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拼贴未来的文学--美国后现代作家冯尼格特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部对美国文学艺术院副主席、当代著名小说家、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五号屠场》的作者库尔特·冯尼格特的研究专著,对其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和几乎全部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评。从他早期的科幻小说手法,到中期的黑色幽默特色,再到世纪末的后现代技巧的运用,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内容推荐

本书着重论述了冯尼格特的14部长篇小说、3部散文集和一些重要的短篇小说、戏剧和绘画,以及他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这也是对曾在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黑色幽默文学中的一位重要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较为细致的总结。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冯尼格特生平及创作风格

一、家族移民、战争经历与作家梦想的实现

二、冯尼格特与黑色幽默

三、冯尼格特的未来学思想

第二章 战后美国社会与冯尼格特早期乌托邦思想

一、科幻小说与冯尼格特的短篇故事

二、机器化社会中对未来的憧憬:《自动钢琴》

三、混沌宇宙中人生意义的追问:《泰坦星上的海妖》

第三章 艰难的成功之路

一、社会操纵和身份危机:《黑夜母亲》

二、从“卡拉斯”到“大家庭”:《猫的摇篮》

三、重温美国梦:《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

四、挣脱琥珀的虫子:《五号屠场》的新时空观

第四章 后现代社会的探索:超越黑色幽默

一、消费文化与自由意志:《冠军早餐》

二、孤独的“两人国”:《打闹剧或日不再孤独》

三、制度化暴力与反抗策略:《囚鸟》

四、被“原罪”耗尽的人生:《神枪手迪克》

第五章 文明的终结与希望

一、冯尼格特的生态意识:《加拉帕戈斯群岛》

二、后现代的诺亚方舟:《蓝胡子》

三、荒诞与理性的对话:《咒语》

四、矿井里的金丝雀:《时震》

第六章 多重视角:其他艺术形式的尝试

一、冯尼格特与抽象派艺术

二、冯尼格特的戏剧创作

三、务实的公众代言人:冯尼格特的散文

第七章 理想的作家及其影响

一、冯尼格特理想的未来社会

二、末日焦虑中不倦地探索

三、冯尼格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附录 冯尼格特生平和作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海湾战争爆发后,冯尼格特与其他著名作家一样,对政府的好战行为感到无比愤慨。从他在1992年与约瑟夫·海勒一起接受《花花公子》杂志记者卡洛尔·马罗里的采访中就足以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他们在长岛海勒的家中会见了记者,当时大家坐在院子里,冯尼格特和海勒都穿着卡其布短裤。海勒不由得回忆起他们在1968年的第一次见面,那时正值国内种族矛盾冲突急剧升级之际,就在那一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被人谋杀。在这不平常的一年里,人们还目睹了许多重大事情的发生,如肯尼迪总统被刺、前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冯尼格特十分悲观地对记者讲道,这可能是“一次告别性的采访”。他无比伤感地说,许多好友都陆续离开了,其中包括詹姆士·琼斯、欧文·肖、杜鲁门·卡波特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人才。海勒告诉大家这是他正在写的小说《最后一幕》(ClosingTime,1994)的主题:他们这些老人历经沧桑后,走向了人生的终点。当记者问起他们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时,海勒说:“我的感觉是,布什到现在都还不清楚他为什么要入侵巴拿马,也弄不清为什么要发动伊拉克战争。我认为这是一种暴行。”冯尼格特指出:“当我们走向战场时,总有两种担心:一是被人杀死,二是不得不杀死别人。如果有人从海湾战场回来,特别是一个飞行员,他也许会说,‘瞧,我很幸运,我并不是非杀人不可。’电视节目使我们变得没有人性,让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可以接受,其实如同向在周末观看完足球比赛回家的人们开枪扫射一样,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海勒也指出:“美国的统治者终于发现出名的捷径就是上战场。”似乎有某种巧合,1993年冯尼格特应邀改写原来由瑞士法语作家拉缪(C.F.Ramuz,1878-1949)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并由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Lgor Stravinsky,1882—1971)作曲的芭蕾舞剧本《士兵的故事》(The Soldier’sTale,1918)。他将其写成一个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军士兵艾迪·斯洛威克(Eddie Slovik)的故事,他是自南北战争以来美军中第一个被处决的逃兵。冯尼格特以此影射身处伊拉克战场的众多士兵的困境,这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罗伯特·威德改编、凯什·戈登担任导演拍摄的电影《黑夜母亲》由经典院线(FineLine Features)于1996年在全国公演。尽管戈登没有请冯尼格特改编电影脚本,他还是很高兴威德的代劳,因为后者基本上能够做到忠实于原小说。冯尼格特解嘲道:“我1922年就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都不想为电影写脚本。”该片作为参赛片进入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身为编剧的威德几乎难以相信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在电影节期间他总是随身携带照相机,将一幕幕情景都记录下来,证明自己真的将少年时期偶像的小说拍成了电影。南希·卡比塔洛夫在《“黑夜母亲”的孩子》一文中写道,早在1977年当威德还在高中读书时,就为同学们讲过一堂关于冯尼格特的课。那是他们学校组织的名为“开放式教育”的项目,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台讲授自己擅长的东西,威德之前就已爱上了冯尼格特的小说《冠军早餐》。在蒙特利尔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对该电影如此地忠实于小说原著表示惊讶,冯尼格特解释说主要是因为他和威德“碰巧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尽管后者只有他一半的年纪。从威德高中时期对冯尼格特的崇拜到后来他们之间的合作看,这两位完全可以称做老朋友了。自从威德讲授那堂有关冯尼格特的课以来,他们俩一直保持通信,这其实是“为他们到蒙特利尔度过难得夜晚的长期准备”。威德曾在1988年3月和一位电影摄影组的成员陪同冯尼格特到纽约市的布法罗,参加那里举行的唯一神教会的弥撒,唱诗班还特地演唱了冯尼格特所写的安魂曲。正是这次旅行使他们真正成为好朋友。威德回忆起他们当时真是无话不谈:“我们坐在那里喝上酒就聊开了,讲起自己的事情。我告诉他我与女人的麻烦和刚失恋的心情,他也讲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谈到人生美好的东西和挫折失望,真像老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地闲聊。”除了《五号屠场》外,冯尼格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之事一直都不被人看好,主要是难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在1996年接受美国在线采访时,他说早已将《猫的摇篮》的电影制作权永远卖给希里·艾尔金斯,但后者却从未有任何想拍成电影的打算,也不愿将制作权转卖。这样一来,《猫的摇篮》可算真的被判处死刑了。另外,他还埋怨道:“杰里·加西亚拿到《泰坦星上的海妖》的制作权已经多年,直到他去世后我们才从他家购回。《自动钢琴》也被爱德·普雷斯曼买去,我们正在和他交涉,希望他有所动作,或者让我们收购回来。”

P20-22

序言

为了应合国际学术潮流,推动国内学术进步,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决定出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丛书”。在世界上,学术的演进有两个倾向,一是学科越来越细,使学者一方面成为本领域唯我独知的专家,另一方面对其他方面则知之甚少乃至完全不知,一个统一而丰富的宇宙在学术的划分壁垒中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的片断;与这一现象相关和相反,学术上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就是跨越学科界线,在相邻学科和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超学科)的比较研究。一个学科是由一种统一的学科逻辑所主导的,它的发展在其内在逻辑的引导下,具有一种可预见性,其学术发展基本上是本稳的,渐进的,有序的。跨学科研究,由于涉及多个学科,因此不同的学科逻辑在此产生碰撞,从而往往产生出突然性的、惊震性的、反常性的效果,它把从一个学科自身不能或不易发现的东西暴露出来,从而促进着学科的崭新发现。目前国内,一方面学科建设的主潮是在强调学科的规范化,而对跨学科的强调则略有不足;另一方面,虽有跨学科国际潮流的影响,但往往说到跨学科,也把跨学科作为一个学科来对待,而对其突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创新的实质有所轻视。因此,我们出版这套丛书,希望在这一方面有所补遗。

由于共和国前期校系调整的结果,中国内地学界出现一个现象,思想的产生往往在中文、历史、哲学诸界,而外语学科沦为一种工具性学科,这与台湾学界形成一个对比,台湾的新思想、新潮流往往由外语学科产生。本来外语学界应该是最早和最好地接触世界各种新锐思想的领域,但实际上却往往落在人文学科其他领域之后,对一个国家的思想建设来说,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出版这套丛书,希望对中国外语学界有一个激励的作用。力图与全国外语学界一道,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学术思想上和学术时尚上赶上甚至超过其他人文学科。

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汇集了中、英、法、德、俄、日等多语种的优秀才俊,通过一种跨学科的学术整合,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领悟国内和世界的学术风云,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若干年后,回首往事,丛书里的一本本著作将是我们走过来的学术足迹。希望作者和读者重读这些著作的时候,少一些遗憾,多一点骄傲,这样,就可以无愧于自己和世人了。

张法

2006年12月

后记

我在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就对黑色幽默文学和冯尼格特的小说很感兴趣。这次有幸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静下心来,细细研读冯尼格特的所有这些作品,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选论文题目的难度之大。这位后现代小说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著作太多,风格各异。尽管他的主要作品已有一些中文译本,国内的评论文章还是太少。虽然英美国家的后现代小说家的写作风格与我国读者的审美观有一定距离,国内的一些出版社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和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这些年来仍然大量推出这方面的作品。在所选择的作家中,冯尼格特也算特别受到器重的。

严格地说来,对冯尼格特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在这几年收集资料时从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学到不少东西,深受启发,在南京大学开始撰写本书时就得到许多前辈和同行的帮助。特别是导师王守仁教授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对稿件进行的多次修改都让我获益匪浅,刘海平教授、朱刚教授和杨金才教授也对我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四川外语学院提供的良好工作环境,蓝仁哲教授、严启刚教授、张法教授、董洪川教授等各位专家的关心也促使了本书的完成和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段茂娜女士,这几年来她为本书的撰写、资料整理和文件打印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罗小云

2006年于冯尼格特的家乡——印第安纳波利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拼贴未来的文学--美国后现代作家冯尼格特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小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1033
开本 32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06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03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5: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