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与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融会了我们思想、思考、情感和体温的读史笔记!

从朱元璋的洪武年到朱由检的崇祯年,大明朝已历经十七朝十六位帝王,历时二百多年。作为朱明王朝新接任的大掌柜,十七岁的崇祯皇帝只是被他接手的烂摊子弄得捉襟见肘一筹葜展,似乎从来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得全无章法。文死谏,武死战,天经地义成了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各死所死死得其所的千古宿命。在某种程度上,打败崇桢的,其实就是崇祯自己。同样的.打败李自成和他的大顺的,其实也是他们自己。

一个王朝结束了。又一个王朝也就是又一次轮回开始了……

内容推荐

好像从登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崇祯就发现自己差不多是坐在一座随时都有可能喷发的火山口上。按他的话说就是:“今日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崇祯的慨叹实在是一个被现实困境折磨到身心俱疲的人的苍凉心境的表述。但造化弄人,他又不得不硬起头皮强打精神,面对他不得不应对的局势。

公平地说,在崇祯一朝如走马灯般晃得人眼花缭乱的五十辅臣中,温体仁与周延儒无论学识水平还是行政能力,都令其他人望尘莫及,也只有他们才真正有能力提纲挈领驾驭朝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满洲人的天下有一半是吴三桂的功劳。如此卖命,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新主的欢欣和赏识,在心灵深处,他的确是想将和前明有关的一切都从这个世界抹去,抹得不留一点儿痕迹。

自视甚高的崇祯肯定是怀着天大的遗憾大行西去的,那才真叫死不瞑目呢。就在吊死煤山之前,他还先逼着周皇后自尽,又叫来太子和永、定二王,嘱咐三个儿子隐姓埋名为他报仇;然后他又持剑挥向十五岁的长平公主和只有六岁的昭仁公主,并且没忘了到西宫手刃袁贵妃及遇到的嫔妃数人。他哪来的那么大邪火?!

目录

明史乱弹(楔子)

当年改革:小人物和大难题

说说而已:言者有罪与罪者不言

“荣华我已知庄梦”:袁崇焕冤狱

魂归无处:悲情父子“玩寇贻患”

千古宿命:武战文谏各死所死

君“贤”臣“佞”:大明最后的宰相们

“贰臣”荣辱:都是姓吴的惹的祸

皇帝太监: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朕起布衣”:素描李自成

轮回肇始:最长的一天

关心历史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后记)

试读章节

朝臣中有不少人对总爱直言不讳的文震孟衔恨在心,其中尤以首辅温体仁为甚。

在官修史书中,一口气当了八年内阁大臣的温体仁绝对是崇祯朝绝无仅有的例外,同时也是崇祯朝数一数二的欺君误国的大奸臣。忠奸两立,冰炭同炉。早在人阁前,文震孟就没少遭温体仁或明或暗的算计,其中不乏溢于言表的咬牙切齿。

有过这样一件事:人阁前不久,文震孟被升为少詹事,官居四品。按规矩,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员上朝时才能坐轿,不够级别的就只能骑马,还有些连马也不能骑。年老力衰的文震孟托人向温体仁请求,想改为三品衔。温体仁故意刁难,不但不通融,反而指着自己在东阁值房前第一间的首辅座位,不无刻毒地说:“不久此处亦须他到,何论三品!”文震孟受此奚落,情绪不佳,常称病不朝。

由于温体仁神通广大,可以让一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围着他打转转,故而当时民间取温、瘟谐音,戏称“崇祯皇上遭瘟了”。文震孟人阁成为阁臣,本身也颇有些戏剧性。说不清是否因民谣传人宫中,崇祯皇帝自己也想摆脱“遭瘟”局面,反正崇祯八年(1635)的六七月间,举行了一场空前的廷试,打算以考试方式选拔入阁人选。应试者都是从官员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温体仁当时正称病在家休息。尽管文震孟因病未能应试,但崇祯皇帝还是将他升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提拔入阁。这种破格提拔阁员的方式当时被称做“特简”。这边文震孟特简人阁,那边温体仁声称病愈,急急忙忙回到内阁主持政务,当然没忘了千方百计排挤文震孟。

由于文震孟长期担任皇帝日讲官,崇祯身旁的一些管事太监深知他为人耿直,对他入阁成为内阁大臣,都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自不必说,担心的是凭他那种刚直到近乎执拗的秉性,恐怕很难在朝臣的最高层站稳脚跟。的确,文震孟秉性疏直,毫无城府,哪里是老谋深算的温体仁的对手?许多正直之士也都不乏类似的担心。

只有文震孟自己对此以一种十足的书生气漠然视之,他甚至拿官场惯例,也就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奉为圭臬的官场潜规则也不当事儿。

当时的惯例是,凡新入内阁的大臣,都得带着名片和礼单,向司礼监掌印太监致见面礼,含有请求关照的意思;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敬还自己的名片和礼单,意思也是彼此彼此的心知肚明。虽然没有红头文件,但谁不知道司礼监掌印太监为宫中太监之首,也是沟通大臣和皇上的桥梁,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桥梁?文震孟偏要一反常例,认为自己是皇上特简,可以不必拘泥此礼。

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曹化淳。公平地说,此公还并非那种贪婪之人,知道与正人君子交往也能提升自己的人品声望,因而对文震孟的不按常理出牌也不以为忤,甚至还特地托人向文震孟捎话,表达了自己愿意和文先生交往的意思。并且说只要文先生循例往来,就完全可以为所欲为,我姓曹的当唯文先生马首是瞻。那意思再清楚不过了,你文先生的名帖、礼单对我曹某人是一种抬举,这点面子你得给我,至于以后嘛,一切好说!偏巧文震孟自恃清高,冷笑一声回答来人:“那曹化淳最大的本事无非就是让我当不了、当不好阁臣罢了。不当那个官对我能有什么损害?我的名帖到了太监手里,那耻辱今生今世怎能洗刷得净?!”以曹化淳在崇祯朝呼风唤雨的能力,能不以此为奇耻大辱?能不转而与温体仁呼吸相应?就这样,人阁伊始,文震孟就置自己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窘境之中。

温体仁才不会这样大而化之呢。面对成为阁臣同僚的文震孟,他表现得颇为谦卑,一点儿也没有入阁已久且贵为首辅的架子,每次拟旨都要先征求文震孟的意见,完全是一副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样子。须发皆白却不谙世故的文震孟错觉顿生,总忍不住喜滋滋地对人说:“温公虚怀乃尔,何云奸?”

文震孟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大奸若忠大智若愚。

文震孟入阁十几天以后,温体仁抓住他一次拟票不当的疏漏,辄令改正。文震孟不肯,温体仁抓起笔自己在上面批改起来。大感难堪的文震孟勃然大怒,干脆抓起桌上的一沓奏疏用力扔到温体仁面前。两人之间最后一层面纱彻底撕去。

最后就有了同年十月,皇上让文震孟“冠带闲住”的事儿。

仗义执言的文震孟那一次还是在替人打抱不平。工科都给事中许誉卿按资历能力早就该升迁了。但因曾在凤阳皇陵被焚后弹劾温体仁等,在升迁方面被温体仁百般刁难,后来干脆被调往旧都南京坐冷板凳。许誉卿当然不愿意。温体仁又指使人纠弹他“营求美官”,“不欲南迁,为把持朝政也”,然后又越俎代庖,亲手在弹劾许誉卿的奏本上拟旨道:“大干法纪,着降级调用!”官场用语,奥妙无穷,屡战屡败大异于屡败屡战。既然是“大于法纪”,仅仅“降级调用”显然就不够了。但温体仁偏要这么写。他是要借皇上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而自己还不必担责任。果然,奏本到了皇帝手里,又被改成“许誉卿削职为民”。文震孟力争无效,气呼呼地对温体仁说:“科道为民,极荣之事,敬谢老先生玉成!”这话可有大不敬之嫌。温体仁立刻上疏,故意挑激皇上:“陛下所以鼓励天下者,止有此爵禄位号,而文某乃此说云云,以股肱心臂之臣,为此悖伦灭法之语。”

果然,崇祯勃然而怒,文震孟黯然去职。

文震孟黯然而去,时人无不为之惋惜。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对朝政也更加绝望了。他们痛苦地叹息着:凡劾体仁者,无不见责;为体仁劾者,无不立罢。除佞如拔石,去贤若转丸,可为一叹再叹复三叹!

总爱挥舞着一面空洞的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的道德大旗,喋喋不休地说什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人们,至此该睁开眼睛认清现实了吧?在皇权决定一切、有权就是有理、枪杆子决定笔杆子的专制时代,什么世道人心人心向背差不多就是胡扯,否则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寡头政权早就垮得稀里哗啦落花流水啦!

既然总是因言得罪,既然所谓的言者无罪只是说说而已的空话,那文武大臣们的选择就只有一条:既然不能言者无罪,那我们就只能罪者无言。

后来的事实果然就是这样发展的。南迁也好,议和也好,在一个个事关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管崇祯怎么软硬兼施,仅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不被皇上日后当了替罪羊,臣子们也是装聋作哑,该说的话也坚决不说,直到崇祯王朝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以后,李自成的农民军步步紧逼,京师的形势越来越危急,有人从现实出发,主张放弃山海关外宁远、前屯二城,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人关,以卫京师。崇祯有心照此办理,又不愿承担放弃国土的责任,就让当时的内阁拿出意见。但阁臣们太明白崇祯的心思和做派了,害怕日后形势和缓之后,皇上又要来算后账,先是议而不决拖延时日,然后又借口此事应由蓟辽总督和辽东巡抚同时签署意见,反正就是不肯痛快表态。后来还是崇祯亲自派人去相关总督、巡抚那里索取回奏,这才有了撤宁援京之旨。后来的时间表清清楚楚,结局也是众所周知——

三月初四,崇祯下诏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率兵入卫。当月上旬,吴三桂才徙宁远五十万众启程,日行数十里,三月十六才进入山海关,其时农民军已过昌平;等吴三桂三月二十赶到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

P38-41

序言

明史乱弹

三年前我们开始要写的是电视连续剧剧本,题目叫了个《天下英雄》。我们想说的是明末崇祯王朝的故事。谁不知道那是一个豪杰四起狼烟八方大锣大鼓大动大乱的年头?

山海关外的皇太极、多尔衮和甲胄鲜明的满洲八旗,虎视眈眈枕戈西向;北京城里,崇祯皇帝手忙脚乱左右抵挡,颇有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强倔强;而闹到整个中原腹地狼烟滚滚的李自成、张献忠也先后称王称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就像是烈火烹油,偌大的中国果然是豪杰四起,群雄逐鹿,只要不狭隘地站在封建帝王家天下的立场,你能不认为他们都是英雄?!

但我们的观点很快就悄悄地发生了并非是不重要的变化。

拂去过往的烟尘,让沉甸甸的历史真实地逼现眼前,当昨日的在灾荒动乱中苦苦挣扎求生的百姓的艰辛渐渐清晰,当方方面面的人物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里复活,当我们在浩瀚一片的前朝典籍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蛛丝马迹,也就是当我们明白历史并不能与现实截然割裂,我们的来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去向的时候,推动我们动笔的许多初衷便悄悄地、同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变化,题目也从不无褒扬意味的《天下英雄》变为了带着些悲怆和苍凉的《大明日落》。

这是一种回顾,还是一种反思,同时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我们历史的忠实。

真正的历史实在是太精彩了。以至于我们自己都觉得。为了所谓的电视剧受众的需要,为了所谓的电视剧创作的规律,我们实在是不该牺牲太多的历史的真实,仅仅是为了历史,我们也实在是不该远离历史。

但电视剧的制作和传播形式又决定了作为写作者的我们的尴尬。尽管我们在照顾到观赏性的同时,也努力地最大限度地保留、保护了原汁原味的历史真实。

作为这种努力的结果,除了四十八集的《大明日落》的剧本外,便是这本书的诞生。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其实算不上创作。我们只是把我们从大量官方和民间的史书中看到和发现的有意思的文本加以整理,还有那些非常有意思、但又无法或不便写进剧本里的东西讲了出来,当然还得有我们自己的理解。也因此这本书有点非驴非-5的四不像。

它不是那种端庄严肃的学院派著作。

也不是那种有太多虚构成分的文学作品。

当然还不是那种有点影子便信口开河的稗官野史。

这应该是一本融会了我们思想、思考、情感和体温的读史笔记。

因为不是那么中规中矩,所以名之曰:乱弹。

是为序。

后记

关心历史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关心历史其实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为了搞清楚我们将要往何处去,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对前人基因密码的破解,有时会使后人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一句话,昨天的景观就是今天的路标并会成为明天的参照。

西方人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东方人云——

温故而知新。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前辈先贤的话自然是不错的。

但历史有时又实在是太爱捉弄人了,尤其是国史对国人的捉弄。

一回回“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改名换姓改朝换代的换汤不换药,一次次萧规曹随墨守成规的相因相袭循环往复,让中国成了考验人类耐心的最大实验室。

这本书其实就是有关这个实验室的一份标本分析报告。

说报告也显得太学术和严肃了,我们其实只是在讲故事。言官清流、文谏武战、上峰下属、父子君臣、皇帝太监、敌人对手,为了让故事更有意味,我们只是从实际存在的人物关系上稍加梳理。似乎是端庄板肃无聊乏味的历史就显出了它意味深长饶有趣味的本色性情。

之所以选择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是因为它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大明王朝疆域广大国家统一政治成熟制度齐全,物质和文化水平空前发达,在当时的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傲然而立卓尔不群。它当然也称得上典型,单就它最初的蓬勃而起和最终的黯然日落就异常规整地重复了一遍历代前事,甚至还不乏宿命般的蹊跷:它是趁乱而起从蒙古人手里夺来的天下,最后又被满族人趁火打劫抢走,而满蒙一家又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还有更绝的呢,丢了元朝江山的元顺帝妥懂帖睦尔酷爱当木匠,而本该是明朝亡国之君的天启帝朱由校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木匠。怪只怪他自己不检点,留不下子嗣不说,还只当了七年皇上正当盛年时就一命呜呼。要不是这样,哪里轮得上朱由检化为崇祯粉墨登场?

既然命运选择了崇祯,那就是崇祯了。

从没想过要当皇上,似乎也压根儿当不了皇上的朱由检就这样成了本书不是主角的主角。谁让专制王朝中皇权就是一切皇权高于一切呢?

似乎已是惯例,新君登基,照例要有新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改革”。

除旧布新要改要革,势必就要触动旧有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所谓的利益集团。既然已经得到了利益,那就不会是弱势群体。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给事中呢,也关乎整个庞大的官僚集团的现存秩序和既得利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另一种表达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再说言论。人的嘴除了吃饭喝水等关乎生物存在的功能,还有表达思想陈述理念让人之所以为人的另一种功能。可是,在舆论一律皇权一统的时代。你要不管好说话的嘴,很可能就连饭也吃不成了。书中的刘宗周和文震孟皆为对当时和后世都颇有影响的理学名臣,可就连他们在崇祯手上也是动辄得咎几起几落,遑论其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老话了,可真正能听进逆耳忠言的又有几人?但愿“引蛇出洞”的“阳谋阴谋”真的已成空谷绝响如烟往事。

被崇祯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的袁崇焕无辜蒙冤,至今想来仍让人痛心疾首,崇祯自毁长城的愚蠢也足以让人慨叹不已嗤之鄙之。但以抗清成就功业的袁崇焕也手起刀落,用同样也是抗清名将的毛人龙的人头为自己扬威树威。崇祯杀袁崇焕是欲加之罪不患无辞,袁崇焕杀毛文龙不同样是一次“莫须有”、想当然?还是那个极其古老的问题:煮豆燃萁相煎何急?!

父子两代同朝为官,且为了同一件事,面对同一个敌人,呕心沥血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却回天无力命归黄泉,在崇祯朝当属杨鹤杨嗣昌父子了。不是父亲不努力,也不是儿子不努力,实在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撑。皇上乱点鸳鸯谱也难辞其咎。皇上却不这样想,也不允许别人这样想。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的也是最好的选择与归宿。

与杨氏父子一样难逃尴尬殊途同归的还有与他们同时代的卢象升、洪承畴和孙传庭等统兵将帅们。可是谁也没办法。“文死谏,武死战”各死所死死得其所,原本就是赫赫皇权下历朝历代大小臣工文臣武将的千古宿命。

一个皇上就能让整个国家对他毫无办法——如果你不想造反的话。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只有太监可以或明或暗地和皇上有一拼——这有点像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但王振、刘瑾、魏忠贤以及所有曾在大明朝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太监们又说明这是真的。“得一人而得天下”是当年太监成功的诀窍,但类似或变了形了的人身依附关系谁又能说也彻底绝迹了呢?被专制皇权阉割成的纯粹生物意义上的,太监的确是没有了,但类似当年太监们身残志不残,用全副身心去拥抱权力进而攫取真金白银的化公为私以公谋私的歪风何尝一日停歇?

时至今日,官位和金钱依然是公众衡量一个人一件事成功与否的标杆。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只但愿那不是唯一的标杆,也但愿摆脱了权力阉割后的人们也能摆脱金钱对自己心灵的阉割和腐蚀。

白纸黑字,史书记载赫然在目:逃荒要饭还做过和尚的朱元璋在当了皇帝后,曾经咬牙切齿道:要是那个姓孟的老儿活到今天,朕非得将他宰了不可。朱元璋在这里说的是被尊奉为亚圣的孟子。原因就在于孟夫子说了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没有把君权、皇权捧到天上的话。没法儿让死了的人再死一回,却有办法撤去其在孔庙中配享的牌位,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将一部自成体系的《孟子》删得七零八落。作为他的嫡系子孙。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像王朝初创时刚洗净脚上泥巴的老祖宗那般莽撞。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在他早就成了流淌在血管里的与生俱来的东西。他只需按着自己的心意,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放开手脚去做就是了。于是,管他文臣武将,管他宰相太监,在他眼里通通都只是臣工家奴,只有他这个皇天贵胄的嫡亲血脉才可以杀伐决断安邦治国。

只是他忘了,只有那些奴隶奴才俯首帖耳低眉顺眼安于现状的时候,他这个皇上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

还有,死了的孟夫子自然是不会说话的,但他的书还在。就像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没能让大秦王朝逃脱二世而亡的命运一样,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其实远不是身为思想家的孟子的对手。孟子一句话就让有心焚书却没胆量、只能偷偷摸摸搞点删节的朱元璋活像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小丑。孟子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李自成就是一个原本微贱如土芥最后却视君如寇的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这个掘墓人是大明王朝自己造就的。这情形活像当年大元王朝培养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朱元璋一样。

从现在往前数两千来年,太史公司马迁作《史记》,曾特意为差不多就是个草头王的陈胜作了一篇传记,以纪念其首倡大义之功。面对“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已经开创了“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和他的后人,身为“迁徙之徒”的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看起来不可一世的强秦就这样“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振臂一呼,王朝毁于匹夫,陈胜功莫大焉!

朱元璋也是这样发迹,从而有了朱明王朝家天下。

后来就有了崇祯和李自成。

前者先把后者逼成了自己的敌人,然后就“攻守异势”,最终国破身亡。

刚在对手的龙椅上安放好自己的屁股,李自成就性情大变,以一种令人眩晕的速度骤起骤落,完成了原本该是几百年一次的轮回,从而以一种尴尬万分的草头王的姿态定格在历史晦暗的天幕上,成为自我否定任人评说的另类标本。

冥冥之中,难道真有什么兴衰轮回的周期律?!

这难道也是宿命?!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本书其实也是这种宿命的产物。我们承认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和既定秩序,对所有牵扯到的人和事有分析但是没有加工。对史实有梳理但是没有演绎。道理很简单,如果说皇上是实验室标本的母本,那么别的都是这个母本的子本。

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分门别类将标本呈现在你的眼前,说不定你的发现会超过我们,那将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如果说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就像是一个人和他的影子,那么下面这句话就是成立的——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任何当代史也是历史。

2007年3月11日

于京东一统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与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磊//郑泉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5395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1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