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当代中国公众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态变迁所发挥的实际作用的专门著作,本书以西方现代主流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用实证主义分析工具,从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本身三大政治学理论视角,详尽观察并分析了21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态以及与其相关的政治变迁,尤其是发育中的中国公民社会对政治变革持续且不断增强的驱动作用,得出了许多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家和政治观察家迥异的分析结论,其中对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过程中所造就的高人际信任的分析,可被视为该著作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且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本书研究当代中国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作用。作者在第一章中首先对中国政治环境与西方政治环境的区别进行了描述,然后在第二章中讨论民意调查在中国的实施和问题,第三章讨论中国公众对政权的支持度,第四章研究媒体对公众政治态度的影响,第五章谈中国的人际关系对公民社会形成的影响。接下来的部分讨论公民政治行为,包括第六章公民表达意见的程度和渠道,第七章有关职工政治参与和解决劳动纠纷的研究,第八章关于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讨论。在第九章结论中,作者总结了民意在中国权威主义政治制度中影响决策和公民社会发展的特点。本书的上述研究发现,即使是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民意有可能向公民社会发展,也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和中国的政治变迁。
作者从三个大的理论方面探讨中国民意的形成,即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结果发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对民意的影响最大,文化传统其次,政治制度最少。这一发现与西方主流政治学派的观点不同,西方政治学认为,中国的民意是被政府操纵的,而且无法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在西方政治学中研究中国民意的一次突破。
本书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方面的另一个突破是它的实证性。这是第一部从全国范围研究中国公民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英文著作,它包含了对几万人的民意调查数据,时间从1987年到2004年,其中1989年5月和10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城市调查,更是记录“天安门政治风波”绝无仅有的科学依据。
很显然,本书作者关心的不是中国如何在一夜之间民主化.而是关心民意如何向公民社会发展。在一个公民社会中,百姓应当有参与的愿望,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精神,忍让和容忍不同意见的风格,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公民社会,民主才可以运转和持续,没有公民社会,再好的民主制度也无法实施。