礼俗的外观。所见于艺术与文学者当远为重要。好像几年前中国新小说的题材,大多描写些恋爱问题,半西洋式的男女奸情,家庭革命,全部的调子是类乎病态的,决非适合于中国底国情。艺术和其他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过之无不及。但健全状态终于渐渐抬头了,这是出于朴素的平民生活的健全性。知识青年开始发掘自己的群众的内容了。他们开始明了小市镇中的生活,农村里的生活,才是中国的真实原来的生活。

赛珍珠

后记

《中国人的智慧》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之作。从书中可以感受出作者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中国以及她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作者运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等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比较。

林语堂写作本书,时值动荡岁月,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考验,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称其神秘,是因为中国人向来缺乏西方人的那种开拓冒险精神和活力,历来安分守己。再加上自清代以来,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致使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始终是抽象的、模糊的,甚至对中国产生了诸多的误解。当时的中国已经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边缘。于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也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林语堂留学欧洲、求学美国,对西方文化颇为了解。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自然会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与研究。

《中国人的智慧》一书行文幽默但不失真,且看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圆熟、忍耐、含蓄、和平、知足、幽默、保守……几个形容词就将中国人的性格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了出来。林语堂还精辟地指出,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人性格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入世”,他认为人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社会的变革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老子则主张“出世”,认为人生苦短,何必过分追求那过眼云烟般的名利。人应当自由而无为一点。林语堂似乎更多地站在老子的角度来认识大千世界,因为庄子的洒脱似乎更接近中国人的内心特质。就是在这些思想的杂糅相融、共同磨砺下,造就了中庸之道。也正是中庸之道才造成了中国人性格的复杂性。倘与西方人相比,由此角度可见一斑。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仍然根植于社会大众的价值理念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的原因吧。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林语堂将介绍的重点放在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格与理想上,使西方人能够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到的:“我们不喜欢在球场上奔驰交突去争逐一个皮球,却喜欢闲步柳堤之上与鸣乌游鱼为伴;我们实在没有探险北极或测量喜马拉雅山的野心,只求安安顿顿地待在家中,以享人生之乐。”也许此番论述如今看来有点偏颇,但却揭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既然人生和个体生命在本质上太微不足道,那么人们就应该创造一种快乐的人生观,善待人生,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刻,成为自己的主人。林语堂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一种最好的文化不是过于外在化、狭隘化、功利化的,而是心灵的广大。

本书是林语堂《My counny and My people》这部经典名著的全新译本,许多文章都是首次翻译出版,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英文原著中的许多谬误和不当之处进行了删减。本书的一至七章由黄嘉德翻译,第八章由龙婧翻译,最后由龙婧对全书进行统筹、润色和校订。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

——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赛珍珠

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的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著名书评家 T.F.Opie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美国总统 布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0593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31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